《溶肥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肥机.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072953.X (22)申请日 2016.09.23 (73)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 中心 地址 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47号 (72)发明人 吴敬才 郑剑波 王超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51)Int.Cl. A01C 23/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溶肥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
2、包括料斗和设在料斗下方出液口上的第一三通 管,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后 连接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 接第二控制阀后通往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 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后连接第一水泵, 第一 水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 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第三控制阀之间连接第三 三通管,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 路, 所述出液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本实用新 型溶肥机在混肥过程中, 充分利用第一水泵来回 循环料斗内的肥液, 从而使肥料得以充分混合,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0610092。
3、0 U 2017.04.19 CN 206100920 U 1.一种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料斗和设在料斗下方出液口上的第一三通管, 所述第 一三通管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后连接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第 二控制阀后通往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后连接第一水泵, 第 一水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第三控制阀之间连 接第三三通管,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 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料斗由圆柱形筒体和连接圆柱形筒 体下部的锥斗构成, 所述锥斗下方。
4、为所述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柱形筒体上部连接有进水管, 所 述进水管上连接有第二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控制阀、 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 阀和第四控制阀为手动开关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料斗上方设有防料架空的装料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料架空的装料机包括旋转料斗和 位于旋转料斗两侧的固定罩, 一侧固定罩设有伸入旋转料斗内的螺旋推进器, 所述靠近螺 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定设有倾斜的挡板,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螺旋推进器侧部, 另 一侧固定罩设有。
5、落料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推进器支承在轴承座上, 由减 速电机带动, 旋转料斗下方设有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 通过支承座支承在机架上, 所述 主动摩擦轮亦由减速电机带动; 所述螺旋推进器与所述主动摩擦轮传动比为5 1; 所述旋转 料斗与所述主动摩擦轮直径比为4 1; 所述螺旋推进器设有螺旋推进器套, 在旋转料斗内部 为半包式, 开口角度180 , 在旋转料斗外部为全包式, 所述螺旋推进器的出料口设有基质料 装料平台; 所述装料平台与穴盘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穴盘置于穴盘传输带上, 由传动 系统带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
6、所述穴盘上方设有刮料板和清扫刷, 支 承在机架上, 可作分别独立上下运动和整体左右移动; 穴盘上方还设有压实块亦支承在机 架上, 可作上下运动; 所述刮料板、 清扫刷和压实块运动, 以及螺旋推进器工作时间, 减速电 机和穴盘传输带运行参数均由控制箱自动控制。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00920 U 2 溶肥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溶肥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肥料的稀释都是采用人工进行搅拌、 混合的, 不仅工作效率低, 而且混合效果 很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肥机, 该溶肥机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有利于肥 料的充。
7、分溶解。 0004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 其特征在于: 包括料斗和设在料斗下方出液口上的第一三通 管,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后连接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 端口连接第二控制阀后通往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后连接第 一水泵, 第一水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第三控 制阀之间连接第三三通管,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管路上设 有第四控制阀。 0005 进一步的, 上述料斗由圆柱形筒体和连接圆柱形筒体下部的锥斗构成, 所述锥斗 下方为所述出液口。 0006 进一步的, 上述圆柱形筒体上部连接有进。
8、水管, 所述进水管上连接有第二水泵。 0007 进一步的, 上述第一控制阀、 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为手动开关 阀。 0008 进一步的, 上述料斗上方设有防料架空的装料机。 0009 进一步的, 上述防料架空的装料机包括旋转料斗和位于旋转料斗两侧的固定罩, 一侧固定罩设有伸入旋转料斗内的螺旋推进器, 所述靠近螺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 定设有倾斜的挡板,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螺旋推进器侧部, 另一侧固定罩设有落料斗。 0010 进一步的, 上述螺旋推进器支承在轴承座上, 由减速电机带动, 旋转料斗下方设有 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 通过支承座支承在机架上, 所述主动摩擦轮亦由减速。
9、电机带动; 所述螺旋推进器与所述主动摩擦轮传动比为5 1; 所述旋转料斗与所述主动摩擦轮直径比 为4 1; 所述螺旋推进器设有螺旋推进器套, 在旋转料斗内部为半包式, 开口角度180 , 在旋 转料斗外部为全包式。 0011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的工作方法, 所述溶肥机包括料斗和设在料斗下方出液口上的 第一三通管,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后连接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二三通 阀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二控制阀后通往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 后连接第一水泵, 第一水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 与第三控制阀之间连接第三三通管,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
10、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 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工作前, 先往料斗内注定量水, 而后在料斗内倾倒定量肥料, 开启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6100920 U 3 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阀, 关闭第一控制阀、 第四控制阀, 启动第一水泵, 溶液从料斗中部输 出, 经过第二控制阀、 第二三通管、 第一水泵、 第三三通管、 第三控制阀、 第一三通管后进入 料口底部, 从而使溶液在料斗内得以充分混合搅拌; 在出液时, 关闭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 阀, 开启第一控制阀、 第四控制阀, 启动第一水泵, 溶液从料斗底部输出, 经过第一三通管、 第一控制阀、 第二三通管、 第一水泵、 。
11、第三三通管、 第四控制阀输出溶液。 0012 在料斗上部安装防料架空的装料机, 其包括转筒和位于转筒两侧的固定罩, 一侧 固定罩设有伸入转筒内的螺旋推进器, 所述靠近螺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定设有倾 斜的挡板,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螺旋推进器侧部, 另一侧固定罩设有进料斗; 工作时, 从进料 斗进肥料, 在不断转动的转筒和挡板的作用下, 使肥料不会架空, 而后肥料从螺旋推进器输 出到料斗中。 0013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在混肥过程中, 充分利用第一水泵来回循环料斗内的肥液, 从 而使肥料得以充分混合,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肥料状态的构造。
12、示意图; 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肥料输出状态的构造示意图; 0016 图3是防料架空的装料机的构造示意图; 0017 图4是图3的A-A剖面图。 0018 A8.前侧壁 、 A10.螺旋推进器 A11.密闭圈 A12.后侧壁 A13.减速电机 A14.落料斗 A15.落料口 A16.控制箱 A17.旋转料斗 A18.挡板 A19.支承座 A20. 主动摩擦轮 A21.从动摩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 包括料斗1和设在料斗1下方出液口2上的第一三通管3, 所述 第一三通管3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4后连接第二三通阀5, 所述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端口 连接第二控制阀6后通往。
13、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3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7后连接第 一水泵8, 第一水泵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端口, 所述第一水泵8的第二端与第 三控制阀7之间连接第三三通管9, 所述第三三通管9的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管 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11。 0020 进一步的, 为了设计合理, 上述料斗由圆柱形筒体101和连接圆柱形筒体下部的锥 斗102构成, 所述锥斗102下方为所述出液口2。 0021 进一步的, 为了便于进水, 上述圆柱形筒体上部连接有进水管12, 所述进水管上连 接有第二水泵13。 0022 进一步的, 为了设计合理, 上述第一控制阀、 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阀和。
14、第四控制 阀为手动开关阀。 0023 进一步的, 为了设计合理, 上述料斗上方设有防料架空的装料机A。 0024 本实用新型防料架空的穴盘装料机A, 包括旋转料斗A17和位于旋转料斗A17两侧 的固定罩 (由前侧壁A8和后侧壁A12组成) , 一侧固定罩设有伸入旋转料斗内的螺旋推进器 A10, 所述靠近螺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定设有倾斜的挡板A18,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100920 U 4 螺旋推进器侧部, 另一侧固定罩设有落料斗A14。 螺旋推进器的出料口伸入料斗1的入口。 0025 旋转料斗直径是螺旋推进器筒体直径的4倍, 挡板的宽度为旋转料斗直。
15、径的七分 之五, 挡板的下端落在过旋转料斗轴心线竖直平面K上, 挡板与竖直平面K形成22度夹角。 旋 转料斗为顺时针转动, 转动速度为0.3米每秒。 该设计防止肥料架空效果最好。 0026 进一步的, 上述螺旋推进器支承在轴承座上, 由减速电机带动, 旋转料斗下方设有 主动摩擦轮和从动摩擦轮, 通过支承座支承在机架上, 所述主动摩擦轮亦由减速电机带动。 0027 进一步的, 上述螺旋推进器与所述主动摩擦轮传动比为5 1; 所述旋转料斗与所述 主动摩擦轮直径比为4 1。 0028 进一步的, 上述挡板呈矩形状, 其长度方向与旋转料斗的轴线平行。 0029 进一步的, 上述螺旋推进器设有螺旋推进器。
16、套, 在旋转料斗内部为半包式, 开口角 度180 , 在旋转料斗外部为全包式。 0030 本实用新型防料架空的穴盘装料机的工作方法, 所述防料架空的穴盘装料机包括 旋转料斗和位于旋转料斗两侧的固定罩, 一侧固定罩设有伸入旋转料斗内的螺旋推进器, 所述靠近螺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定设有倾斜的挡板,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螺旋推进 器侧部, 另一侧固定罩设有落料斗; 工作时, 通过减速电机的驱动, 带动主动摩擦轮转动, 进 而带动旋转料斗转动, 基质料通过落料斗进入旋转料斗内, 由于旋转料斗内挡板的作用, 使 得肥料不会产生堆积及架空现象。 0031 进一步的, 上述旋转料斗为顺时针转动, 转动速度。
17、为0.3米每秒。 0032 本实用新型防料架空的穴盘装料机工作原理: 基质料由落料斗, 经落料口进入旋 转料斗内, 在基质料自身的内聚力和与旋转料斗内壁之间的外附力联合作用下, 基质料始 终朝着旋转料斗的旋转方向运动, 由于螺旋推进器后侧的固定罩前后侧壁之间固定设有倾 斜的挡板拦住了基质料, 基质料不得不集中在螺旋推进器附近; 穴盘装料时, 螺旋推进器与 旋转料斗同时进行旋转运动, 螺旋推进器将基质料输送至料斗1, 旋转料斗和挡板不断将足 够的基质料喂入螺旋推进器, 确保螺旋推进器精确定量输送基质料, 不出现架空现象。 0033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的工作方法, 所述溶肥机包括料斗和设在料斗下方出。
18、液口上的 第一三通管,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一端口连接第一控制阀后连接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二三通 阀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二控制阀后通往料斗中部, 所述第一三通管第二端口连接第三控制阀 后连接第一水泵, 第一水泵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 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 与第三控制阀之间连接第三三通管,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口连接出液管路, 所述出液 管路上设有第四控制阀; 工作前, 先往料斗内注定量水, 而后在料斗内倾倒定量肥料, 开启 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阀, 关闭第一控制阀、 第四控制阀, 启动第一水泵, 溶液从料斗中部输 出, 经过第二控制阀、 第二三通管、 第一水泵、 第三三通管、 第三控制。
19、阀、 第一三通管后进入 料口底部, 从而使溶液在料斗内得以充分混合搅拌; 在出液时, 关闭第二控制阀、 第三控制 阀, 开启第一控制阀、 第四控制阀, 启动第一水泵, 溶液从料斗底部输出, 经过第一三通管、 第一控制阀、 第二三通管、 第一水泵、 第三三通管、 第四控制阀输出溶液。 0034 在料斗上部安装防料架空的装料机, 其包括转筒和位于转筒两侧的固定罩, 一侧 固定罩设有伸入转筒内的螺旋推进器, 所述靠近螺旋推进器一侧的固定罩内侧固定设有倾 斜的挡板, 所述挡板下部位于螺旋推进器侧部, 另一侧固定罩设有落料斗; 工作时, 从进料 斗进肥料, 在不断转动的转筒和挡板的作用下, 使肥料不会架。
20、空, 而后肥料从螺旋推进器输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100920 U 5 出到料斗中。 0035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在混肥过程中, 充分利用第一水泵来回循环料斗内的肥液, 从 而使肥料得以充分混合, 本实用新型溶肥机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到变 化与修饰都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100920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206100920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206100920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206100920 U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206100920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