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有效成分包含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用于防治镰刀菌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是水稻生产上常发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我国水稻主产区常因种子处理不当而造成水稻恶苗病发生面积5000多万亩。特别是在粳稻品种上发生严重,两种病害均为水稻种子带菌带线虫而传播扩散,生产上不注意防治减产高达20~30%,目前常用咪鲜胺、多菌灵、乙蒜素、乙蒜素等浸种或拌种处理防治水稻恶苗病,但因长期使用病菌生理小种的产生变化,抗药性发生,使防效逐年下降,杀螟丹仍为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优良药剂,三种科学复配使用,能一药两治,降低使用成本,同时明显增效,提高防治效果。
氟啶胺:英文名称fluazinam,中文别名为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α,α,α-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分子式:C13H4Cl2F6N4O4,分子量:465.0917。是由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开发的新型取代苯胺类、广谱杀菌剂,对灰葡萄孢引起的多种灰霉病有特效。同苯并咪唑类、二羧酰亚胺类及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菌引起的病害亦有良好的活性。
乙蒜素:又叫抗菌剂402,化学名称为:乙基硫代磺酸乙酯,分子式: C4H10O2S2。目前乙蒜素的使用多采用乳油,80%乙蒜素乳油最为常见。乙蒜素的乳油剂型特别容易被植物吸收,因此疾病防治效果出色。乙蒜素的成本和价格与其它杀菌剂相比低廉,是一种植物源仿生农药,系食用大蒜提取物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其杀菌机制是其分子结构中的(S-S=O=O)基团与菌体分子中含-SH 基的物质反应,从而抑制菌体正常代谢,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杀螟丹:英文通用名称:cartap,其他名称为巴丹、派丹,是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化学名称:1,3-二-(氨基甲酰硫)-2-二甲基氨基丙烷,分子式:C7H15N3O2S2。沙蚕毒素的一种衍生物,广谱,可用于防治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和线虫。对捕食性螨类影响小。其毒理机制为阻滞神经细胞接点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递冲动作用,使昆虫麻痹。杀螟丹胃毒作用强,同时具有触杀和一定拒食、杀卵等作用。对害虫击倒快,残效期长,杀虫广谱。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效果好、成本低的以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三元复配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该农药组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降低和延续单剂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含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的农药组合物,包含有效成分,所述的有效成分包含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所述的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的质量比为1~10:5~20:1~15。
较优选的,所述的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的质量比为5~10:10~20:5~15。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的质量比为5~6:10~11: 5~6,更优选为5:10:5。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中,氟啶胺与乙蒜素的质量比较优的为1:0.5~4,更优的质量比为1:1~2。
所述的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占农药组合物质量的5~70%,优选为 20~70%,较优选为20~30%,更优选为20%。
所述的农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所述的农药组合物还可以含有助剂,以制备成各种剂型,助剂可以根据具体的剂型进行选择添加。
以可湿性粉剂为例,配制可湿性粉剂时,通过向含有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的有效成分中加入助剂,混合后,通过气流粉碎机制成超细可湿性粉末即可获得,其中助剂包括湿润分散剂和填料。按质量百分比,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为5~70%,湿润分散剂为5~20%,其余为填料,其中,所述的填料含有4~10%的白炭黑。
本发明用于配制可湿性粉剂所述的湿润分散剂包括但不限于: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三硅氧烷聚醚、烷基多糖苷、磺酸聚甲醛缩合物、木质素磺酸钙、亚甲基双萘磺酸钠、拉开粉BX、月桂醇聚氧乙烯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以及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或硫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用于配制可湿性粉剂所述的填料包括但不限于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以及陶土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在防治镰刀菌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具体的,镰刀菌为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 (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
串珠镰孢(F.moniliforme)能够引起水稻的恶苗病,水稻干尖线虫(A.besseyi Christie)能够引起水稻的干尖线虫病(即干尖病或白尖病),在防治两种病害时,可采用浸种或拌种的方法。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通过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浸种或拌种处理水稻种子可有效防治水稻种传病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以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三种活性成分进行复配,经试验,对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最高可达100%,显著优于现有技术。
(2)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减少用药量,使用成本降低,同时通过不同活性成分复配来延缓抗药性。
(3)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安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三种药剂复配对水稻恶苗病的联合毒力
1试验条件
1.1试验靶标
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由江西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提供。
1.2仪器
电子天平(感量0.1mg)、XZ-1600生物培养箱、Φ9mm培养皿、移液管、接种器、打孔器、卡尺等。
2试验设计
2.1试材准备
试验用病原真菌在马铃薯、琼脂、葡萄糖等混合的培养基上培养备用。锥形瓶、玻璃棒、移液管、培养皿、打孔器、接种器等灭菌后备用。
2.1药剂
97%氟啶胺(fluazinam)原药,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提供;90%乙蒜素 (ethylicin)原药,河南省开封田威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98%杀螟丹(cartap) 原药,由江西省宜春信友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2.3试验步骤
2.3.1药剂配制
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原药分别用少许丙酮溶解制成高浓度的母液,并按 1∶8、1∶4、1∶2、1∶1和2∶1质量配比配制5组乙蒜素与氟啶胺混液。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用丙酮进一步将氟啶胺、乙蒜素母液及其混液稀释成1215、 405、135、45和15μg/mL 5个系列质量浓度,杀螟丹母液稀释成24300、8100、 2700、900和300μg/mL 5个系列质量浓度(见表2)。
3.3.2药剂处理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49g(其中杀螟丹处理为45g)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1mL(其中杀螟丹处理为5mL),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4 个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4个重复。
2.3.2接种
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 (28±2)℃培养箱中培养。
3调查
接种培养72h后,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4数据统计与分析
4.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按公式(1)、(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
D=D1-D2…………………………………………………(1)
式中:D为菌落增长直径;D1为菌落直径;D2为菌饼直径。
I=(D0-Dt)÷D0×100……………………………………(2)
式中:I为菌丝生长抑制率;D0为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4.2统计分析
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见表1。
表1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复配抑制水稻恶苗病菌丝生长的联合毒力
实施例2三种药剂复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的联合毒力
1、试验条件
1.1试验靶标
水稻干尖线虫病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seyi Christie),病谷(五优华占) 由江西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提供。
1.2仪器
显微镜、电子天平(感量0.1mg)、XZ-1600生物培养箱、50、250mL三角瓶、移液管等。
2试验设计
2.1药剂
97%氟啶胺(fluazinam)原药,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提供;90%乙蒜素 (ethylicin)原药,河南省开封田威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98%杀螟丹(cartap) 原药,由江西省宜春信友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步骤
2.2.1药剂配制
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原药分别用少许丙酮溶解制成高浓度的母液,用 0.1%吐温80水溶液进一步将氟啶胺和乙蒜素稀释成1920、960、480、240和120 μg/mL 5个系列质量浓度,杀螟丹 稀释成96、48、24、12和6μg/mL 5个系列质量浓度。并按8∶1、4∶1、2∶1、1∶1和1∶2质量配比配制5组乙蒜素与杀螟丹混液,用0.1%吐温80水溶液将混液稀释成480、240、120、60、30、15和7.5 μg/mL质量浓度的药液(见表2)。
2.2.2药剂处理
取带病稻种50g置于250mL的三角瓶内,加入100mL药液在22℃条件下浸种48h。浸种后,每处理取50粒稻谷剥开颖壳后,将米粒和颖壳一起放入50 mL三角瓶中,加20mL清水浸泡4h。然后用铜纱网滤去颖壳和米粒,将滤液以 2000r/min速度离心5min,取上层清液在显微镜下记数活线虫数和总线虫数。试验设不含药剂的0.1%吐温80水溶液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
3数据统计与分析
3.1计算方法
参照NY/T 1154.2—2006方法计算各处理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校正死亡率按公式(1)计算,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P=(Pt-Po)÷(1-Po)×100………………………………(1)
式中:P为校正死亡率;Pt为处理死亡率;Po为空白对照死亡率。
3.2统计分析
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线虫死亡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见表2。
表2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混剂对水稻干尖线虫病的联合毒力
实施例3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发芽与成苗的安全性
1、试验材料
1.1试验药剂
1.1.1药剂
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fluazinam,ethylicin,cartap)可湿性粉剂, (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有效成份重量比按照5:10:5),由江苏省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1.1.2剂量设置
以生产企业推荐的田间药效试验最高剂量为最低试验剂量,按1倍、2倍、 4倍剂量的梯度设计试验处理剂量(有效用量)为1000mg/kg、2000mg/kg和4000 mg/kg 3个处理,并设不含药剂的清水处理作对照。
1.2供试作物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当育粳2号(粳稻)、协优63(籼稻)和越糯3号 (糯稻),均由江西农业大学育种实验室提供。
2试验方法
2.1仪器设备
电子天平(感量0.1mg)、XZ—1600生物培养箱、烧杯、量筒、培养皿、移液管等。
2.2试材
选择种质一致的种子,去除空瘪粒,冲洗干净并晾干,对照发芽率均在93%以上。
2.3药剂处理
称取50g种子倒入装有50mL药液的烧杯内,搅拌种子使其完全浸入药液中,浸种36h后直接催芽。每处理用镊子随机挑选100粒稻种,放入预先铺好湿润滤纸的培养皿内,置于光照8000lx、温度(25±2)℃、光循环周期16h∶ 8h的培养箱中催芽。每处理4次重复,以清水处理作对照。
3安全性评价内容
逐日观察并记录稻种萌动和幼苗生长态势,在催芽培养后的第3、5、10天分别统计发芽情况,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其公式如下。
发芽率(%)=(催芽第5天种子发芽数/种子总数)×100
发芽势(%)=(催芽第3天种子发芽数/种子总数)×100
成苗率(%)=(催芽第10天抽出3片完全叶种子数/种子总数)×100
表3 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浸种对水稻发芽和成苗的影响
注:4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标准值。表中同一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5安全性评价结果
供试品种“当育粳2号”、“协优63”和“越糯3号”用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0mg/kg浸种,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无不良影响;用2000mg/kg浸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但后期成苗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用4000mg/kg浸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成苗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见表1)。
综上所述,水稻种子用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000~2000 mg/kg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安全。用4000mg/kg浸种,严重影响水稻种子发芽和成苗。
实施例4~8
本发明的实施例4~实施例8是将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分别按照1:10: 5,2:5:5,10:10:10,10:2:10,10:1:5五种重量比进行复配。氟啶胺、乙蒜素分别用少量丙酮将原药溶解,杀螟丹无菌水直接溶解,按不同比例混合配成5个混配母液,将上述5个混配液用无菌水各配制100ml、浓度为2000μg/ml 的药液。
表4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不同配比的有效成份不同浓度处理效果
通过按不同配比的有效成份不同浓度处理(见表4实施例4~实施例8),采用带恶苗病菌和干尖线虫的种子武运粳7号,浸种处理,20-25℃浸种48小时,浸种后分别取100粒种子,离心机分离线虫,调查死亡线虫和活线虫,计算干尖线虫的防效,催芽播种,取100粒种子,与清水对比,旱育秧育苗,在水稻播后 30天调查恶苗病防效。结果见表4。
实施例9~实施例13
本发明的实施例9~实施例13是将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分别按照5:20: 15,10:10:5,5:10:5,10:20:15,10:10:10五种重量比进行复配。
通过按不同配比组合的有效成份浓度4000倍加清水,采用带恶苗病菌和干尖线虫的种子武运粳7号浸种处理,清水为对照,浸种48小时后分别取100粒种子,离心机分离线虫,调查死亡线虫和活线虫,计算干尖线虫的防效。并催芽播种,取100粒种子,与清水对比,旱育秧育苗,在水稻播后30天调查恶苗病防效。结果如表5。
表5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不同复配浸种处理防治效果
实施例14
将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按照5:10:5的重量比进行复配,然后将其与助剂和填料配制成杀菌剂制剂,其中氟啶胺、乙蒜素和杀螟丹共占制剂总重量的20%,助剂占制剂总重量的8%(其中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湿润剂木质素磺酸钠3%),其余为填料(填料具体硫酸铵和高岭土各一半重量)。
对实施例14制剂防治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测试,方法如下:
设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制剂浓度每亩400倍、600倍, 800倍、1000倍,80%乙蒜素乳油4000倍,生产上常用药剂25%咪鲜胺乳油3000 倍,清水为对照,水稻品种为武运粳7号,每处理200克种子,浸种时间48小时,小区面积100平方米,重复3次,水稻生长期调查各处理的恶苗病和抽穗期调查干尖线虫的病情指数,并以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其结果如表6。
表620%氟啶胺·乙蒜素·杀螟丹可湿性粉剂不同浓度浸种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