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pdf(5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427221.1 (22)申请日 2015.07.20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14504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12.16 (73)专利权人 袁安明 地址 743000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 12号 (72)发明人 袁安明 张明 徐祺昕 张小静 陈自雄 谭伟军 (51)Int.Cl. A01G 1/00(2006.01) A01G 31/00(2006.01) A01H 4/00(2006.01) (56)对比文件 C。
2、N 101790935 A,2010.08.04, CN 103155845 A,2013.06.19, CN 103250640 A,2013.08.21, 王芳.无土基质栽培生产脱毒马铃薯微型薯 的关键技术. 作物杂志 .2008, (第5期),97- 100. 徐景贤.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栽培技术体系的 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审查员 李皓 (54)发明名称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 培养方法, 包括步骤: 1)组培苗生产, 2)生根壮 苗, 3)土壤培养, 4)收获和贮藏, 所述的步骤2)生 根壮苗是将适于定植的组培苗从培。
3、养瓶中取出, 去掉根系并洗净培养基后, 采用NAA50mg/L+2-4D 5mg/L生根剂浸根1015分钟, 然后定植于无土 培养基质中, 同时用塑料弓棚进行保温保湿, 促 进组培苗生根发苗和快速生长; 在定植12天后开 始浇施营养液, 每隔5天浇施一次, 共浇施3次; 在 定植2932天后揭开弓棚塑料, 选择苗高达 10cm、 叶片大于1cm的健壮组培苗移栽于预处理 的大田土壤中。 本发明采用土壤代替基质培养马 铃薯脱毒原原种,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使得市 场供应价格下降, 对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有 积极作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5145042 B 2017.11.2。
4、1 CN 105145042 B 1.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包括步骤: 1)组培苗生产, 2)生根壮苗, 3)土壤培 养, 4)收获和贮藏,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步骤1)组培苗生产是采用改良MS培养基培育脱毒组 培苗, 其中, 所述的改良MS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mg/L; 所述 的步骤2)生根壮苗是将适于定植的组培苗从培养瓶中取出, 去掉根系并洗净培养基后, 采 用NAA50mg/L+2-4D 5mg/L生根剂浸根1015分钟, 然后定植于无土培养基质中, 其中, 无土 栽培基质由蛭石、 有机肥、 多菌灵和嘧菌酯混合制成, 同时用塑料弓棚进行保温保湿, 促。
5、进 组培苗生根发苗和快速生长; 在定植12天后开始浇施营养液, 每隔5天浇施一次, 共浇施3 次, 其营养液的配比为N: P2O5: K2O1: 0.57: 1.22; 在定植2932天后揭开弓棚塑料, 选择苗 高10cm、 叶片大于1cm的健壮组培苗移栽于预处理的大田土壤中; 所述的步骤3)土壤培养过 程中, 首先对土壤进行如下处理: 土壤翻耕、 整平、 耙细后, 使土壤的pH值维持在6.57.5的 范围内, 每亩撒施由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细沙组成的混合肥 15002000kg, 所述的混合肥的原料配比是按照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 湿。
6、性粉剂: 细沙为1: 1: 5: 0.01: 0.5; 然后在组培苗移栽后的15天内, 用遮光率为50的遮阳 网对大田进行遮阳, 并及时浇水保湿; 在移栽苗成活发棵后, 除去遮阳网, 并隔710天浇施 营养液一次, 在苗高20cm以上时进行中耕培土, 同时在整个生育期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以及 加强水肥管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浇施营养液 时, 前两次营养液浓度为1.0g/L, 第三次营养液浓度为2.0g/L。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145042 B 2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马铃。
7、薯脱毒苗培养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马铃薯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 是继小麦、 水稻、 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 具有 很高的营养价值, 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 剧, 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感染病毒的几率增加, 而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 其感染的病毒可 以逐代积累, 造成种薯退化问题严重, 严重影响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随着马铃薯研究的深 入, 发现感染病毒的马铃薯植株体内虽然含有大量的病毒, 但生长点分生组织不含病毒, 通 过切取幼芽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即可得到脱毒组培苗, 再经基质培养得到脱毒种薯, 被。
8、称为 “脱毒组培快繁技术” , 是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的最先进技术。 0003 近年来, 随着脱毒组培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种作物脱毒组培技术日趋成熟, 如专利 CN 104041419 A公开的 大薯脱毒组培苗的培养方法 、 CN 1799342 A公开的 一种半夏脱 毒组培快繁方法 、 CN 103518624 A公开的 一种马铃薯脱毒组培苗提纯复壮方法 、 CN 104304031 A公开的 一种马铃薯脱毒组培苗水培快繁方法 等, 这些报道都通过脱毒组培 技术提高了作物品质,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 上述报道在制作原种的过 程中, 都是完全通过基质培养得到产品, 其生产成本。
9、高, 导致市场供应价格居高不下, 农民 无力承担脱毒种薯的高昂费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脱毒种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为此, 专利CN 104054564 A公开了 一种枸杞脱毒组培苗移栽方法 , 披露了包括步骤:“1)组培苗 处理、 2)栽培苗准备、 3)移栽、 4)室外炼苗” 的土壤培养种苗的方法, 较传统脱毒幼苗培养方 法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在大田移栽需在遮阴网下炼苗3060天, 其生产周期长, 生产成本依 旧居高不下, 难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换言之, 现有脱毒苗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基使 用量大, 在移植前培养时间长的问题, 而这些缺陷都造成成本过高, 产品难以推广的问题。 此外,。
10、 专利CN 102017888 A公开了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 , 其采用水洗河砂作为苗 床基质, 将脱毒组培苗扦插到苗床上, 然后浇施营养肥并严格控制苗床温度、 光照等条件, 这种生产方法虽然较基质栽培成本有所降低, 但采用河砂作苗床价格依旧较高, 而且在制 作苗床时, 由于向田地中放入大量河沙, 导致田地沙化严重, 在土壤资源匮乏的背景下, 这 种方法显然不能大规模投资生产。 专利CN 103155845 A公开了 高效低成本马铃薯脱毒苗 及原原种生产技术 , 披露了扦插苗基质培养的方法, 虽然后期管理严格, 完全满足了原原 种的营养需求, 但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
11、的在于: 克服现有脱毒苗培养成本高, 需求时间长的问题, 从而提供一 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该方法具有成本低、 培养时间短的优点。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145042 B 3 0006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包括步骤: 0007 1)组培苗生产: 采用改良MS培养基中培育脱毒组培苗, 其中, 所述的改良MS培养基 是在MS培养基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mg/L; 0008 2)生根壮苗: 将适于定植的组培苗从培养瓶中取出, 去掉根系并洗净培养基后, 采 用NAA 50mg/L+2-4D 5mg/。
12、L生根剂浸根1015分钟, 然后定植于无土培养基质中, 其中, 无 土栽培基质使用蛭石和有机肥, 并混入多菌灵和密菌酯进行基质防菌, 同时用塑料弓棚进 行保温保湿, 促进组培苗生根发苗和快速生长; 在定植12天后开始浇施营养液, 每隔5天浇 施一次, 共浇施3次; 在定植2932天后揭开弓棚塑料, 选择苗高达10cm、 叶片大于1cm的健 壮组培苗移栽于预处理的大田土壤中; 0009 3)土壤培养: 在组培苗移栽后的15天内, 用遮光率为50的遮阳网对大田进行遮 阳, 并及时的浇水保湿; 在移栽苗成活发棵后, 除去遮阳网, 并隔710天浇施营养液一次, 在苗高20cm以上时进行中耕培土, 同时。
13、在整个生育期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以及加强水肥管 理; 0010 4)收获和贮藏: 将马铃薯原原种收获后, 分拣质量达5g以上的种薯, 置于通风漫射 光条件下, 晾干10天左右后包装贮藏。 0011 进一步, 在步骤2)生根壮苗时, 所述的营养液配比为N: P2O5: K2O1: 0.57: 1.22。 0012 进一步, 在步骤2)生根壮苗中, 在浇施营养液时, 前两次营养液浓度为1.0g/L, 第 三次营养液浓度为2.0g/L。 0013 进一步, 在步骤3)土壤培养中, 所述的大田土壤预处理方法是土壤翻耕、 整平、 耙 细后, 每亩撒施由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4、、 细沙组成的混合肥 15002000kg, 所述的混合肥的原料配比是按照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 细沙为1: 1: 5: 0.01: 0.5。 0014 与现有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培方法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 1、 本发明在生根壮苗无土培养后, 直接定植于预处理的大田中, 采用土壤培养替 代现有的基质培养, 大幅降低脱毒原原种的培养成本, 使得市场价格下降, 对马铃薯脱毒组 培苗的推广和普及有积极作用; 同时为了避免土壤培养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不利影响, 降低组培生产的污染率, 在组培苗生产中采用了改进MS培养基, 并进行了生根壮苗培养, 这 。
15、两个操作都为马铃薯脱毒原原种有明显促进作用, 使得土壤培养的脱毒原原种与基质培养 效果相同。 0016 2、 本发明在土壤培养时, 对大田土壤进行预处理, 保证土壤pH值维持在6.57.5 的范围内, 同时加入了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在土壤培养过程, 做到土壤无毒和富营养, 提高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土培品质。 0017 3、 本发明在进行生根壮苗时, 无土栽培基质使用蛭石和有机肥, 并混入多菌灵和 密菌酯进行基质有效防止病菌感染。 0018 4、 本发明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简化了原原种生产程序, 降低了马铃薯 原原种生产对设施的要求, 减少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对脱毒苗的数量要求, 减少了劳动。
16、力的 使用以及使用土壤替代蛭石等无土栽培基质, 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145042 B 4 001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旨在帮助同领域技术人 员对本发明的理解, 不限制权利范围。 0020 实施例1 0021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土壤培养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22 1)组培苗生产: 采用改良MS培养基中培育脱毒组培苗, 降低了组培生产的污染率, 其中, 所述的改良MS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mg/L。 0023 2)生根壮苗: 将适于定植的组培苗从培养瓶中取出, 去掉根系并洗净培。
17、养基后, 采 用NAA 50mg/L+2-4D 5mg/L生根剂浸根1015分钟, 然后定植于无土培养基质中, 其中, 无 土栽培基质使用蛭石和有机肥, 混入多菌灵和密菌酯进行基质防菌, 同时用塑料弓棚进行 保温保湿, 促进组培苗生根发苗和快速生长; 在定植12天后开始浇施营养液, 营养液配比为 N: P2O5: K2O1: 0.57: 1.22, 每隔5天浇施一次, 共浇施3次, 前两次营养液浓度为1.0g/L, 第 三次营养液浓度为2.0g/L; 在定植2932天后揭开弓棚塑料, 选择苗高达10cm、 叶片大于 1cm的健壮组培苗移栽于预处理的大田土壤中, 大田土壤预处理方法是土壤翻耕、 。
18、整平、 耙 细后, 每亩撒施由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细沙组成的混合肥 15002000kg, 所述的混合肥的原料配比是按照草木灰: 醋糟: 腐熟秸秆肥: 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 细沙为1: 1: 5: 0.01: 0.5。 0024 3)土壤培养: 组培苗定植的密度为1215株/m2, 移栽后的15天内, 用遮光率为 50的遮阳网对大田进行遮阳, 并及时的浇水保湿; 在移栽苗成活发棵后, 除去遮阳网, 并 隔710天浇施营养液一次, 在苗高20cm以上时进行中耕培土, 同时在整个生育期做好病虫 草害防治, 以及加强水肥管理。 0025 其中, 病虫害防治方法。
19、为: 交替使用代森锰锌、 霜脲锰锌、 烯酰锰锌、 银法利进行田 间病害的防治; 使用吡虫啉、 啶虫脒、 毒死蜱进行虫害防治。 0026 4)收获和贮藏: 根据品种特点在土壤中生长34个月, 下部叶片开始发黄后及时 进行收获, 土培原原种在5g以上的种薯作为大小合格种薯进行收获, 在通风漫射光条件下 晾干10天左右。 对处理好的原原种进行分级挑选, 主要分为单薯大于100g、 大于50g、 大于 30g、 大于20g、 大于10g、 大于5g六个级别。 然后装入原原种专用网袋定重包装。 土培原原种 要求能够通风换气, 防冻的贮藏库进行贮藏。 土培原原种采用钢架摆放, 贮藏体积不大于库 容二分之一, 在贮藏中对定量的原原种分品种、 级别进行分类贮藏。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145042 B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