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0587497.5 (22)申请日 2018.04.24 (73)专利权人 应剑军 地址 314299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当湖街 道新华中路51号 (72)发明人 应剑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3278 代理人 梅秀丽 (51)Int.Cl. A01B 35/00(2006.01) A01G 25/02(2006.01) B01D 36/02(2006.01) B01D 29/96(2006.01) B01D 29/62(200。
2、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 耕式犁田机, 包括支撑台、 第二旋转轴和水泵, 所 述支撑台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 且第一旋转 轴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杆, 所述支撑杆的左侧固定 有把手, 且把手的右侧设置有保护台, 所述保护 台的背面设置有过滤层, 且过滤层的内部连接有 过滤页, 所述第二旋转轴安装于过滤页的内部。 该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可以将支撑 杆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支撑台旋转, 方便支撑杆的 收纳, 也便于支撑杆的角度调节, 使其更好的达 到受力减轻的角度。
3、, 可以将过滤层通过固定块与 过滤页紧密连接, 过滤页对水分内部残留的沙土 进行二次过滤, 可以将过滤页之间通过第二旋转 轴旋转, 方便将过滤页表面堆积的淤泥进行清 理。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08143741 U 2018.11.27 CN 208143741 U 1.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包括支撑台 (1) 、 第二旋转轴 (8) 和水泵 (19) ,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台 (1) 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 (2) , 且第一旋转轴 (2) 的上端连接有 支撑杆 (3) , 所述支撑杆 (3) 的左侧固定有把手 (4) , 且把手 (4) 的右侧设置。
4、有保护台 (5) , 所 述保护台 (5) 的背面设置有过滤层 (6) , 且过滤层 (6) 的内部连接有过滤页 (7) , 所述第二旋 转轴 (8) 安装于过滤页 (7) 的内部, 且过滤页 (7) 的左右两端固定有固定块 (9) , 所述过滤层 (6) 的上端连接有绑定架 (10) , 且绑定架 (10) 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带 (11) , 所述固定带 (11) 的 外侧安装有固定接口 (12) , 且固定带 (11) 的内部安置有蓄水箱 (13) , 所述蓄水箱 (13) 的右 侧连接有连接水管 (14) , 且连接水管 (14) 的右侧设置有收纳架 (15) , 所述收纳架 (15) 的。
5、外 侧连接有转动把手 (16) , 且收纳架 (15) 的上端安置有高压水枪 (17) , 所述保护台 (5) 的内部 安装有高压组件 (18) , 所述水泵 (19) 安装于过滤层 (6) 的下端, 且水泵 (19) 的下端连接有吸 收管 (20) , 所述吸收管 (20) 底端的内部连接有过滤板 (21) , 且过滤板 (21) 的左右两端连接 有连接块 (22) , 所述过滤板 (21) 的内部固定有吸水孔 (23) , 且吸水孔 (23) 的内部设置有过 滤网 (24) , 所述支撑台 (1) 的下端连接有滚动轮 (25) , 且滚动轮 (25) 的内部固定有防陷杆 (26) , 所述。
6、防陷杆 (26) 的外侧连接有凸块 (27)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 台 (1) 通过第一旋转轴 (2) 与支撑杆 (3) 构成旋转结构, 且其旋转范围为0-90 , 而且支撑杆 (3) 与把手 (4) 之间的夹角为6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 层 (6) 通过固定块 (9) 与过滤页 (7) 构成活动结构, 且过滤页 (7) 之间通过第二旋转轴 (8) 构 成转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绑定 架 (10)。
7、 通过固定带 (11) 与蓄水箱 (13) 构成拆卸结构, 且固定接口 (12) 与固定带 (11) 构成活 动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 水管 (14) 与收纳架 (15) 构成转动结构, 且连接水管 (14) 与高压水枪 (17) 构成一体化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 管 (20) 通过连接块 (22) 与过滤板 (21) 构成拆卸结构, 且连接块 (22) 之间关于过滤板 (21) 的 中心线互相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8、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水 孔 (23) 为圆形形状, 且吸水孔 (23) 与过滤网 (24) 通过焊接构成固定连接, 而且吸水孔 (23) 之间关于过滤板 (21) 的圆心环状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 轮 (25) 、 防陷杆 (26) 和凸块 (27) 为一组, 共有两组, 且两组之间呈一个平行线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块 (27) 为弧形形状, 且凸块 (27) 与防陷杆 (26) 为一体成型, 而且凸块 (27) 与防陷杆 (26) 互相 垂直连接。 权 利 。
9、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143741 U 2 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犁田机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背景技术 0002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 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 其通常系在一组牵 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 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 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 准备, 犁田就是松土的一个步骤,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不再局限于人力或牲畜力进行松土, 越 来越多的田地采用机械犁田, 机械化犁田更加具有整齐规范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3 现有的犁田机通常都是依靠滚轮装置的翻土块对土层进行翻。
10、动, 使土层进行松 动, 达到松土的效果, 这样的松土方式对于一般的土地可以轻易操作, 可是对于一些水稻田 这样的犁田方式, 不能对水稻田里的淤泥进行有效松动, 翻土所需要的时长过高, 不能有效 的进行犁田操作, 水稻田里的多余的水不能在松土过程中抽出, 进行有效利用, 不利于水稻 田内部的水分的循环利用, 浪费了可用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以解决上述背 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犁田机通常都是依靠滚轮装置的翻土块对土层进行翻动, 使土层进 行松动, 达到松土的效果, 这样的松土方式对于一般的土地可以轻易操作, 可是对于一些水 稻田。
11、这样的犁田方式, 不能对水稻田里的淤泥进行有效松动, 翻土所需要的时长过高, 不能 有效的进行犁田操作, 水稻田里的多余的水不能在松土过程中抽出, 进行有效利用, 不利于 水稻田内部的水分的循环利用, 浪费了可用资源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 犁田机, 包括支撑台、 第二旋转轴和水泵, 所述支撑台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 且第一旋 转轴的上端连接有支撑杆, 所述支撑杆的左侧固定有把手, 且把手的右侧设置有保护台, 所 述保护台的背面设置有过滤层, 且过滤层的内部连接有过滤页, 所述第二旋转轴安装于过 滤页的内部, 且过滤页的左。
12、右两端固定有固定块, 所述过滤层的上端连接有绑定架, 且绑定 架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带, 所述固定带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接口, 且固定带的内部安置有蓄水 箱, 所述蓄水箱的右侧连接有连接水管, 且连接水管的右侧设置有收纳架, 所述收纳架的外 侧连接有转动把手, 且收纳架的上端安置有高压水枪, 所述保护台的内部安装有高压组件, 所述水泵安装于过滤层的下端, 且水泵的下端连接有吸收管, 所述吸收管底端的内部连接 有过滤板, 且过滤板的左右两端连接有连接块, 所述过滤板的内部固定有吸水孔, 且吸水孔 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支撑台的下端连接有滚动轮, 且滚动轮的内部固定有防陷杆, 所 述防陷杆的外侧连接有。
13、凸块。 0006 优选的, 所述支撑台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支撑杆构成旋转结构, 且其旋转范围为0- 90 , 而且支撑杆与把手之间的夹角为60 。 0007 优选的, 所述过滤层通过固定块与过滤页构成活动结构, 且过滤页之间通过第二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8143741 U 3 旋转轴构成转动结构。 0008 优选的, 所述绑定架通过固定带与蓄水箱构成拆卸结构, 且固定接口与固定带构 成活动结构。 0009 优选的, 所述连接水管与收纳架构成转动结构, 且连接水管与高压水枪构成一体 化结构。 0010 优选的, 所述吸收管通过连接块与过滤板构成拆卸结构, 且连接块之间关于过滤 板的。
14、中心线互相对称。 0011 优选的, 所述吸水孔为圆形形状, 且吸水孔与过滤网通过焊接构成固定连接, 而且 吸水孔之间关于过滤板的圆心环状分布。 0012 优选的, 所述滚动轮、 防陷杆和凸块为一组, 共有两组, 且两组之间呈一个平行线 排列。 0013 优选的, 所述凸块为弧形形状, 且凸块与防陷杆为一体成型, 而且凸块与防陷杆互 相垂直连接。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可以将支撑杆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支撑台旋转, 方便支撑杆的收纳, 也便于支撑杆的角度调 节, 使其更好的达到受力减轻的角度, 可以将过滤层通过固定块与过滤页紧密连接, 。
15、过滤页 对水分内部残留的沙土进行二次过滤, 可以将过滤页之间通过第二旋转轴旋转, 方便将过 滤页表面堆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使其更好的反复使用, 绑定架通过固定带与蓄水箱构成拆 卸结构, 可以将绑定架通过固定带与蓄水箱拆卸开来, 使蓄水箱内部的水可以对一些所需 浇灌的植物进行浇灌, 使其内部的水可以更好的提升其使用范围, 可以转动收纳架, 使高压 水枪抽出, 高压水枪通过连接水管将蓄水箱内部的水抽出, 高压水枪对水稻田内部的淤泥 进行高压喷射, 使淤泥受到高压水的冲击形成一道一道的沟壑, 完成松土处理, 这样的松土 犁田方式更好的减轻了传统犁田对淤泥造成的阻力, 吸收管可以通过连接块与过滤板紧密。
16、 连接, 连接块可以固定过滤板的连接位置, 水内部含有的沙土可以被过滤网进行阻挡, 使沙 土不会被吸收管一起抽出, 从而影响水稻田内水的反复使用, 过滤完的水通过吸水孔吸入 过滤层的内部, 通过滚动轮推动支撑台, 滚动轮内部的防陷杆可以增加与淤泥之间的接触 面积, 从而使滚动轮不会陷入淤泥中, 弧形的凸块可以使滚动轮转动的更为省力, 从而使滚 动轮更好移动。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过滤层俯视结。
17、构示意 图;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过滤板仰视结构示意 图; 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 图。 0020 图中: 1、 支撑台, 2、 第一旋转轴, 3、 支撑杆, 4、 把手, 5、 保护台, 6、 过滤层, 7、 过滤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8143741 U 4 页, 8、 第二旋转轴, 9、 固定块, 10、 绑定架, 11、 固定带, 12、 固定接口, 13、 蓄水箱, 14、 连接水 管, 15、 收纳架, 16、 转动把手, 17、 高压水枪, 18、 高压组件, 19。
18、、 水泵, 20、 吸收管, 21、 过滤板, 22、 连接块, 23、 吸水孔, 24、 过滤网, 25、 滚动轮, 26、 防陷杆, 27、 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 请参阅图1-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 机, 包括支撑台1、 第一旋。
19、转轴2、 支撑杆3、 把手4、 保护台5、 过滤层6、 过滤页7、 第二旋转轴8、 固定块9、 绑定架10、 固定带11、 固定接口12、 蓄水箱13、 连接水管14、 收纳架15、 转动把手16、 高压水枪17、 高压组件18、 水泵19、 吸收管20、 过滤板21、 连接块22、 吸水孔23、 过滤网24、 滚 动轮25、 防陷杆26和凸块27, 支撑台1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2, 且第一旋转轴2的上端连 接有支撑杆3, 支撑台1通过第一旋转轴2与支撑杆3构成旋转结构, 且其旋转范围为0-90 , 而且支撑杆3与把手4之间的夹角为60 , 可以将支撑杆3通过第一旋转轴2与支撑台1旋转, 方。
20、便支撑杆3的收纳, 也便于支撑杆3的角度调节, 使其更好的达到受力减轻的角度, 支撑杆 3的左侧固定有把手4, 且把手4的右侧设置有保护台5, 保护台5的背面设置有过滤层6, 且过 滤层6的内部连接有过滤页7, 第二旋转轴8安装于过滤页7的内部, 且过滤页7的左右两端固 定有固定块9, 过滤层6通过固定块9与过滤页7构成活动结构, 且过滤页7之间通过第二旋转 轴8构成转动结构, 可以将过滤层6通过固定块9与过滤页7紧密连接, 过滤页7对水分内部残 留的沙土进行二次过滤, 可以将过滤页7之间通过第二旋转轴8旋转, 方便将过滤页7表面堆 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使其更好的反复使用, 过滤层6的上端连接。
21、有绑定架10, 且绑定架10的 外侧设置有固定带11, 绑定架10通过固定带11与蓄水箱13构成拆卸结构, 且固定接口12与 固定带11构成活动结构, 可以将绑定架10通过固定带11与蓄水箱13拆卸开来, 使蓄水箱13 内部的水可以对一些所需浇灌的植物进行浇灌, 使其内部的水可以更好的提升其使用范 围, 固定带11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接口12, 且固定带11的内部安置有蓄水箱13, 蓄水箱13的右 侧连接有连接水管14, 且连接水管14的右侧设置有收纳架15, 连接水管14与收纳架15构成 转动结构, 且连接水管14与高压水枪17构成一体化结构, 可以转动收纳架15, 使高压水枪17 抽出, 高压。
22、水枪17通过连接水管14将蓄水箱13内部的水抽出, 高压水枪17对水稻田内部的 淤泥进行高压喷射, 使淤泥受到高压水的冲击形成一道一道的沟壑, 完成松土处理, 这样的 松土犁田方式更好的减轻了传统犁田对淤泥造成的阻力, 收纳架15的外侧连接有转动把手 16, 且收纳架15的上端安置有高压水枪17, 保护台5的内部安装有高压组件18, 水泵19安装 于过滤层6的下端, 且水泵19的下端连接有吸收管20, 吸收管20通过连接块22与过滤板21构 成拆卸结构, 且连接块22之间关于过滤板21的中心线互相对称, 吸收管20可以通过连接块 22与过滤板21紧密连接, 连接块22可以固定过滤板21的连接位。
23、置, 吸收管20底端的内部连 接有过滤板21, 且过滤板21的左右两端连接有连接块22, 过滤板21的内部固定有吸水孔23, 且吸水孔23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24, 吸水孔23为圆形形状, 且吸水孔23与过滤网24通过焊 接构成固定连接, 而且吸水孔23之间关于过滤板21的圆心环状分布, 水内部含有的沙土可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8143741 U 5 以被过滤网24进行阻挡, 使沙土不会被吸收管20一起抽出, 从而影响水稻田内水的反复使 用, 过滤完的水通过吸水孔23吸入过滤层6的内部, 支撑台1的下端连接有滚动轮25, 且滚动 轮25的内部固定有防陷杆26, 滚动轮25、 防。
24、陷杆26和凸块27为一组, 共有两组, 且两组之间 呈一个平行线排列, 通过滚动轮25推动支撑台1, 滚动轮25内部的防陷杆26可以增加与淤泥 之间的接触面积, 从而使滚动轮25不会陷入淤泥中, 防陷杆26的外侧连接有凸块27, 凸块27 为弧形形状, 且凸块27与防陷杆26为一体成型, 而且凸块27与防陷杆26互相垂直连接, 弧形 的凸块27可以使滚动轮25转动的更为省力, 从而使滚动轮25更好移动。 002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该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 首先将吸收管20放置 在水稻田的淤水中, 吸收管20通过连接块22与过滤板21紧密连接, 连接块22可以固定过滤 板21的连接。
25、位置, 启动水泵19, 吸收管20对水稻田内的水进行抽取, 水内部含有的沙土被过 滤网24进行阻挡, 使沙土不会被吸收管20一起抽出, 从而影响水稻田内水的反复使用, 过滤 完的水通过吸水孔23吸入过滤层6的内部, 将过滤层6通过固定块9与过滤页7紧密连接, 过 滤页7对水分内部残留的沙土进行二次过滤, 过滤完的水进入蓄水箱13的内部储存, 握住转 动把手16, 转动收纳架15, 使高压水枪17抽出, 启动高压组件18, 高压水枪17通过连接水管 14将蓄水箱13内部的水抽出, 高压组件18提供高压处理, 高压水枪17对水稻田内部的淤泥 进行高压喷射, 使淤泥受到高压水的冲击形成一道一道的沟壑。
26、, 完成松土处理, 将支撑杆3 通过第一旋转轴2与支撑台1旋转, 方便支撑杆3的收纳, 也便于支撑杆3的角度调节, 使其更 好的达到受力减轻的角度, 握住把手4, 通过滚动轮25推动支撑台1, 滚动轮25内部的防陷杆 26可以增加与淤泥之间的接触面积, 从而使滚动轮25不会陷入淤泥中, 弧形的凸块27使滚 动轮25转动的更为省力, 从而使滚动轮25更好移动, 将过滤页7之间通过第二旋转轴8旋转, 方便将过滤页7表面堆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使其更好的反复使用, 将绑定架10通过固定带11 与蓄水箱13拆卸开来, 使蓄水箱13内部的水可以对一些所需浇灌的植物进行浇灌, 使其内 部的水可以更好的提升其。
27、使用范围, 固定接口12可以使固定带11与蓄水箱13紧密连接, 更 好的固定其位置, 这就是该自循环以高压水流开耕式犁田机的工作原理。 0024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8143741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208143741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208143741 U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208143741 U 9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208143741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