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降温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液降温装置.pdf(9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09655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2.01.04 CN 202096550 U *CN202096550U* (21)申请号 201120099587.8 (22)申请日 2011.04.07 A61M 5/44(2006.01) (73)专利权人 长春市安泰电子产品有限责任公 司 地址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开发区浦东 路 898 号 (72)发明人 齐玉春 杨照坤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27 代理人 逯长明 (54) 实用新型名称 输液降温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包括 。
2、第一降温装置,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能够对输液软 管内的药液进行降温, 并通过输液软管将低温药 液输送至患者体内, 通过患者体内的体液循环迅 速将低温药液输送至身体各个部位, 使患者的体 温迅速下降。所述输液降温装置直接采用体内注 射降温的方法, 使得其降温效果非常稳定, 患者能 够长时间保持较低的体温, 从而为后续的医疗措 施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 CN 202096558 U1/1 页 2 1. 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第一降温装置 (11), 所述。
3、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外表面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凹槽 (111),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底部具有连通所 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一入水口 (112) 和第一出水口 (113)。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降 温装置 (21),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中部具有与输液吊瓶相配合的空腔 (211) ; 所述第 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二入水口 (212) 和第二出水口 (213)。 3.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4、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外表面 还具有与所述凹槽 (111) 相连通的第一排露槽 (114), 且所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底部具 有与所述第一排露槽 (114) 相连通的第一排露孔 (115)。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外表面 具有与所述空腔 (211) 相连通的第二排露槽 (214), 且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有 与所述第二排露槽 (214) 相连通的第二排露孔 (215)。 5.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 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通孔 。
5、(216)。 6. 如权利要求 1 至 5 中任一项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和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透明盖板 (31)。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透明盖板 (31) 分别铰接于所 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以及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侧边上。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 (11) 和所述第 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32)。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入水口 (112)。
6、 上、 所述第 一出水口 (113) 上、 所述第二入水口 (212) 上以及所述第二出水口 (213) 上均设置有控制 阀。 10.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输液降温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顶部 设置有固定架 (217)。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1/5 页 3 输液降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目前的临床医疗中, 亚低温疗法日益受到重视。 而要实现亚低温, 则需要一些辅 助的医疗器械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0003 现有的临床降温方法。
7、, 一般是通过冰袋或冰毯等医用降温器材先对患者进行体表 降温, 继而实现对患者体内温度的控制, 达到使患者体温降低的目的。 0004 然而, 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 采用冰袋或冰毯等医用降温器材对患者体温进行控 制时, 患者的体温下降速度较慢, 降温效率很低, 整体的降温效果并不稳定, 患者极易出现 体温反弹, 严重影响了后续医疗措施的实施和整体的治疗效果。 0005 因此, 如何提供一种临床降温装置, 使患者的体温下降迅速, 降温效果稳定是本领 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该输液降温装置能够降低输入患者 体内的药液的。
8、温度, 从而使患者的体温迅速下降, 且降温效果稳定。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包括第一降温装置, 所 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外表面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凹槽,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连 通所述第一降温装置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0008 优选地,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降温装置,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中部具有 与输液吊瓶相配合的空腔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第二降温装置与外部制 冷设备的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 0009 优选地,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外表面还具有与所述凹槽相连通的第一排露槽, 且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底部具。
9、有与所述第一排露槽相连通的第一排露孔。 0010 优选地,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外表面具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第二排露槽, 且所 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排露槽相连通的第二排露孔。 0011 优选地,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通孔。 0012 优选地,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和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透明盖板。 0013 优选地, 所述透明盖板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降温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侧 边上。 0014 优选地,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和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0015 优选地, 所述第一入水口上、 所述第一出水口上、 所述第二入水口上以及所。
10、述第二 出水口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0016 优选地,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架。 0017 相对上述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 包括第一降温装置, 所述 说 明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2/5 页 4 第一降温装置的外表面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凹槽,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连通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 输液软管按一定装配顺序装入所述凹槽中 ; 同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体经由所 述第一入水口注入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内部, 并通过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输液软管内的 。
11、药液产生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软管内的药液温度迅速下降, 完成热交换后的低温液体会 经由所述第一出水口排至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外部。 经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处理后的药液通 过输液软管输送至患者体内, 通过患者体内的体液循环迅速将低温药液输送至身体各个部 位, 使患者的体温迅速下降 ; 同时, 由于所述输液降温装置直接采用体内注射降温的方法, 使得其降温效果非常稳定, 患者能够长时间保持较低的体温, 从而为后续的医疗措施的实 施提供了便利。 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降温装置, 所述 第二降温装置的中部具有与输液吊瓶相配合的空腔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
12、连通所 述第二降温装置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输 液吊瓶装入所述空腔内 ; 同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体经由所述第二入水口注入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内部, 并通过所述空腔的侧壁与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产生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温度迅速下降。显然,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与所述第二降温装置 能够相互配合, 使得所述输液降温装置具有二级降温效果, 即输液吊瓶内的药液经所述第 二降温装置降温处理后由输液软管输送至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内, 并由所述第一降温装置进 行二次降温, 再由输液软管输送至患者体内, 使所述输液降温装置对药液的降温效果更加 稳定有效,。
13、 以保证药液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迅速降低患者体温, 并使患者持续保持较低的 体温状态, 使得后续的医疗措施更加便于实施,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的第一降温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 ; 0020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的第二降温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输液降温装置, 该输液降温装置能够降低输入患者 体内的药液的温度, 从而使患者的体温迅速下降, 且降温效果稳定。 0022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方式。
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 请参考图 1,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的第一 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 包括第一降温装置 11, 第 一降温装置11的外表面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凹槽111, 第一降温装置11的底部具有连 通第一降温装置 11 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一入水口 112 和第一出水口 113。使用过程中, 操 作人员将输液软管按一定装配顺序装入凹槽 111 中 ; 同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 说 明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3/5 页。
15、 5 体经由第一入水口 112 注入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内部, 并通过凹槽 111 的侧壁与所述输液软 管内的药液产生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软管内的药液温度迅速下降, 完成热交换后的低温 液体会经由第一出水口 113 排至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外部。经第一降温装置 11 处理后的药 液通过输液软管输送至患者体内, 通过患者体内的体液循环迅速将低温药液输送至身体各 个部位, 使患者的体温迅速下降 ; 同时, 由于所述输液降温装置直接采用体内注射降温的方 法, 使得其降温效果非常稳定, 患者能够长时间保持较低的体温, 从而为后续的医疗措施的 实施提供了便利。 0025 请参考图 2, 图 2 为。
16、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的第二 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降温装置 21, 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中部具有与输液 吊瓶相配合的空腔 211 ; 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有连通第二降温装置 21 与外部制冷设 备的第二入水口212和第二出水口213。 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输液吊瓶装入空腔211内 ; 同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体经由第二入水口 212 注入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内部, 并通过空腔 211 的侧壁与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产生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 温度迅速下降, 完成热交换后的低温液体会经由第二出水口。
17、213排至第二降温装置21的外 部。显然, 第一降温装置 11 与第二降温装置 21 能够相互配合, 使得所述输液降温装置具有 二级降温效果, 即输液吊瓶内的药液经第二降温装置 21 降温处理后由输液软管输送至第 一降温装置 11 内, 并由第一降温装置 11 进行二次降温, 再由输液软管输送至患者体内, 使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对药液的降温效果更加稳定有效, 以保证药液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迅速 降低患者体温, 并使患者持续保持较低的体温状态, 使得后续的医疗措施更加便于实施, 治 疗效果更加显著。 0027 进一步地, 第一降温装置11的外表面还具有与凹槽111相连通的第一排露槽114, 且第一降。
18、温装置 11 的底部具有与第一排露槽 114 相连通的第一排露孔 115。使用时, 所述 输液软管内的药液与第一降温装置 11 间产生热交换的过程中会在所述输液软管的外表面 以及凹槽 111 的侧壁上产生水滴, 所述水滴逐渐聚集并通过凹槽 111 流入与其相连通的第 一排露槽 114 内, 然后在第一排露槽 114 内进一步聚集并汇集至第一排露槽 114 的底部, 并 通过第一排露孔 115 排至第一降温装置 11 的外部。由上述排露过程可知, 通过凹槽 111 与 第一排露槽114以及第一排露孔115间的配合能够及时将热交换后形成的凝结水排至第一 降温装置 11 的外部, 使所述输液软管内的。
19、药液与第一降温装置 11 间能够保证充分持续的 热交换, 提高所述输液降温装置的整体降温效率。 同时, 上述排露过程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完 成, 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0028 此外, 第二降温装置21的外表面具有与空腔211相连通的第二排露槽214, 且第二 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有与第二排露槽 214 相连通的第二排露孔 215。该空腔 211 与第二 排露槽 214 以及第二排露孔 215 间的配合关系及其工作原理与上述凹槽 111 与第一排露槽 114 以及第一排露孔 115 间的配合关系及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0029 更具体地, 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底部具有。
20、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通孔 216。装配时, 将与所述输液吊瓶相连接的输液软管由通孔 216 中穿出, 便于输液软管与输液吊瓶间的连 接。 0030 具体到实际使用中, 第一降温装置 11 和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透明 说 明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4/5 页 6 盖板 31。该透明盖板 31 能够保证使用过程中第一降温装置 11 以及第二降温装置 21 内部 空间的封闭性, 避免外界的尘土或其它杂质进入各降温装置内部, 影响其正常工作 ; 且透明 的盖板便于医护人员查看各降温装置的内部状况, 及时对输液吊瓶和输液软管进行更换和 维护。 003。
21、1 更具体地, 透明盖板 31 分别铰接于第一降温装置 11 以及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侧边 上。使得透明盖板 31 更加便于及时开启。在实际使用中, 透明盖板 31 与各降温装置接触 面的对应位置上会设置有磁铁等锁紧装置, 以使透明盖板 31 与各降温装置间闭合时的整 体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0032 另一方面, 第一降温装置11和第二降温装置21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2。 该温度传感器 32 能够及时反映出第一降温装置 11 以及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内部温度, 便于 医护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各降温装置的内部温度, 进而达到调整所述输液吊瓶和所 述输液软管内的药液温度的目的。 00。
22、33 另外, 第一入水口 112 上、 第一出水口 113 上、 第二入水口 212 上以及第二出水口 213 上均设置有控制阀 ( 图中未示出 )。所述各控制阀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加方便地根据实 际需要调整第一降温装置 11 和第二降温装置 21 内部的低温液体的存量, 进而调整各降温 装置的内部温度。 0034 此外, 第二降温装置 21 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架 217。使用时通过固定架 217 将第二 降温装置 21 悬挂至输液支架等支撑装置上, 保证第二降温装置 21 内的所述输液吊瓶与患 者输液针口间的竖直落差, 进而保证药液能够被顺利输送至患者体内。 0035 综上可知,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
23、的输液降温装置, 包括第一降温装置, 所述第一降温 装置的外表面具有与输液软管相配合的凹槽,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第一 降温装置与外部制冷设备的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输液软管 按一定装配顺序装入所述凹槽中 ; 同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体经由所述第一入 水口注入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内部, 并通过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输液软管内的药液产生 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软管内的药液温度迅速下降, 完成热交换后的低温液体会经由所述 第一出水口排至所述第一降温装置的外部。 经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处理后的药液通过输液软 管输送至患者体内, 通过患者体内的体液循环迅速将低。
24、温药液输送至身体各个部位, 使患 者的体温迅速下降 ; 同时, 由于所述输液降温装置直接采用体内注射降温的方法, 使得其降 温效果非常稳定, 患者能够长时间保持较低的体温, 从而为后续的医疗措施的实施提供了 便利。 0036 此外, 所述输液降温装置还包括第二降温装置,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中部具有与 输液吊瓶相配合的空腔 ; 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第二降温装置与外部制冷 设备的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使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将输液吊瓶装入所述空腔内 ; 同 时, 由外部制冷设备输出的低温液体经由所述第二入水口注入所述第二降温装置的内部, 并通过所述空腔的侧壁与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产生。
25、热交换, 以使所述输液吊瓶内的药液 温度迅速下降。 显然, 所述第一降温装置与所述第二降温装置能够相互配合, 使得所述输液 降温装置具有二级降温效果, 即输液吊瓶内的药液经所述第二降温装置降温处理后由输液 软管输送至所述第一降温装置内, 并由所述第一降温装置进行二次降温, 再由输液软管输 送至患者体内, 使所述输液降温装置对药液的降温效果更加稳定有效, 以保证药液进入患 说 明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5/5 页 7 者体内后能够迅速降低患者体温, 并使患者持续保持较低的体温状态, 使得后续的医疗措 施更加便于实施,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0037 以上对本。
26、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输液降温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 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 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 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 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1/2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096550 U CN 202096558 U2/2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096550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