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821127846.1 (22)申请日 2018.07.16 (73)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地址 625000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 46号 (72)发明人 李庆 黄婷婷 张誉心 李扬 刘冲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51224 代理人 王霞 (51)Int.Cl. A01M 3/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虫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涉 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包括捕虫体。
2、和固定设 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 所述捕虫体包括上 下设置的上盖和漏斗部, 所述上盖的一端通过转 轴与所述漏斗部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漏斗部的 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本实用新 型的优点在于, 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 状, 在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 昆虫随着漏斗部 的侧壁滑入储虫部而叶片卡在漏斗部, 迅速分离 叶片与昆虫; 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 接设置有储虫部, 收集到昆虫后可迅速取下储虫 部并密封, 可有效防止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以 及转移昆虫的过程中昆虫逃飞, 有效提高捕捉效 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8434588 U 2019.。
3、01.29 CN 208434588 U 1.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2), 其特 征在于: 所述捕虫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盖(4)和漏斗部(5), 所述上盖(4)的一端通过转轴 (3)与所述漏斗部(5)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漏斗部(5)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 虫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储虫部(7)的 形状相适配的卡子(6), 所述卡子(6)的上端与所述漏斗部(5)的下部固定连接, 所述储虫部 (7)卡设在所述卡子(6)的下端, 所述储虫部(7)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 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子 (。
4、6)相抵, 所述漏斗部(5)的出口与所述储虫部(7)的入口相抵或伸入所述储虫部(7)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子(6)的下端由弹性 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虫部(7)为离心 管。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4)为 半球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部(2)包括一个上 手柄和一个下手柄, 所述上手柄与所述上盖(4)的外壁固定连接, 所述下手柄与所述转轴 (3)固定连接, 所述上手柄和下手柄之间连接设置有。
5、弹簧(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1)为压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虫体由透明材料制 成。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34588 U 2 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虫器械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广泛运用的捕虫器类型多样, 不同的捕虫器适用捕捉不同类型 的昆虫。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0003 (1)通过性诱剂、 黑光灯诱导或黄板等手段诱捕昆虫, 这类方法仅适用于捕捉飞行 类昆虫, 并且不能。
6、保证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性, 对后续对昆虫的研究造成较大困扰; 0004 (2)捕虫网, 利用网兜来捕捉昆虫, 主要适用于捕捉中到大型的昆虫, 其缺点是不 适宜捕捉小型昆虫, 也容易伤害昆虫; 0005 (3)普通手持式昆虫捕捉器, 包括储虫管、 吸虫管、 进气管、 柔软纱布、 吸气装置 (口、 洗耳球或电动吸气装置)等, 其缺点是组件太多, 结构复杂笨重, 使用过程中的拼装、 携 带以及操作均不易; 0006 (4)后有人采用半球夹来捕捉昆虫, 如中国专利 “一种飞行昆虫捕捉器” (中国发明 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4621079 A), 包括捕捉体、 手柄、 转轴、 盖子、 锁扣和固定阀构成。
7、, 该装 置简单轻便, 易携带, 不会伤害昆虫, 但是该装置在转移已捕捉到的昆虫时, 容易导致昆虫 逃飞, 降低捕捉效率, 其次, 该装置在使用时要先把两个手柄拉开, 通过转轴使捕捉体打开, 昆虫进入捕捉体后, 再合拢两个手柄, 通过转轴闭合捕捉体。 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操作不便并 且费力, 因为拉开手柄需要两个手来操作, 捕捉到昆虫时, 要一直紧闭把手, 不能松懈, 防止 捕捉体不小心被打开, 昆虫逃飞。 0007 基于前述内容, 急需开发一种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的捕虫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手持式捕 虫夹。 0009 本实。
8、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 上的手柄部, 所述捕虫体包括上盖和漏斗部, 所述上盖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漏斗部的一 端转动连接, 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0011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还包括与所述储虫部的形状相适配的卡子, 所述 卡子的上端与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固定连接, 所述储虫部卡设在所述卡子的下端, 所述储虫 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 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子相抵, 所述漏斗部的出口与所述储虫部的入 口相抵或伸入所述储虫部内。 0012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卡子的下。
9、端由弹性材料制成。 0013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储虫部为离心管。 0014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上盖为半球形。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434588 U 3 0015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手柄部包括一个上手柄和一个下手柄, 所述 上手柄与所述上盖的外壁固定连接, 所述下手柄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上手柄和下手 柄之间连接设置有弹簧。 0016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 0017 具体的, 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所述捕虫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001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9 由于捕。
10、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 在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 昆虫随着漏斗部的 侧壁滑入储虫部而叶片卡在漏斗部, 迅速分离叶片与昆虫; 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 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收集到昆虫后可迅速取下储虫部并密封, 可有效防止叶片与昆虫分 离过程中以及转移昆虫的过程中昆虫逃飞, 有效提高捕捉效率。 0020 由于储虫部卡设在卡子的下端, 可较为方便地直接取下储虫部并加盖密封, 完成 捕捉, 漏斗部的出口与储虫部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内, 使得储虫部和漏斗部以及上盖 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和漏斗部之间飞出。 0021 由于卡子的下端具有一定弹性, 储虫部可轻松卡入卡子的下端, 节约。
11、装配时间, 提 高捕捉效率。 0022 储虫部为离心管, 简单易得, 离心管的开口处的凸起刚好与卡子相抵, 捕捉时, 储 虫部不会从漏斗部的下端掉落; EP管(离心管)的深度较深, 在取下储虫部时可以防止昆虫 飞出, 迅速盖上离心管自带的盖子, 简单方便, 保证了捕捉效率, 且离心管自带的盖子密封 性更好, 不会弹开, 方便运输。 0023 球形上盖使昆虫在上盖和漏斗之间碰撞时不易受伤, 保证了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 性, 并且由于球形上盖相对于漏斗部向上弯曲, 使得捕虫体内空间更大, 盖上上盖的一瞬 间, 昆虫不易飞出, 提高了捕捉效率。 0024 将手柄设置为两个, 且在两个手柄之间设置弹簧,。
12、 闭合捕虫体时更加省力, 也使捕 捉昆虫时更加方便。 0025 手柄之间的弹簧为压缩弹簧, 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 开的, 捕虫体是紧闭的, 捕捉昆虫时, 两个手柄因为压缩弹簧的张力张开, 使得上盖和漏斗 部之间紧闭, 防止昆虫飞走, 提高捕捉效率。 0026 捕虫体为透明材料制成, 方便观察昆虫是否落入储虫部, 防止昆虫飞出, 提高捕捉 效率。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漏斗部和卡子的连接示意图; 002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储虫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
13、 1-弹簧; 2-手柄部; 3-转轴; 4-上盖; 5-漏斗部; 6-卡子; 7-储虫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32 如图1-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主要用于捕捉位于叶片上的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434588 U 4 昆虫。 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捕虫体上的手柄部2, 漏斗部5的下部 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7, 捕虫体是由半球形的上盖4和漏斗部5通过转轴3转动连 接形成的密闭空间, 即上盖4的一端通过转轴3与漏斗部5的一端转动连接, 捕虫体为透明的 塑料材质制成, 方便。
14、观察昆虫是否被捕。 0033 漏斗部5的下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卡子6, 卡子6的上端与漏斗部5的下端连接, 储虫 部7卡入卡子6, 漏斗部5的出口与储虫部7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7内, 储虫部7开口边缘 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 凸起与卡子6相抵, 使储虫部7不会下落, 并且这样使储虫部7和漏斗 部5以及上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这样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7和漏斗部5之间飞出, 并且储 虫部7紧扣固定在漏斗部5的下端, 方便收集昆虫, 也方便更换储虫部7。 0034 只要可卡入卡子6内, 储虫部7可以为单独的管子或其他容器, 也可以是带盖子的 管子, 优选为实验室常用的5mL带盖离心管(EP管)(如图3所。
15、示), 此装置材料易得, 操作简 单, 能增加捕捉的效率。 0035 如图2所示, 卡子6为空心圆筒状, 卡子6与漏斗部5相连但具有一定的间隙, 该间隙 与EP管的开口处的凸起相配合, 即将储虫部7(EP管)卡入卡子6, 储虫部7的开口处的凸起刚 好卡入卡子6与漏斗部5之间的间隙, 使EP管紧扣在漏斗部5下方, 卡子6的直径(横截面的直 径)略小于储虫部7(EP管)的直径(横截面的直径), 卡子6优选由弹性材料制成, 轻轻掰开卡 子6, 将EP管插入卡子6, 即可开始使用。 0036 手柄部2包括两个手柄2即上手柄和下手柄, 下手柄与转轴3固定连接, 上手柄与上 盖4的外壁固定相连, 两个手柄。
16、通过弹簧1相连。 该弹簧1在静止状态下对两边的手柄施加一 个张力, 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开的, 捕虫体是紧闭的, 只有在 使用时需要用力将两个手柄靠拢, 使捕虫体打开, 捕虫成功后, 松手即可使上盖4和漏斗部5 闭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弹簧1优选为压缩弹簧。 003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使用方法如下: 0038 (1)使用前, 将储虫部7扣入卡子6中(卡子6具有弹性), 使储虫部7、 漏斗部5以及上 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0039 (2)使用时, 紧握两个手柄2使两个手柄2靠拢, 通过转轴3, 使捕虫体上盖4和漏斗 部5分开, 对准昆虫松开手柄2, 捕虫。
17、体自动合上, 此时叶片和昆虫均进入捕虫体; 0040 (3)轻轻摇晃叶片或者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使昆虫从叶片上脱落, 继续摇晃抖动 该装置使被捕昆虫落入储虫部7中; 0041 (4)将叶片从捕虫体中抽出, 随即将储虫部7从卡子6内取出, 并用储虫部7自带的 扣盖扣住储虫部7, 完成昆虫的捕捉。 004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结构简单, 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 状, 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 捕虫夹捕捉到昆虫后, 昆虫沿着漏斗部的下部滑进储虫部, 将储虫部从漏斗上取下后迅速 盖上盖子, 即完成昆虫的捕捉, 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 0043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 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 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 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 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 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 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434588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8434588 U 6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8434588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