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pdf

  • 上传人:v****
  • 文档编号:6526204
  • 上传时间:2019-08-31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311.1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21127846.1

    申请日:

    20180716

    公开号:

    CN208434588U

    公开日:

    201901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M3/00

    主分类号:

    A01M3/00

    申请人:

    四川农业大学

    发明人:

    李庆,黄婷婷,张誉心,李扬,刘冲

    地址:

    625000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新康路46号

    优先权:

    CN201821127846U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王霞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虫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所述捕虫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盖和漏斗部,所述上盖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漏斗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在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昆虫随着漏斗部的侧壁滑入储虫部而叶片卡在漏斗部,迅速分离叶片与昆虫;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收集到昆虫后可迅速取下储虫部并密封,可有效防止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以及转移昆虫的过程中昆虫逃飞,有效提高捕捉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体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盖(4)和漏斗部(5),所述上盖(4)的一端通过转轴(3)与所述漏斗部(5)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漏斗部(5)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储虫部(7)的形状相适配的卡子(6),所述卡子(6)的上端与所述漏斗部(5)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储虫部(7)卡设在所述卡子(6)的下端,所述储虫部(7)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子(6)相抵,所述漏斗部(5)的出口与所述储虫部(7)的入口相抵或伸入所述储虫部(7)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子(6)的下端由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虫部(7)为离心管。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4)为半球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2)包括一个上手柄和一个下手柄,所述上手柄与所述上盖(4)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下手柄与所述转轴(3)固定连接,所述上手柄和下手柄之间连接设置有弹簧(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为压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虫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虫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广泛运用的捕虫器类型多样,不同的捕虫器适用捕捉不同类型的昆虫。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通过性诱剂、黑光灯诱导或黄板等手段诱捕昆虫,这类方法仅适用于捕捉飞行类昆虫,并且不能保证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性,对后续对昆虫的研究造成较大困扰;

    (2)捕虫网,利用网兜来捕捉昆虫,主要适用于捕捉中到大型的昆虫,其缺点是不适宜捕捉小型昆虫,也容易伤害昆虫;

    (3)普通手持式昆虫捕捉器,包括储虫管、吸虫管、进气管、柔软纱布、吸气装置(口、洗耳球或电动吸气装置)等,其缺点是组件太多,结构复杂笨重,使用过程中的拼装、携带以及操作均不易;

    (4)后有人采用半球夹来捕捉昆虫,如中国专利“一种飞行昆虫捕捉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4621079 A),包括捕捉体、手柄、转轴、盖子、锁扣和固定阀构成,该装置简单轻便,易携带,不会伤害昆虫,但是该装置在转移已捕捉到的昆虫时,容易导致昆虫逃飞,降低捕捉效率,其次,该装置在使用时要先把两个手柄拉开,通过转轴使捕捉体打开,昆虫进入捕捉体后,再合拢两个手柄,通过转轴闭合捕捉体。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操作不便并且费力,因为拉开手柄需要两个手来操作,捕捉到昆虫时,要一直紧闭把手,不能松懈,防止捕捉体不小心被打开,昆虫逃飞。

    基于前述内容,急需开发一种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的捕虫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所述捕虫体包括上盖和漏斗部,所述上盖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漏斗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还包括与所述储虫部的形状相适配的卡子,所述卡子的上端与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储虫部卡设在所述卡子的下端,所述储虫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子相抵,所述漏斗部的出口与所述储虫部的入口相抵或伸入所述储虫部内。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卡子的下端由弹性材料制成。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储虫部为离心管。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上盖为半球形。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手柄部包括一个上手柄和一个下手柄,所述上手柄与所述上盖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下手柄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上手柄和下手柄之间连接设置有弹簧。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捕虫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在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昆虫随着漏斗部的侧壁滑入储虫部而叶片卡在漏斗部,迅速分离叶片与昆虫;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收集到昆虫后可迅速取下储虫部并密封,可有效防止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以及转移昆虫的过程中昆虫逃飞,有效提高捕捉效率。

    由于储虫部卡设在卡子的下端,可较为方便地直接取下储虫部并加盖密封,完成捕捉,漏斗部的出口与储虫部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内,使得储虫部和漏斗部以及上盖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和漏斗部之间飞出。

    由于卡子的下端具有一定弹性,储虫部可轻松卡入卡子的下端,节约装配时间,提高捕捉效率。

    储虫部为离心管,简单易得,离心管的开口处的凸起刚好与卡子相抵,捕捉时,储虫部不会从漏斗部的下端掉落;EP管(离心管)的深度较深,在取下储虫部时可以防止昆虫飞出,迅速盖上离心管自带的盖子,简单方便,保证了捕捉效率,且离心管自带的盖子密封性更好,不会弹开,方便运输。

    球形上盖使昆虫在上盖和漏斗之间碰撞时不易受伤,保证了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性,并且由于球形上盖相对于漏斗部向上弯曲,使得捕虫体内空间更大,盖上上盖的一瞬间,昆虫不易飞出,提高了捕捉效率。

    将手柄设置为两个,且在两个手柄之间设置弹簧,闭合捕虫体时更加省力,也使捕捉昆虫时更加方便。

    手柄之间的弹簧为压缩弹簧,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开的,捕虫体是紧闭的,捕捉昆虫时,两个手柄因为压缩弹簧的张力张开,使得上盖和漏斗部之间紧闭,防止昆虫飞走,提高捕捉效率。

    捕虫体为透明材料制成,方便观察昆虫是否落入储虫部,防止昆虫飞出,提高捕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漏斗部和卡子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储虫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簧;2-手柄部;3-转轴;4-上盖;5-漏斗部;6-卡子;7-储虫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主要用于捕捉位于叶片上的昆虫。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捕虫体上的手柄部2,漏斗部5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7,捕虫体是由半球形的上盖4和漏斗部5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形成的密闭空间,即上盖4的一端通过转轴3与漏斗部5的一端转动连接,捕虫体为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方便观察昆虫是否被捕。

    漏斗部5的下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卡子6,卡子6的上端与漏斗部5的下端连接,储虫部7卡入卡子6,漏斗部5的出口与储虫部7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7内,储虫部7开口边缘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凸起与卡子6相抵,使储虫部7不会下落,并且这样使储虫部7和漏斗部5以及上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这样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7和漏斗部5之间飞出,并且储虫部7紧扣固定在漏斗部5的下端,方便收集昆虫,也方便更换储虫部7。

    只要可卡入卡子6内,储虫部7可以为单独的管子或其他容器,也可以是带盖子的管子,优选为实验室常用的5mL带盖离心管(EP管)(如图3所示),此装置材料易得,操作简单,能增加捕捉的效率。

    如图2所示,卡子6为空心圆筒状,卡子6与漏斗部5相连但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与EP管的开口处的凸起相配合,即将储虫部7(EP管)卡入卡子6,储虫部7的开口处的凸起刚好卡入卡子6与漏斗部5之间的间隙,使EP管紧扣在漏斗部5下方,卡子6的直径(横截面的直径)略小于储虫部7(EP管)的直径(横截面的直径),卡子6优选由弹性材料制成,轻轻掰开卡子6,将EP管插入卡子6,即可开始使用。

    手柄部2包括两个手柄2即上手柄和下手柄,下手柄与转轴3固定连接,上手柄与上盖4的外壁固定相连,两个手柄通过弹簧1相连。该弹簧1在静止状态下对两边的手柄施加一个张力,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开的,捕虫体是紧闭的,只有在使用时需要用力将两个手柄靠拢,使捕虫体打开,捕虫成功后,松手即可使上盖4和漏斗部5闭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弹簧1优选为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将储虫部7扣入卡子6中(卡子6具有弹性),使储虫部7、漏斗部5以及上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2)使用时,紧握两个手柄2使两个手柄2靠拢,通过转轴3,使捕虫体上盖4和漏斗部5分开,对准昆虫松开手柄2,捕虫体自动合上,此时叶片和昆虫均进入捕虫体;

    (3)轻轻摇晃叶片或者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使昆虫从叶片上脱落,继续摇晃抖动该装置使被捕昆虫落入储虫部7中;

    (4)将叶片从捕虫体中抽出,随即将储虫部7从卡子6内取出,并用储虫部7自带的扣盖扣住储虫部7,完成昆虫的捕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结构简单,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捕捉到昆虫后,昆虫沿着漏斗部的下部滑进储虫部,将储虫部从漏斗上取下后迅速盖上盖子,即完成昆虫的捕捉,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新型 手持 式捕虫夹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52620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