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1001304.6 (22)申请日 2015.12.07 A01K 67/033(2006.01) (73)专利权人 华南农业大学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483 号 (72)发明人 郭长飞 邱宝利 何瞻 任顺祥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 林丽明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 盒, 为完全透明盒, 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顶盖 1、 嵌 套柱2、 中柱3、 底盖4 ; 所述嵌套柱2内。
2、部中空、 顶 部开口、 底部为纱网5 ; 所述中柱3的两端开口、 内 部中空, 且内侧中部有一圈凸起 6 ; 所述顶盖 1、 嵌 套柱 2、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且顶 盖 1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积相同并大于中柱 3 的横 截面积, 中柱3的横截面积大于嵌套柱2的横截面 积, 所述嵌套柱2刚好套进中柱3内并被凸起6托 起。 本观察盒为双层空间观察盒, 可用于微型昆虫 干扰实验的观察, 也可用做单层观察盒, 尼龙纱网 可防止因湿度过大而在顶盖上凝结的水滴粘黏微 型昆虫, 影响结果。 该观察盒结构简单、 成本低廉、 操作简易, 可拆卸方便清洗。 (51)Int.Cl. (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250156 U 2016.05.25 CN 205250156 U 1.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为完全透明盒, 由上 至下依次包括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 所述嵌套柱 (2) 内部中空、 顶部开 口、 底部为纱网 (5) ; 所述中柱 (3) 的两端开口、 内部中空, 且内侧中部有一圈凸起 (6) ; 所述 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且顶盖 (1)。
4、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 积相同并大于中柱 (3) 的横截面积, 中柱 (3) 的横截面积大于嵌套柱 (2) 的横截面积, 所述嵌 套柱 (2) 刚好套进中柱 (3) 内并被凸起 (6) 托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且顶盖 (1) 和底盖 (4) 的直径相同并大于 中柱 (3) 的直径, 中柱 (3) 的直径大于嵌套柱 (2) 的直径, 所述嵌套柱 (2) 刚好套进中柱 (3) 内 并被所述凸起托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
5、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为扁 圆柱形的透明盒,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且均由 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为扁 圆柱形的透明盒塑料盒,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均由透明塑料制作而 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1) 和底盖 (4) 比中柱 (3) 的直径大24mm, 中柱 (3) 比嵌套柱 (2) 的直径大12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能可。
6、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1) 和底盖 (4) 的高为中柱 (3) 的1/51/3, 嵌套柱 (2) 的高为中柱 (3) 的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网 (5) 为100130目的尼龙纱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网 (5) 为120目的尼龙纱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套柱 (2) 套进中柱 (3) 内并被凸起 (6) 托起时, 嵌套柱 (2) 的顶部与中柱 (3) 顶部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
7、述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之间非固定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250156 U 2 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观察盒, 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粉虱、 木虱、 蓟马、 蚜虫等同翅目昆虫, 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 目前的防治 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但由于其抗药性发展迅速, 当前许多化学农药对粉虱已经失去 了应用的防治效果。 自然界中, 天敌种类非常丰富, 生物防治已成为重大。
8、害虫可持续控制的 重要手段之一。 0003 目前, 对天敌昆虫寄生、 捕食害虫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防治效果方面, 但对 “害 虫天敌” 互作行为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天敌与猎物的关系, 对于认识物种之间的 协同进化以及正确指导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研究都要借助于观察盒的 帮助, 将一定数目的天敌昆虫和猎物接入盒内, 以观察记录它们的发育历期、 寄生率、 取食 行为等。 0004 现有技术中, 常用的昆虫观察方法是借助培养皿进行的, 该方法一般需要在培养 皿中加入琼脂保湿, 缺陷是由于培养皿盖会凝结水珠, 用于研究的小型昆虫, 如粉虱、 蚜虫、 寄生蜂, 容易与液滴接触, 。
9、影响昆虫的存活和试验效果。 此外,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用于研究 天敌与猎物之间的间接影响的装置。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昆虫观察盒的缺陷和不足, 提供一种方 便简易的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用于不同需求下对粉虱、 寄生蜂、 蚜虫等小型 昆虫的观察研究。 0006 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一种多功能可组装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该装置为完全透明的观察盒, 由上至下 依次包括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 所述嵌套柱 (2) 内部中空、 顶部开口、 底 部为纱网 (5) ; 所述中柱 (3)。
10、 的两端开口、 内部中空, 且内侧中部有一圈凸起 (6) ;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且顶盖 (1)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积相 同并大于中柱 (3) 的横截面积, 中柱 (3) 的横截面积大于嵌套柱 (2) 的横截面积, 所述嵌套柱 (2) 刚好套进中柱 (3) 内并被凸起 (6) 托起。 0008 优选地,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且顶盖 (1) 和底盖 (4) 的直径相同并大于中柱 (3) 的直径, 中柱 (3) 的直径大于嵌套柱 (2) 的直径, 所。
11、 述嵌套柱 (2) 刚好套进中柱 (3) 内并被所述凸起托起。 0009 更优选地, 所述顶盖 (1) 和底盖 (4) 比中柱 (3) 的直径大24mm, 中柱 (3) 比嵌套层 (2) 的直径大12mm。 0010 更优选地, 所述顶盖 (1) 和底盖 (4) 的高为中柱 (3) 的1/51/3, 嵌套层 (2) 的高为 中柱 (3) 的1/2。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250156 U 3 0011 更优选地, 所述嵌套柱 (2) 套进中柱 (3) 内并被凸起 (6) 托起时, 嵌套柱 (2) 的顶部 与中柱 (3) 顶部齐平。 0012 另外, 优选地, 所述装置为扁圆柱。
12、形的透明盒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 底盖 (4) 的横截面均为圆形, 且均由透明材料制作而成。 0013 更优选地, 所述装置为扁圆柱形的透明盒塑料盒, 所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均由透明塑料制作而成。 0014 另外, 优选地, 所述纱网 (5) 为100130目的尼龙纱网。 0015 更优选地, 所述纱网 (5) 为120目的尼龙纱网。 0016 另外, 上述昆虫观察盒的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之间非固定连 接, 各部件可拆卸, 方便清洗、 组装。 0017 本发明上。
13、述提供的微型昆虫观察盒可以做为两种类型的观察盒: 双空间观察盒和 单空间观察盒, 能够满足不同的研究需求。 上述顶盖 (1) 、 嵌套柱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按 次序组装好即组成双空间观察盒, 用于研究两种昆虫的干扰研究。 0018 该装置还可单独使用下层空间, 即嵌套柱 (2) 的纱网与底盖 (4) 之间的空间, 即为 单空间观察盒, 可用于小型昆虫的观察实验, 顶盖距离较远, 顶盖的水珠不会黏贴到微型昆 虫, 而且即使少量水珠滴下的情况, 也只会落到纱网上被截住, 不会滴到昆虫。 0019 另外, 还可将顶盖 (1) 、 嵌套柱 (2) 和底盖 (4) 组合成单空间观。
14、察盒, 实现同样的功 能。 0020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 与现有的观察盒 (常用培养皿) 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结构简 单, 成本低廉, 操作简易, 而且即可作为双空间观察盒使用, 又可作为单空间观察盒使用, 可 用于微型昆虫的观察, 如观察微型昆虫习性、 微型寄生蜂寄生率、 以及昆虫隔离干扰等研 究, 方便实用。 0022 本实用新型观察盒的中部嵌套层刚好套进盒内部, 并被中部的环形凸起托起, 120 目的尼龙纱布可以隔离小型昆虫且不影响纱布两端昆虫通过化学信号的干扰, 以保证干扰 实验可行性。 0023 本实用新型观察盒还可做为单层观察盒, 当为保持观。
15、察盒内湿度倒入琼脂时, 120 目的尼龙纱布可防止因湿度过大而在顶盖上凝结的水滴粘黏微型昆虫, 影响实验结果。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可拆卸, 在使用后方便清洗以便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0025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动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6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的嵌套层 (2) 的示意图。 0027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的中柱 (3) 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新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容易理解,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
16、明本实用 新型, 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除非特别说明,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试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250156 U 4 剂、 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 方法和设备。 0030 实施例1 0031 如图1 所示, 该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为一个扁圆柱形的透明塑料盒, 由顶 盖 (1) 、 嵌套层 (2) 、 中柱 (3) 和底盖 (4) 组成。 顶盖 (1) 和底盖 (4) 的大小相同, 直径为50mm, 高 为7mm; 中柱 (3) 直径为47mm, 高为28mm; 嵌套层 (2) 直径为46mm, 高为14mm。 嵌套层 (2) 刚好嵌 套进。
17、入中柱 (3) 内。 0032 中柱 (3) 为两端开口且中空的圆柱形框架结构, 内侧中间有一环形凸起 (6) 。 嵌套 层 (2) 为一端开口一端具有纱网 (5) 的扁圆柱形结构, 可刚好嵌套进入中柱 (3) 内并被环形 凸起 (6) 托起。 0033 所述顶盖 (1) 和底盖 (4) 分别扣盖在中柱 (3) 的两端。 0034 顶盖 (1) 、 底盖 (4) 、 嵌套层 (2) 和中柱 (3) 组成一种中部由纱网 (5) 隔离的双空间观 察盒, 用于研究昆虫间干扰、 间接影响等试验。 0035 本装置还可单独使用下层空间, 即嵌套柱 (2) 的纱网与底盖 (4) 之间的空间, 即为 单空间。
18、观察盒, 可用于小型昆虫的观察实验, 用于研究昆虫的生理生态习性。 在研究小型昆 虫时, 为保持观察盒内湿度倒入琼脂, 顶盖距离较远, 因湿度过大而在顶盖上凝结的水滴不 会黏贴到微型昆虫, 而且即使少量水珠滴下的情况, 也只会落到纱网上被截住, 不会滴到昆 虫。 0036 如图2所示, 该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的嵌套层 (2) 为扁圆柱型结 构, 一端开口一端具有纱网 (5) , 纱网 (5) 以120目的尼龙纱布为宜, 可以隔离小型昆虫且不 影响纱布两端昆虫通过化学信号的干扰, 以保证干扰实验的可行性。 0037 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的中柱 (3) 为两端。
19、开口的中空圆 柱形框架结构, 中部内部具有一圈环形凸起 (6) , 用于隔挡嵌套层 (2) , 防止嵌套层 (2) 滑落。 0038 实施例2 0039 如图4所示, 实施例1所述的多功能微型昆虫观察盒装置, 还可将顶盖 (1) 、 嵌套柱 (2) 和底盖 (4) 组合成单空间观察盒,(7) 为琼脂, 实现单空间观察盒同样的功能, 用于微型 昆虫的观察, 如观察微型昆虫习性、 微型寄生蜂寄生率、 以及昆虫隔离干扰等研究, 方便实 用。 0040 当为保持观察盒内湿度倒入琼脂时, 120目的尼龙纱布可防止因湿度过大而在顶 盖上凝结的水滴粘黏微型昆虫, 影响实验结果。 0041 显然,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 而并非是对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上述说明及思路的基础上 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 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 凡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 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250156 U 5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250156 U 6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250156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