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6524945
  • 上传时间:2019-08-31
  • 格式:PDF
  • 页数:10
  • 大小:409.6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744808.9

    申请日:

    20180709

    公开号:

    CN108849351A

    公开日:

    201811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22/25,A01G7/06

    主分类号:

    A01G22/25,A01G7/06

    申请人:

    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国药种业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继永,曾燕,秦义杰,宋国虎,王浩,李鹏英

    地址:

    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永旺路25号

    优先权:

    CN201810744808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王冲;吴鑫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具体包括:(1)先育苗生长1‑2年;(2)移栽后再生长2‑3年,栽培条件为:调节栽培密度为,行距25‑35cm,株距8‑16cm,控制栽培土壤环境为,砂土/壤土≥1,土壤pH值7.3‑8.2,有机质0.15%‑1%、全氮0.03%~0.10%、全磷0.02%~0.05%、全钾0.8%~1.1%、有效氮9.0~23.0mg/kg、有效磷3.0~10.0mg/kg、有效钾30.0~43.0mg/kg;(3)采挖:采挖前30‑60天保持土壤含水量为8‑18%。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得到的黄芩可形成非常明显的枯心,较对照方法得到的黄芩的枯心长度增加29.0%~48.6%。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育苗生长1-2年;(2)移栽后再生长2-3年,栽培条件为:调节栽培密度为,行距25-35cm,株距8-16cm,控制栽培土壤环境为:砂土/壤土≥1,土壤pH值7.3-8.2,土壤中含有机质0.15%-1%、全氮0.03%~0.10%、全磷0.02%~0.05%、全钾0.8%~1.1%、有效氮9.0~23.0mg/kg、有效磷3.0~10.0mg/kg、有效钾30.0~43.0mg/kg;(3)采挖。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挖前30-60天保持土壤含水量为8~1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栽培土壤环境,使砂土/壤土≥2。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栽培土壤环境为,全部为砂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栽培土壤环境,使土壤pH值为7.8~8.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栽培土壤环境,有机质0.15%~0.5%、全氮0.03%~0.06%、全磷0.02%~0.03%、全钾0.80%~1.0%、有效氮9.0~14.0mg/kg、有效磷3.00~8.00mg/kg、有效钾30.0~40.0mg/kg。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调节栽培密度为,行距25~30cm,株距12~16c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挖前30~45d保持土壤含水量10%~13%。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先育苗生长2年,移栽后再生长2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特别是提高枯芩生产效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黄芩(Scute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黄芩因生长年限较长,从根头部中心开始逐渐向下出现的暗棕色或棕褐色枯朽的现象,称为枯心。内部充实、未形成枯心的黄芩,称为“条芩”;带有枯心的黄芩称为“枯芩”。“条芩”与“枯芩”功效有所差异:条芩善清大肠火,枯芩善清肺火,所以基于功效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病症进行配方时,有选择“条芩”者,亦有选择“枯芩”者。

    目前,市场主要流通的黄芩大都为栽培黄芩,一般栽培2~3年,药材极少形成枯心(即枯芩),其原因包括生长年限较短,即使现有栽培技术也一般要栽培4~5年才能使栽培黄芩形成少量的枯心;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栽培技术不利于形成枯芩。目前也未发现相关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满足枯芩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生长年限较长的野生黄芩资源。随着野生黄芩资源量的日益减少,目前已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濒危植物,枯芩药材的供应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发明人通过对栽培土壤理化性质、栽培农艺措施等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提出一种提高枯芩生产效率的方法,可使黄芩在4年时形成非常明显的枯心,较对照方法获得的黄芩的枯心长度增加29.0%~48.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生长1-2年;

    (2)移栽后再生长2-3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密度调节在行距25-35cm,株距8-16cm;

    控制栽培土壤环境:

    砂土/壤土≥1,

    土壤pH值7.3-8.2,

    土壤中含有机质0.15%-1%、全氮0.03%~0.10%、全磷0.02%~0.05%、全钾0.8%~1.1%、有效氮9.0~23.0mg/kg、有效磷3.0~10.0mg/kg、有效钾30.0~43.0mg/kg;

    (3)采挖。

    进一步地,采挖前30~60天保持土壤含水量为8-18%。

    进一步地,所述砂土/壤土≥2。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全部为砂土。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pH值为7.8~8.2。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中含有机质0.15%~0.5%、全氮0.03%~0.06%、全磷0.02%~0.03%、全钾0.80%~1.1%、有效氮9.0~14.0mg/kg、有效磷3.00~8.00mg/kg、有效钾30.0~40.0mg/kg。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密度调节在行距为25-30cm,株距为12-16cm。

    进一步地,采挖前30~45天保持土壤含水量10%~13%。

    进一步地,所述育苗生长时间为2年,移栽后再生长2年。

    采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栽培得到的枯芩,可形成非常明显的枯心,相较对照枯心长度增加29.0%~48.6%。

    附图说明

    图1采用本发明表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栽培条件及方法栽培得到的黄芩的枯心长度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人通过深入研究并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通过限定特定栽培土壤理化性质、采用特定栽培农艺措施栽培枯芩,可使黄芩在4年形成非常明显的枯心,较对照栽培方法黄芩枯心长度增加29.0%~48.6%。

    本发明提供一种枯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育苗生长1-2年,育苗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任何现有常规方式进行,优选先育苗生长2年;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惊奇地发现,相对于直播,育苗移栽的方法更有利于黄芩枯心的形成,并且育苗生长1-2年,再移栽生长2-3年,尤其是先育苗生长2年之后,再移栽生长2年,最有利于枯心的形成;

    (2)移栽后再生长2-3年,优选移载后再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密度调节在行距25-35cm,株距8-16cm,优选行距为25-30cm,株距为12-16cm;

    控制栽培土壤环境,砂土/壤土≥1,优选砂土/壤土≥2,最优选全部为砂土。所述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的,粒径为0.05~1.00mm的颗粒含量大于50%为砂土;所述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

    控制土壤pH值为7.3-8.2,优选pH值为7.8~8.2;具体为,首先检测土壤pH值:可采用土壤酸碱度计进行测定,将机器探头直接插入栽培地块土壤内,金属板面必须全部入土,约10分钟后读取数据,随机取不少于5组数据的平均值;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结果与目标pH值的差,选择调节方法和计算出调节pH值所需用物质的量,调节土壤pH值至目标值;pH值的调节方法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得任何调节方法,例如:改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进行调节,碱土改良可施用硫磺粉、腐殖酸等进行调节;

    控制土壤中含有机质0.15%-1%、全氮0.03%~0.10%、全磷0.02%~0.05%、全钾0.80%~1.1%、有效氮9.0~23.0mg/kg、有效磷3.0~10.0mg/kg、有效钾30.0~43.0mg/kg,优选地,有机质0.15%~0.5%、全氮0.03%~0.06%、全磷0.02%~0.03%、全钾0.80%~1.1%、有效氮9.0~14.0mg/kg、有效磷3.00~8.00mg/kg、有效钾30.0~40.0mg/kg;具体为,首先检测土壤性质,所述检测方法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得任何方法,然后根据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施加的肥料用量,根据计算得出的肥料用量,通过施加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等,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以得到所述土壤条件;

    (3)采挖,控制采挖前30~60天保持土壤含水量为8-18%,优选在采挖前30-45天保持土壤含水量为10%~13%;具体为,采挖前30~60天开始,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一次,根据检测结果以及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用水量,可通过栽培地块起高垄,并通过人为控制浇水量达到所述采挖前土壤含水量的要求。

    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以及长时间且大量的实验令人惊奇地发现,在采用育苗移植、土壤条件为砂土/壤土≥1、pH值为7.3-8.2以及所述特定土壤条件的情况下,有利于栽培得到的具有枯心的黄芩,控制采挖前的土壤含水量还可提高药效成分含量,即本发明技术方案综合所述各栽培条件对所栽培黄芩的影响,对于获得枯芩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特别有利于栽培得到的具有枯心的黄芩。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本部分对本发明试验中所使用到的材料以及试验方法进行一般性的描述。虽然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所使用的许多材料和操作方法是本领域公知的,但是本发明仍然在此作尽可能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下文中,如果未特别说明,本发明所用材料和操作方法是本领域公知的。

    实施例1

    按照以下方法栽培枯芩。

    (1)播种,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12cm,行距为25cm,

    栽培土壤环境为,全部为砂土,

    检测土壤性质,检测得到:土壤pH值为7.0,目标pH值为8.2,因此通过施加石灰的方法对土壤pH值进行调节,使土壤pH值达到8.2,

    检测得到,土壤有机质等含量为0.10%、全氮0.01%、全磷0.02%、全钾0.50%、有效氮4.0mg/kg、有效磷2.0mg/kg、有效钾25.0mg/kg。根据当前土壤性质条件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施加的肥料用量,根据计算得出的肥料用量,通过施加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有机质0.15%、全氮0.03%、全磷0.02%、全钾0.80%、有效氮9.0mg/kg、有效磷3.0mg/kg、有效钾30.0mg/kg;

    (3)采挖前30天,每5天采用土壤快速水分测定仪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10~13%。

    实施例2:

    (1)播种,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16cm,行距为35cm;

    栽培土壤环境为,全部为砂土/壤土=1,

    检测土壤性质,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进行调节,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7.3、有机质1%、全氮0.1%、全磷0.05%、全钾1.1%、有效氮23.0mg/kg、有效磷10.0mg/kg、有效钾43.0mg/kg;

    (3)采挖前45天,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13-18%。

    实施例3:

    (1)播种,育苗生长1年;

    (2)移栽,生长3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12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砂土/壤土=2;

    检测土壤性质,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进行调节,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7.8、有机质0.5%、全氮0.06%、全磷0.03%、全钾1.1%、有效氮14.0mg/kg、有效磷8.00mg/kg、有效钾40.0mg/kg;

    (3)采挖前60天,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8-10%。

    实施例4:

    (1)播种,育苗生长1年;

    (2)移栽,生长3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8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1/3壤土,2/3砂土;

    检测土壤性质,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进行调节,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7.8、有机质0.48%、全氮0.06%、全磷0.03%、全钾0.96%、有效氮14.5mg/kg、有效磷5.38mg/kg、有效钾36.2mg/kg;

    (3)采挖前40天,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10-13%。

    实施例5:

    (1)播种,黄芩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16cm,行距为25cm;

    栽培土壤环境为:全部为砂土;

    检测土壤性质,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进行调节,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8.2、有机质0.15%、全氮0.03%、全磷0.02%、全钾0.95%、有效氮9.2mg/kg、有效磷2.56mg/kg、有效钾31.7mg/kg;

    (3)采挖前45天,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10-12%。

    实施例6:

    (1)播种,黄芩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16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1/3壤土,2/3砂土;

    检测土壤性质,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进行调节,使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7.83、有机质0.48%、全氮0.06%、全磷0.03%、全钾0.96%、有效氮14.5mg/kg、有效磷5.38mg/kg、有效钾36.2mg/kg;

    (3)采挖前40天,每5天检测土壤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和目标条件的差计算出所需浇水量,根据计算结果浇水,使得土壤含水量达到10-13%。

    对比例1:

    (1)播种,黄芩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8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全部为壤土;

    控制调整土壤性质达到以下条件:pH7.0、有机质0.15%、全氮0.03%、全磷0.05%、全钾1.1%、有效氮23.0mg/kg、有效磷10.0mg/kg、有效钾43.0mg/kg。

    (3)采挖前45日保存土壤含水量10%~12%;

    对比例2:

    (1)黄芩种子直播生长4年;

    (2)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8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2/3壤土,1/3砂土;

    控制土壤基本性质:pH7.67、有机质0.64%、全氮0.08%、全磷0.04%、全钾0.97%、有效氮17.2mg/kg、有效磷6.8mg/kg、有效钾38.5mg/kg。

    (3)采挖前40d保存土壤含水量10%~13%。

    对比例3

    (1)播种,黄芩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8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砂土/壤土=1;

    控制土壤基本性质:pH为7.0

    有机质0.75%、全氮0.06%、全磷0.04%、全钾0.93%、有效氮17.6mg/kg、有效磷18.5mg/kg、有效钾42.0mg/kg。

    (3)采挖前40d保存土壤含水量10%~13%。

    对比例4

    (1)播种,黄芩育苗生长2年;

    (2)移栽,生长2年,控制栽培条件为:

    栽培株距8cm,行距为30cm;

    栽培土壤环境为:砂土/壤土=0.5;

    控制土壤基本性质:pH为8.0

    有机质2.45%、全氮0.23%、全磷0.11%、全钾1.9%、有效氮29.9mg/kg、有效磷18.5mg/kg、有效钾52.5mg/kg。

    (3)采挖前40d保存土壤含水量10%~13%。

    黄芩枯心的测量:

    采挖后采用竹片将根部土壤刮除或抖除,用剪刀乘鲜将根部纵向剪开,采用刻度尺测定根部芦下枯心的总长度,准确到0.1cm。

    测量采用实施例及对比例所述方法栽培得到的黄芩的枯心长度,得到以下数据:

    表1实施例1-6及对比例1-3所得枯芩枯心

    栽培方法 枯心长度 实施例1 4.25 实施例2 3.61 实施例3 3.51 实施例4 3.64 实施例5 4.28 实施例6 3.63 对比例1 2.95 对比例2 2.73 对比例3 2.63 对比例4 2.47

    发明人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具体栽培手段和土壤条件控制手段,通过改变不同的土壤条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更清晰的表示不同土壤条件因素对枯芩形成的影响,具体见表2和表3,其中a、b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表2和表3所示的实施例及对比例中,壤土基本性质为:pH7.3、有机质0.97%、全氮0.11%、全磷0.05%、全钾1.0%、有效氮22.5mg/kg、有效磷9.6mg/kg、有效钾43.0mg/kg;砂土基本性质为:pH8.2、有机质0.15%、全氮0.03%、全磷0.02%、全钾0.95%、有效氮9.2mg/kg、有效磷2.56mg/kg、有效钾31.7mg/kg;砂土和壤土混合后的土壤性质通过混合比例确定。表2中所示实施例及对比例中的枯芩栽培方法的其他条件为:均育苗2年,移栽生长2年,栽培行距为25cm,采挖前45日保存土壤含水量10%~12%;表3中所示实施例的枯芩栽培方法的其他条件为:栽培行距为30cm,采挖前40日保存土壤含水量10%~13%。

    表2不同因素对枯芩形成的影响

    表3不同因素对枯芩形成的影响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栽培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枯芩的栽培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52494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