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pdf(11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052930.6 (22)申请日 2018.09.10 (71)申请人 张振洋 地址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 区志敏大道江西农业大学 (72)发明人 张振洋 (51)Int.Cl. A01D 82/00(2006.01) A01D 82/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 具体的说是 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包括壳体、 行走 轮、 扬起滚轮、 出料斗、 驱动电机、 皮带。
2、、 旋转轴、 支撑板、 切刀、 碾压模块、 传送模块, 所述切刀的 右侧设有传送模块; 所述切刀的左侧设有碾压模 块; 本发明通过在切刀的右侧设置一号皮带线和 二号皮带线, 且二号皮带线的右端通过一号气缸 的动作实现上下摆动, 进而实现二号皮带线的右 端将秸秆压住, 一方面可以节省投放秸秆的人 员, 另一方面保证了人员不与设备直接接触, 提 高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 通过一号皮带线 和二号皮带线的配合转动, 能够将秸秆均速地传 送到切刀处进行切碎, 保证了秸秆切碎后的大小 统一, 且大小可控制, 进而增大了设备的适用范 围。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09005930。
3、 A 2018.12.18 CN 109005930 A 1.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包括壳体(1)、 行走轮(11)、 扬起滚轮(12)、 出料斗 (13), 所述壳体(1)下方设有行走轮(11), 壳体(1)左端外壁设有出料斗(13), 壳体(1)空腔 内左端设有扬起滚轮(12);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驱动电机(2)、 皮带、 旋转轴(3)、 支撑板(4)、 切刀(41)、 碾压模块(5)、 传送模块(6), 所述壳体(1)中部设有旋转轴(3); 所述旋转轴(3)的 中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板(4)的中部; 所述支撑板(4)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 所 述旋转轴(3)的右端的圆。
4、柱面上固定连接一组切刀(41), 旋转轴(3)的左端固定连接带轮, 旋转轴(3)上的带轮与驱动电机(2)的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2)固定连接 在壳体(1)的上端面上; 所述切刀(41)的右侧设有传送模块(6); 所述传送模块(6)用于将壳 体(1)外部的秸秆自动输送到壳体(1)内的切刀(41)处; 所述切刀(41)的左侧设有碾压模块 (5); 所述碾压模块(5)用于将切碎后的秸秆进行碾压; 其中, 所述的传送模块(6)包括一号 皮带线(61)、 二号皮带线(62)、 一号钢丝绳(63)、 滑轮(64)、 一号气缸(65); 所述的一号皮带 线(61)水平设置, 一号皮带线(61。
5、)的带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上, 一号皮带 线(61)的皮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形凸起, 一号皮带线(61)的上方设有二号皮带线(62); 所 述二号皮带线(62)包括一号带轮(621)、 二号带轮(622)、 三号带轮(623)、 皮带、 一号连接板 (624)、 二号连接板(625)、 四号带轮(626)、 三号连接板(627); 所述一号带轮(621)和二号带 轮(622)设置在一条水平线上, 一号带轮(621)和二号带轮(622)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壳 体(1)的侧壁上; 所述二号带轮(622)与三号带轮(623)之间通过一号连接板(624)连接, 二 号带轮(622)与四号。
6、带轮(626)之间通过二号连接板(625)连接; 所述一号皮带线(61)的皮 带包裹在一号带轮(621)、 二号带轮(622)、 三号带轮(623)的外表面, 二号皮带线(62)的皮 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形凸起; 所述四号带轮(626)的圆柱面与皮带的外侧表面接触, 四号带 轮(626)的圆柱面上均匀设置一组圆弧凹槽; 所述三号带轮(623)的转轴上转动连接三号连 接板(627)的下端; 所述三号连接板(627)的上端与一号钢丝绳(63)的一端连接; 所述一号 钢丝绳(63)的另一端与一号气缸(65)的缸杆端部连接, 一号钢丝绳(63)的中部与滑轮(64) 接触配合; 所述滑轮(64)固定连接在。
7、壳体(1)的顶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41)与 二号皮带线(62)之间设有弹性板(42); 所述弹性板(42)中部铰接在支柱(43)的下端, 弹性 板(42)的右端与支柱(43)的中部之间设有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刀(41)的 尖端靠近支柱(43)的一侧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切刀(41)的右侧设有摆动板(44); 所 述摆动板(44)的上端靠近切刀(41)一侧的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摆动板(44)的下端固 定连接阶梯轴(45)的左端; 所述阶梯轴(45)的右端转动连。
8、接在支柱(43)中部的安装孔内, 阶梯轴(45)上的圆弧面上固定连接二号钢丝绳(46)的一端; 所述二号钢丝绳(46)的另一端 连接在弹性板(42)的左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碾压模块 (5)包括电缸(51)、 二号气缸(52)、 一号碾压辊(53)、 二号碾压辊(54)、 四号连接板(55), 所 述电缸(51)的缸体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电缸(51)的缸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 在一号碾压辊(53)的转轴上; 所述二号气缸(52)设置在电缸(51)的右侧, 二号气缸(52)的 缸体铰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二号气缸(52)的缸。
9、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在二号碾压辊 (54)的转轴上; 所述一号碾压辊(53)与二号碾压辊(54)之间通过四号连接板(55)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9005930 A 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机 (2)的左侧设有凸轮(21); 所述凸轮(21)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2)的转轴的端部, 凸轮(21) 的下方设有气囊(22); 所述气囊(22)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气囊(22)的出气孔通过 气管连接在二号气缸(52)的缸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号。
10、碾压辊 (53)与二号碾压辊(54)之间设有摩擦块(551); 所述摩擦块(551)的中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在四号连接板(55)上, 摩擦块(551)的左端与一号碾压辊(53)的表面接触, 摩擦块(551)的 右端与二号碾压辊(54)的表面接触。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9005930 A 3 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 具体的说是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果实收获完成后的工作是将农田中的秸秆拔除, 为后期作 物的种植做好准备。 如: 棉秆或玉米秆, 传统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拔除,。
11、 拔除的秸秆就地放置 于农田, 进行野外焚烧,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因此, 国家正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 并以此 达到减少污染和改良农田土壤的目的。 目前国内与此配套的农机极少, 由于秸杆量大, 农民 要实施秸杆粉粹还田需要人工粉碎, 再洒回田里, 费时费力, 根据使用的工具不同粉碎效果 还有差距; 以造成很多地方农民不愿意进行秸杆还田。 0003 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秸秆粉碎还田 装置的 技术方案 , 如申 请号为 2015104886497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包括底板、 支撑装置、 刮板 装置、 传送带装置、 滚轮装置及粉碎装置, 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 支撑。
12、台、 第二支撑柱、 第三支撑柱、 固定板、 第一支架及第一横杆, 粉碎装置包括第一框体、 第二框体、 第三框体、 第一滚轮、 第二滚轮、 第一粉碎齿、 第三滚轮及第二粉碎齿, 刮板装置包括第二支架、 第一斜 杆、 刮板及第二斜杆, 传送带装置包括垫块、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 第三支撑杆、 转轮及 传送带, 滚轮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圆轮、 凸块、 竖杆及水平杆, 第三支架呈L型, 第三支架的一 端与第三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第三支架的另一端竖直向下。 0004 该技术方案能够对秸秆等农业物进行充分的粉碎, 减少垃圾的产生及焚烧秸秆, 但是该装置中在进行投放秸秆后, 需要人员支撑着秸秆的另。
13、一端, 一方面增大了人员投入, 另一方面人员距离设备内的碾压辊太近, 不能保证人员的绝对安全; 该装置不能精确的将 秸秆进行粉碎, 且粉碎后的秸秆大小不可控制。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通过在 切刀的右侧设置一号皮带线和二号皮带线, 且二号皮带线的右端通过一号气缸的动作实现 上下摆动, 进而实现二号皮带线的右端将秸秆压住, 一方面可以节省投放秸秆的人员, 另一 方面保证了人员不与设备直接接触, 提高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 通过一号皮带线和二 号皮带线的配合转动, 能够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处进行切碎, 保证了秸秆切碎后的大 。
14、小统一, 且大小可控制, 进而增大了设备的适用范围。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 还田装置, 包括壳体、 行走轮、 扬起滚轮、 出料斗, 所述壳体下方设有行走轮, 壳体左端外壁 设有出料斗, 壳体空腔内左端设有扬起滚轮; 还包括驱动电机、 皮带、 旋转轴、 支撑板、 切刀、 碾压模块、 传送模块, 所述壳体中部设有旋转轴; 所述旋转轴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板的中 部; 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 所述旋转轴的右端的圆柱面上固定连接 一组切刀, 旋转轴的左端固定连接带轮, 旋转轴上的带轮与驱动电机的带轮之间通过皮带 说 明 书 。
15、1/6 页 4 CN 109005930 A 4 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在壳体的上端面上; 所述切刀的右侧设有传送模块; 所述传送 模块用于将壳体外部的秸秆自动输送到壳体内的切刀处; 所述切刀的左侧设有碾压模块; 所述碾压模块用于将切碎后的秸秆进行碾压; 其中, 所述的传送模块包括一号皮带线、 二号 皮带线、 一号钢丝绳、 滑轮、 一号气缸; 所述的一号皮带线水平设置, 一号皮带线的带轮通过 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侧壁上, 一号皮带线的皮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形凸起, 一号皮带线 的上方设有二号皮带线; 所述二号皮带线包括一号带轮、 二号带轮、 三号带轮、 皮带、 一号连 接板、 二号连接板、。
16、 四号带轮、 三号连接板; 所述一号带轮和二号带轮设置在一条水平线上, 一号带轮和二号带轮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的侧壁上; 所述二号带轮与三号带轮之间 通过一号连接板连接, 二号带轮与四号带轮之间通过二号连接板连接; 所述一号皮带线的 皮带包裹在一号带轮、 二号带轮、 三号带轮的外表面, 二号皮带线的皮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 形凸起; 所述四号带轮的圆柱面与皮带的外侧表面接触, 四号带轮的圆柱面上均匀设置一 组圆弧凹槽; 所述三号带轮的转轴上转动连接三号连接板的下端; 所述三号连接板的上端 与一号钢丝绳的一端连接; 所述一号钢丝绳的另一端与一号气缸的缸杆端部连接, 一号钢 丝绳的中部与滑轮接触配。
17、合; 所述滑轮固定连接在壳体的顶板上; 工作时, 人工将秸秆的一 端送入一号皮带线与二号皮带线之间, 一号皮带线与二号皮带线之间设置的传感器感应到 有秸秆放入, 控制器控制气缸伸出, 进而二号皮带线右端的三号带轮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 移动, 同时一号连接板右端向下摆动, 进而实现将秸秆的一端压住, 通过一号皮带线和二号 皮带线的配合转动, 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处进行切碎, 驱动电机通过皮带和带轮带动 切刀高速转动, 进而对传送模块输送过来的秸秆进行切碎, 切碎后的秸秆通过碾压模块进 行碾碎, 碾碎后的秸秆颗粒通过扬起滚轮扬起后, 再从出料斗中飘洒在田地里; 通过二号皮 带线的右端将秸秆压住一方。
18、面可以节省投放秸秆的人员, 另一方面保证了人员不与设备直 接接触, 提高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 通过一号皮带线和二号皮带线的配合转动, 能够 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处进行切碎, 保证了秸秆切碎后的大小统一, 且大小可控制, 进而 增大了设备的适用范围。 0007 优选的, 所述切刀与二号皮带线之间设有弹性板; 所述弹性板中部铰接在支柱的 下端, 弹性板的右端与支柱的中部之间设有弹簧; 工作时, 二号皮带线在转动的过程中, 二 号皮带线上的弧形凸起间断性的挤压弹性板, 使得弹性板不断的抖动, 使得弹性板在对秸 秆进行导向的同时, 对秸秆进行拍打, 使得秸秆均匀的分布, 进而使得的切刀的切削。
19、力更加 均匀, 进而提高了切刀的使用寿命。 0008 优选的, 所述切刀的尖端靠近支柱的一侧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切刀的右侧 设有摆动板; 所述摆动板的上端靠近切刀一侧的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摆动板的下端 固定连接阶梯轴的左端; 所述阶梯轴的右端转动连接在支柱中部的安装孔内, 阶梯轴上的 圆弧面上固定连接二号钢丝绳的一端; 所述二号钢丝绳的另一端连接在弹性板的左端; 工 作时, 切刀在驱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 进而对秸秆进行切削, 当驱动电机的转速提高时, 切 刀上的强力磁铁吸引摆动板上的强力磁铁的频率加快, 进而使得摆动板摆动的角度增加, 进而摆动板带动阶梯轴转动一定角度, 阶梯轴绕卷。
20、二号钢丝绳, 进而通过二号钢丝绳将弹 性板的左端向上拉起, 使得弹性板下方通过的秸秆数量增大, 从而实现切刀的转速与进人 切刀处的秸秆的数量成比例, 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0009 优选的, 所述碾压模块包括电缸、 二号气缸、 一号碾压辊、 二号碾压辊、 四号连接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9005930 A 5 板, 所述电缸的缸体固定连接在壳体的顶板上, 电缸的缸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在一号 碾压辊的转轴上; 所述二号气缸设置在电缸的右侧, 二号气缸的缸体铰接在壳体的顶板上, 二号气缸的缸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在二号碾压辊的转轴上; 所述一号碾压辊与二号碾 压辊之。
21、间通过四号连接板连接; 工作时, 通过电缸能够实现控制一号碾压辊与壳体底板之 间的间距, 进而控制了碾压后的秸秆颗粒的大小, 进而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秸秆以及秸秆粉 碎后的用途, 使得设备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0010 优选的, 所述驱动电机的左侧设有凸轮; 所述凸轮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转轴的 端部, 凸轮的下方设有气囊; 所述气囊固定连接在壳体的顶板上, 气囊的出气孔通过气管连 接在二号气缸的缸体上; 工作时, 驱动电机带动凸轮转动, 凸轮在转动的过程中间断性的挤 压气囊, 气囊中被压缩的气体推动二号气缸不断的伸出和缩回, 进而带动下方的二号碾压 辊上下运动, 进而实现对秸秆进行不断的拍打, 为一。
22、号碾压辊的碾压做好准备, 同时防止秸 秆因为无法进入二号碾压辊底部而导致堆积, 进而提高了碾压效果, 同时提高了碾压效率。 0011 优选的, 所述一号碾压辊与二号碾压辊之间设有摩擦块; 所述摩擦块的中部通过 转轴转动连接在四号连接板上, 摩擦块的左端与一号碾压辊的表面接触, 摩擦块的右端与 二号碾压辊的表面接触; 工作时, 一号碾压辊在碾压时为顺时针转动, 进而一号碾压辊在摩 擦力的作用下带动摩擦块的左端向下摆动, 进而摩擦块围绕转轴摆动, 使得摩擦块的右端 贴紧二号碾压辊的表面, 进而实现对二号碾压辊表面粘附的秸秆碎屑进行清理, 保证了碾 压辊表面的洁净, 进而提高了碾压效果。 0012 。
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 1.本发明通过在切刀的右侧设置一号皮带线和二号皮带线, 且二号皮带线的右端 通过一号气缸的动作实现上下摆动, 进而实现二号皮带线的右端将秸秆压住, 一方面可以 节省投放秸秆的人员, 另一方面保证了人员不与设备直接接触, 提高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 通过一号皮带线和二号皮带线的配合转动, 能够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处进行切 碎, 保证了秸秆切碎后的大小统一, 且大小可控制, 进而增大了设备的适用范围。 0014 2.本发明通过在切刀的尖端靠近支柱的一侧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在切刀的 右侧设有摆动板, 同时在摆动板的上端靠近切刀一侧的端面上镶嵌一块强力磁。
24、铁, 摆动板 的下端固定连接阶梯轴的左端, 在阶梯轴上的圆弧面上固定连接二号钢丝绳的一端, 实现 切刀的转速与进人切刀处的秸秆的数量成比例, 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0015 3.本发明通过在驱动电机的左侧设有凸轮, 凸轮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转轴的端 部, 凸轮的下方设有气囊, 气囊中被压缩的气体推动二号气缸不断的伸出和缩回, 进而实现 对秸秆进行不断的拍打, 为一号碾压辊的碾压做好准备, 同时防止秸秆因为无法进入二号 碾压辊底部而导致堆积, 进而提高了碾压效果, 同时提高了碾压效率。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001。
25、8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0019 图中: 壳体1、 行走轮11、 扬起滚轮12、 出料斗13、 驱动电机2、 凸轮21、 气囊22、 旋转 轴3、 支撑板4、 切刀41、 弹性板42、 支柱43、 摆动板44、 阶梯轴45、 二号钢丝绳46、 碾压模块5、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9005930 A 6 电缸51、 二号气缸52、 一号碾压辊53、 二号碾压辊54、 四号连接板55、 摩擦块551、 传送模块6、 一号皮带线61、 二号皮带线62、 一号带轮621、 二号带轮622、 三号带轮623、 一号连接板624、 二号连接板625、 四号带轮626、 三号连接。
26、板627、 一号钢丝绳63、 滑轮64、 一号气缸6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 创作特征、 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 下面结 合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0021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 包括壳体1、 行走 轮11、 扬起滚轮12、 出料斗13, 所述壳体1下方设有行走轮11, 壳体1左端外壁设有出料斗13, 壳体1空腔内左端设有扬起滚轮12; 还包括驱动电机2、 皮带、 旋转轴3、 支撑板4、 切刀41、 碾 压模块5、 传送模块6, 所述壳体1中部设有旋转轴3; 所述旋转轴3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板4 的中部。
27、; 所述支撑板4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 所述旋转轴3的右端的圆柱面上固 定连接一组切刀41, 旋转轴3的左端固定连接带轮, 旋转轴3上的带轮与驱动电机2的带轮之 间通过皮带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2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上端面上; 所述切刀41的右侧设有传 送模块6; 所述传送模块6用于将壳体1外部的秸秆自动输送到壳体1内的切刀41处; 所述切 刀41的左侧设有碾压模块5; 所述碾压模块5用于将切碎后的秸秆进行碾压; 其中, 所述的传 送模块6包括一号皮带线61、 二号皮带线62、 一号钢丝绳63、 滑轮64、 一号气缸65; 所述的一 号皮带线61水平设置, 一号皮带线61的带轮通过转轴转。
28、动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上, 一号皮带 线61的皮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形凸起, 一号皮带线61的上方设有二号皮带线62; 所述二号 皮带线62包括一号带轮621、 二号带轮622、 三号带轮623、 皮带、 一号连接板624、 二号连接板 625、 四号带轮626、 三号连接板627; 所述一号带轮621和二号带轮622设置在一条水平线上, 一号带轮621和二号带轮622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壳体1的侧壁上; 所述二号带轮622与三 号带轮623之间通过一号连接板624连接, 二号带轮622与四号带轮626之间通过二号连接板 625连接; 所述一号皮带线61的皮带包裹在一号带轮621、 二号带轮622。
29、、 三号带轮623的外表 面, 二号皮带线62的皮带上均匀设置一组弧形凸起; 所述四号带轮626的圆柱面与皮带的外 侧表面接触, 四号带轮626的圆柱面上均匀设置一组圆弧凹槽; 所述三号带轮623的转轴上 转动连接三号连接板627的下端; 所述三号连接板627的上端与一号钢丝绳63的一端连接; 所述一号钢丝绳63的另一端与一号气缸65的缸杆端部连接, 一号钢丝绳63的中部与滑轮64 接触配合; 所述滑轮64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工作时, 人工将秸秆的一端送入一号皮 带线61与二号皮带线62之间, 一号皮带线61与二号皮带线62之间设置的传感器感应到有秸 秆放入, 控制器控制气缸伸出, 进。
30、而二号皮带线62右端的三号带轮623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 移动, 同时一号连接板624右端向下摆动, 进而实现将秸秆的一端压住, 通过一号皮带线61 和二号皮带线62的配合转动, 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41处进行切碎, 驱动电机2通过皮带 和带轮带动切刀41高速转动, 进而对传送模块6输送过来的秸秆进行切碎, 切碎后的秸秆通 过碾压模块5进行碾碎, 碾碎后的秸秆颗粒通过扬起滚轮12扬起后, 再从出料斗13中飘洒在 田地里; 通过二号皮带线62的右端将秸秆压住一方面可以节省投放秸秆的人员, 另一方面 保证了人员不与设备直接接触, 提高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同时, 通过一号皮带线61和二号 皮带线6。
31、2的配合转动, 能够将秸秆均速地传送到切刀41处进行切碎, 保证了秸秆切碎后的 大小统一, 且大小可控制, 进而增大了设备的适用范围。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9005930 A 7 002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所述切刀41与二号皮带线62之间设有弹性板42; 所 述弹性板42中部铰接在支柱43的下端, 弹性板42的右端与支柱43的中部之间设有弹簧; 工 作时, 二号皮带线62在转动的过程中, 二号皮带线62上的弧形凸起间断性的挤压弹性板42, 使得弹性板42不断的抖动, 使得弹性板42在对秸秆进行导向的同时, 对秸秆进行拍打, 使得 秸秆均匀的分布, 进而使得的切刀4。
32、1的切削力更加均匀, 进而提高了切刀41的使用寿命。 002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所述切刀41的尖端靠近支柱43的一侧端面上镶嵌一 块强力磁铁, 切刀41的右侧设有摆动板44; 所述摆动板44的上端靠近切刀41一侧的端面上 镶嵌一块强力磁铁, 摆动板44的下端固定连接阶梯轴45的左端; 所述阶梯轴45的右端转动 连接在支柱43中部的安装孔内, 阶梯轴45上的圆弧面上固定连接二号钢丝绳46的一端; 所 述二号钢丝绳46的另一端连接在弹性板42的左端; 工作时, 切刀41在驱动电机2的带动下转 动, 进而对秸秆进行切削, 当驱动电机2的转速提高时, 切刀41上的强力磁铁吸引摆动板44 上。
33、的强力磁铁的频率加快, 进而使得摆动板44摆动的角度增加, 进而摆动板44带动阶梯轴 45转动一定角度, 阶梯轴45绕卷二号钢丝绳46, 进而通过二号钢丝绳46将弹性板42的左端 向上拉起, 使得弹性板42下方通过的秸秆数量增大, 从而实现切刀41的转速与进人切刀41 处的秸秆的数量成比例, 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002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所述碾压模块5包括电缸51、 二号气缸52、 一号碾压 辊53、 二号碾压辊54、 四号连接板55, 所述电缸51的缸体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电缸51 的缸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在一号碾压辊53的转轴上; 所述二号气缸52设置。
34、在电缸51的 右侧, 二号气缸52的缸体铰接在壳体1的顶板上, 二号气缸52的缸杆通过连接支座转动连接 在二号碾压辊54的转轴上; 所述一号碾压辊53与二号碾压辊54之间通过四号连接板55连 接; 工作时, 通过电缸51能够实现控制一号碾压辊53与壳体1底板之间的间距, 进而控制了 碾压后的秸秆颗粒的大小, 进而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秸秆以及秸秆粉碎后的用途, 使得设备 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002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所述驱动电机2的左侧设有凸轮21; 所述凸轮21固定 连接在驱动电机2的转轴的端部, 凸轮21的下方设有气囊22; 所述气囊22固定连接在壳体1 的顶板上, 气囊22的出气孔。
35、通过气管连接在二号气缸52的缸体上; 工作时, 驱动电机2带动 凸轮21转动, 凸轮21在转动的过程中间断性的挤压气囊22, 气囊22中被压缩的气体推动二 号气缸52不断的伸出和缩回, 进而带动下方的二号碾压辊54上下运动, 进而实现对秸秆进 行不断的拍打, 为一号碾压辊53的碾压做好准备, 同时防止秸秆因为无法进入二号碾压辊 54底部而导致堆积, 进而提高了碾压效果, 同时提高了碾压效率。 002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案, 所述一号碾压辊53与二号碾压辊54之间设有摩擦块 551; 所述摩擦块551的中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四号连接板55上, 摩擦块551的左端与一号 碾压辊53的表面接触。
36、, 摩擦块551的右端与二号碾压辊54的表面接触; 工作时, 一号碾压辊 53在碾压时为顺时针转动, 进而一号碾压辊53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带动摩擦块551的左端向 下摆动, 进而摩擦块551围绕转轴摆动, 使得摩擦块551的右端贴紧二号碾压辊54的表面, 进 而实现对二号碾压辊54表面粘附的秸秆碎屑进行清理, 保证了碾压辊表面的洁净, 进而提 高了碾压效果。 0027 工作时, 人工将秸秆的一端送入一号皮带线61与二号皮带线62之间, 一号皮带线 61与二号皮带线62之间设置的传感器感应到有秸秆放入, 控制器控制气缸伸出, 进而二号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9005930 A 8 。
37、皮带线62右端的三号带轮623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 同时一号连接板624右端向下摆 动, 进而实现将秸秆的一端压住, 通过一号皮带线61和二号皮带线62的配合转动, 将秸秆均 速地传送到切刀41处进行切碎, 驱动电机2通过皮带和带轮带动切刀41高速转动, 进而对传 送模块6输送过来的秸秆进行切碎, 切碎后的秸秆通过碾压模块5进行碾碎, 碾碎后的秸秆 颗粒通过扬起滚轮12扬起后, 再从出料斗13中飘洒在田地里; 二号皮带线62在转动的过程 中, 二号皮带线62上的弧形凸起间断性的挤压弹性板42, 使得弹性板42不断的抖动, 使得弹 性板42在对秸秆进行导向的同时, 对秸秆进行拍打, 使得秸秆。
38、均匀的分布, 进而使得的切刀 41的切削力更加均匀, 进而提高了切刀41的使用寿命; 切刀41在驱动电机2的带动下转动, 进而对秸秆进行切削, 当驱动电机2的转速提高时, 切刀41上的强力磁铁吸引摆动板44上的 强力磁铁的频率加快, 进而使得摆动板44摆动的角度增加, 进而摆动板44带动阶梯轴45转 动一定角度, 阶梯轴45绕卷二号钢丝绳46, 进而通过二号钢丝绳46将弹性板42的左端向上 拉起, 使得弹性板42下方通过的秸秆数量增大, 从而实现切刀41的转速与进人切刀41处的 秸秆的数量成比例, 进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驱动电机2带动凸轮21转动, 凸 轮21在转动的过程中间断性。
39、的挤压气囊22, 气囊22中被压缩的气体推动二号气缸52不断的 伸出和缩回, 进而带动下方的二号碾压辊54上下运动, 进而实现对秸秆进行不断的拍打, 为 一号碾压辊53的碾压做好准备, 同时防止秸秆因为无法进入二号碾压辊54底部而导致堆 积, 进而提高了碾压效果, 同时提高了碾压效率。 0028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主要特征和优点。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 了解,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 理, 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这些变化和改进 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定。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9005930 A 9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10 CN 109005930 A 10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11 CN 109005930 A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