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333561.8 (22)申请日 2016.04.20 (73)专利权人 宋基盛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 15号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 (72)发明人 宋基盛 宋尚周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 限公司 37105 代理人 封代臣 (51)Int.Cl. A01G 9/24(2006.01) A01G 9/1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 。
2、热结构, 其包括沿后墙布置的竖直加热腔和位于 地下的换热通道, 竖直加热腔和换热通道连通, 换热通道的末端连通进气口, 其中, 所述竖直加 热腔由金属板、 后墙和竖直龙骨围城, 金属板包 括一中板和分别安装在中板两侧部的两个侧板, 竖直龙骨包括一对子龙骨, 子龙骨包括限位部、 连接部和固定部, 限位部和固定部分别安装在限 位部两端, 所述限位部顶靠在中板的外侧面上, 固定部固定在后墙上, 结构简单, 稳定性好, 对竖 直加热腔起到二次密封作用, 提高对流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511237 U 2016.08.31 CN 205511237 U 1.一种日光温。
3、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后墙布置的竖直加热腔和位 于地下的换热通道, 竖直加热腔和换热通道连通, 换热通道的末端连通进气口, 其中, 所述 竖直加热腔由金属板、 后墙和竖直龙骨围城, 金属板包括一中板和分别安装在中板两侧部 的两个侧板, 竖直龙骨包括一对子龙骨, 子龙骨包括限位部、 连接部和固定部, 限位部和固 定部分别安装在限位部两端, 所述限位部顶靠在中板的外侧面上, 固定部固定在后墙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 夯实的土层、 两侧砌筑的砖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
4、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 夯实的土层、 两侧砌筑的土胚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 夯实的土层、 两侧夯土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5.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口 的周壁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 该延伸部相对地面的高度是10-20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 的外表面上铺置吸热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 2、 3或4所述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砖墙、 土 胚墙或夯。
5、土墙上设置蜂窝孔。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511237 U 2 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热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使温室内的温度和水分自动实现调节和流动, 需要在温室内建构蓄热结构。 中国专利文献中, 公开一篇名为以水泥预制构件组成的温室地表蓄热装置, 公开号是 CN2781233, 其能够贮存太阳能并用于温室加温。 它是在温室中, 轴流式风机、 导风管、 进气 道、 换热管道、 排气道顺序连接, 换热管道一端与进气道相连通, 另一端与排气道相连通; 蓄 热层由表面自底部依次由。
6、水泥砂浆找平层、 结构层、 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组成, 预应力混凝 土圆孔板的圆孔构成换热管道; 在蓄热层下设隔热层。 轴流式风机运行, 使温室内空气流经 换热管道, 白天将温室内空气中的热能贮存于蓄热层中, 提高蓄热层的温度, 降低温室内气 温, 夜间蓄热层对流经换热管道的空气加温, 提高温室内气温, 为温室内作物生长提供适宜 的土壤温度与环境温度。 现有专利技术中, 导风管独立安装在温室内部, 因为导风管需要一 定高度, 所以独立安装的导风管的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解决了竖直加热腔稳定固定的 技术问题, 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降低。
7、建造成本。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日光温室土壤自动蓄热结构, 其包括沿后墙布置的竖直加热腔和位于地下的 换热通道, 竖直加热腔和换热通道连通, 换热通道的末端连通进气口, 其中, 所述竖直加热 腔由金属板、 后墙和竖直龙骨围城, 金属板包括一中板和分别安装在中板两侧部的两个侧 板, 竖直龙骨包括一对子龙骨, 子龙骨包括限位部、 连接部和固定部, 限位部和固定部分别 安装在限位部两端, 所述限位部顶靠在中板的外侧面上, 固定部固定在后墙上。 0006 基于上述方案, 本实用新型还做如下改进: 0007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夯实的土层、 两侧砌。
8、筑的砖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0008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夯实的土层、 两侧砌筑的土胚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0009 所述换热通道由底部夯实的土层、 两侧夯土墙和顶部的预制板围城。 0010 所述进气口的周壁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 该延伸部相对地面的高度是10-20厘米。 0011 所述金属板的外表面上铺置吸热涂层。 0012 所述砖墙、 土胚墙或夯土墙上设置蜂窝孔。 0013 和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4 1.本实用新型借助日光温室中现有的后墙结构, 将金属板卡扣在后墙上, 并用竖 直龙骨进行固定, 竖直龙骨的两个限位部分别抵靠在金属板的中板外侧面上, 并用固定部。
9、 固定在后墙上, 实现对金属板的固定, 结构简单, 稳定性好, 另外, 竖直龙骨对竖直加热腔起 到二次密封作用, 提高对流效果。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511237 U 3 0015 2.在换热通道两侧用砖墙、 土胚墙或夯土墙, 目的是提高吸热和吸水效果, 提高蓄 热能力, 顶部用预制板围成, 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在砖墙、 土胚墙或夯土墙上设置蜂窝孔, 提高吸热和吸水能力, 具备更好的蓄热能力。 0016 3.进气口的周壁向上延伸形成延伸部, 抬高进气口的高度, 避免地面上的杂物风 度进风口, 进气口的高度不易抬高, 过高的进风口影响气流流动, 经大量实验, 进气口的高 度。
10、, 也就是延伸部相对底面的高度最好在10-20厘米之间。 0017 4.在金属板的外表面铺置吸热涂层, 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优化蓄热能力。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结构平面示意图。 0019 图2是图1中A-A向截面示意图。 0020 图3是图1中B-B向截面示意图。 0021 附图标记 0022 1后墙; 2竖直加热腔; 3金属板; 301中板; 302侧板; 4竖直龙骨; 401限位部; 402连接 部; 403固定部; 5换热通道; 6土层; 7预制板; 8进风口; 9砖墙; 10日光温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0024。
11、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日光温室10内的蓄热技术进行改进, 涉及出一种施工简单、 成 本低廉的日光温室蓄热结构。 0025 实施例1 0026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包括竖直加热腔2和换热通道5, 竖直加热腔2和换热 通道5连通, 换热通道5的末端设置进风口8。 0027 下面对竖直加热腔2的相关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 在日光温室10的后墙1上 安装一金属板3形成竖直加热腔2, 金属板3的包括一中板301, 在中板301的两侧边平行安装 一对侧板, 其中如侧板302, 这样, 中板301和一对侧板形成截面类似U形的槽, 将该结构的金 属板3卡扣在后墙1上, 形成所述竖直加热腔2。 0。
12、028 为了将金属板3固定在后墙1上, 本实施例中, 采用竖直龙骨4进行固定, 该竖直龙 骨4包括两个独立的子龙骨, 如图2, 该子龙骨的结构包括一限位部401、 连接部402和固定部 403, 限位部401的作用是抵靠在中板301的外侧, 固定住中板301, 如图2, 在两个限位部的协 同下, 仅仅固定住中板301, 限位部401安装在连接部402一端, 连接部402的另一端安装固定 部403, 固定部403的作用是将子龙骨固定在后墙1上, 可以通过相应尺寸的螺栓等, 将固定 部403固定在后墙1上, 便于安装和拆卸, 并且能稳固地将金属板3固定在后墙1上。 0029 结合图1和图3, 换热。
13、通道5包括四个侧面, 其中, 本实施例中, 换热通道5的底部是 夯实的土层6, 两侧是砖墙, 如图3中的一侧砖墙9, 顶部是预制板7, 这样, 预制板7、 土层6和 两侧砖墙共同围成换热通道5。 0030 进一步, 在金属板3的外表面铺设吸热涂层, 提高热传递效率。 砖墙9上设置蜂窝 孔, 提高吸湿、 保湿效果。 0031 实施例2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511237 U 4 0032 和实施例1相比, 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 将换热通道5两侧的砖墙替换为土胚墙, 土胚墙的吸湿和保湿效果更好, 土胚墙上设置蜂窝孔, 提高吸湿、 保湿效果。 0033 实施例3 0034 和实施例1、 实施例2相比, 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 将换热通道5两侧的砖墙或土 坯墙替换为夯土墙, 夯土墙降低建造成本, 直接在换热通道5两侧夯土形成, 夯土墙上设置 蜂窝孔, 提高吸湿、 保湿效果。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511237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511237 U 6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511237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