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pdf

  • 上传人:32
  • 文档编号:6515405
  • 上传时间:2019-08-31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376.9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963135.6

    申请日:

    20180822

    公开号:

    CN108967437A

    公开日:

    2018121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53/04,A01N47/40,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53/04,A01N47/40,A01P7/04

    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发明人:

    高希武,马康生,汤秋玲,刘晓岚,解晓平,宋敦伦,梁沛,史雪岩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优先权:

    CN201810963135A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文君;陈征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二者质量比为(1‑20):(1‑20)。为解决棉蚜抗药性的技术难题,本发明在大量室内毒力筛选的基础上,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复配能够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且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棉蚜的虫害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防治手段。本发明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棉蚜的抗性治理,其推广应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二者质量比为(1-20):(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的质量比为(1-5):1或1:(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其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的质量比为20:1、10:1、5:1、1:1、1:5、1:10或1:2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由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还含有农药领域可用的载体或辅料。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蚜为AphisgossypiiGlover。 7.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棉蚜病害或在制备防治棉蚜病害的农药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棉蚜为AphisgossypiiGlover。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棉蚜(cotton aphids,Aphis gossypii)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害虫,可在包括棉花、黄瓜等在内的700多种植物上取食。棉蚜主要通过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植物病毒造成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棉蚜具有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危害程度重等特点,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我国棉蚜防治的主要手段。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棉蚜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长期使用杀虫剂会使棉蚜产生抗药性,单纯增加农药的使用量更会污染环境。例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因其杀虫活性高和作用机制独特,是田间防治棉蚜最常用的杀虫剂种类。但近年来随着吡虫啉、啶虫脒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大量频繁使用,棉蚜对该类药剂的抗性也日益严重。崔丽等(2016)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到26.3倍,达到了中等抗性水平。而Koo等(2014)报道韩国一些地区的棉蚜种群对啶虫脒、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嗪等新烟碱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抗性的研究结果,其中棉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1500,2600和14000倍。

    双丙环虫酯(afidopyropen)为植物源农药,其结构新颖且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于防治水稻、果树、蔬菜、中耕作物及观赏植物上小型害虫如介壳虫、蓟马、叶蝉、粉虱及木虱等,无论是叶面处理、种子处理还是土壤处理都有良好效果,且毒性很低。

    啶虫脒(acetamiprid)是一种新型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较强的渗透作用,杀虫速效,用量少、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环境相容性好等。啶虫脒可用于防治水稻、蔬菜、果树、茶树的半翅目、鳞翅目及鞘翅目等害虫。

    发明内容

    为解决棉蚜抗药性的技术难题,本发明在大量室内毒力筛选的基础上,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复配能够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且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棉蚜的虫害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防治手段。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二者质量比为(1-20):(1-20)。

    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中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的质量比为(1-5):1或者为1:(10-20)。

    具体地,所述复配杀虫剂中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的质量比为20:1、10:1、5:1、1:1、1:5、1:10或1:20,最优选为1:1。

    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的活性成分由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组成。

    本发明研究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在上述比例范围内复配既能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还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其中,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在最佳配比1:1时,共毒系数达到262.22,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中还含有农药领域可用的载体或辅料。

    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可制成农药领域可用的各种剂型。

    前述复配杀虫剂可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棉蚜病害或在制备防治棉蚜病害的农药中的应用。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以相互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所述棉蚜为Aphis gossypii Glover,是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俗称腻虫。

    本发明特别研究发现,将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在防治棉蚜方面其作用机理独特尤其是不存在交互抗性,延缓了棉蚜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棉蚜的抗性治理,其推广应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正规渠道商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

    实验例1

    本实验以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为供试药剂,采用叶片药膜法进行毒力测定,单剂与各比例混剂均进行叶片药膜法毒力测定,计算LC50、共毒系数(CTC)及最佳配比。

    1.研究对象

    实验室饲养多代的棉蚜田间种群。棉蚜田间种群采自新疆棉花田,室内培育非转基因棉花苗饲养多代。

    2.方法

    供试药剂双丙环虫酯、啶虫脒,采用叶片药膜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包括双丙环虫酯、啶虫脒单剂毒力测定;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各比例混剂的毒力测定。对毒力测定结果进行计算,计算LC50、共毒系数(CTC),得出最佳配比。

    供试药剂双丙环虫酯、啶虫脒均为原药,用丙酮溶解,4℃保存。毒力测定的药剂浓度设定为6~7个,并设三个简单重复;各比例混剂为稀释前混合。

    所用叶片为非转基因棉花(恒温培养箱内种植)。

    2.1原药母液的配制及稀释

    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按照质量比为20:1、10:1、5:1、1:1、1:5、1:10、1:20进行复配,将原药溶解于丙酮,容量瓶定容后存放于药剂瓶中,封口膜封口,4℃冰箱保存。毒力测定前,用含0.05%(v/v)Triton X-100的蒸馏水稀释至各浓度,备用。

    2.2生测叶片的选择及使用

    用打孔器将新鲜洁净的非Bt棉花叶片打成直径2cm的叶碟,在稀释好的药液中浸渍15s后取出,晾干。随后,将叶碟背面朝上置于底层铺有2mL 2%琼脂凝胶的12孔细胞培养板中。以含0.05%(v/v)Triton X-100的蒸馏水为对照。

    2.3毒力测定供试蚜虫的选择

    选用室内饲养的棉蚜田间种群,挑取健康一致的无翅成蚜进行实验,每个制备好的叶碟放置30头蚜虫,用宣纸封口,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温度23±1℃,相对湿度50%~75%,光照16L:8D)。

    2.4结果检查及死亡标准判断

    处理48h后检查结果,其中足不动,且用小毛笔轻触完全不动的记为死亡,以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每个药剂设置6~7个浓度,每个浓度3次重复,数据处理采用POLO Plus分析软件,计算LC50,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及95%置信限、毒力回归方程等。并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孙云沛法求出混剂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值)≤80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根据CTC值比较增效情况,得出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的最佳配比。

    试验结果见表1。

    表1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复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双丙环虫酯与啶虫脒复配比分别为5:1、1:1、1:10和1:2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复配比为1:1时共毒系数最大(262.22),增效作用最明显。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双丙环虫酯 啶虫脒复配 增效 杀虫剂 及其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双丙环虫酯和啶虫脒复配增效杀虫剂及其应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51540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