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立体栽培方法.pdf

  • 上传人:Y948****062
  • 文档编号:6495275
  • 上传时间:2019-08-31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450.4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189949.X

    申请日:

    20160330

    公开号:

    CN105830702A

    公开日:

    201608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00,A01G17/00

    主分类号:

    A01G1/00,A01G17/00

    申请人: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发明人:

    韩金龙,姜立国,朱彦威,单成钢,倪大鹏,朱京斌,张教洪,张锋,王志芬

    地址: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02号

    优先权:

    CN201610189949A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刘丽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皂角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栽培方法:种植皂角苗,控制株距,行距,平作;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5个的垄,垄上种植半夏;在皂角行内的4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通过改革常规单一的种植方式,采用林、药、粮间作的立体栽培方法,解决了土壤、阳光、水肥等综合利用等问题,最终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高产高效;皂角的种植密度同单一大田普通种植相同,半夏的种植密度为大田普通种植的94%,玉米的种植密度为大田普通种植的80%,土地利用率为单一种植模式的2.7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种植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5个垄底宽60cm的垄,垄上宽50cm,垄高25cm,垄底间距15cm;(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8cm,每穴一颗;(4)在皂角行内的4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株距20cm,密度3300株/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皂角苗为5年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垄上种植3行半夏,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玉米播种密度3300株/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播种深度3~4cm。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及药材的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立体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趋于稳定,收益较高,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药材内在质量和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对药材从源头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原来零散、野生或半野生的药材逐渐开始进行规模化基地种植,如皂角、半夏等。但在发展规模化基地种植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多年生药材(如皂角)产生效益较慢,一般需要3~5年才能有效益,在野生或半野生零散种植模式中土地等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规模化种植就可能造成资金大量占用,同时每年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由于中药材品种的特殊性,一些药材(如皂角)行距较大,行内空闲土地容易荒废,滋生杂草,提高管理成本,用化学除草剂防治又会带来环境污染,同时皂角长大后树冠遮阴,普通喜阳作物不易种植;三是不同中药材品种生长需要的条件差异很大,一些药材(如半夏)在人工遮阴的状况下长势更好,即现有中药材种植没有合理搭配,如喜阴或耐阴的中药材种植和一些高杆作物间作等。

    皂角是苏木科皂角属落叶乔木,生长缓慢,药用部分为皂荚和皂刺。大田种植密度为株距1.5m,行距4m,每亩种植120棵左右。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为我国传统药材,生产中当年收获,株距8cm,行距15~20cm,每亩4.5万~5万株。玉米是常见作物,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

    如何选择合理且高效的种植模式,解决不同中药材的合理搭配种植,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是目前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化种植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都基海、曲传利等在1980年01期的《山东农业科学》“小畦大背套种半夏玉米品种与栽培正交试验总结”中记载了小畦大背套种半夏玉米的套作栽培模式,平均单产半夏块茎(鲜品)250kg/667㎡、玉米517.5kg/667㎡,产值2367.25元/667㎡,效益1400元/667㎡,是纯种玉米收入的2~3倍。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皂角种植中树冠遮阴、土地利用率低,半夏喜阴又需要人工遮阴等一系列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皂角、半夏和玉米三种作物合理搭配的立体栽培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保证药材质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立体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5个垄底宽60cm的垄,垄上宽50cm,垄高25cm,垄底间距15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8cm,每穴一颗;

    (4)在皂角行内的4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株距20cm,密度3300株/亩。

    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优选皂角苗为5年生。

    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优选步骤(3)中垄上种植3行半夏,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

    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优选步骤(4)中玉米播种密度3300株/亩。

    所述的立体栽培方法,优选步骤(3)中播种深度3~4cm。

    皂角是按照成龄树的种植密度种植的,这样避免了二次移栽或间苗的麻烦,可以保持20年以上。半夏是喜阴的中药材,高温时倒苗,种植在皂角和玉米的下面,能有效的减少强光照射,促进其生长,同时采用起垄种植防止涝害,因为半夏怕涝。玉米喜肥水,种植在沟内可以满足水肥供应。这三种作物搭配在一起,既有利于个体发育、增加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又很好的解决了个体和群体的矛盾,符合作物自身生长发育的环境要求,有利于获得高产和高效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通过改革常规单一的种植方式,采用林、药、粮间作的立体栽培方法,解决了土壤、阳光、水肥等综合利用等问题,最终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高产高效;

    2、皂角是喜光的多年生乔木,玉米是喜光的一年生高秆粮食作物,半夏是耐阴的多年生(可当年收获)矮秆作物,三者形成合理的空间搭配;

    3、半夏采用垄作的种植方式,充分模拟了自然生长环境中需要的阴凉条件,能够早封垄,避免了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起垄还具有早春提高地温,夏季防涝的作用;

    4、皂角的种植密度同单一大田普通种植相同,半夏的种植密度为大田普通种植的94%,玉米的种植密度为大田普通种植的80%,土地利用率为单一种植模式的2.7倍。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整体种植效果示意图;

    图2本发明垄上半夏种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皂角间作半夏、玉米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玉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5年生的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5个垄底宽60cm的垄,垄上宽50cm,垄高25cm,垄底间距15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8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

    (4)在皂角行内的4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株距20cm,密度3300株/亩。

    实施例2:皂角间作半夏、玉米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玉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5年生的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4个垄底宽75cm的垄,垄上宽60cm,垄高25cm,垄间距20cm;

    (3)垄上种植4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8cm,每穴一颗,深度3~4cm;

    (4)在皂角行内的3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株距20cm,密度2500株/亩。

    实施例3:皂角间作半夏、玉米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玉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5年生的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3个垄底宽110cm的垄,垄上宽90cm,垄高25cm,垄间距15cm;

    (3)垄上中间种植5行半夏,行距20cm,(这个行距,是不是有点问题)株距8cm,每穴一颗,深度3~4cm;

    (4)在皂角行内的2个垄间分别种植1行玉米,株距20cm,密度1667株/亩。

    对比实施例1:半夏单作对照

    起畦种植,平均行距25cm,株距8cm,密度33300株/亩。

    对比实施例2:玉米单作对照

    玉米单作,平均行距65cm,行距25cm,密度4100株/亩。

    对比实施例3:皂角单作对照

    皂角单作,苗龄5年,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对比实施例4:皂角间作半夏

    一种皂角间作半夏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5年生的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距离皂角树20cm的行内起5个宽60cm的垄,垄高25cm,垄间距15cm;

    (3)垄上种植3行半夏,行距20cm,株距8cm,每穴一颗,深度3~4cm,靠边2行对称播种,中间行交叉播种,密度31300株/亩。

    对比实施例5:皂角间作玉米

    一种皂角间作玉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种植5年生的皂角苗,控制株距150cm,行距400cm,平作;

    (2)皂角行间种植6行玉米,行距60cm,株距25cm,密度4000株/亩。

    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

    对使用上述实施例1~3和对比实施例1~5中栽培方法的半夏、玉米、皂角进行产量和经济效益统计,如下表1、2、3、4。

    表1 半夏相关指标影响 (济南唐王镇试验田)

    注:表中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2和3的百株鲜重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和4,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成分含量稍有提高,均超过2015版《药典》规定的标准。使用本发明栽培方法,能最大限度的模仿半夏的野生环境,有效缩短半夏倒苗时期,提高单株重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表2 玉米相关指标影响 (济南唐王镇试验地)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施例1、2和3的千粒重和穗长超过对比实施例2和5,其它指标无明显差异。依照本发明的方法种植的玉米虽然密度比大田生产低,但由于边行优势等原因所以玉米的产量潜力得以发挥,能够有效提高单株产量。

    表3 商品产量干重(kg/亩)(济南唐王试验地)

    由表3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立体栽培方法的实施例1、2、3的半夏的产量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5,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实施例1的产量高于实施例2和3;玉米的产量差别较大,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不同,但实施例1、2、3和玉米产量和大田同密度相比有所提高,主要因为边行优势的原因;皂荚和皂刺的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本发明的方法不影响皂角产量,能有效提高半夏产量。

    表4 经济效益(元/亩)(济南唐王试验地)

    半夏 玉米 皂荚+皂刺 合计 去除部分成本后效益 实施例1 22568 706 7375 30649 21549a 实施例2 21464 549 7280 29293 20193b 实施例3 21320 428 7485 29233 20133b 对比实施例1 17624 - - 17624 9124d 对比实施例2 - 781 - 781 681f 对比实施例3 7615 7615 7115e 对比实施例4 18816 - 7645 26461 17461c 对比实施例5 - 734 7450 8184 7584e

    半夏单价80元/kg,玉米单价1.6元/kg,皂荚单价5元/kg,皂刺单价50元/kg。以上产品单价为2015年12月山东市场交易均价。表中部分成本包括:半夏种球、播种、收获等成本8500元,玉米种子、播种、收获等成本100元,皂荚、皂刺收获成本500元,其它成本相同,暂不考虑。由表4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立体栽培方法的实施例1、2、3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对比实施例1~5,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实施例1的方案优于实施例2和实施例3,原因在于按照实施例1的方案,半夏和玉米的种植密度搭配比较合理,玉米的遮阴效果较好,为半夏创造了最适合的生长环境。本发明栽培方法先进性显著。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应为等效替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皂角 间作 半夏 玉米 立体 栽培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皂角间作半夏和玉米的立体栽培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49527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