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pdf(10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10859656.8 (22)申请日 2016.09.27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641736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7.02.22 (73)专利权人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地址 51052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广 汕一路233号 (72)发明人 何雪香 管伟 廖宝文 李兴伟 熊燕梅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470 代理人 刘晔 (51)Int.Cl. A01N 59/14(2006.01) 。
2、A01N 37/08(2006.01) A01P 7/04(2006.01) A01G 13/00(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102388059 A,2012.03.21, 审查员 刘洪辰 (54)发明名称 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 团水虱的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态保护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 种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团 水虱的方法。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包括 药剂I和药剂II, 所述药剂I由硼基防腐剂、 助剂 和水组成,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 液,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组成, 所述助 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组成; 使用时,。
3、 先涂用药剂 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本发明双 重药剂及其应用方法简单实用, 可有效降低团水 虱虫口密度, 而且还具有长期持续性的控制效 果, 防止团水虱的进一步侵害以及重复危害, 可 以迅速减缓和控制红树林退化进程, 保护及恢复 红树林资源。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CN 106417367 B 2018.09.11 CN 106417367 B 1.一种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包括药剂I和药剂II; 所述药剂I由硼基防 腐剂、 助剂和水混合制得,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组成,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 组成;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使。
4、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 涂覆药剂II。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硼基防腐剂在药剂I中的重量百分 比为20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硼酸和硼砂的重量比为1: (24) 。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剂在药剂I中的重量百分比为30 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溶剂和助溶剂的重量比为1: (2 3) 。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 基苯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
5、在于,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药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剂II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 0.250.5%。 9.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双重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以下步骤: S1、 在海水退潮露出泥滩, 树干干燥后, 选择遭受团水虱危害的红树林单株, 在树干遭 受团水虱危害的部位涂用双重药剂; S2、 使用塑料布紧密包裹涂有双重药剂的部位, 并用绳子拴牢系紧即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 在树干遭受团水虱危害的部 位首先喷涂药剂I 23遍, 待受害树干部分表面稍干后, 再喷涂药剂II 23遍。 。
6、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6417367 B 2 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态保护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及应用该药 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红树林(Mangroves)具有防汛、 防浪、 防风暴、 护堤的功能, 是不可替代的沿海绿色 屏障; 在维持大气碳氧平衡, 净化大气和水体环境, 绿化、 美化、 科普教育等方面也具有独特 的生态、 社会和经济效益, 联合国相关研究显示, 红树林每年每公顷可产生30009000美元 的高额经济价值。 0003 但由于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与水体。
7、污染等原因, 导致海洋污损生物团水虱 (Sphaeroma sp.)大量爆发, 红树林生长受到了严重干扰。 早在1999年, 郑德璋、 廖宝文等人 (1999)即发现海南东寨港部分红树林受到污损动物团水虱为害, 并将之列入红树林有害生 物之一。 Svavarsson等(2002)发现, 由于受钻凿团水虱的侵害, 死亡气生根多或气生根根本 不发育的红树由于缺少根系支撑而容易倒伏,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泥质潮间带下部水道 边沿一带。 目前的研究表明团水虱是把根系及树干当作栖息的场所, 并不直接摄食所蛀的 根系物质, 而是用其前足滤食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其钻凿红树林呼吸根及树干基部, 形成密 集孔洞。
8、, 造成整片林木枯萎。 如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内红树林遭受团水虱危害, 陆续成片衰退 甚至死亡, 衰退面积达300hm2(占东寨港红树林的19), 其中死亡面积达4hm2以上, 衰亡的 红树植物主要有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秋茄(Kandelia candel)、 白骨壤 (Avicenniamarina)和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等, 其中以红树科植物受害最重, 如 在木榄群落中呼吸根及基干部被蛀蚀成海绵状密集孔洞, 平均每株可达618孔, 导致木质部 完全被蛀空而倒伏死亡。 0004 目前全球对团水虱的研究较少, 而已有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团。
9、水虱生物学特性、 爆 发原因、 危害特点、 危害机制等方面, 研究表明扩散阻碍、 捕食压力、 竞争压力和生理耐受性 都可以影响团水虱的分布, 另外海水盐度、 水温、 溶解氧、 悬浮固体、 氮磷等富营养化指标以 及水流等这些非生物环境也会影响团水虱的分布和爆发。 但是如何防治团水虱到目前并没 有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现有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源头控制、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和生物 防治等, 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 既可以快速有效又能够无污染环境友好的防治方 法目前还未见报道, 具体如下: 0005 1)源头控制: 在海南东寨港主要清理了红树林内的养鸭场, 关闭了上游及周边养 猪场、 养殖塘和。
10、餐厅等, 从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 该措施是有效解决和预防团水虱爆发的重 要手段, 可以从根源上解决红树林区域的水体污染, 但是对于已经爆发团水虱危害的区域, 效果甚微。 0006 2)物理防治: 目前已有的方法主要包括清除腐木、 用石灰泥涂抹, 基部用泥包裹 等。 本方法仅适用在潮汐动能较小, 潮高较低的泥滩区域, 且需要人力成本较高, 费时费力, 尤其是原地取土包裹的方法还会对原生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底栖生物构成较大威胁。 说 明 书 1/8 页 3 CN 106417367 B 3 中国专利申请CN 104067889A公开了一种运用隔离原理治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物理防治 方法, 其于。
11、落潮时进行植株根部隔离处理, 使用薄膜将植株根部由下向上成多层缠绕包裹, 直至植株受害部位上部, 包裹好后将上部密封, 使用原来清理的淤泥推回原位, 将下部的薄 膜严密覆盖密封起来, 减少包裹区域的海水和空气的进入量, 每月检查包裹的薄膜是否有 破损, 即时修复, 并每月检查薄膜内团水虱量, 最迟七个月可以拆除薄膜。 同样的, 该方法需 要人力成本高, 费时费力。 0007 3)化学防治: 能够有效杀灭团水虱的药物在市场上并不难找, 但是应用在红树林 现场则会出现污染环境、 同时消灭其他生物的严重后果, 且对于施药时间和施药方式也有 较高要求, 一方面团水虱栖息在蛀孔内, 药物能否有效到达生效。
12、本身就是难题, 另一方面, 频繁涨潮对药剂的稀释作用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0008 4)生物防治: 团水虱的捕食者主要包括螃蟹、 中华乌塘鳢等, 另外利用其寄生生物 等均是防治团水虱的可能途径, 且无污染, 但是该种方法见效慢、 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 目 前研究成果也更少, 难以对大量团水虱爆发产生迅速效果。 0009 综上, 有必要寻求一种快速、 有效防治团水虱的技术。 发明内容 0010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如人力成本高, 费时费力, 防治效果差等), 本发明的第一个 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该药剂的木材渗透性性强, 能很好地渗透到 树干并与木材结合, 不容易被海水冲刷流。
13、失, 具有很好的持续控制效果, 且对鱼类等水生生 物低毒, 对团水虱具有触杀、 忌避和神经毒作用, 涂用在团水虱受害处后, 在短时间内令其 死亡, 从而降低虫口密度, 达到快速、 有效防控团水虱的目的。 0011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2 一种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包括药剂I和药剂II; 所述药剂I由硼基防腐剂、 助剂 和水混合制得,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组成,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组成; 所述 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 II。 0013 优选的, 所述硼基防腐剂在药剂I中的重量百分比为20。
14、30。 0014 优选的, 所述硼酸和硼砂的重量比为1:(24)。 0015 优选的, 所述助剂在药剂I中的重量百分比为3040。 0016 优选的, 所述增溶剂和助溶剂的重量比为1:(23)。 0017 优选的,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0018 优选的,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 0019 优选的, 所述药剂II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250.5。 0020 进一步的, 所述药剂I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 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硼酸, 搅拌1015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 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
15、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拌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 沸腾510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21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包括药剂I和药剂II, 所述药剂I由硼基防腐剂、 助 剂和水组成, 并且以硼基防腐剂作为主要作用成分, 而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组成; 由于 说 明 书 2/8 页 4 CN 106417367 B 4 硼酸的水溶性较差, 且常温下单一水溶液不稳定, 影响了其作用效果, 但发明人意外地发现 当硼酸和硼砂两者混合, 并且在添加适当的增溶剂和助溶剂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硼酸的 溶解度, 使得配置的硼酸使用浓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硼酸和硼砂混合反应可形成稳。
16、定的 络合物, 对团水虱的毒杀作用强, 且得到水溶液体系稳定, 不会产生逆转反应; 特别是在硼 酸和硼砂的重量比为1:(24), 助剂在药剂I中的重量百分比为3040, 助剂中增溶剂和 助溶剂的重量比为1:(23), 且增溶剂具体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的至 少一种, 助溶剂具体为聚乙二醇, 更优选为聚乙二醇-200、 聚乙二醇-300和聚乙二醇-400时 制得的硼基防腐剂水稀释液, 其硼酸的溶解度大, 且水溶液体系稳定, 作用效果理想。 0022 本发明药剂I对团水虱具有胃毒和触杀效果, 并且对木材尤其是湿木材的渗透性 很强, 可以有效发挥其对害虫的持续毒杀作用, 但是药剂I的缺。
17、点是容易流失; 而药剂II为 环烷酸铜油剂, 其可对团水虱起窒息或触杀死亡作用, 并且药剂II涂覆于药剂I上, 起到了 防止药剂I的流失的作用。 药剂I和药剂II这两种药剂的双重作用, 可在短时间(2小时)以内 使团水虱窒息或触杀死亡, 实现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快速、 有效防控团水虱的目的。 0023 为了让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更好地发挥作用, 实现快速、 长期、 有效防控 团水虱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应用该双重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4 S1、 在海水退潮露出泥滩, 树干基本干燥后, 选择遭受团水虱危害的红树林单株, 在树干遭受团水虱危害的部位涂用双重药剂; 。
18、0025 S2、 使用塑料布紧密包裹涂有双重药剂的部位, 并用绳子拴牢系紧即可。 0026 更具体的, 所述步骤S1中, 在树干遭受团水虱危害的部位首先喷涂药剂I 23遍, 每次以不滴水为宜; 待受害树干部分表面稍干后, 再喷涂药剂II 23遍。 0027 本发明应用所述双重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中, 选择遭受团水虱危害的红树林作 为防控对象, 在树干遭受团水虱危害的部位涂用双重药剂后使用塑料布紧密包裹, 一方面, 用塑料布包裹可以防止双重药剂被海水冲刷而流失, 使得药剂的可持续控制效果更加显 著; 另一方面, 通过塑料布包裹可以形成一定的密闭空间, 提高团水虱的防除效果。 本发明 方法作用2小。
19、时以内即可有效控制团水虱虫口密度降至为害水平以下。 塑料布包裹下持续 作用12月, 不仅有效防止团水虱的再次危害, 同时有助于在包裹处萌生新根, 使受害株快 速恢复生机; 待周围再无团水虱适生环境时可取下塑料布回收再用。 0028 因此,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0029 (1)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对环境友好无污染, 其木材渗透性性强, 能很好 地渗透到树干并与木材结合, 不容易被海水冲刷流失, 具有很好的持续控制效果, 涂用在团 水虱受害处后, 在短时间内令其死亡, 从而降低虫口密度, 达到快速、 有效防控团水虱的目 的。 0030 (2)本发明应用双重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
20、法是采用一种双重药剂喷涂与塑料布包 扎相结合的办法, 适用于遭受团水虱为害的红树林植株, 不仅可以尽快降低团水虱虫口密 度, 而且还具有长期持续性的控制效果, 防止团水虱的进一步侵害以及重复危害, 因此可以 迅速减缓和控制红树林退化进程, 保护及恢复红树林资源; 同时, 本发明方法简单实用, 快 速有效, 对环境友好无污染, 可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3/8 页 5 CN 106417367 B 5 0031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 实施例。
2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 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实施例1、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0033 本实施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34 所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20、 助剂30和水5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2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2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3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
22、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5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35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25。 0036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37 实施例2、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0038 本实施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39 所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40和水3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4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3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苯。
23、磺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400; 所述药剂I的制 备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 入硼酸, 搅拌15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10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40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5。 0041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42 实施例3、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0043 本实施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44 所述。
24、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30和水4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2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3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10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45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
25、分比为0.3。 0046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47 实施例4、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 0048 本实施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49 所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25、 助剂35和水4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3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2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的制 说 明 书 4/8 页 6 CN 106417367 B 6 备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
26、 入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5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50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4。 0051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52 实施例5、 本发明应用双重药剂防控团水虱的方法 0053 S1、 在海水退潮露出泥滩, 树干基本干燥后, 选择遭受团水虱危害的红树林单株, 在树干遭受团水虱危害的部位首先喷涂药剂I 23遍, 每次以不滴水为宜; 待受害树干部 分表面稍干后, 再喷。
27、涂药剂II 23遍; 0054 S2、 使用塑料布紧密包裹涂有双重药剂的部位, 并用绳子拴牢系紧即可。 0055 对比例一 0056 本对比例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酸10、 助剂30和水60混合制得, 所述助 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比1:2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 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酸, 搅拌15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拌 30min后发现仍有较多的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溶, 静置30min后白色粉末状晶体的量增加。 推 测该白色粉末状晶体为。
28、硼酸, 在该体系中硼酸的溶解度低, 且不稳定, 易析出。 0057 对比例二 0058 本对比例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30和水40混合制 得,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2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 照重量比1:1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 的制备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 后, 加入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 溶剂, 搅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10。
29、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静 置2h后发现体系中有白色晶体析出。 0059 与实施例3相比, 本对比例中增溶剂和助溶剂比例由 “1:3” 改为 “1:1” , 可见, 增溶 剂和助溶剂比例的改变(即用量的改变)会影响增溶和助溶的过程, 导致体系的不稳定。 0060 对比例三 0061 本对比例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30和水40混合制 得,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2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 照重量比1:3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丙三醇;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30、,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后发现仍有小部分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溶, 继续搅拌30min, 白色粉末状晶体仍不溶。 0062 与实施例3相比, 本对比例中将助溶剂 “聚乙二醇-200” 替换为 “丙三醇” , 结果助溶 效果不理想。 0063 对比例四 0064 本对比例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30和水40混合制 得, 所述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2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 说 明 书 5/8 页 7 CN 106417367 B 7 。
31、照重量比1:3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吐温-80,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后发现仍有大量白色粉末状晶体不溶, 继续搅拌30min, 白色粉末状晶体仍不溶。 0065 与实施例3相比, 本对比例中将助溶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 替换为 “吐温-80” , 结果 增溶效果不理想。 0066 对比例五 0067 本对比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68 所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
32、硼基防腐剂20、 助剂30和水5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1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2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3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5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69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25。 007。
33、0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71 与实施例1相比, 本对比例中硼酸和硼砂比例由 “1:2” 改为 “1:1” 。 0072 对比例六 0073 本对比例由药剂I和药剂II组成。 0074 所述药剂I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硼基防腐剂30、 助剂30和水40混合制得, 所述 硼基防腐剂由硼酸和硼砂按照重量比1:5混合得到, 所述助剂由增溶剂和助溶剂按照重量 比1:3组成, 所述增溶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助溶剂为聚乙二醇-200; 所述药剂I的制备 方法为: 开启加热并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 往水中加入硼砂, 搅拌至硼砂完全溶解后, 加入 硼酸, 搅拌10min。
34、, 接着缓慢加入增溶剂, 搅拌至增溶剂完全溶解后, 再缓慢加入助溶剂, 搅 拌30min即得到均一、 澄清的溶液, 继续保持加热沸腾10min, 放冷即制得药剂I。 0075 所述药剂II为环烷酸铜的柴油稀释液, 其中环烷酸铜的重量百分比为0.3。 0076 使用时, 先涂用药剂I, 然后在药剂I的基础上涂覆药剂II。 0077 与实施例3相比, 本对比例中硼酸和硼砂比例由 “1:2” 改为 “1:5” 。 0078 试验例一 0079 于海南东寨港宫后村沿岸团水虱危害红树林(白骨壤、 海莲、 木榄等)随机截取团 水虱危害显著的死树树段36段, 4个木段为1组, 共分为9组, 设1组空白对照组。
35、和8组实验组, 空白对照组4个木段直接用海水喷湿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 6组实验组分别使用实施例1 4和对比例五、 六的药剂根据实施例5的方法对4个木段首先喷涂药剂I 3遍, 每次以不滴 水为宜; 待药剂I稍干后, 再喷涂药剂II 2遍; 然后4个木段用同一塑料薄膜完全、 严实地包 裹在一起。 另外2个实验组分别仅喷涂实施例3中的药剂I或药剂II 3遍, 然后4个木段用同 一塑料薄膜完全、 严实地包裹在一起 0080 试验结果见下表1。 0081 表1各药剂对团水虱的毒杀效果 说 明 书 6/8 页 8 CN 106417367 B 8 0082 组别 检查时间 检查头数(头) 死亡头数(头)。
36、 死亡率() 空白对照组 2h 301 0 0 实施例1组 2h 268 268 100 实施例2组 2h 341 341 100 实施例3组 2h 309 309 100 实施例4组 2h 293 293 100 对比例五组 2h 285 207 73 对比例六组 2h 315 195 62 药剂I组 2h 320 144 45 药剂II组 2h 297 95 32 0083 由上表1可知: 0084 (1)本发明实施例14药剂可快速渗入木段中, 作用2小时后团水虱的死亡率达到 100, 对团水虱有明显的毒杀作用, 快速且有效。 0085 (2)药剂I组和药剂II组分别单独使用药剂I和药剂I。
37、I, 与实施例14相比, 其对团 水虱的毒杀作用明显下降; 对比例五组和对比例六组改变了硼酸和硼砂的比例关系, 其对 团水虱的毒杀作用也有较明显下降。 0086 试验例二 0087 发明人利用实施例14的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和实施例5的方法于2015年10月 对海南东寨港宫后村沿岸团水虱危害红树林(白骨壤、 海莲、 木榄等)开展了防治效果的检 验, 主要结果如下: 0088 1)在团水虱危害严重的林地里, 随机选择40株有活团水虱危害的死树和40株有活 团水虱危害严重的活树(虫口密度大), 进行标记。 0089 2)采取应用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的方法进行试验: 0090 40株死树和40株活树。
38、均各随机分成4组, 分别使用实施例14的药剂, 按照实施例 5的方法进行涂药和包裹。 0091 3)防治后2h检查团水虱死亡率, 检查结果如下表2: 0092 表2利用双重药剂防治红树林团水虱试验结果 0093 0094 4)防治60天后再次检查野外处理团水虱危害情况, 结果见表3: 说 明 书 7/8 页 9 CN 106417367 B 9 0095 表3利用双重药剂防治60天后红树林团水虱试验结果 0096 0097 由上表2和表3可知, 本发明防控团水虱的双重药剂和方法对受害红树林植株进行 团水虱防治效果显著, 2h以内即可快速毒杀团水虱, 有效控制团水虱虫口密度降至为危害 水平以下;。
39、 本发明药剂喷涂60天后, 团水虱无复发, 可见本方法既可短时间消杀团水虱, 又 可长时间维持消杀效果, 可避免重复危害, 从而帮助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健康。 0098 另外, 经本发明药剂和方法防治团水虱后的红树植株根颈部继续裹缠一段时间, 则会萌发新的呼吸根(白骨壤尤其显著), 逐步恢复生机, 同时原有根干处被团水虱钻凿的 孔洞中亦不会有团水虱重新栖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亦可用于受到团水虱危害的其他干性 明显的树木、 桩木等。 0099 发明人2014年2015年在海南东寨港大面积遭受团水虱危害的红树林内, 运用本 发明双重药剂和方法进行大面积野外防治红树林团水虱的试验, 试验效果很好, 有效地抑 制红树林的进一步退化死亡。 已成功防治团水虱危害红树林约200300亩, 并在红树林成 片死亡地带重新恢复种植幼苗, 形成新的红树林群落。 说 明 书 8/8 页 10 CN 106417367 B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