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6492978
  • 上传时间:2019-08-31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382.0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356074.7

    申请日:

    20180419

    公开号:

    CN108377872A

    公开日:

    20180810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22/25,A01G22/00,A01B79/00,A01G13/02,C05G3/02

    主分类号:

    A01G22/25,A01G22/00,A01B79/00,A01G13/02,C05G3/02

    申请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

    发明人:

    胡林双,吕典秋,王晓丹,范国权,闵凡祥,宿飞飞,王绍鹏,杨帅,马纪,张静华,芦娜

    地址: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优先权:

    CN201810356074A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侯静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涉及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由于降雨和农用机械碾压影响马铃薯质量和产量的问题。方法:一、整地;二、挖排水沟;三、排水沟填充、蒲公英播种及覆膜;四、蒲公英出苗后将蒲公英幼小苗从地膜上的孔中引出,引出后在蒲公英苗根部周围覆土;五、马铃薯种植;六、田间管理;七、马铃薯收获;八、蒲公英阶段性收获。本发明方法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产量5~10%,蒲公英茎叶的亩产量达到1800~2000公斤,每公顷能够消耗秸秆600~800立方米。本发明适用于马铃薯种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收集前茬作物秸秆,然后进行深翻,深翻深度为17~19cm,然后进行起垄、耙地和镇压;其中垄距为55~59cm,垄台高25~29cm,垄向为南偏东15~30°;二、挖排水沟将两条垄作为一个种植单元,在两条垄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排水沟两侧的垄与其相邻的垄之间为机械行走通道;排水沟的深度为30~35cm;宽度为20cm;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转移至两侧垄上表面远离排水沟一侧;三、排水沟填充、蒲公英播种及覆膜在排水沟底部堆放收集的前茬作物秸秆,厚度为5~6cm,堆放2~3层,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牲畜粪便,每层牲畜粪便的厚度为2~4cm;然后在上层前茬作物秸秆上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平铺土壤的厚度为2~3cm,然后继续在土壤上层堆放前茬作物秸秆5~6层,厚度为5~6cm,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土壤堆放厚度为2~3cm,最后在最上层秸秆上表面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厚度为2~3cm,在最上层秸秆上铺满的土壤上撒播蒲公英种子,亩用种1.1~1.5kg,然后覆土1厘米;在排水沟上表面覆盖地膜,地膜的两侧边延伸至距离垄中心5cm处,并且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剩余的土壤覆盖至地膜的两侧边缘;在地膜上打孔;孔径为0.5~1cm,孔间距为8~10cm;四、蒲公英出苗后将蒲公英幼小苗从地膜上的孔中引出,引出后在蒲公英苗根部周围覆土;五、马铃薯种植马铃薯种植前进行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然后种植;种植时间为第二年四月末,播种深度为10~12cm,播种株距为15~20cm,种植行位置为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处;种植后培土厚度3.5~5厘米;播种时基肥和种肥一起施入,追肥在马铃薯幼苗期、现蕾期、块茎膨大期及中耕培土时施入;六、田间管理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七、马铃薯收获马铃薯的茎叶枯萎后进行杀秧,利用机械破垄,破垄位置为马铃薯种植行位置正下方,破垄深度与沟排水的深度相同;八、蒲公英阶段性收获在第一年秋季十月末至十一月中旬,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或在步骤四马铃薯种植前,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或在马铃薯收获后,收获蒲公英的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前茬作物为谷子、麦类、玉米、高粱或大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地膜生物降解CPP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牲畜粪便内混有杀虫剂;杀虫剂的用量为每50立方牲畜粪便添加1.5~2kg辛硫磷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前茬作物秸秆包括完整的前茬作物秸秆和前茬作物枝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所述基肥为有机肥和农家肥,有机肥施加量为200公斤每亩;农家肥施加量为2吨每亩;所述种肥为马铃薯专用肥、二胺和硫酸钾,二胺施加量为25公斤每亩,硫酸钾施加量为10公斤每亩,马铃薯专用肥施加量为15~20公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所述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的工艺为:催芽在播种前20~30天进行;将种薯平摊在光温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温度保持在15℃~18℃,种薯堆放2~3层,每隔3~5天翻动一次种薯堆,种薯上芽长为0.3~0.4cm且芽体由白色变成绿色或者紫色时,将种薯切成芽块,所用切刀用75%的酒精消毒,每个芽块重量为25~35g,每个芽块留有1~3个芽体;所述种薯为脱毒种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以其营养价值高且耐储运而深受人们喜爱。但传统的粗放栽培方式和不科学的管理会造成马铃薯产量低、商品性差。因此提高马铃薯栽培技术水平仍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马铃薯生长要求土质疏松,并且马铃薯根系耗氧量较大,在块茎形成期的耗氧量是一般作物的1~100倍,块茎膨大要求土壤疏松透气;如果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地排水不良,土壤发生板结会造成透气不良,进而造成马铃薯根系发育不良、块茎膨大受阻、薯块畸形或开裂,薯皮不光滑和品质降低,甚至会造成块茎窒息腐烂,尤其在多雨年份或多雨季节,马铃薯块茎膨大期遇到高强度的降雨,排水不畅更容易造成薯块腐烂而大幅度减产。马铃薯种植至收获期间,农用机械在马铃薯种植区内反复作业,农用机械对土壤的碾压使土壤结块变硬,土壤变得更加密实,也会造成透气不良和块茎膨大受阻,进而影响马铃薯质量和产量;

    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属于可再生资源。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成分。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养分含量,改变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增强微生物活性等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仅玉米秸秆年总产量就已经达1.82亿吨(风干,含水量15%),东北和华北地区为1.2亿吨。但是近些年我国秸秆产量随着粮食主产品单位产量的不断提高而迅速增加,而且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逐渐被弱化和淘汰,少量玉米秸秆作为饲料,而大量剩余玉米秸秆的处理成为农业生产中凸显的问题,但是传统的秸秆翻压还田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经济附加值低,难以被农民接收,一些农民采取焚烧或随意堆弃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等生态问题,因此秸秆处理是农业生产中处理的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由于降雨和农用机械碾压影响马铃薯质量和产量的问题,以及现有的农作物秸秆回收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

    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收集前茬作物秸秆,然后进行深翻,深翻深度为17~19cm,然后进行起垄、耙地和镇压;其中垄距为55~59cm,垄台高25~29cm,垄向为南偏东15~30°;

    步骤一所述前茬作物为谷子、麦类、玉米、高粱或大豆;

    二、挖排水沟

    将两条垄作为一个种植单元,在两条垄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排水沟两侧的垄与其相邻的垄之间为机械行走通道;排水沟的深度为30~35cm;宽度为20cm;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转移至两侧垄上表面远离排水沟一侧;

    三、排水沟填充、蒲公英播种及覆膜

    在排水沟底部堆放收集的前茬作物秸秆,厚度为5~6cm,堆放2~3层,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牲畜粪便,每层牲畜粪便的厚度为2~4cm;然后在上层前茬作物秸秆上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平铺土壤的厚度为2~3cm,然后继续在土壤上层堆放前茬作物秸秆5~6层,厚度为5~6cm,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土壤堆放厚度为2~3cm,最后在最上层秸秆上表面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厚度为2~3cm,在最上层秸秆上铺满的土壤上撒播蒲公英种子,亩用种1.1~1.5kg,然后覆土1厘米;在排水沟上表面覆盖地膜,地膜的两侧边延伸至距离垄中心5cm处,并且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剩余的土壤覆盖至地膜的两侧边缘;在地膜上打孔;孔径为0.5~1cm,孔间距为8~10cm;

    步骤三所述地膜生物降解CPP薄膜;

    步骤三所述牲畜粪便内混有杀虫剂;杀虫剂的用量为每50立方牲畜粪便添加1.5~2kg辛硫磷颗粒;

    步骤三所述前茬作物秸秆包括完整的前茬作物秸秆和前茬作物枝叶;

    四、蒲公英出苗后将蒲公英幼小苗从地膜上的孔中引出,引出后在蒲公英苗根部周围覆土;

    五、马铃薯种植

    马铃薯种植前进行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然后种植;种植时间为第二年四月末,播种深度为10~12cm,播种株距为15~20cm,种植行位置为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处;种植后培土厚度3.5~5厘米;播种时基肥和种肥一起施入,追肥在马铃薯幼苗期、现蕾期、块茎膨大期及中耕培土时施入;

    步骤五所述基肥为有机肥和农家肥,有机肥施加量为200公斤每亩;农家肥施加量为2吨每亩;所述种肥为马铃薯专用肥、二胺和硫酸钾,二胺施加量为25公斤每亩,硫酸钾施加量为10公斤每亩,马铃薯专用肥施加量为15~20公斤;

    步骤五所述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的工艺为:催芽在播种前20~30天进行;将种薯平摊在光温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温度保持在15℃~18℃,种薯堆放2~3层,每隔3~5天翻动一次种薯堆,种薯上芽长为0.3~0.4cm且芽体由白色变成绿色或者紫色时,将种薯切成芽块,所用切刀用75%的酒精消毒,每个芽块重量为25~35g,每个芽块留有1~3个芽体;所述种薯为脱毒种薯;

    六、田间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

    七、马铃薯收获

    马铃薯的茎叶枯萎后进行杀秧,利用机械破垄,破垄位置为马铃薯种植行位置正下方,破垄深度与沟排水的深度相同;

    八、蒲公英阶段性收获

    在第一年秋季十月末至十一月中旬,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步骤四马铃薯种植前,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收获后,收获蒲公英的根。

    本发明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整地时,起垄同时进行耙地,耙地后进行镇压能够解决早春解冻时土壤易跑墒的问题,镇压后可以使土壤平整,减少表层大孔隙,起到保墒作用,同时覆膜能够增强保墒效果;

    2、本发明中,垄距为55~59cm,比现有的马铃薯种植的垄距小,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本发明减少了垄距同时将马铃薯种植行位置由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因此马铃薯块茎生长位置偏向排水沟,排水沟内填充的秸秆腐熟后更利于为马铃薯植株生长提供腐殖质养分;因为排水沟内填充物较为疏松,填充物对排水沟两侧的垄中的土壤的侧向压力小,进而有利于避免马铃薯块茎膨大受阻以及薯块畸形的发生,能够提高产量;现有技术中由于机械行走造成的对垄的造成碾压,使土质变硬,影响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本发明将马铃薯种植行位置由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使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区域远离机械行走的碾压区域,进一步避免马铃薯块茎膨大受阻以及薯块畸形发生;

    4、本发明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填充的填充物的高度会高于垄台,随着秸秆的腐化和土壤的压缩,排水沟填充中填充物的高度会低于垄台,排水沟具有制备机肥料、排水、透气、调节土壤湿度的功能;本发明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制做了排水沟,在排水沟内填充的前茬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构成堆肥结构,在经过第一年秋季、第一年冬季和第二年春节的长时间的腐熟,前茬作物秸秆和牲畜粪变为腐殖质成分有机肥料,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使土质松散,促进土壤透气,提高保水能力,同时还能吸附铵、钾、钠等元素,使土壤肥分不散失;排水沟的深度为深度为30~35cm,一般马铃薯的块茎分布在地下8~20cm,排水沟的位置低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区,当遇到较大降雨时,排水沟能够将雨水汇集并排出耕作区,避免了马铃薯块茎腐烂而大幅度减产;同时排水沟内填充物还具有吸附水的能力,起到调节土壤湿度的作用;

    5、一般每天12左右太阳辐射最强,12点至13点之间是温度升高最快和温度最高的时间段,南北向的垄能够提高作物通风,但是本发明在两垄马铃薯之间种植了蒲公英,蒲公英上覆盖有地膜,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如果阳光照射地膜,地膜会产生反射光,反射光会对生长的蒲公英枝叶产生烘烤损伤;阳光过度照射地膜也会导致地膜下排水沟内温度过高水分过度蒸发损失;本发明同时垄向为南偏东15~30°,能够保在12点至13点之间利用主茎15~20cm以上的马铃薯植株对较低的蒲公英植株和地膜进行遮挡,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本发明在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整枝后能够提高马铃薯植株下部的通风,避免蒲公英植株通风差;在太阳高度较低时,阳关能够进入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保证蒲公英植株接收足够的光照;

    6、本发明在地膜上打孔能够作为蒲公英幼苗的引出孔,同时还能起到调节排水沟内湿度进而调节排水沟两侧土壤的湿度的作用;

    7、本发明在牲畜粪便内混合杀虫剂可以防治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害虫;杀虫剂的释放为缓慢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即排水沟内水的扩散,牲畜粪便内混有的杀虫剂逐渐扩散到秸秆或土壤内,作用更加的持久;

    8、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地膜为生物降解CPP薄膜,在第一年秋季进行覆膜,12个月后全部降解;

    9、本发明方法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产量5~10%,每吨收获的马铃薯中腐烂薯的质量仅为1~4公斤,青薯仅为2~4公斤,本发明中间作的蒲公英每年能够收获蒲公英茎叶4~6次,够收获蒲公英根1次,蒲公英茎叶的亩产量达到1800~2000公斤,蒲公英根亩产量达到600~800公斤;同时,每公顷能够消耗秸秆600~800立方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排水沟,b为牲畜粪便,c为前茬作物秸秆,d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e为垄中心位置,f为机械行走通道;

    图2为实施例一的垄向示意图,图中a为垄与正南向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合理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收集前茬作物秸秆,然后进行深翻,深翻深度为17~19cm,然后进行起垄、耙地和镇压;其中垄距为55~59cm,垄台高25~29cm,垄向为南偏东15~30°;

    二、挖排水沟

    在两条垄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排水沟两侧的垄与其相邻的垄之间为机械行走通道;排水沟的深度为30~35cm;宽度为20cm;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转移至两侧垄上表面远离排水沟一侧;

    三、排水沟填充、蒲公英播种及覆膜

    将两条垄作为一个种植单元,在排水沟底部堆放收集的前茬作物秸秆,厚度为5~6cm,堆放2~3层,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牲畜粪便,每层牲畜粪便的厚度为2~4cm;然后在上层前茬作物秸秆上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平铺土壤的厚度为2~3cm,然后继续在土壤上层堆放前茬作物秸秆5~6层,厚度为5~6cm,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土壤堆放厚度为2~3cm,最后在最上层秸秆上表面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厚度为2~3cm,在最上层秸秆上铺满的土壤上撒播蒲公英种子,亩用种1.1~1.5kg,然后覆土1厘米;在排水沟上表面覆盖地膜,地膜的两侧边延伸至距离垄中心5cm处,并且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剩余的土壤覆盖至地膜的两侧边缘;在地膜上打孔;孔径为0.5~1cm,孔间距为8~10cm;

    四、蒲公英出苗后将蒲公英幼小苗从地膜上的孔中引出,引出后在蒲公英苗根部周围覆土;

    五、马铃薯种植

    马铃薯种植前进行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然后种植;种植时间为第二年四月末,播种深度为10~12cm,播种株距为15~20cm,种植行位置为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处;种植后培土厚度3.5~5厘米;播种时基肥和种肥一起施入,追肥在马铃薯幼苗期、现蕾期、块茎膨大期及中耕培土时施入;

    六、田间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

    七、马铃薯收获

    马铃薯的茎叶枯萎后进行杀秧,利用机械破垄,破垄位置为马铃薯种植行位置正下方,破垄深度与沟排水的深度相同;

    八、蒲公英阶段性收获

    在第一年秋季十月末至十一月中旬,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步骤四马铃薯种植前,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收获后,收获蒲公英的根。

    本实施方式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施方式整地时,起垄同时进行耙地,耙地后进行镇压能够解决早春解冻时土壤易跑墒的问题,镇压后可以使土壤平整,减少表层大孔隙,起到保墒作用,同时覆膜能够增强保墒效果;

    2、本实施方式中,垄距为55~59cm,比现有的马铃薯种植的垄距小,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本实施方式减少了垄距同时将马铃薯种植行位置由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因此马铃薯块茎生长位置偏向排水沟,排水沟内填充的秸秆腐熟后更利于为马铃薯植株生长提供腐殖质养分;因为排水沟内填充物较为疏松,填充物对排水沟两侧的垄中的土壤的侧向压力小,进而有利于避免马铃薯块茎膨大受阻以及薯块畸形的发生,能够提高产量;现有技术中由于机械行走造成的对垄的造成碾压,使土质变硬,影响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本实施方式将马铃薯种植行位置由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使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区域远离机械行走的碾压区域,进一步避免马铃薯块茎膨大受阻以及薯块畸形发生;

    4、本实施方式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填充的填充物的高度会高于垄台,随着秸秆的腐化和土壤的压缩,排水沟填充中填充物的高度会低于垄台,排水沟具有制备机肥料、排水、透气、调节土壤湿度的功能;本实施方式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制做了排水沟,在排水沟内填充的前茬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构成堆肥结构,在经过第一年秋季、第一年冬季和第二年春节的长时间的腐熟,前茬作物秸秆和牲畜粪变为腐殖质成分有机肥料,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使土质松散,促进土壤透气,提高保水能力,同时还能吸附铵、钾、钠等元素,使土壤肥分不散失;排水沟的深度为深度为30~35cm,一般马铃薯的块茎分布在地下8~20cm,排水沟的位置低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区,当遇到较大降雨时,排水沟能够将雨水汇集并排出耕作区,避免了马铃薯块茎腐烂而大幅度减产;同时排水沟内填充物还具有吸附水的能力,起到调节土壤湿度的作用;

    5、一般每天12左右太阳辐射最强,12点至13点之间是温度升高最快和温度最高的时间段,南北向的垄能够提高作物通风,但是本实施方式在两垄马铃薯之间种植了蒲公英,蒲公英上覆盖有地膜,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如果阳光照射地膜,地膜会产生反射光,反射光会对生长的蒲公英枝叶产生烘烤损伤;阳光过度照射地膜也会导致地膜下排水沟内温度过高水分过度蒸发损失;本实施方式同时垄向为南偏东15~30°,能够保在12点至13点之间利用主茎15~20cm以上的马铃薯植株对较低的蒲公英植株和地膜进行遮挡,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本实施方式在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整枝后能够提高马铃薯植株下部的通风,避免蒲公英植株通风差;在太阳高度较低时,阳关能够进入马铃薯主茎上15~20cm以下,保证蒲公英植株接收足够的光照;

    6、本实施方式在地膜上打孔能够作为蒲公英幼苗的引出孔,同时还能起到调节排水沟内湿度进而调节排水沟两侧土壤的湿度的作用;

    7、本实施方式在牲畜粪便内混合杀虫剂可以防治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害虫;杀虫剂的释放为缓慢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即排水沟内水的扩散,牲畜粪便内混有的杀虫剂逐渐扩散到秸秆或土壤内,作用更加的持久;

    8、本实施方式中所采用的地膜为生物降解CPP薄膜,在第一年秋季进行覆膜,12个月后全部降解;

    9、本实施方式方法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马铃薯产量5~10%,每吨收获的马铃薯中腐烂薯的质量仅为1~4公斤,青薯仅为2~4公斤,本实施方式中间作的蒲公英每年能够收获蒲公英茎叶4~6次,够收获蒲公英根1次,蒲公英茎叶的亩产量达到1800~2000公斤,蒲公英根亩产量达到600~800公斤;同时,每公顷能够消耗秸秆600~800立方米。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所述前茬作物为谷子、麦类、玉米、高粱或大豆。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三所述地膜生物降解CPP薄膜。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所述牲畜粪便内混有杀虫剂;杀虫剂的用量为每50立方牲畜粪便添加1.5~2kg辛硫磷颗粒。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所述前茬作物秸秆包括完整的前茬作物秸秆和前茬作物枝叶。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五所述基肥为有机肥和农家肥,有机肥施加量为200公斤每亩;农家肥施加量为2吨每亩;所述种肥为马铃薯专用肥、二胺和硫酸钾,二胺施加量为25公斤每亩,硫酸钾施加量为10公斤每亩,马铃薯专用肥施加量为15~20公斤。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五所述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的工艺为:催芽在播种前20~30天进行;将种薯平摊在光温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温度保持在15℃~18℃,种薯堆放2~3层,每隔3~5天翻动一次种薯堆,种薯上芽长为0.3~0.4cm且芽体由白色变成绿色或者紫色时,将种薯切成芽块,所用切刀用75%的酒精消毒,每个芽块重量为25~35g,每个芽块留有1~3个芽体;所述种薯为脱毒种薯。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采用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选择吉林省舒兰市某镇的一处面积为一公顷的农田作为实验田,该试验田的前茬作为玉米;本实施例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收集前茬作物秸秆,然后进行深翻,深翻深度为17cm,进行起垄、耙地和镇压;其中垄距为55cm,垄台高25cm,垄向为南偏东15°;

    二、挖排水沟

    将两条垄作为一个种植单元,在两条垄之间挖一条排水沟,排水沟两侧的垄与其相邻的垄之间为机械行走通道;排水沟的深度为35cm;宽度为20cm;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转移至两侧垄上表面远离排水沟一侧;

    三、排水沟填充、蒲公英播种及覆膜

    在排水沟底部堆放收集的前茬作物秸秆,厚度为5cm,堆放3层,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牲畜粪便,每层牲畜粪便的厚度为2cm;然后在上层前茬作物秸秆上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平铺土壤的厚度为3cm,然后继续在土壤上层堆放前茬作物秸秆5层,厚度为5cm,每层前茬作物秸秆之间堆放一层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土壤堆放厚度为3cm,最后在最上层秸秆上表面平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厚度为3cm,在最上层秸秆上铺满的土壤上撒播蒲公英种子,亩用种1.5kg,然后覆土1厘米;在排水沟上表面覆盖地膜,地膜的两侧边延伸至距离垄中心5cm处,并且将排水沟内挖出的剩余的土壤覆盖至地膜的两侧边缘;在地膜上打孔;孔径为0.5cm,孔间距为8cm;

    步骤三所述地膜生物降解CPP薄膜;

    步骤三所述牲畜粪便内混有杀虫剂;杀虫剂的用量为每50立方牲畜粪便添加2kg辛硫磷颗粒;

    步骤三所述前茬作物秸秆包括完整的前茬作物秸秆和前茬作物枝叶;

    四、蒲公英出苗后将蒲公英幼小苗从地膜上的孔中引出,引出后在蒲公英苗根部周围覆土;

    五、马铃薯种植

    马铃薯种植前进行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然后种植;种植时间为第二年四月末,播种深度为12cm,播种株距为15cm,种植行位置为垄中心向排水沟一侧偏移5cm处;种植后培土厚度3.5厘米;播种时基肥和种肥一起施入,追肥在马铃薯幼苗期、现蕾期、块茎膨大期及中耕培土时施入;

    步骤五所述基肥为有机肥和农家肥,有机肥施加量为200公斤每亩;农家肥施加量为2吨每亩;所述种肥为马铃薯专用肥、二胺和硫酸钾,二胺施加量为25公斤每亩,硫酸钾施加量为10公斤每亩,马铃薯专用肥施加量为15公斤;

    步骤五所述种薯催芽制备芽块的工艺为:催芽在播种前20天进行;将种薯平摊在光温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温度保持在15℃℃,种薯堆放3层,每隔3天翻动一次种薯堆,种薯上芽长为0.3cm且芽体由白色变成绿色或者紫色时,将种薯切成芽块,所用切刀用75%的酒精消毒,每个芽块重量为25g,每个芽块留有1~3个芽体;所述种薯为脱毒种薯;

    六、田间管理

    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整枝,整枝时保留茎秆粗壮叶色浓绿的主茎,其它茎从基部去掉,马铃薯发棵期结束时将马铃薯主茎上15cm以下的分枝及分枝叶去除;

    七、马铃薯收获

    马铃薯的茎叶枯萎后进行杀秧,利用机械破垄,破垄位置为马铃薯种植行位置正下方,破垄深度与沟排水的深度相同;

    八、蒲公英阶段性收获

    或在步骤四马铃薯种植前,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收获叶长为10~15cm的蒲公英,收获时用刀片切取地面以上的植株,保留根部;

    或在马铃薯收获后,收获蒲公英的根。

    对比实验: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两条垄之间没有设置排水沟,马铃薯种植行位置为垄中心,垄向正南向,马铃薯出苗后没有进行整枝,其他步骤与参数与实施例一相同;

    图1为实施例一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为排水沟,b为牲畜粪便,c为前茬作物秸秆,d为排水沟内挖出的土壤,e为垄中心位置,f为机械行走通道,图2为实施例一的垄向示意图。

    经第二年收获后统计,实施例一的高马铃薯产量与对比例相比提高了10%,实施例一每吨收获的马铃薯中腐烂薯的质量仅为4公斤,青薯仅为4公斤,对比例每吨收获的马铃薯中腐烂薯的质量仅为70公斤,青薯仅为90公斤,实施例一中蒲公英茎叶的亩产量为2000公斤,蒲公英根亩产量达到600公斤;同时,实施例一消耗秸秆约800立方米。

    其中,除本申请记载的方案内,本发明中未记载马铃薯和蒲公英能除草、中耕管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依据现有技术进行。

    关 键  词:
    一种 马铃薯 间作 蒲公英 种植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马铃薯间作蒲公英的种植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4929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