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品种对棉蚜的抗性鉴定方法,尤其是一种以 人工网室为鉴定场所的棉花品种抗棉蚜鉴定改良方法,属于植物抗虫 育种及抗虫性鉴定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叶螨是棉花的四大害虫。在棉花栽 培过程中,虽然一直存在着棉蚜的危害,但对棉花危害最重、影响产 量和品质明显的有三个时期,即:苗期、蕾铃期和吐絮期,其中以苗 期的危害影响最大。棉花苗期受棉蚜侵害后,叶片卷曲呈球形,出现 枯斑逐渐失去光合作用功能,严重导致棉苗枯萎甚至死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产棉国相继开展棉花抗虫育 种,从抗性资源筛选、抗虫新品种选育、抗虫性鉴定方法、抗性机理、 抗性遗传和虫害发生规律等方面着手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建立年份间重复性好的抗虫鉴定方法是棉花抗虫育种的前提条 件。“七五”期间国家设立“棉花抗虫育种”攻关项目,经过反复试 验研究,建立了棉花对四大靶标害虫的抗虫性鉴定方法。其中“棉花 品种对棉蚜的抗性鉴定方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83) 建立,随后该单位(1989)对这一鉴定方法进行了校正。该鉴定技术 体系以大田为鉴定场所,利用自然虫源进行抗棉蚜鉴定。在承担江苏 省“九五”农业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转基因抗蚜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 期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建立了“棉花温室内单株抗 蚜性鉴定方法”。该鉴定方法以温室为鉴定场所,采用人工接蚜途径 进行抗虫鉴定。
本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棉花抗虫育种实践中发现,利用自然 发生的虫源进行大田抗蚜鉴定,棉蚜的发生动态易受环境条件的影 响,高温干旱年份棉蚜发生重,抗棉蚜品种可能被淘汰,低温多雨年 份棉蚜发生轻,感棉蚜品种可能误入抗蚜类型;同时大田棉蚜的发生 地点和发生量也是随机的,无法实现区组内处理的一致性,因此在大 田进行抗蚜鉴定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而冬季在温室内进行抗蚜鉴定, 由于水泥池的面积小,供试品种的数量有限,存在规模小、虫源繁殖 保存困难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大田抗蚜鉴定和温室抗蚜鉴定存在的问 题,建立一种年份间重复性好的棉花品种人工网室抗棉蚜鉴定方法, 从而提高棉花品种抗蚜鉴定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经过反复试验和比较,本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传统棉花品种 抗棉蚜鉴定方法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鉴定场所不适宜。大田鉴定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尽管试 验规模不受限制,但棉蚜的发生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 括降雨、气温、天敌和其它害虫等。温室鉴定一般在秋冬季进行,温 室规模小,供试品种数量受到限制,并且棉蚜的繁殖与保存比较繁琐。 根据供试品种的数量确定试验规模,在试验田建立人工网室,利用塑 料薄膜的增温作用和尼龙网的隔离作用,可以克服大田鉴定和温室鉴 定存在的问题。
2、缺乏简便、高效、高度一致的接虫途径。大田鉴定以棉蚜的 自然发生作为接虫途径,无需人工接种棉蚜,但在试验区内棉蚜的发 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无法保证同一区组内各供试品种接蚜处理的一 致性。温室鉴定采用人工接蚜,接虫处理繁琐,当供试的品种数量少 时,能够保持处理的一致性,但当供试的品种较多时,不同操作人员 将无法保证处理的一致性。在人工网室内首先种植常规品种繁殖棉 蚜,当单株蚜量达到200头左右时,将供试品种3叶期棉苗移栽到人 工网室,采用繁殖行间自然传播棉蚜进行接蚜处理,不仅省略了接虫 环节,而且可以实现接蚜处理的一致性。
3、鉴定方法不完善。传统抗蚜鉴定以非洲E-40为对照品种,而 该品系是1个抗棉蚜材料,以它为对照,计算所得的供试品种蚜害指 数减退率(D)不能真实地反映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传统抗蚜鉴定 在苗蚜期、恢复期、伏蚜期具有不同的分级标准,但棉蚜对棉花危害 最严重的时期是苗蚜期,因而该阶段的鉴定结果能够反映整体水平, 棉花品种对棉蚜的抗性分级标准必须修订。尤其是转外源凝集素基因 棉花的抗棉蚜鉴定,只有以受体品种为对照,才能正确评价转基因材 料的抗蚜水平。以常规品种为对照,根据供试品种的蚜害指数较对照 的减退率,建立抗性分级标准,并确定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
在分析了传统棉花品种抗棉蚜鉴定方法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 基础上,形成了本发明的技术体系——棉花品种人工网室抗棉蚜鉴定 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人工网室——选择排灌方便地块,按设定面积搭建框架 后,罩上网罩,覆盖薄膜;通常标准网室设定为180m2(30m×6m), 每个供试品种占地26.67m2,框架主体为塑钢结构,顶部为半椭圆形, 在钢架外侧先罩上尼龙网,在尼龙网的外表覆盖厚度为1mm的塑料薄 膜,在人工网室的两端各设立一个2m×1m矩形结构门。
2)、冬耕杀虫——冬季耕翻人工网室内的土壤,使耕作层内的越 冬虫蛹暴露在土壤表面,利用低温冻害杀死虫卵,以确保第二年人工 网室内无其它害虫及棉蚜天敌的发生。
3)、建立棉蚜繁殖行——开春后,在人工网室内种植非抗蚜棉品 种,行距1米左右(0.8-1.2米),作为棉蚜繁殖行,待第二片真叶 展平后,取保存棉蚜的棉株叶片,按单株接蚜量标准(通常40头), 采用搭叶接混合蚜的方式,对棉蚜繁殖行进行接蚜。
4)、接虫处理——对供试品种及对照品种育苗,待棉苗普遍达到 3叶期时,以预定移栽分布规律,将供试品种及对照品种棉苗分别栽 入人工网室内的两个棉蚜繁殖行之间,(此时棉蚜繁殖行中的棉苗因 受棉蚜的危害,生长发育停滞,子叶和两片真叶卷曲呈球形,并发黄 变枯,无新生叶出现,由于原来寄主缺乏营养物质,棉蚜由无翅蚜蜕 变为有翅蚜,随即趋近迁飞到供试品种的棉株上,)实现棉蚜繁殖行 间栽种供试品种的接虫;通常采用营养钵育苗,预定移栽分布规律为 每个品种移栽10行,每行10棵。
5)、调查蚜害级别——分别于苗蚜发生高峰期(通常为5叶期)、 苗蚜危害恢复期(通常为7叶期)、伏蚜期及秋蚜期调查供试品种棉 花蚜害级别,鉴定各参试品种对棉蚜的抗性,以常规品种为对照,计 算蚜害指数及其比对照减退率;通常调查时随机抽样40株,苗蚜期 调查以全株受害最重叶片为标准叶,其它时期均以棉株顶部5叶中受 害最重叶片为标准叶。
6)、确定抗性水平——根据各供试品种的蚜害指数比对照减退率, 建立棉花品种对棉蚜的抗性分级标准,确定其对棉蚜的抗性水平。
本专利申请人所在的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后,可以有效地排除环境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 物因素的干扰,克服棉蚜发生的随机性,省略人工接蚜环节,能够真 实地反映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从而显著提高棉花品种对棉蚜抗性鉴 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由于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抗棉蚜鉴定的禁锢,通过对整个鉴定方法 体系每个环节的统盘优化,采用人工网室为鉴定场所、棉蚜繁殖行间 自然传蚜为接虫途径、以常规品种为对照等一系列改进技术措施,因 而与现有的鉴定方法相比,能够显著提高抗棉蚜鉴定的准确性。
以下为分别利用大田鉴定和人工网室鉴定对两个具有形态抗性 品种川抗77、川棉109连续3年(2002-2004年)苗蚜期抗棉蚜鉴定 结果。2002、2004年苗期干旱,2003年苗期多雨。由此可知,3年 大田鉴定的结果不一致,在严重干旱的2004年川抗77、川棉109表 现感蚜;在较干旱的2002年川抗77表现中抗棉蚜,川棉109表现感 蚜;在多雨的2003年川抗77表现抗蚜,川棉109表现中抗棉蚜。而 连续3年人工网室的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反映了品种原有的特性,即 川抗77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中抗棉蚜,川棉109苗期感蚜,蕾铃期及 吐絮期中抗棉蚜。 品种鉴定方法 大田鉴定 人工网室鉴定 蚜指 减退率% 抗级 蚜指 减退率% 抗级 川抗77(2002) 56.26 22.57 MR 55.48 21.33 MR 川棉109(2002) 60.84 16.27 S 58.96 16.39 S 苏棉12号(2002) 72.66 / / 70.52 / / 川抗77(2003) 18.70 57.37 R 53.45 23.76 MR 川棉109(2003) 32.08 26.87 MR 57.62 17.82 S 苏棉12号(2003) 43.87 / / 70.11 / / 川抗77(2004) 65.45 16.66 S 55.06 24.80 MR 川棉109(2004) 67.62 13.89 S 59.78 18.36 S 苏棉12号(2004) 78.53 / / 73.22 / /
备注:HR-高抗;R-抗;MR-中抗;S-感;HS-高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例的棉花人工网室抗棉蚜鉴定方法应用于转外源凝集素基 因棉花工程植株及品系的抗棉蚜性状鉴定,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 筛选鉴定抗棉蚜植株和品系,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鉴定规模建立人工网室。1个标准网室180m2,可栽种600 棵被鉴定的棉苗。按照标记基因检测获得60个阳性植株、形成40-50 个株行、育成20-30个品系计算,一般从事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研 究的单位需要建立5-6个标准网室。
2、冬前深翻土壤,耕翻深度为35公分,使土壤耕作层内各种害 虫的越冬虫蛹暴露在土壤表面,利用低温冻害杀死虫卵,确保第二年 人工网室内无其它害虫及棉蚜天敌的发生。
3、4月上旬(江苏地区开春后)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在人工网 室内种植常规品种,株行配置为:株距0.8尺、行距3尺,第二片真 叶展平后,从温室保存棉蚜的棉株上用剪刀剪取带有棉蚜的叶片,按 单株接蚜量40头的标准,采用搭叶接混合蚜的方式,建立棉蚜繁殖 行。
4、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当代种籽或品系于4月中旬采用营养 钵塑料棚架育苗,第1片真叶展平后在苗床进行标记基因检测,保留 阳性植株,5月中旬当棉苗普遍达到3叶期时,按组合将阳性植株或 品系分别栽入人工网室内,每个品种(系)栽种10行,每行10株, 以常规品种作为对照。棉蚜随即迁飞到供试材料的棉株上,实现供试 材料的接蚜处理。
5、分别于5叶期、7叶期、伏蚜期及秋蚜期逐株调查棉花的蚜 害症状及级别,鉴定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工程植株对棉蚜的抗性。 对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进行抗蚜鉴定时,随机抽样40株,苗 蚜期调查以全株受害最重叶片为标准叶,其它时期均以棉株顶部5叶 中受害最重叶片为标准叶。以常规品种为对照,计算蚜害指数及其比 对照减退率。以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苗蚜期抗棉蚜鉴定为例, 说明实验结果的统计与计算过程。其中苏抗208、苏抗201和苏抗219 为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苏棉8号、新陆中T和徐州219分别 为其受体品种即对照。蚜害分级标准为:
0级,无蚜虫,叶片平展;I级,有蚜虫,叶片无受害;II级, 有蚜虫,叶片皱缩或微卷,未达半圆;III级,有蚜虫,叶片卷曲达半 圆或半圆以上,呈瓢形;IV级,有蚜虫,叶片完全卷曲,呈球形。
供试材料 0级株数 I级株数 II级株数 III级株数 IV级株数 蚜害指数 苏抗208 23 17 0 0 0 10.28 苏棉8号 0 0 7 29 4 73.51 苏抗201 20 20 0 0 0 12.08 新陆中T 0 0 15 20 5 68.15 苏抗219 25 15 0 0 0 9.70 徐州219 0 0 20 13 7 66.34
苏抗208比对照苏棉8号蚜害指数减退率=(73.51-10.28)×100% ÷73.51=86.02%
苏抗201比对照新陆中T蚜害指数减退率=(68.15-12.08)×100% ÷68.15=82.27%
苏抗219比对照徐州219蚜害指数减退率=(66.34-9.70)×100%÷ 66.34=85.38%
6、参照棉花品种对棉蚜的抗性分级标准,根据转外源凝集素基 因棉花品系的蚜害指数比对照减退率,确定其对棉蚜的抗性水平。
以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棉花品系苗蚜期抗棉蚜鉴定为例,说明供试 品系对棉蚜抗性水平的确定。将步骤5得出的3个转半夏凝集素基因 棉花品系蚜害指数减退率,与棉花品种抗蚜虫分级标准进行比较,可 知苏抗208、苏抗201和苏抗219在苗蚜期对棉蚜的抗性达到高抗水 准。 抗性级别 分级标准 高抗 D>80% 抗 50%<D≤80% 中抗 20%<D≤50% 感 -10%<D≤20% 高感 ≤-10%
实施例二
棉花对棉蚜的抗性可分为形态抗性和转基因抗性,形态抗性主要 是由多茸毛性状产生的,而转基因抗性是指通过外源基因如野生荠菜 凝集素基因的导入所获得的抗性。因而同样可以用棉花人工网室抗棉 蚜鉴定方法对多茸毛品种进行抗棉蚜鉴定,具体过程如下:
1、按照1个供试品种占地26.67m2,畦宽8尺,株距0.8尺,行 距3尺进行种植规划,1个标准人工网室可移栽6个品种,其中5个 供试品种,1个对照品种,以此为依据确定人工网室所需的数量。
步骤2-3与实施例一相同。
4、供试品种于4月中旬采用营养钵育苗,5月中旬当棉苗普遍 达到3叶期时,将供试材料分别栽入人工网室内,每个品种(系)栽 种10行,每行10株,以常规品种作为对照。棉蚜随即迁飞到供试材 料的棉株上,进行供试材料的接蚜处理。
5、分别于苗蚜发生高峰期、苗蚜危害恢复期、伏蚜期及秋蚜期 调查供试品种和常规品种的蚜害级别。调查时随机抽样40株,苗蚜 期调查以全株受害最严重的叶片为标准叶,其它时期均以棉株顶部5 叶中受害最严重的叶片为标准叶。以常规品种为对照,计算蚜害指数 及其比对照减退率。
6、参照棉花品种对棉蚜的抗性分级标准,根据各供试品种的蚜 害指数比对照减退率,确定其对棉蚜的抗性水平。
以上实施例经多次试验,反复验证,不同年份间重复试验的结果 高度一致,未发现抗蚜品种鉴定结果与推广应用效果不符的现象,说 明有效避免了传统抗蚜鉴定方法的随机性,本专利技术鉴定结果准 确、可靠。
除上述两方面的实施例子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 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要求的保护 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