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6467453
  • 上传时间:2019-08-30
  • 格式:PDF
  • 页数:16
  • 大小:53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423853.X

    申请日:

    20170607

    公开号:

    CN107173398A

    公开日:

    2017091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65/20,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65/20,A01P3/00

    申请人: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发明人:

    杜小凤,王伟中,顾大路,吴传万,孙爱侠,朱云林

    地址: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北路104号

    优先权:

    CN201710423853A

    专利代理机构: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韩晓斌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该植物源杀菌剂的组分中包括苦豆子粉、牛心朴子粉的乙醇提取物;该提取物是粉碎细度均为80目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按照重量份数比1~9:9~1进行配比,搅拌均匀,通过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两次浸提混合而成。本发明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于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于小麦叶片,杀死小麦赤霉病病菌,抑制病斑扩展,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权利要求书

    1.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其特征是:该植物源杀菌剂的组分中包括苦豆子粉、牛心朴子粉的乙醇提取物;该提取物是粉碎细度均为80目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按照重量份数比1~9:9~1进行配比,搅拌均匀,通过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两次浸提混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其特征是所述植物源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取粉碎细度均为80目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2)将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依重量份数比1~9:9~1充分搅拌均匀;(3)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塑料桶中,依质量体积比1:35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4)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5)再依质量体积比1:35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其特征是所述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在小麦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菌剂,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背景技术

    赤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主要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Sacc.)等5种(Champeil A, Doré T, Fourbet J F. Fusarium head blight. epidemiological origin of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practiceson head blight attack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ycotoxins by Fusarium in wheat grains[J].Plant Science,2004,166:1389-1415.)。我国是世界上小麦赤霉病危害最大的国家,每年受害面积约750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1/4,造成产量损失200万-300万t(Simpson D R,Weston G E,Turner J A,et al.Differential control of head blight pathogens of wheat by fungicides and consequences for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of grain.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1,107(4):421-431 )。19世纪中后期,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春麦区普遍发生,平均约6年大流行一次(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赤霉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在黄淮海麦区和北方冬春麦区仅零星发生。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玉米—小麦轮作、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的变化,2000年以来就已大流行7次(2003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其中黄淮海麦区是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小麦赤霉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小麦赤霉病在黄淮海麦区也流行成灾,很多田块甚至绝收。据江苏省植保部门统计,2010年江苏省赤霉病受害面积约140.98hm2,危害程度仅次于21世纪以来重发年份的2003年(张安存,朱祥林,滕志英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筛选研究试验[J].种子科技,2016(12):110-111,114)。

    随着近年来气候的变化(高温多雨),小麦赤霉病成为常发病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也影响了小麦的品质,而且小麦赤霉病会致使小麦病粒产生多种毒素物质如脱氧雪腐镰菌醇(deoxyniva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lenone, ZEA)等,人畜食用这些病粒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如皮肤过敏以及肠胃功能紊乱,引起食欲下降、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并延缓生长、降低机体的免疫机能,还有致癌、致畸和诱变的作用,可导致孕妇流产甚至死亡(Rocha O,Ansari K,Doohan F M.Effects of trichothecene mycotoxins on eukaryotic cells:A review.Food Addit Contam,2005,22(4):369-378)。

    生产上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以化学农药及抗病品种为主,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引起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刺激病菌变异,产生新的小种或变异系,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愈来愈困难,药物的防治效果愈来愈差,有机农药使用剂量不断提高,已经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加剧,直接影响了人类健康。抗病品种由于植物遗传抗病性状与其他农艺性状难以有机结合,选育既抗病又高产、优质的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采用传统的农艺栽培措施进行病害防治的用工量大,防治效果也十分有限。因此,解决这些弊病的方法,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植物活性天然产物因对人畜安全、与生态环境相容、且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本世纪农药开发的方向之一。如英国BCG公司(伦敦)与英国学院和在Costa Rica的商业组织合作开发了一种植物中天然化合物作为杀线虫农药;以色列的 Minrav 已将两个生物杀线虫剂BioSafe和BioNem投放市场;KHHBioWPi公司已从BASF公司获得了取自巨豕草中的天然产物杀虫剂的商标权;美国在印度拥有全球最大的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生产基地,年产原药120万t;我国的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也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以牛蒡叶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植物细胞膜保护剂已经登记,新产品推广应用面积超 6700hm2(刘海燕,高微微,樊瑛.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 254-257,3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已比较深入,植物源杀菌剂研究却较为迟缓,且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在生产上应用。如钟慧等(钟慧,钟勇,卿朕,等.2 种中药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9):64-68)以苍术和乌药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其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有很高的抑菌活性。韩建华等(韩建华,祝木金,冯俊涛,等.27种植物抑菌活性初步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30(6):134-137)以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辣椒疫霉病菌为供试菌种,对采自西北地区 6科 27种植物的31种丙酮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0.1g/ml下,孜然(Cuminum.cyminum )、黄素馨 (Jasminum giraldii)、太白冷杉(Abies fargesii)、鬼灯擎 (Rodgersia aesculifolia) 等 13种植物提取物至少对1种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在80%以上;在孢子萌发试验中,至少对1种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有鬼灯擎、白芷 (Angelica dahurica)、狮子七 (Rhodiola kirilowii) 等7种植物提取物。其中,孜然、鬼灯擎、白芷对供试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于平儒等(于平儒,蒋继宏.28种植物样品提取物离体抑菌作用测定[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43-45)以28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小麦赤霉病病菌(F.garminerum Sehw.)、油菜菌核病病菌(S.sclerotiorum)、水稻纹枯病病菌(R.solani Kohn.)、番茄灰霉病病菌(B.cirerea Pers.)和棉花黄萎病病菌(V.dahliae.)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酸模(Rumex acetosa L.)、冬青( Hex chinensis Sims)、菝契(Smilax china L.)、鹅掌揪 (Liriodendron chinens Sarg.)、银杏(Ginkgo.biloba L.)、槐树( Sophora japonplpcpa L.) 等12种植物样品对至少其中l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在60%以上,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菝契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60%,活性更为突出。王静等(王静,毛自文,范黎明,等.30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18-5919,6185)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华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茎和叶)、黄柏(茎和叶)、漏芦(根)、水冬瓜(叶)、地黄(根)、柳杉(茎和叶)、三颗针(茎和叶)和鹿含草(茎和叶)12 种植物提取物在10 mg/ml 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和华山松(果)4 种植物提取物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 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提取物;对以上12种植物提取物进行的抑菌活性复筛结果与初筛结果表现一致。于志同等(于志同,韩立荣,吴华,等.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9):72-76,82)以在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0.1m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朴、地肤、中间锦鸡儿、黄芪、甘草、骆驼蓬、圆叶盐爪爪、雾冰藜、滨藜和大麻等12个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70%;蓼子朴、黑沙蒿、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矮葱、乳浆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猪毛菜和角蒿等11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大于75% ;而碱蓬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进效果为55.56%。冯俊涛等(冯俊涛,石勇强,张兴.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9(2):65-68)以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为供试菌种,对56种植物的 60种丙酮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芦苇、龙葵等35种提取物对至少1种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60% ,芦苇、胡颓子等26种提取物对苹果炭疽病菌孢子的萌发有60%以上的抑制作用;其中莴苣、苍耳、苦参、苦豆子等8种植物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和苹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效果均在80%以上。于平儒等(于平儒,邵红军,冯俊涛,等.62种植物样品对菌丝活性的测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29(6):65-69)以灰葡萄孢、禾谷镰刀菌、辣椒疫霉、盘长孢状刺盘孢、凸脐蠕孢为供试真菌,植物提取物样品供试质量浓度为0.1g/ml,用琼胶平板法对62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了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有39种提取物样品至少对5种供试真菌中的1种真菌的抑制率大于60% ,其中多线柳(茎、叶)、野核桃(茎、叶)等23种提取物样品至少对1种供试真菌的抑制率大于 80% ,野核桃 (茎 )、枸树 (根 )、齿果酸模 (茎 )、甘草(全株)、苦豆子(根)、狼毒(根)、石榴(果皮)7种植物提取物样品对其中4种供试真菌均表现很强的抑制作用。王树桐等(王树桐,张凤巧,高瑞平,等.126 种中草药提取物对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62-65)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种,中草药提取物样品供试质量浓度为0.01g/ml,用生长速率法对126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6种中草药提取物中,16种提取物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大于50%,甘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达86.99%。将这16种抑菌活性较好的提取物稀释200倍进一步测试,有7种提取物抑菌作用大于50%。供试的126种中草药提取物中有23种提取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大于50%,鸡冠花提取物的抑菌率达到100%。二次筛选后仍有8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大于60%,其中鸡冠花提取物的抑菌率为100%。周燚等(周燚,刘暑艳,邹丽芳.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2):30-32,38 )以乙醇为溶剂,分别提取了瓦松、泽漆及一组中草药配方的有效成分;室内测定了三种提取液对5种植物病原菌(棉花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小麦赤霉病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西瓜枯萎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仙人掌软腐病菌 Erwinia chrysanthemi pv.chrysanthemi ;魔芋软腐病菌 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对镰刀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三种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瓦松的抑菌效果最强。当在 50ml培养基中加入 5ml不同提取液时,瓦松对不同镰刀菌的相对抑制率为91.39%~100%;中草药配方提取液对不同镰刀菌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41.11%~85.37%;而泽漆提取液对镰刀菌的相对抑制率仅为12.86%~21.23%;当在50ml培养基中加入提取液体积降低为2ml、1ml、0.5ml时,三种提取液对三种镰刀菌的抑制效果骤然下降,但下降的梯度不一。对大白菜软腐病菌与魔芋软腐病菌而言也是瓦松的抑菌效果最强,中草药配方次之,泽漆的抑制效果最差。胡林峰等(胡林峰,韩会娟,侯建虎.六种植物的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80-288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醉鱼草、葛藤、鸡血藤、狼毒、洋金花、野麻6种植物的7种样品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5种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狼毒根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72h的抑制率分别为97.82% 、94.29% 和 85.96%;洋金花种子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醉鱼草花序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61.26%。李永刚等(李永刚,宋兴舜,赵雪,等.生防枯草芽孢杆菌L1特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1):57-61)通过对峙培养, 测定出枯草芽孢杆菌L1的抑菌谱较宽, 特别是对水稻纹枯病菌、大豆菌核病菌、禾谷镰孢菌、辣椒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抑菌效果明显。李永刚等(李永刚 ,文景芝.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68-371)以辣椒疫霉菌、立枯丝核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大豆疫霉菌、番茄叶霉菌、烟草赤星病菌及玉米小斑病菌为供试菌种,用30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猪胆汁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93.22% ,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94%;金银花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连翘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6.10% ;由苦参、黄柏、蛇床子等 10余种中药组成的LS-1对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及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1.46%以上,在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

    用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番茄叶霉及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0.71%,85.71%和77.14%。喻大昭(喻大昭,杨小军,杨立军,等.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1(5):49-51)以32种植物提取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18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出一批具抑菌活性的植物;其中欧时萝、白香、滇香、两面针、土荆芥、香茅、莴缕子、窄叶阴香、九里香、肉桂等植物提取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活性。吴传万等申请“牛心朴子杀菌剂乳油和微乳剂”(申请号为200810018683.8),公开了牛心朴子杀菌剂乳油和微乳剂,该杀菌剂乳油和微乳剂可以防治水稻立枯病、小麦赤霉病、番茄和黄瓜灰霉病、棉花黄萎病等。

    以上研究说明:选择合适的植物,通过乙醇等物质提取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病菌生长或杀死病菌,达到防治某些病害的目的;某些植物的提取物还具有杀虫的效果。

    一些专家也在实验室内研究了苦豆子、牛心朴子在农业生产上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如蒋双林等(姜双林,赵国林,薛林贵.苦豆子总生物碱的杀虫活性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3):52-54)用从苦豆子提取的总生物碱,对8种农业害虫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苦豆子生物碱对3种叶满和3种蚜虫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菜青虫和粘虫有显著的拒食作用和一定的胃毒作用;对菜青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明显。杜小凤等(杜小凤,吴传万,杨文飞,等.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J].江西农业学报,2010, 22(11):88~ 90)以苦豆子甲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很好的防效。罗万春等(罗万春,李云寿,慕立义,等.苦豆子生物碱对萝卜蚜的毒力及其对几种酯酶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7,40(4):358-365)以苦豆子提取物为亚牛对象,发现其提取物对萝卜蚜有很高的毒杀作用。霍鑫等(霍鑫,穆荣娟,何军,等.苦豆子碱和烟碱的联合杀蚜作用[J]. 昆虫学报,2014,57(5): 557-563)以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为试虫,对苦豆子碱和烟碱的联合杀蚜活性进行了测定,苦豆子碱和烟碱混用具有显著的杀蚜相互增效作用。刘军锋等(刘军锋,丁泽,欧阳艳,等.苦豆子生物碱抗菌活性的测定[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2):84-88)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豆子总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番茄早疫、番茄灰霉和辣椒炭疽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物碱对3种细菌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槐定碱和苦参碱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番茄早疫的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3种生物碱。姬进波等(姬进波,杨志祥,曲玲.牛心朴子抽取物对菜青虫的活性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8(2):26-28)研究发现,牛心朴子抽取物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拒食效果和生长抑制效果。姚宇澄等(姚宇澄,杨炤,高俊,等.牛心朴子草植物农药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20(1):1-5)研究发现,牛心朴子草提取物具有抑制异类植草生长、刺激典型植物特征器官生长、抗植物病害等效果。张曦燕等(张曦燕,米海莉,李越鲲,等.牛心朴子复配药液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521-524,558)以牛心朴子提取的3种生物碱水溶液单剂及复配方药液为试药,在6种经济作物,2种害虫上进行毒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单剂对蚜虫均有生物活性,其复配方药液对害虫的毒杀增效作用显著。郭成瑾等(郭成瑾,沈瑞清,杨晋,等.牛心朴子提取物抑菌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12(6):175-177)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种牛心朴子提取物对番茄早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500mg/L时,牛心朴子总生物碱、牛心朴子甾体皂苷和牛心朴子总黄酮对番茄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牛心朴子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最高,抑制率可达85%以上。张曦燕等(张曦燕,米海莉,曹有龙,等.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稻瘟病和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52-254)等采用PDA平板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牛心朴子提取液对稻瘟病、灰霉病的抑制作用和毒力。结果表明:提取液对两种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升高,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添加附着剂的牛心朴子提取液无明显增强其抑制稻瘟病菌生长的作用,附着剂对低浓度牛心朴子提取液有增强其抑制灰霉菌生长的作用,对高浓度牛心朴子提取液则无明显增强其抑制灰霉菌生长的作用。该研究未明确采用何种物质进行浸提,也未提及使用浓度。

    但是这些研究都未涉及以“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乙醇提取物”作为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内容,而且利用植物的提取物防治作物病害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没有在田间进行试验也没有转化应用到水稻生产上。同时也未见到以“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乙醇提取物”为杀菌剂小麦赤霉病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均匀喷施于小麦叶面,杀死赤霉病病菌或抑制赤霉病病菌的侵染与生长,预防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避免和减轻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组分中包括苦豆子粉、牛心朴子粉的乙醇提取物;该提取物是粉碎细度均为80目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按照重量份数比1~9:9~1进行配比,搅拌均匀,通过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两次浸提混合而成。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依重量份数分别取粉碎细度均为80目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

    (2)将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依重量份数比1~9:9~1充分搅拌均匀;

    (3)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塑料桶中,依质量体积比1:35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

    (4)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依质量体积比1:35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在小麦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一、本发明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于小麦叶片后,杀死小麦赤霉病病菌或抑制赤霉病病菌侵染和生长,从而预防和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减轻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

    二、本发明中的苦豆子粉乙醇提取物含有生物总碱,具有抑制病菌生长、杀死病菌的作用,可以杀死赤霉病病菌或抑制赤霉病病菌的生长,防止赤霉病病菌的侵入和抑制病斑扩展的效果,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粮食的使用安全。

    三、本发明中的牛心朴子乙醇提取物含有生物碱、黄醇酮类、糖类、脂肪酸和甾醇类等成分,具有抑制病菌菌丝生长的效果,防止赤霉病病菌菌丝扩展,减少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与苦豆子粉乙醇提取物配伍,达到相互增效、减少用量的目的。

    四、本发明中的溶剂为乙醇,喷施到小麦上不会在籽粒中产生残留,也不会对人产生危害,且具有促进小麦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效果,而甲醇、丙酮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达到一定标准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五、用本发明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在小麦破口期及开花期喷施于小麦叶片,小麦赤霉病抑制率高达83.04%,本发明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本发明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是一类新型的防治赤霉病的产品,可以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预防和减少赤霉病的发生,使小麦的高产优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小麦的生产和食用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同时通过该产品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实施例不能理解为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

    实施例1: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1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9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1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1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59.82%(见下表)。

    实施例2: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2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8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2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2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66.07%(见下表)。

    实施例3: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3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7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3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3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1.13%(见下表)。

    实施例4: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4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6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4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4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80.21%(见下表)。

    实施例5: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5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5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5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5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83.04%(见下表)。

    实施例6: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6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4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6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6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9.32%(见下表)。

    实施例7: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7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3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7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7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76.29%(见下表)。

    实施例8: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8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2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8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8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66.07%(见下表)。

    实施例9:依以下步骤制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1)取粉碎细度为80目的苦豆子粉90kg,粉碎细度为80目的牛心朴子粉10kg,混合搅拌均匀;

    (2)将搅拌均匀的苦豆子粉与牛心朴子粉的混合粉装入容积为1000L 的塑料桶中;

    (3)向塑料桶中注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

    (4)气温25℃浸泡12小时后,经过100目的滤网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A;

    (5)再向步骤(4)滤出提取液A的滤渣中加入质量浓度95%乙醇溶液350L,25℃浸泡12小时,通过100目滤网过滤出乙醇提取的苦豆子和牛心朴子的提取液B;

    (6)将提取液A和提取液B进行充分混合,得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

    上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是:在小麦破口期,每667m2用100ml植物源杀菌剂对水30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小麦叶片表面,开花期再喷施一次,用量相同。

    2016年在淮安市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为水稻,试验设处理为:本实施例9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喷施处理及对照(未喷施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三重复,小区面积为20m2,小麦品种为淮麦33,2015年10月25日播种,行距25cm,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措施相同;2016年4月20日,叶面喷施一次,5月5日再喷一次。于小麦成熟期(2016年6月5日)调查各处理小区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样品总数300穗;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统计病情指数;根据各处理小区与不施药对照小区的病情指数计算各处理对赤霉病的相对抑制效果;病情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计算方法参照GB/T15796-2011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病情分级:0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该级别数)×100/(调查总穗数×4)

    病情抑制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破口期和开花期喷施本实施例9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达61.16%(见下表)。

    表 不同植物源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

    关 键  词:
    防治 小麦 赤霉病 植物 杀菌剂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植物源杀菌剂.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4674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