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食品原料加工技术。
余甘子(pyhllanth usemhlica L)又名滇橄榄、油甘、喉甘子、杨甘,是大戟科叶下株属(油甘属)植物,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小乔木或灌木,蕴藏量大,现以野生为主。国外也有种植,产量较多的是印度。
余甘子的果实为直径约1-3厘米的圆球状,呈淡绿、黄绿色,外皮光滑富有蜡质,内有一硬核,味带酸涩而后甜。经测定发现余甘果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虽因产地、生长的气候等条件而异,在云南省境内多个地方采集的余甘果,其维生素C含量可达400-854毫克/每百克果,这一含量比益都红果高出3-8倍,比柑桔高出9-24倍,仅次于刺梨,除此之外还含有糖类,有机酸等多种成份,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具营养、保健价值的野果资源。民间早有食用余甘子果实的习惯,多为直接生食或用盐水浸渍等,食其“先酸涩后甜味”能生津止渴,对喉部发炎,不适等有缓解作用。近年来,也有加工成果脯、罐头、饮料、果酒等食品。也有把余甘子破碎干燥成粉食用的。
为了充分发挥余甘子果实对人类的保健作用,开拓它在食品、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本发明提供一种余甘粉的加工方法,把余甘子果实的有效有益成份最大限度地提取、保留,制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粉剂,可作为原料广泛适用于在食品、保健药物中的使用,并方便贮存、运输。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用余甘子果实(鲜果)经分选,清洗、破碎、榨汁、过滤、汁液经澄清、过滤除杂、浓缩、干燥等工序所得产品为淡黄色粉末,有余甘的酸涩和后甜味,经测定含有益成份为:蛋白质(重量%)2-3维生素B10.2-1毫克/百克粉总糖(重量)%)14-20维生素B20.2-0.5毫克/百克粉维生素C(重量%)2.5-4.7
总酸(以苹果酸计重量%)5-10
其重金属含量及菌检指标都符合食品卫生规定的标准,除此而外,经广谱抑菌试验查明,余甘粉对多种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奈氏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经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余甘粉是从余甘鲜果中经提取浓缩等工序制成是无毒的;同时还发现,余甘粉对体内亚硝基脯氨酸的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阻断作用优于同量的抗坏血酸,从而提示余甘粉除抗坏血酸外,还有其它活性成份能阻断NPRO(NPRO为N-亚硝基化合物的一种)的合成,这里揭示的是余甘粉具有比抗坏血酸强的防癌、抗癌作用。
附图为余甘粉加工的工艺流程图
本发明的加工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分选:除去变质,破果和杂物
清洗:用冷水冲洗以除去附于果皮表面的泥污
破碎、榨汁:分别经破碎机和榨汁机榨出果汁
过滤:采用离心过滤分离汁与渣
澄清除杂:果汁在常温下静置8-10小时,或在果汁中加入少量澄清剂以加速澄清。
过滤:澄清的果汁经二次过滤(一般经板框过滤)进一步滤去杂质。
浓缩:由于果汁的热敏性,为最大限度保持营养成份,故采用真空浓缩。在真空度为0.055-0.07MPa温度为50-60℃的条件下,使果汁浓缩至30°Be。
灭菌:常压下将已浓缩的果汁沸煮3-4分钟。
干燥:浓缩液喷雾干燥塔,瞬时蒸发水份,使浓缩液干燥得到产品余甘粉。
采用离心式喷雾干燥时,进口温度为160-200℃;出口温度70-90℃;
采用压缩式喷雾干燥时,进口温度为120-140℃;
出口温度为50-80℃。
分析检验:测定产品中维生素C等有效成份,并按食品卫生指标进行检测。
包装、贮存:要求密封避光低温包装保存。
余甘子经上述加工后得到的余甘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果的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其维生素C含量高达2.5-4.7%,更值得重视的是其广谱抑菌和防癌、抗癌的作用。制成粉剂后,便于在食品和药物中添加使用,也方便运输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