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pdf

  • 上传人:大师****2
  • 文档编号:6462557
  • 上传时间:2019-08-30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194.9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630187.7

    申请日:

    20170728

    公开号:

    CN107251921A

    公开日:

    201710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65/48,A01N41/12,A01N37/50,A01N37/40,A01N37/12,A01P1/00,A01P21/00

    主分类号:

    A01N65/48,A01N41/12,A01N37/50,A01N37/40,A01N37/12,A01P1/00,A01P21/00

    申请人:

    安徽省圣丹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发明人:

    钱同兰,陈今如,郑雷,王朝文

    地址:

    246200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望华西街63号

    优先权:

    CN201710630187A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杨霞;翟攀攀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3份,中药提取物20‑30份,水杨酸甲酯0.5‑1份,胺鲜酯0.5‑0.7份,渗透剂1‑3份,分散剂10‑15份,助剂8‑10份,水100‑200份;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本发明从增强水稻自身抗性和外部杀菌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且不会产生耐药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3份,中药提取物20-30份,水杨酸甲酯0.5-1份,胺鲜酯0.5-0.7份,渗透剂1-3份,分散剂10-15份,助剂8-10份,水100-200份;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5-20:5-7:8-10:10-12:1-3: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3-5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15-20:20-2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助剂为甘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3-5:1-2:1-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1.5:2-3:2-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菌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

    背景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

    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

    目前,常用化学药剂或抗生素进行病害防治,但是化学药剂和抗生素容易遭成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影响环境和食品安全,且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降低药效。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发明从增强水稻自身抗性和外部杀菌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且不会产生耐药性。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3份,中药提取物20-30份,水杨酸甲酯0.5-1份,胺鲜酯0.5-0.7份,渗透剂1-3份,分散剂10-15份,助剂8-10份,水100-20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

    小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早春萌发,花期4-6月份,果期5-7月份。嫩苗可食。全草入药,味甘、苦,性凉。能祛湿,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疥癣瘙痒。小藜含有抗菌抗病毒成分。

    高良姜,别名为风姜、小良姜、膏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高凉姜等,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胃、脾经。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高良姜具有抗菌作用。

    麻黄,别名为色道麻、龙沙、卑相、卑盐、狗骨等,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味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石菖蒲,别名为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昌本、菖蒲、昌阳、昌羊等,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胃、心经。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麻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蒜油,由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经水蒸气蒸馏得到。具有抗菌抗霉作用。

    丁香油,为桃金娘科丁子香属丁香提炼而来。味辛、甘,性热;入胃、脾、肾经。能暖胃,温肾。用于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丁香油具有抗菌作用。

    优选地,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2-2.8份,中药提取物22-28份,水杨酸甲酯0.6-0.8份,胺鲜酯0.55-0.65份,渗透剂1.5-2.5份,分散剂11-13份,助剂8.5-9.5份,水130-170份。

    优选地,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5-20:5-7:8-10:10-12:1-3:1-3。

    优选地,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7-19:5.5-6.5:8.5-9.5:10.5-11.5:1.5-2.5:1.5-2.5。

    优选地,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3-5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15-20:20-25。

    优选地,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

    优选地,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优选地,助剂为甘油。

    优选地,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3-5:1-2:1-2。

    优选地,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1.5:2-3:2-3。

    本领域技术人员按照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

    本发明选用肟菌酯具有广谱杀菌的作用,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相互配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一方面能减少化学抗菌药肟菌酯的用量,另一方面与肟菌酯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加本发明的抗菌性,且不会产生耐药性;肟菌酯、大蒜油、丁香油与渗透剂相互配合,可以促进本发明向水稻内部组织渗透,大大增加抗菌效果;并且肟菌酯、大蒜油、丁香油与分散剂相配合,使得各物质均匀分散并能增加本发明与水稻的粘附性,使其不易被冲刷,进一步增加药效;选用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作为渗透剂,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可以进一步增加本发明的渗透作用和粘附性;并且分散剂与助剂相互配合,可以促进各物质均匀分散,避免药效分布不均的问题;肟菌酯、水杨酸甲酯、胺鲜酯、小藜相互配合,在渗透剂、肟菌酯、大蒜油、丁香油的作用下,渗透进入水稻内部组织,可以激活水稻防御基因的表达,增加水稻自身的抗性,从增强水稻自身抗性和外部杀菌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5份,中药提取物25份,水杨酸甲酯0.7份,胺鲜酯0.6份,渗透剂2份,分散剂12份,助剂9份,水15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份,中药提取物30份,水杨酸甲酯0.5份,胺鲜酯0.7份,渗透剂1份,分散剂15份,甘油8份,水20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其中,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5:7:8:12:1:3;

    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

    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3份,中药提取物20份,水杨酸甲酯1份,胺鲜酯0.5份,渗透剂3份,分散剂10份,甘油10份,水10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其中,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20:5:10:10:3:1;

    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5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15:25;

    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其中,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3:2:1;

    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其中,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5:2:3。

    实施例4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2份,中药提取物28份,水杨酸甲酯0.6份,胺鲜酯0.65份,渗透剂1.5份,分散剂13份,甘油8.5份,水17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其中,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7:6.5:8.5:11.5:1.5:2.5;

    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3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20:20;

    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其中,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5:1:2;

    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其中,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3:2。

    实施例5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8份,中药提取物22份,水杨酸甲酯0.8份,胺鲜酯0.55份,渗透剂2.5份,分散剂11份,甘油9.5份,水13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其中,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9:5.5:9.5:10.5:2.5:1.5;

    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4.5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16:23;

    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其中,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3.5:1.8:1.2;

    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其中,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3:2.2:2.8。

    实施例6

    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肟菌酯2.5份,中药提取物25份,水杨酸甲酯0.7份,胺鲜酯0.6份,渗透剂2份,分散剂12份,甘油9份,水150份;

    其中,中药提取物的原料包括: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其中,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大蒜油、丁香油的重量比为18:6:9:11:2:2;

    在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将小藜、高良姜、麻黄、石菖蒲粉碎混匀得到混合物;依次用乙醇、丙酮回流浸提,每次浸提4h,合并浸提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中间物料;将中间物料与大蒜油、丁香油混匀得到中药提取物,混合物、乙醇、丙酮的重量比为1:17:22;

    渗透剂为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其中,氮酮、薄荷醇和油酸乙酯的重量比为4:1.5:1.5;

    分散剂为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其中,吐温80、OP-10、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1.2:2.5:2.5。

    试验例1

    选取2块已经感染上白叶枯病菌但还未发病的稻田水稻,其面积、土壤成分、含水量、水稻种植密度均相同,一块田施用实施例6作为试验组,另一块田施用普通市售杀菌剂作为对照组,两组杀菌剂的使用方法均为:一次喷施后7天再二次喷施,每次喷施量均为250ml/亩,两组的管理措施相同,30天后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试验组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1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关 键  词:
    一种 治疗 水稻 白叶枯病 杀菌剂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治疗水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46255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