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为分案申请,原申请为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一种含吡丙醚的杀虫组合物”,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210151564.6,原申请日为2012.05.1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吡丙醚的杀虫组合物在农作物害虫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吡丙醚(pyriproxyfen)化学名称:4-苯氧基苯基(RS)-2-(2-吡啶基氧)丙基醚。吡丙醚是一种保幼激素类型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强烈的杀卵作用。吡丙醚还具有内吸性转移活性,可以影响隐藏在叶片背后的幼虫。对昆虫的抑制作用表现在影响昆虫蜕变和繁殖。对斜纹夜蛾的毒理试验表现,吡丙醚在血淋巴中高浓度的存留,加速昆虫前胸腺向性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由于吡丙醚能使昆虫缺少产卵所需的刺激因素,抑制胚胎发育及卵的孵化,或生成没有生活能力的卵,从而有效的控制并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
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属于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是近几年陆续开发的一类高效、选择性强、对环境友好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其作用靶标与昆虫蜕皮激素(20E)一样,结合于蜕皮激素受体(EcR)—过剩气门蛋白(USP)的异源二聚体,诱导昆虫早期基因的转录,但由于双酰肼类化合物在昆虫体内的持续存在,使20E不存在情况下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如多巴脱羧酶(DDC)等基因的表达受阻,不合成几丁质,羽化激素不能释放,最后使幼虫早熟脱皮而死亡。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共毒系数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并且关于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好的一种含吡丙醚的杀虫组合物。本发明提出的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
一种含吡丙醚的杀虫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60︰1,所述的活性成分A选自吡丙醚,活性成分B选自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为1︰60~30︰1;更优选为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的重量比为1︰20~20︰1,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的重量比为1︰30~15︰1,吡丙醚与虫酰肼的重量比为1︰40~10︰1,吡丙醚与氯虫酰肼的重量比为1︰30~15︰1。
所述的含吡丙醚的杀虫组合物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纤维作物、豆类作物、森林上害虫的用途。
所述的害虫包括: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
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60︰1。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0.5%~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组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7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5%~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所选用的表面活性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可以选自分散剂、湿润剂、粘结剂或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根据不同剂型,制剂中还可以含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崩解剂、抗冻剂等。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通常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其中较优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悬乳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60%、活性成分B0.5%~8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60%、活性成分B 0.5%~80%、分散剂3%~12%、湿润剂1%~8%、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分散剂2%~10%、湿润剂2%~1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溶剂1~30%、乳化剂1%~15%、抗冻剂0~8%、增稠剂0~2%、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分散剂2%~10%、消泡剂0.01%~2%、溶剂1~15%、增稠剂0~2%、乳化剂2%~12%、抗冻剂0~8%、稳定剂0~3%、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溶剂1~30%、乳化剂3%~25%、抗冻剂0~8%、消泡剂0.01%~2%、稳定剂0~4%,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0%、分散剂1%~10%、溶剂1%~10%、乳化剂1%~7%、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2%~12%、分散剂1%~12%、湿润剂1%~8%、溶剂1%~15%、乳化剂1%~6%、消泡剂0.01%~2%、增稠剂0~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至10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复配后,具有明显的增效和持效作用;(2)对果树、蔬菜、粮食作物、纤维作物、豆类作物、森林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等均有较高活性;(3)减少了农药用药量,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了环境污染;(4)对人畜安全,环境相容性好,并且制剂粘着力增强,耐雨水冲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例1~14可湿性粉剂
将吡丙醚、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2。
表1实例1~7组分及含量
表2实例8~14组分及含量
将表1、2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15~28水分散粒剂
将吡丙醚、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可加可不加)等其它助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3、4。
表3实例15~21组分及含量
表4实例22~28组分及含量
将表3、4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29~42悬浮剂
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吡丙醚、活性成分B,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5、6。
表5实例29~35组分及含量
表6实例36~42组分及含量
将表5、6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43~48水乳剂
将吡丙醚、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7。
表7实例43~48组分及含量
将表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49~54悬乳剂
将有效成分B中加入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稳定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活性成分B悬浮剂,然后将吡丙醚、乳化剂、溶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浮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8。
表8实例49~54组分及含量
将表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55~60微乳剂
将吡丙醚、活性成分B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稳定剂(可加可不加)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9。
表9实例55~60组分及含量
将表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61~66微囊悬浮剂
将吡丙醚、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10。
表10实例61~66组分及含量
将表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66~72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吡丙醚、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活性成分B,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11。
表11实施例67~72各组分及重量份
将表中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分别置于烧杯中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虫的方法,将未接触任何药剂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浸泡5s后取出、自然晾干,放入养虫盒中,然后接上供试幼虫,在25℃条件下饲养,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所用试虫数为50头,同时设空白对照,于72h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则视为无效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将害虫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y),处理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值。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以吡丙醚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吡丙醚的TI×P吡丙醚+有效活性成分B的TI×P有效活性成分B
式中:M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P有效活性成分B为有效活性成分B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P吡丙醚为吡丙醚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B选自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中之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
供试害虫:水稻二化螟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
表12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复配对水稻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供试药剂 配比 L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吡丙醚 — 3.26 — 甲氧虫酰肼 — 2.89 —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80 1.66 174.34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60 1.58 183.25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30 1.52 190.83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20 1.39 209.04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10 1.26 231.76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3 1.17 254.22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1 1.15 266.42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2:1 1.24 252.14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5:1 1.37 232.98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10:1 1.44 223.78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20:1 1.56 207.71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40:1 1.73 187.85 吡丙醚︰甲氧虫酰肼 60:1 1.84 176.80
由表12可知,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对水稻二化螟配比在1︰80~6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的配比在1︰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重量比为1:1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配比为1: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15:1、20:1时,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20。
应用实施例三
供试害虫:十字花科蔬菜甜菜夜蛾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表13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复配对十字花科蔬菜甜菜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3可知,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对十字花科蔬菜甜菜夜蛾配比在1︰80~6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的配比在1︰30~15︰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重量比为1:2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配比为1:30、1:25、1: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15:1时,吡丙醚与呋喃虫酰肼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20。
应用实施例四
供试害虫:甘蓝斜纹夜蛾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吡丙醚与虫酰肼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表14吡丙醚与虫酰肼复配对甘蓝斜纹夜蛾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供试药剂 配比 L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吡丙醚 — 2.15 — 虫酰肼 — 8.38 — 吡丙醚︰虫酰肼 1:80 4.54 178.21 吡丙醚︰虫酰肼 1:60 4.17 191.85 吡丙醚︰虫酰肼 1:40 3.79 206.51 吡丙醚︰虫酰肼 1:20 3.37 218.51 吡丙醚︰虫酰肼 1:10 2.82 235.20 吡丙醚︰虫酰肼 1:5 2.24 252.27 吡丙醚︰虫酰肼 1:4 2.02 262.64 吡丙醚︰虫酰肼 1:2 1.68 253.73 吡丙醚︰虫酰肼 1:1 1.43 239.30 吡丙醚︰虫酰肼 5:1 1.12 219.11 吡丙醚︰虫酰肼 10:1 1.13 204.06 吡丙醚︰虫酰肼 20:1 1.17 190.50 吡丙醚︰虫酰肼 40:1 1.22 179.48 吡丙醚︰虫酰肼 60:1 1.31 166.15
由表14可知,吡丙醚与虫酰肼对甘蓝斜纹夜蛾配比在1︰80~6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吡丙醚与虫酰肼的配比在1︰40~10︰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吡丙醚与虫酰肼重量比为1:4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吡丙醚与虫酰肼配比为1:40、1:35、1:30、1:25、1: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时,吡丙醚与虫酰肼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20。
应用实施例五
供试害虫:番茄白粉虱
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吡丙醚与氯虫酰肼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表15吡丙醚与氯虫酰肼复配对番茄白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供试药剂 配比 L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吡丙醚 — 1.84 — 氯虫酰肼 — 3.57 — 吡丙醚︰氯虫酰肼 1:80 2.04 172.99 吡丙醚︰氯虫酰肼 1:60 1.95 180.30 吡丙醚︰氯虫酰肼 1:40 1.81 192.82 吡丙醚︰氯虫酰肼 1:30 1.69 205.02 吡丙醚︰氯虫酰肼 1:10 1.53 214.96 吡丙醚︰氯虫酰肼 1:5 1.32 233.82 吡丙醚︰氯虫酰肼 1:2 1.08 251.68 吡丙醚︰氯虫酰肼 1:1 1.02 238.08 吡丙醚︰氯虫酰肼 5:1 0.91 219.96 吡丙醚︰氯虫酰肼 15:1 0.93 204.03 吡丙醚︰氯虫酰肼 20:1 0.99 190.25 吡丙醚︰氯虫酰肼 40:1 1.02 182.55 吡丙醚︰氯虫酰肼 60:1 1.07 173.34
由表15可知,吡丙醚与氯虫酰肼对番茄白粉虱配比在1:80~60:1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吡丙醚与氯虫酰肼的配比在1:30~15:1时,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其中当吡丙醚与氯虫酰肼重量比为1:2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经申请人试验发现吡丙醚与氯虫酰肼配比为1:30、1:25、1:20、1:15、1:10、1:9、1:8、1:7、1:6、1:5、1:4、1:3、1:2、1:1、2:1、3:1、4:1、5:1、6:1、7:1、8:1、9:1、10:1、15:1时,吡丙醚与氯虫酰肼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大于120。
应用实施例六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甘蓝菜青虫、斜纹夜蛾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甘蓝菜青虫、斜纹夜蛾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6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甘蓝菜青虫、斜纹夜蛾药效试验
由表16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甘蓝菜青虫、斜纹夜蛾,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七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白粉虱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番茄白粉虱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7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白粉虱药效试验
由表17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茄白粉虱,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八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卷叶蛾、食心虫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苹果卷叶蛾、食心虫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8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苹果卷叶蛾、食心虫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苹果卷叶蛾、食心虫,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九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稻纵卷叶螟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9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由表19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茶尺蠖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四川省雅安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茶尺蠖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0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茶尺蠖药效试验
由表20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茶尺蠖,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棉花棉铃虫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大荔县,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棉花棉铃虫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1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棉花棉铃虫药效试验
由表21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棉花棉铃虫,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试验药剂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提供,对照药剂10%吡丙醚悬浮剂(市购)、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呋喃虫酰肼悬浮剂(市购)、20%虫酰肼悬浮剂(市购)、10%氯虫酰肼悬浮剂(自配)。
药前调查水稻稻飞虱虫害指数,在虫害发生初期施药,施药后1天、3天、7天调查虫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2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由表22可以看出,吡丙醚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过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试验得出,吡丙醚与甲氧虫酰肼、呋喃虫酰肼、虫酰肼、氯虫酰肼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白粉虱、烟粉虱、梨木虱、食心虫、介壳虫、毛虫、菜青虫、蓟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夜蛾、卷叶蛾、刺蛾、棉铃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茶尺蠖、蚜虫、稻飞虱、跳甲等常见害虫的防效均在95%以上,优于单剂防效,增效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