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pdf(8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10431450.0 (22)申请日 2015.07.22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01005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11.04 (73)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 埔垱村 (72)发明人 张丽梅 许家辉 陈志峰 魏秀清 章希娟 余东 许玲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市鼓楼区鼎兴专利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7 代理人 刘毅峰 (51)Int.Cl. A01G 13。
2、/02(2006.01) A01G 17/00(2006.01) 审查员 陈琛 (54)发明名称 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 袋栽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 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该栽培用灯笼状果实 套袋包括套袋主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 内设有用于将套袋主体撑开的上套圈和下套圈, 套袋主体的上部设有位于上套圈上方的用于将 果实套入套袋主体内的上套口以及用于扎紧或 松开上套口的上扎绳。 本发明不仅方便对果实进 行套袋操作, 而且既可避免操作过程中套袋碰伤 果面, 又可避免栽培过程中套袋粘连于果面而对 果面造成的损伤, 有效提高果品的商业价值,。
3、 套 袋主体还可多次重复使用, 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 CN 105010052 B 2018.06.26 CN 105010052 B 1.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它包括套袋主体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 (1) 内 设有用于将套袋主体 (1) 撑开的上套圈 (2) 和下套圈 (3) , 套袋主体 (1) 的上部设有位于上套 圈 (2) 上方的用于将果实套入套袋主体 (1) 内的上套口 (4) 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上套口 (4) 的上扎绳 (5) ; 所述套袋主体 (1) 在其与果实所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为双层结构 (10) , 双层结构 (10)。
4、 的内层为透光材料, 外层为可翻开的不透光材料; 所述套袋主体 (1) 的上部还 设有用于悬挂套袋主体 (1) 的挂袋装置 (6) ; 所述双层结构 (10) 位于上套圈 (2) 和下套圈 (3) 之间; 所述上套圈 (2) 的口径大于下套圈 (3) 以使位于上套圈 (2) 和下套圈 (3) 之间的套袋主 体 (1) 在进行挂袋使用时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结构; 所述套袋主体 (1) 的下部设有位于下套 圈 (3) 下方的下套口 (7) 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下套口 (7) 的下扎绳 (8)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 (1) 由透 气材料制成, 所。
5、述套袋主体 (1) 至少外层由防水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 (1) 整体 由防水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 (1) 的 上部或中部的外侧还设有标签袋 (9) 。 5.一种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树留果及疏果: 选择树势一致的果树且挂果量均匀的植株,在果树开花结幼果时 节, 进行疏花疏果, 把幼果周围多余或比较茂密的枝叶剪掉, 摘除病虫果、 过密果、 败育果以 及畸形果, 留取生长较为一致的幼果, 小果型品种每个花穗留35个幼果, 大果。
6、型品种每个 花穗留12个幼果; B、 喷药杀虫处理: 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当对果树喷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液, 晾干; C、 套袋操作: 盛花后30-45d使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对果实进行以下套袋操作: 首先将套袋主体 (1) 撑开, 使得套袋主体 (1) 在进行挂袋使用时 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态; 接着使上套口 (4) 外翻于上套圈 (2) 的上方, 然后自下而上套置于 果实的外部, 上套圈 (2) 位于果实果蒂上方一定距离; 之后收紧上套口 (4) 的上扎绳 (5) , 将 上扎绳 (5) 或挂袋装置 (6) 挂在粗枝上以减少果枝负重; D、 采光管理: 采。
7、果前12-18天将套袋主体 (1) 的双层结构 (10) 的外层上翻, 使光线通过 双层结构 (10) 的内层透进套袋主体 (1) 内; E、 果实成熟后摘掉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采摘成品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A的留果及疏果过程中, 尽可能保留在枝条及树冠间分布均匀且色泽嫩绿的幼果; 步骤C的套袋操作过程中, 大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鸡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 小 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鹌鹑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 上套圈 (2) 位于最上端果实果蒂 上方的距离为46cm。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010052 B 2。
8、 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果实生产种植栽培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栽培莲雾、 芭乐、 枇 杷、 芒果等水果或蔬果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套袋是大多数水果生产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果实栽培过程中, 在果 实外套袋能有效减少果面的尘土污染和农药残留, 防止鸟类的侵袭、 病虫害的危害以及风 雨阳光损伤, 明显改善外观品质, 提高售价和经济效益。 但是现有的果实套袋大多是以纸袋 为主,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003 1、 易破损: 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 很少重复利用,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
9、境的污染。 0004 2、 透气性差: 袋子上留有通气口, 不密封, 病虫易侵入。 0005 3、 传统套袋不透光, 无观察孔, 不利于收获, 果品套袋后, 何时成熟, 不同的年份时 间差异较大, 传统上多以拆袋观察或凭经验, 不便于观察果实的生长发育情况, 果实难转 色, 或着色不均匀; 套袋后往往风味变淡, 造成水果的内在品质下降: 主要表现为 “提酸降 固” , 即酸度增加, 降低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甜度下降, 口感变差 (有的固形物含量 甚至低于10%) , 出现 “好看不好吃” 现象。 因此有些水果在成熟后期解袋上色, 这样做果实容 易受病虫害、 细菌和农药的污染,(遇到管理。
10、疏漏时还可能造成果品表面果皮被太阳灼伤 现象发生) 。 此外, 多次解套袋还存在浪费人力、 增加工时成本等缺陷。 0006 4、 防水效果不好: 果实裂果率高。 0007 5、 牢固性差: 没法承受果实重量起固定作用, 不能有效防止水果掉落的问题, 导致 不必要的损失。 0008 6、 传统果实套袋主体构造多为长方形信封样, 袋内空间狭窄与果实 (或果串) 不相 吻合, 套袋时需用手将袋子完全撑开以免碰伤果面, 扎口条设于套袋主体的上方, 扎口时需 稍加撕开然后往下绕紧, 透气孔设在下方两角, 套袋时沿袋角将透气孔捏扁, 因此套袋时的 操作存在严重费工费力且容易碰伤果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
11、09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及其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它不仅方便对果实进行套袋操作, 而且既可避免操作过程中 套袋碰伤果面, 又可避免栽培过程中套袋粘连于果面而对果面造成的损伤, 有效提高果品 的商业价值, 此外, 套袋主体还可多次重复使用, 降低成本。 0010 本发明技术方案构成如下: 0011 一、 技术方案一: 0012 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它包括套袋主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内设有 用于将套袋主体撑开的上套圈和下套圈, 套袋主体的上部设有位于上套圈上方的用于将果 实套入套袋主体内的上套口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上套口的上。
12、扎绳。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5010052 B 3 0013 此外,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还进一步改进如下: 0014 一) 为了方便将套袋主体悬挂于树枝上, 从而减轻果枝的负担, 有效防止果实掉 落, 所述套袋主体的上部还设有用于悬挂套袋主体的挂袋装置。 0015 二) 为了既提高套袋主体的透气性能, 又避免病虫入侵, 所述套袋主体由透气材料 制成。 此外, 为了进一步提高套袋主体的防水性能, 降低果实裂果率, 所述套袋主体整体或 至少外层由防水材料制成, 这样既能避免因雨水冲刷而导致套袋主体粘连于果实果面, 又 能减少果实套袋的破损, 提高其重复利用率, 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
13、污染。 0016 三) 为了便于雨天雨水往下流时减少雨水与套袋主体的接触, 所述上套圈的口径 大于下套圈以使位于上套圈和下套圈之间的套袋主体在进行挂袋使用时 (即套袋使用时) 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结构。 0017 四) 为了既方便观察果实的生长发育情况, 又能根据果实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对光 线的需求调整光照量, 所述套袋主体在其与果实所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为双层结构, 双层结构的内层为透光材料, 外层为可翻开的不透光材料。 所述双层结构最好位于上套圈 和下套圈之间。 双层结构是根据果实色泽而定, 如果用于巴乐等无需双层结构。 0018 果实栽培过程中, 可随时掀开外层的不透光材料, 观察果实生长。
14、发育情况, 而且可 根据果实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对光线的需求, 在设定时间掀开不透光材料, 使果实透过内层 的透光材料接受适宜的光照, 从而不仅有助于果实转色及着色均匀, 提高果实品质, 而且还 可避免因多次解袋套袋而造成的人力浪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 0019 五) 为了便于根据需要对套置于套袋主体内的果实进行管理操作, 所述套袋主体 的下部设有位于下套圈下方的下套口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下套口的下扎绳。 0020 六) 为了便于管理者标示不同套袋主体内的果实发育或其它情况, 所述套袋主体 的上部或中部的外侧还设有标签袋。 0021 二、 技术方案二: 0022 一种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15、: 包括以下步骤: 0023 A、 选树留果及疏果: 选择树势一致的果树且挂果量均匀的植株, 在果树开花结幼 果时节, 进行疏花疏果, 把幼果周围多余或比较茂密的枝叶剪掉, 摘除病虫果、 过密果、 败育 果以及畸形果, 留取生长较为一致的幼果, 小果型品种每个花穗留35个幼果, 大果型品种 每个花穗留12个幼果; 0024 B、 喷药杀虫处理: 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当对果树喷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 液, 晾干; 0025 C、 套袋操作: 盛花后30-45d使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 套袋对果实进行以下套袋操作: 首先将套袋主体撑开, 使得套袋主体在进行挂袋使用时 (即。
16、 进行套袋操作使用时) 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态; 接着使上套口外翻于上套圈的上方, 然后 自下而上套置于果实的外部, 上套圈位于果实果蒂上方一定距离; 之后收紧上套口的上扎 绳或伸缩卡扣, 将上扎绳或挂袋装置挂在粗枝上以减少果枝负重; 0026 D、 采光管理: 采果前12-18天将套袋主体的双层结构的外层上翻, 使光线通过双层 结构的内层透进套袋主体内; 0027 E、 果实成熟后摘掉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采摘成品果。 0028 上述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的技术方案还进一步优化如下: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5010052 B 4 0029 步骤A的留果及疏果过程中, 尽可能保留。
17、在枝条及树冠间分布均匀且色泽嫩绿的 幼果; 0030 步骤C的套袋操作过程中, 大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鸡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 作, 小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鹌鹑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 上套圈位于最上端果实果 蒂上方的距离为46cm。 0031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32 (1) 本发明采用上套圈和下套圈撑开套袋主体, 使果面不易碰到套袋主体而受伤; 且利用扎绳拉力减少果枝负担, 不仅方便对果实进行套袋操作, 而且既可避免操作过程中 套袋碰伤果面, 又可避免栽培过程中套袋粘连于果面而对果面造成的损伤, 有效提高果品 的商业价值。 解决了传统套袋由于无上、 下套圈, 形。
18、成的空间较小 (如枇杷的套袋) , 且由于 是用报纸或牛皮纸等制作, 经过雨水冲刷, 经常粘连在果品的外层, 且密不透风, 极易产生 日灼烧等现象, 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等问题。 0033 (2) 本发明上套圈和下套圈的设计, 以及套袋主体采用防水材料的选择, 使得套袋 主体不易破损, 外加倒圆台形的灯笼状设计有利于在下雨时排水, 可使套袋主体材料不易 被雨水淋湿, 不易腐烂, 从而可降低套袋主体损耗率, 可重复使用, 降低成本, 解决了传统套 袋由于结构原因无法多次使用, 给果品生产的成本形成压力的问题。 0034 (3) 本发明中间双层结构透光设计, 可提高果实的可食性及品质口感, 同时又免。
19、摘 袋并重新套袋包装的劳动程序, 大大减轻了果农的劳动强度。 传统的套袋是果实较小时套 住, 到采收时基本是不见天日, 所以果实的品质较差。 本发明双层结构的内层利用透光材料 制成, 透光性好, 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光照, 有利于果实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提高品质。 0035 (4) 本发明利用中间双层结构, 可掀开的外层不透光材料及内层透光材料, 使套袋 主体上设有观察口, 有利于评判果品的成熟度, 可以有效提高果品的商品价值, 尤其是自助 采摘的果园, 可大大降低损耗率 (如以枇杷为例, 经过这种方式套袋的枇杷固形物含量平均 可以达到12.5-13.5%,有的可以达到14%,含糖量 (果实甜度。
20、) 明显提高, 好果率在85%以上 (单果重可达75g), 无裂果及病斑,果实茸毛完整。 为生产优质枇杷创造了必要条件, 十分有 利增加果农收入) 。 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37 图中标号说明: 1、 套袋主体, 2、 上套圈, 3、 下套圈, 4、 上套口, 5、 上扎绳 (可配设一 带有伸缩弹簧的松紧卡扣) , 6、 挂袋装置, 7、 下套口, 8、 下扎绳, 9、 标签袋, 10、 双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仅 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9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栽培用灯笼状果。
21、实套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它包 括套袋主体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袋主体1内设有用于将套袋主体1撑开的上套圈2和下套 圈3, 套袋主体1的上部设有位于上套圈2上方的用于将果实套入套袋主体1内的上套口4以 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上套口4的上扎绳5 (注: 在上套口处的上扎绳5上可配设一带有伸缩弹簧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5010052 B 5 的松紧卡扣, 以方便用于扎紧或松开上扎绳5, 松紧卡扣为现有技术的, 附图略) 。 上套圈2和 下套圈3可采用不锈钢、 铝合金、 铁丝等制成, 可以连续多年或多次重复使用。 0040 所述套袋主体1的上部还设有用于悬挂套袋主体1的挂袋装置6。 。
22、所述挂袋装置6可 为挂绳或挂链或能伸缩调整的挂钩杆。 具体实施时, 也可以不另外设置挂袋装置6, 直接利 用上扎绳5将套袋主体1悬挂于树枝上。 0041 所述套袋主体1由透气材料 (例如无纺布材料, 如伞布等) 制成, 所述套袋主体1整 体或至少外层由防水材料 (如伞布等) 制成。 0042 所述上套圈2的口径大于下套圈3以使位于上套圈2和下套圈3之间的套袋主体1在 进行挂袋使用时 (即进行套袋操作使用时) 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结构。 0043 所述套袋主体1在其与果实所处位置相对应的部位设置为双层结构10, 双层结构 10的内层为透光材料, 外层为可翻开的不透光材料。 0044 所述双层结构1。
23、0位于上套圈2和下套圈3之间。 0045 所述套袋主体1的下部设有位于下套圈3下方的下套口7以及用于扎紧或松开下套 口7的下扎绳8。 0046 所述套袋主体1的上部或中部的外侧还设有标签袋9。 所述标签袋9最好设置于与 挂袋装置6相对的一侧。 0047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一种灯笼式果实套袋栽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0048 A、 选树留果及疏果: 选择树势一致的果树且挂果量均匀的植株, 在果树开花结幼 果时节, 进行疏花疏果, 把幼果周围多余或比较茂密的枝叶剪掉, 摘除病虫果、 过密果、 败育 果以及畸形果, 留取生长较为一致的幼果, 小果型品种每个花穗留35个幼果, 大果型品种。
24、 每个花穗留12个幼果; 留果及疏果过程中, 尽可能保留在枝条及树冠间分布均匀且色泽 嫩绿的幼果; 0049 B、 喷药杀虫处理: 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适时和适当对果树喷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 液, 晾干; 0050 C、 套袋操作: 盛花后30-45d使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栽培用灯笼状果实 套袋对果实进行以下套袋操作: 首先将套袋主体1撑开, 使得套袋主体1在进行挂袋使用时 (即进行套袋使用时) 呈倒圆台形的灯笼状态; 接着使上套口4外翻于上套圈2外面上方, 然 后自下而上套置于果实的外部, 上套圈2位于果实果蒂上方一定距离; 之后 (通过松紧卡扣) 收紧上套口4的上扎绳5, 将上扎绳5。
25、或挂袋装置6挂在粗枝上以减少果枝负重; 0051 D、 采光管理: 为了使果皮着色更好, 也便于观察果实的成熟度, 采果前12-18天将 套袋主体1的双层结构10的外层上翻, 使光线通过双层结构10的内层透进套袋主体1内; 有 利于果实品质的提升, 同时减少了摘袋并重新套袋包装的劳动程序, 大大减轻了果农的劳 动强度。 0052 E、 果实成熟后摘掉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 采摘成品果。 0053 步骤C的套袋操作过程中, 大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鸡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 作, 小果型品种的待果实长到鹌鹑蛋体积大小时进行套袋操作; 上套圈2位于最上端果实果 蒂上方的距离为46cm。 0054 以下。
26、为利用本发明所述栽培用灯笼状果实套袋对芒果进行栽培的一种栽培实例: 0055 (1) 选树: 试验芒果树选择树势一致、 挂果量均匀的植株, 盛花后45d果实长到鸡蛋 说 明 书 4/5 页 6 CN 105010052 B 6 体积大小套袋。 0056 (2) 留果: 把幼果周围多余或比较茂密的枝叶剪掉, 摘除病虫果、 过密果、 败育果以 及畸形果, 尽可能保留在枝条及树冠间分布均匀且色泽嫩绿的幼果, 避免果实在套袋后出 现落果现象; 小果型品种通常每个花穗留35个幼果, 大果型品种通常每个花穗留12个 幼果。 0057 (3) 喷药: 喷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液, 晾干。 0058 (4) 套袋。
27、: 首先将套袋主体1撑开, 使得套袋主体1在进行挂袋使用时 (即套袋使用 时) 呈似倒圆台形的灯笼状态; 上套口4外翻于上套圈2外面上方, 然后套置于芒果的外部, 上套圈2离果蒂的距离46cm, 之后利用上扎绳5收紧上套口4卡扣固定 (即: 通过松紧卡扣 收紧上套口4的上扎绳5) ; 采用上扎绳或挂袋装置6挂在粗枝上减少果枝负重。 0059 (5) 采光: 为了使果皮着色更好, 也便于观察果实的成熟度。 采果前的半个月左右 将套袋主体1中部双层结构10的外层不透光材料上翻。 光线便可透进袋内, 有利于果实品质 的提升, 同时减少了摘袋并重新套袋包装的劳动程序, 大大减轻了果农的劳动强度。 0060 本发明的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5010052 B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8 CN 105010052 B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