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pdf(4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1170694.9 (22)申请日 2016.12.16 (71)申请人 营口富里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 115000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智胜街 东16甲号2单元56号 (72)发明人 孙伟 (51)Int.Cl. A01N 65/42(2009.01) A01N 63/04(2006.01) A01N 63/00(2006.01) A01N 43/16(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57)摘要 本发。
2、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 药, 将0.2-0.5%体积的壳聚糖、 1.5-2.5%体积的 海藻糖和余量的中药组分均匀混合, 制成含中药 活性混合培养基; 将复合微生物菌株接种到含中 药活性混合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 直至微生物的 浓度达到35亿株/ml, 即得到防治叶枯病的植物 源农药;该中药组分包括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 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 本发明 能够无公害地有效防治叶枯病。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CN 108200921 A 2018.06.26 CN 108200921 A 1.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其特征在于, 将0.2-0.5%体。
3、积的壳聚糖、 1.5-2.5%体 积的海藻糖和余量的中药组分均匀混合, 制成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基; 将复合微生物菌株 接种到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 直至微生物的浓度达到35亿株/ml, 即得到防 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该中药组分包括: 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 该中 药组分的各成分的重量比为: 苦参, 59重量份; 知母, 58重量份; 白藓皮, 36重量份; 地肤子, 46重量份; 川楝子, 46重量份; 蛇床子, 25重量份; 苍耳子, 14重量份; 银杏叶, 59重量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参饵料添加剂, 其特征在于, 。
4、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由草芽孢杆 菌、 地衣芽孢杆菌、 苏云金杆菌、 凝结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啤酒酵母、 产盶假丝酵母、 黑 曲霉、 米根霉、 绿色木霉、 绿僵菌、 植物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等比例混合而成。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200921 A 2 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背景技术 0002 叶枯病是果树的常见病害, 在7-10月份均可发生; 高温多湿、 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 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 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一直以来, 都是采用化学农 药来防治叶枯病。。
5、 0003 近年来, 农药的公害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低毒、 低残留农药成为研究的 重点。 生物农药能够直接利用自然界的生物性物质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草害或 改善生态, 因此生物农药被国际上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农药。 但是, 在现有技术中, 生物 农药的种类较少, 而且没有能够防治叶枯病的生物农药。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从而能够无公害 地有效防治叶枯病。 000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将0.2-0.5%体积的壳聚糖、 1.5- 2.5%体积的海藻糖和余量的中药组分均匀混合, 制成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
6、基; 将复合微生 物菌株接种到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 直至微生物的浓度达到35亿株/ml, 即 得到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该中药组分包括: 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 该中 药组分的各成分的重量比为: 苦参, 59重量份; 知母, 58重量份; 白藓皮, 36重量份; 地肤子, 46重量份; 川楝子, 46重量份; 蛇床子, 25重量份; 苍耳子, 14重量份; 银杏叶, 59重量份。 0006 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 复合微生物菌由草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苏云金杆 菌、 凝结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啤酒酵母、 产盶假丝。
7、酵母、 黑曲霉、 米根霉、 绿色木霉、 绿 僵菌、 植物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等比例混合而成。 0007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采用了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来发酵复合微生物菌, 并且采用海藻糖和壳聚糖提高复合 微生物菌的活性; 因此中药与微生物的协同使用能够实现无公害地有效防治叶枯病。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将本发明提供的任一技术手 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 到的技术方案均。
8、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108200921 A 3 0009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将0.2-0.5%体积的壳聚糖、 1.5-2.5%体积的海藻糖和余量的中药组分均匀混合, 制成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基; 将复合 微生物菌株接种到含中药活性混合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 直至微生物的浓度达到35亿株/ ml, 即得到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 该中药组分包括: 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 该中 药组分的各成分的重量比为: 苦参, 59重量份; 知母, 58重量份; 白藓皮, 36重量份; 地肤子。
9、, 46重量份; 川楝子, 46重量份; 蛇床子, 25重量份; 苍耳子, 14重量份; 银杏叶, 59重量份。 0010 具体地, 复合微生物菌由草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苏云金杆菌、 凝结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啤酒酵母、 产盶假丝酵母、 黑曲霉、 米根霉、 绿色木霉、 绿僵菌、 植物乳杆菌、 嗜酸乳杆菌等比例混合而成。 0011 进一步地, 本发明的防治叶枯病的植物源农药采用了苦参、 知母、 白藓皮、 地肤子、 川楝子、 蛇床子、 苍耳子和银杏叶来发酵复合微生物菌, 并且采用海藻糖和壳聚糖提高复合 微生物菌的活性; 因此中药与微生物的协同使用能够实现无公害地有效防治叶枯病。 0012 结合以上分析, 可以确定本发明能够无公害地有效防治叶枯病。 0013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 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 限于所公开的形式。 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 选择和描 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 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108200921 A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