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pdf

  • 上传人:柴****2
  • 文档编号:6429031
  • 上传时间:2019-08-28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704.9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66774.0

    申请日:

    20090818

    公开号:

    CN101653109B

    公开日:

    2013071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89/015

    主分类号:

    A01K89/015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中川胜二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2008-20944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雨;杨楷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中,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和内圈接触的接触面积,并且在卷筒高速旋转时防止卷筒轴的振动。卷筒轴(16)具备:轴部(16c);环状的第一大径部(16d),以使轴部(16c)的两端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直径分别比轴部(16c)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以及环状的第二大径部(16e),与第一大径部(16d)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比第一大径部(16d)靠外侧的位置,并且以使轴部(16c)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一端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16c)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该卷筒轴支承结构将用于固定双轴承绕线轮的绕线用的卷筒的卷筒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上,其特征在于,该卷筒轴支承结构具备:第一大径部(16d),以使上述卷筒轴的远离上述卷筒的中心侧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第二大径部(16e),与上述第一大径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以使至少上述卷筒轴的远离上述卷筒的中心侧的一部分的直径比上述轴部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第三大径部(16j),设置在接近上述卷筒的中心侧的上述卷筒轴上;第1轴承部(30a),外周部固定于上述绕线轮主体,上述第三大径部由该轴承部的内周部支承;第2轴承部(30b),外周部固定于上述绕线轮主体,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由该轴承部的内周部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突出形成为使得上述卷筒轴的轴向截面朝向上述轴承的内周部侧为大致半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突出形成为使得上述卷筒轴的轴向截面朝向上述轴承的内周部侧为大致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的矩形的突出部的角部形成为使得上述卷筒轴的轴向截面为平滑地被倒圆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与上述轴部一体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与上述轴部分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轴承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外圈;支承上述第一大径部和上述第二大径部的内圈;以及配置于上述外圈和上述内圈之间的滚动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筒轴支承结构,特别涉及将用于固定双轴承绕线轮 的卷筒的卷筒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上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 筒轴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主要用于路亚钓的被称为投饵式绕线轮(bait reel)的双轴承绕 线轮中,为了加长投掷距离,期望使卷筒高速旋转。在这种双轴承绕 线轮中,公知有下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为了使卷筒高速旋转,在利用 滚珠轴承等轴承支承卷筒轴的两端部时,降低轴承的内圈与卷筒轴的 接触摩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里,通过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 与内圈接触的接触面积,来降低卷筒轴与内圈的接触摩擦,由此,卷 筒轴相对于内圈以滑动的方式相对旋转,因此,能够使卷筒高速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41679号

    在上述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中,通过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 与内圈接触的接触面积,在投掷时能够使卷筒高速旋转。在这种卷筒 中,为了使卷筒进一步高速旋转,考虑进一步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与 内圈接触的接触面积。但是,若进一步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与内圈接 触的接触面积,则在卷筒高速旋转时,有可能在卷筒轴产生振动,阻 碍卷筒顺畅的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中,减小卷筒轴的外 周面与内圈接触的接触面积,并且在卷筒高速旋转时防止卷筒轴的振 动。

    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将用于固定双 轴承绕线轮的绕线用的卷筒的卷筒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 上,该卷筒轴支承结构具备第一大径部、第二大径部以及轴承部。第 一大径部以使至少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 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第二大径部与第一大径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并 且以使至少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的直径 大的方式形成。轴承部的外周部固定于绕线轮主体,第一大径部和第 二大径部由该轴承部的内周部支承。

    在该卷筒轴支承结构中,卷筒轴的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的外 周部支承于轴承部的内周部,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相互隔开间隔 地配置,并且以使至少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一部分的直径比 轴部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

    在这里,与以往那种仅设置一个大径部的情况相比,通过隔开间 隔地配置两个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能够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和 轴承部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另外,在这里,通过配置两个第一 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能够可靠地支承卷筒轴,因此,在卷筒高速旋 转时能够防止卷筒轴的振动。并且,在这里,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大径 部和第二大径部,与设置一个大径部而在轴向上宽度较窄地支承卷筒 轴的情况相比,通过两个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能够在轴向上宽度 较宽地(以从第一大径部的内侧端部至第二大径部的外侧端部的长度 上的宽度)支承卷筒轴,因此,即使在例如作用有曳力时等在卷筒轴 上产生强负荷时,也能够防止卷筒轴挠曲。另外,在这里,由于第一 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至少形成于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因此, 通过在卷筒高速旋转时卷筒轴比较容易振动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卷 筒轴处设置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能够可靠地防止卷筒轴的振动。 因此,能够抑制卷筒轴振动而与一般大多配置于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 中心侧的小齿轮的内周部接触,因此,不易损害卷筒的旋转性能。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仅设置于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 一端外周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卷筒轴的远离卷筒的中心侧的两处 设置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能够可靠地防止卷筒轴的振动,且不 会增加卷筒轴的加工工序。

    本发明第三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设置于卷筒轴的两端外周部的每个上。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设置合计共四处,能够 更可靠地旋转支承卷筒轴。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突出形成为,卷筒轴的轴向截面朝向轴 承的内周部侧而为大致半圆形。在该情况下,通过对第一大径部和第 二大径部的顶端部进行倒圆,能够进一步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和轴承 部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突出形成为,卷筒轴的轴向截面朝向轴 承的内周部侧而为大致矩形。在该情况下,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 的加工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六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五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的矩形的突出部的角部形成为,卷筒轴 的轴向截面平滑地被倒圆的形状。在该情况下,通过对第一大径部和 第二大径部的顶端部进行倒圆,能够进一步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和轴 承部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

    本发明第七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与轴部一体成形。在该情况下,由于第 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与轴部一体成形,所以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 部不会从轴部离开或从轴承部的内周侧的预定位置偏离。

    本发明第八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与轴部分体形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将 例如为环状的分体部件的第一大径部和第二大径部装配固定于轴部, 能够利用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第一大径部、第二大径部和轴部。

    本发明第九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在第一方案的卷筒轴支承结构 中,轴承部具有:固定于绕线轮主体的外圈;支承第一大径部和第二 大径部的内圈;以及配置于外圈和内圈之间的滚动体。在该情况下, 轴承部为具有外圈、内圈以及滚动体的滚珠轴承,所以能够以简单的 构成实现卷筒轴的旋转支承。

    根据本发明,在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中,由于卷筒轴的第一大径 部和第二大径部的外周部支承于轴承部的内周部,第一大径部和第二 大径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以使卷筒轴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 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减小卷筒轴的外周面和轴承部的内周 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并且在卷筒高速旋转时能够防止卷筒轴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俯视图。

    图2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俯视剖面图。

    图3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支承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4上述卷筒支承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4的图。

    图7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

    2手柄

    3星形曳力装置

    4卷筒

    5框架

    6第一侧罩

    7第二侧罩

    7a凸台部

    7b外螺纹部

    7c贯通孔

    7d装配凹部

    7e装配槽部

    8第一侧板

    9第二侧板

    16卷筒轴

    16a第一端部

    16b第二端部

    16c轴部

    16d第一大径部

    16e第二大径部

    16f第一轴部

    16g第二轴部

    16h第三轴部

    16i第四轴部

    16j第三大径部

    30a第一轴承

    30b第二轴承

    30c外圈

    30d内圈

    30e钢珠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为薄型 (Low Profile)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1;配置在绕线轮主 体1的侧方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2;以及配置在手柄2的绕线轮主体1 侧的曳力调整用的星形曳力装置3。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和装配在框架5的 两侧的第一侧罩6及第二侧罩7。框架5具有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相互对 置的方式配置的一对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

    如图2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将钓线卷绕在外周的卷筒4,在卷 筒4的内周部贯通有卷筒轴16,该卷筒轴1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 定于卷筒4的内周部。如图2所示,卷筒轴16的一端(图2左侧)通 过配置于第一侧板8的第一轴承30a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卷筒轴16的 另一端(图2右侧)贯通第二侧板9并通过配置于第二侧罩7的第二 轴承30b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卷筒轴16的一端侧(图2的左侧)的第 一端部16a配置成与配置于第一侧板8的摩擦板40接触,卷筒轴16 的另一端侧(图2右侧)的第二端部16b配置成与配置于盖部件41的 摩擦板40接触,所述盖部件41安装于第二侧罩7。第一端部16a和第 二端部16b分别形成为朝向轴向外侧缩径,其顶端部分形成为平滑地 倒圆的形状。

    如图2所示,卷筒轴16具备:圆柱状的轴部16c,从第一侧板8 贯通第二侧板9并呈棒状地延伸至第二侧罩7;以使得轴部16c的两端 外周部的一部分的直径分别比轴部16c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的环状的 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三大径部16j;以及环状的第二大径部16e,与第 一大径部16d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比第一大径部16d靠外侧的位置,是 通过使轴部16c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图2右侧)的一端外周部的 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16c的直径大而形成的。

    轴部16c具备:由第一轴承30a支承的小径的第一轴部16f;直径 形成得比第一轴部16f的直径大且固定于卷筒4的内周部的第二轴部 16g;第三轴部16h,具有与第二轴部16g直径相同的同径部分和直径 比第二轴部16g的直径小的小径部分,并固定于接受手柄2的旋转的 传递的小齿轮32的内周部;以及第四轴部16i,直径形成为比第三轴 部16h的小径部分小且由第二轴承30b支承。第一轴部16f和第四轴 部16i形成为直径大致相同,因此,第一轴承30a和第二轴承30b的 内径也形成为大致相同。第一轴部16f、第二轴部16g、第三轴部16h 和第四轴部16i通过对不锈钢合金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为一体。

    如图2所示,第一大径部16d在卷筒轴16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 (图2右侧)的一端的第四轴部16i外周部设置一处,第三大径部16j 在另一端的第一轴部16f的外周部设置一处,第二大径部16e在卷筒 轴16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图2右侧)的一端的第四轴部16i的外 周部设置一处,第一大径部16d、第二大径部16e和第三大径部16j合 计设置三处。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为环状部, 一体成形为直径比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第四轴部16i的直径大。第 一大径部16d配置在内侧(卷筒4侧),第二大径部16e隔开间隔地配 置在第一大径部16d的外侧(第一侧板8侧或第二侧罩7侧)。第一大 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与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第四轴部16i一 体成形,在对第一轴部16f、第二轴部16g、第三轴部16h和第四轴部 16i进行切削加工时,同时切削加工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以向径向 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卷筒轴16的轴向截面朝向第二轴承30b的内 周部侧而为大致矩形。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的矩形的突 出部的角部形成为,卷筒轴16的轴向截面朝向突出方向平滑地被倒圆 的形状。另外,第一大径部16d、第二大径部16e和第三大径部16j形 成为同一形状,即,三个第一大径部16d、第二大径部16e和第三大径 部16j都为同一形状。

    如图2~图4所示,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的外径与第 二轴部16g和第三轴部16h的外径大致相同或小于等于第二轴部16g 和第三轴部16h的外径。在这里,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 的外径与第三轴部16h的外径大致相同,为第一轴部16f和第四轴部 16i的外径的110%左右的外径。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轴承30a和第二轴承30b为滚珠轴承, 具有:固定于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罩7的外圈30c;支承第三大径部 16j及第一大径部16d、第二大径部16e的内圈30d;以及配置于外圈 30c和内圈30d之间的钢珠30e。内圈30d装配成,第一大径部16d和 第二大径部16e配置在相对于内圈30d的中心在轴向上左右对称的位 置。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的轴向长度分别形成为,小于 等于内圈30d的轴向长度的20%的窄幅。并且,第一大径部16d和第 二大径部16e的轴向的间隔形成为大于等于内圈30d的轴向长度的50 %。

    如图2所示,在第二侧罩7的侧部一体成形有向外侧突出的筒状 的凸台部7a,凸台部7a具有:形成于外周部的外螺纹部7b;形成于 内周部的贯通孔7c;形成于贯通孔7c的内周部并用于装配第二轴承 30b的装配凹部7d;装配槽部7e,以槽深比装配凹部7d深的方式形成 于贯通孔7c的内周部的轴向外侧。并且,在凸台部7a上能拆装地装 配有钓线投掷控制机构20的盖部件41,所述钓线投掷控制机构20用 于调节卷筒4旋转时的阻力。

    如图2所示,钓线投掷控制机构20是用于调节卷筒4旋转时的阻 力的机构,具有:以与卷筒轴16的两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摩擦 板40;盖部件41,能拆装地装配于第二侧罩7的凸台部7a,通过将摩 擦板40压接于卷筒轴16的两端部来调节摩擦力;以及弹簧部件42, 在盖部件41和第二轴承30b之间具有作用力地装配固定于凸台部7a, 用于防止第二轴承30b相对于凸台部7a脱落及限制盖部件41旋转。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卷筒轴16的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 16e的外周部支承于第二轴承30b的内周部。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 径部16e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以使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第四 轴部16i的一部分的直径比轴部16c的直径大的方式形成。在这里, 通过将两个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隔开间隔地配置,能够 减小卷筒轴16的外周面和第二轴承30b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并 且,在这里,通过设置两个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与设置 一个大径部而在轴向上宽度较窄地支承卷筒轴16的情况相比,能够通 过两个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在轴向上宽度较宽地(以从 第一大径部16d内侧(图3左侧)端部至第二大径部16e的外侧(图3 右侧)端部的长度上的宽度)支承卷筒轴16,因此,即使在作用有曳 力时等在卷筒轴16上产生强负荷时,也能够防止卷筒周16挠曲。另 外,在这里,通过配置两个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能够可 靠地支承卷筒轴16,因此,在卷筒4高速旋转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卷 筒轴16的振动。另外,在这里,通过在接近卷轴4的中心侧的第一轴 部16f仅设置第一大径部16d,并且在卷筒4高速旋转时卷筒轴16比 较容易振动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第四轴部16i设置第一大径部16d 和第二大径部16e,能够可靠地防止卷筒轴16的振动,且不会增加卷 筒轴16的加工工序。因此,能够抑制卷筒轴16振动而与配置于卷筒 轴16的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小齿轮32的内周部接触,因此,不易 损害卷筒4的旋转性能。

    [其它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举例说明了 薄型的双轴承绕线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例如圆形 的双轴承绕线轮。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以向 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卷筒轴16的轴向截面朝向第二轴承30b 的内周部侧而为大致矩形,但是也可以如图5和图6所示,将第一大 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形成为,卷筒轴16的轴向截面朝向第二轴 承30b的内周部侧而为大致半圆形。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一体 成形为直径比第四轴部16i的直径大,但是也可以将第一大径部16d 和第二大径部16e与第四轴部16i分体形成。

    (d)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及第一轴承30a和第二轴 承30b的尺寸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在卷 筒轴16的第一轴部16f和第四轴部16i中远离卷筒4的中心侧的第四 轴部16i的外周部设置两处,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形成为下述结构: 在卷筒轴16的两端的第一轴部16f和第四轴部16i外周部各设置两处 第一大径部16d和第二大径部16e。在这里,通过将第一大径部16d和 第二大径部16e设置合计共四处,能够更可靠地旋转支承卷筒轴16。

    关 键  词:
    轴承 绕线轮 卷筒 支承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轴支承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42903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