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尤其是一种纯机械机构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
属于工业自动化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在机械组件技术领域对于电子元件引线(金属引线)的捋直自动化设备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典型的代表就是铝电解电容器的装配过程已由一条生产线集成
为一台设备,但是该设备中的金属引线捋直机构存在结构复杂,设备故障时间长,次品率高,
效率低下,维护不方便,产品品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金属引线捋直成
符合要求的性状,该环节是影响铝电解电容器装配效率的瓶颈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纯机械机构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它包括:执行部分、连杆部分和传动部分;
所述执行部分包括机台、两个引线夹持组件以及一个三角摆块,所述机台上方沿水平方
向设置相互平行且能够轴向滑动的第一移送轴和第二移送轴,第一移送轴和第二移送轴上对
应固定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第一移送轴和第二移送轴的一端对应连接三角摆块的两个端
部,第一滑轨设置能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第二滑轨设置能上下滑动的第三滑杆
和第四滑杆,一个引线夹持组件的两个夹持部对应固定在第一滑杆和第三滑杆的上端,另一
个引线夹持组件的两个夹持部对应固定在第二滑杆和第四滑杆的上端;
所述传动部分包括主轴、三个推杆装置、以及安装于主轴上的三个凸轮,一个推杆装置
通过连杆与三角摆块的第三个端部连接,另一个推杆装置通过连杆与第一滑杆和第三滑杆的
下端连接,第三个推杆装置通过连杆与第二滑杆和第四滑杆的下端连接,所述三个凸轮与三
个推杆装置对应配合,以驱动三个推杆装置按一定时序及幅度摆动、进而推动所述两个引线
夹持组件按设定时序打开/闭合、以及按不同速度上下运动。
在上述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中,优选地,所述的另一个推杆装置和第三个推杆装置
均为二级结构,所述二级结构由上、下两条推杆通过一连接块连接构成,所述二级结构呈Z
字形或工字形,另一个推杆装置的上推杆和第三推杆装置的下推杆共同连接在一个翻转固定
座,另一个推杆装置的下推杆和第三推杆装置的上推杆共同连接在另一个翻转固定座。
在上述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中,优选地,在捋直过程中,两个引线夹持组件同时向
上运动,上方的引线夹持组件的运动速度大于下方的引线夹持组件的运动速度,下方的引线
夹持组件在引线上的位置保持不变,上方的引线夹持组件在引线上进行滑动。
在上述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中,优选地,所述的推杆装置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
性部件提供使推杆装置与对应凸轮的凸轮面贴合的弹力。
在上述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中,优选地,连杆与滑杆、以及连杆与推杆装置的连接
采用半球福连接。
在上述的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中,优选地,所述引线夹持组件的夹持部包括与引线接
触的舌片、以及用于支撑舌片的舌片安装座,舌片和舌片安装座之间设置弹性部件以吸收夹
持过盈配合产生的干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整个捋直机构为纯机械机构,全部过程由凸轮驱动,不需要任何
电控装置,具有结构紧凑、维护方便、效率高的特点。能够使设备故障时间明显变短,次品
率显著降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使产品品质得到有力的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典型实施例的三维结构图;
图2为其执行部分的结构图;
图3为其一个引线夹持组件的两个舌片的结构图;
图4为其传动部分的结构图;
图5为其空间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这些更详细的描述旨在帮助理解本发明,
而不应被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电子元件引线捋直机构包括传动部分1,连杆部分2和执行部分3。
参照图2,执行部分3包括机台301、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和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一
个三角摆块302。机台301上方通过前支面板320和移送轴安装座317沿水平方向设置相互
平行且能够轴向滑动的第一移送轴304a和第二移送轴304b,第一移送轴304a上固定第一滑
轨314a,第二移送轴304b上固定第二滑轨314b,两个第一移送轴304a左端通过一个移送
轴夹块连接三角摆块302的一个端部,两个第二移送轴304b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移送轴夹块
322连接三角摆块302的另一个端部,图2中323为三角摆块支架,303为凹槽形连接块。
第一滑轨314a设置能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杆313a和第二滑杆313b,第二滑轨314b设置能上
下滑动的第三滑杆313c和第四滑杆313d。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的两个夹持部对应固定在第
一滑杆313a和第三滑杆313c的上端,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的两个夹持部对应固定在第二滑
杆313b和第四滑杆313d的上端。图2中,318、319、321为轴套,315为第一滑轨314a上
的滑槽盖板,316为第一滑轨314a上的移送轴盖板。
每个引线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夹持部,夹持部包括与引线接触的舌片、以及用于支撑舌片
的舌片安装座,舌片和舌片安装座之间设置弹性部件以吸收夹持过盈配合产生的干涉。具体
而言,在图2中,307、305分别为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的左夹持部的舌片和舌片安装座,
309、308分别为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的右夹持部的舌片和舌片安装座。310、306分别为第
二引线夹持组件Ⅱ的左夹持部的舌片和舌片安装座,311、312分别为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
的右夹持部的舌片和舌片安装座。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为尖咀夹,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为平
咀夹,图3中示出了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的两个舌片307、309的结构。
参照图4,传动部分1包括主轴116,第一至第三推杆装置Ⅲ、Ⅳ、Ⅴ,以及安装于主
轴116上的第一至第三凸轮117、113、112。主轴116通过主轴轴承119与两个主轴座118、
111装配,使主轴116可以形成转动动作。
进一步结合图1、图4和图5,第一推杆装置Ⅲ通过第一连杆21与三角摆块302的第三
个端部连接,第二推杆装置Ⅳ通过第二连杆22与第一滑杆313a和第三滑杆313c的下端连
接,第三推杆装置Ⅴ通过第三连杆23与第二滑杆313b和第四滑杆313d的下端连接。
第一至第三凸轮117、113、112与第一至第三推杆装置Ⅲ、Ⅳ、Ⅴ对应配合。当主轴116
转动时,带动第一至第三凸轮117、113、112转动,驱动第一至第三推杆装置Ⅲ、Ⅳ、Ⅴ按
一定时序及幅度摆动。第一推杆装置Ⅲ的摆动会推动三角摆块302摆动、进而推动第一移送
轴304a和第二移送轴304b沿水平方向做反向滑动(即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或相反),从
而控制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打开或闭合。第二推杆装置Ⅳ的摆动会推动第一滑杆313a
和第三滑杆313c同步向上或向下滑动、进而推动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向上或向下运动,同
时,第三推杆装置Ⅴ的摆动会推动第二滑杆313b和第四滑杆313d向上或向下滑动、进而推
动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可以控制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按不同速度
上下运动实现对元件引线的捋直。
下面进一步说明其工作过程:假设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都处于顶端,且处于闭合状
态。主轴116的转动会依次实现以下动作:首先使第一凸轮117驱动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
Ⅱ打开,开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使第二凸轮113和第三凸轮112驱动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
Ⅱ向下运动,这样不至于把刚才工序捋直好的金属引线又扯下来。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
移动到最底部时,第一凸轮117驱动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同时关闭,使第二引线夹持组
件Ⅱ牢牢夹住金属引线的下末端,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夹住金属引线的下次末端,第一引线
夹持组件Ⅰ对金属引线的夹持允许金属引线按照夹持孔的轴向方向产生滑动,该滑动可以保
证金属引线被完好的捋直。然后控制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保证夹持状态的同时,开始向
上运动,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移动速度快于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使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
Ⅱ产生了相对移动,从而可以将金属引线捋直。
在上述传动部分1中,第一推杆装置Ⅲ采用一级结构,由推杆115构成。为了满足捋直
机构两个引线夹持组件Ⅰ和Ⅱ较大升程的需求,且凸轮设计升程不能太大,在传动部分1中,
第二推杆装置(即另一个推杆装置)Ⅳ和第三推杆装置(即第三个推杆装置)Ⅴ设计为二级
结构,通过二级结构将第二凸轮113和第三凸轮112较小的升程放大。具体地,参照图4和
图5,构成第二推杆装置Ⅳ的二级结构由第一推杆107、第二推杆105(第一推杆107在下,
第二推杆105在上)通过第一连接块106连接构成,呈Z字形或工字形。同样,构成第三推
杆装置Ⅴ的二级结构由第三推杆108、第四推杆102(第三推杆108在下,第四推杆102在
上)通过第二连接块104连接构成,呈Z字形或工字形。图中,114为第一翻转固定座,101
为第二翻转固定座,110为第三翻转固定座。第二推杆装置Ⅳ的上推杆(第二推杆105)和
第三推杆装置Ⅴ的下推杆(第三推杆108)共同连接在一个翻转固定座(第三翻转固定座
110)。第二推杆装置Ⅳ的下推杆(第一推杆107)和第三推杆装置Ⅴ的上推杆(第四推杆102)
共同连接在另一个翻转固定座(第二翻转固定座101)。图4中103和109为翻转座连接块,
两个翻转座连接块103和109与其所在翻转固定座可以相对有限滑动。
为了在捋直的过程中实现产品移送功能,上述实施例在捋直过程中,第一引线夹持组件
Ⅰ和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同时向上运动,上方的引线夹持组件(第一引线夹持组件Ⅰ)的运
动速度大于下方的引线夹持组件(第二引线夹持组件Ⅱ)的运动速度,下方的引线夹持组件
在引线上的位置保持不变,上方的引线夹持组件在引线上进行滑动。
为了保证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推杆装置能够弯曲贴合凸轮曲线运行,进一步对三个推
杆装置Ⅲ、Ⅳ、Ⅴ安装了拉簧(弹性部件),该拉簧提供弹力使推杆装置与对应凸轮的凸轮
面贴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杆与滑杆、以及连杆与推杆装置的连接采用半球福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