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强板的纸卷夹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车辆中叉车的专用属具,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叉车用纸卷夹。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造纸行业的告诉发展,提供高效率、快速、安全的纸卷夹是叉车
属具制造企业的主要挑战之一,为造纸行业提供一种高效率、快速、安全的纸
卷夹尤为重要。
专利号为201220297226.9,名称为“叉车用新型纸卷夹”的专利公开了一
种能高效率作业、防止纸卷破损、更可靠地夹持纸卷的叉车用新型纸卷夹,它
包括安装回转齿轮的底板总成组件、挂钩组件、回转齿轮、夹持纸卷的夹臂组
件和液压系统组件,液压系统组件由油缸总成、旋转供油阀、双向液压阀、油
管总成、马达总成和减速器总成组成,所述减速器总成安装在后底板总成上,
双向液压阀安装在马达总成上,旋转供油阀安装在底板总成组件之间,液压系
统组件之间通过油管总成及螺栓进行连接,马达总成在叉车液压系统驱动下带
动减速器总成,通过减速器总成的减速带动回转齿轮,由回转齿轮带动前底板
总成转动;前底板总成与油缸总成连接处销轴采用特制螺栓固定,使夹臂总成、
前底板总成收窄,旋转供油阀处空间增大。
上述现有的纸卷夹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暴漏一些问题,如视野不开
阔,无法观察到纸卷夹正前方的纸卷夹持情况,夹臂组件在转动的过程中,经
常和油缸销轴相冲突,时间久了,对油缸销轴造成磨损,造成油缸的不稳定,
另外,由于减速器和回转支承的采用内啮合方式,对回转中心的视野有直接影
响;另外采用内啮合的方式,对液压马达的力矩要求有所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视野上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
对液压马达的力矩要求较低,并且提高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具有加
强板的纸卷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具有加强板的纸卷
夹,包括底板总成(1)、回转齿轮(3)、夹臂组件(4)和液压系统(5),所述底板
总成(1)包括后底板总成(12)和前底板总成(14),后底板总成(12)和前底板
总成(14)之间通过回转齿轮(3)连接,所述液压系统(5)包括油缸(52)、马达以
及减速器(54),所述减速器(54)安装在后底板总成(12)上,马达在叉车液压系
统驱动下带动减速器(54)转动,油缸(52)一端通过销轴固定在夹臂组件(4)上,
另一端通过油缸销轴(522)固定在前底板总成(14)的端部,所述回转齿轮(3)与
减速器(54)啮合,所述回转齿轮(3)采用外齿结构,由内圈、外圈组成,内外圈
之间安装有钢球,且内圈、外圈相对转动,内圈固定在后底板总成(12)上,外
圈上的齿轮与液压系统的减速器(54)相啮合,即回转齿轮(3)与减速器(54)采用
外啮合的连接方式;
所述夹臂组件(4)包括长臂总成(42)、长臂连杆总成(43)、长臂夹板总成
(44)、短臂总成(46)、短臂连杆总成(47)、短臂夹板总成(48),所述长臂总成(42)
和短臂总成(46)分别通过一销轴(41)固定在前底板总成(14)的上下两端,长臂
总成(42)和长臂夹板总成(44)之间采用长臂连杆总成(43)连接,短臂总成(46)
和短臂夹板总成(48)之间采用短臂连杆总成(47)连接,长臂总成(42)与前底板
总成(14)之间和短臂总成(46)与前底板总成(14)之间分别设置一加强板(49),
加强板(49)一端固定在销轴(41)上,另一端延伸到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
上。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板(49)位于销轴(41)的一端呈长方形板,
另一端呈直角三角形,且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贴在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
的内侧壁上。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具有加强板的纸卷夹还包括挂钩组件(2),所
述挂钩组件(2)固定在后底板总成(12)的后方,包括上钩(22)和下钩(24)。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底板总成(14)与长臂总成(42)及短臂总成(46)
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底板总成(12)和前底板总成(14)中间对应
的位置挖有孔(16)。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底板总成(14)中该孔(16)的内侧安装有防尘
毡圈,所述防尘毡圈与后底板总成(12)接触侧与后底板总成(12)相贴合。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油缸销轴(522)包括一柱塞杆(523)和一定位螺
钉(524),该柱塞杆(523)的一侧开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凹槽,柱塞杆(523)穿过
前底板总成(14)和油缸(52)的一端,两个定位螺钉(524)分别旋入前底板总成
(14)的后侧后抵在柱塞杆(523)两端的凹槽内。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此类属具产品,操作工在在操作时,需要有一定的视野观察,以方
便操作工夹持和搬运货物。原先内啮合的方式,也可以在中间开始观察孔,但
是由于是采用内啮合方式,开设观察孔的尺寸有限制,不能超过内啮合的小齿
轮。外啮合形式开设观察孔,同等齿轮啮合情况下,外啮合开设的观察孔尺寸
明显比内啮合的大,视野上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外啮合的方式,对液压马
达的力矩要求较低;
2、加强板形状的设计,能够降低夹臂组件在夹持货物时,此处应力集中对
夹臂组件的损坏,提高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加强板的纸卷夹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具有加强板的纸卷夹的后视图;
图3是油缸销轴的截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
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有加强板的纸卷夹包括底板总成1、挂钩组件2、回
转齿轮3、夹臂组件4和液压系统5组成。
所述底板总成1包括后底板总成12和前底板总成14,后底板总成12和前
底板总成14之间通过回转齿轮3连接。
所述挂钩组件2固定在后底板总成12的后方,包括上钩22和下钩24,用
来将纸卷夹挂装到叉车上。
所述液压系统5包括油缸52、马达(图未标示)以及减速器54。所述减速
器54安装在后底板总成12上,马达在叉车液压系统驱动下带动减速器54转动,
油缸52一端通过销轴(图未标示)固定在夹臂组件4上,另一端通过油缸销轴
522固定在前底板总成14的端部,在叉车液压系统驱动下,油缸52做伸缩运动,
从而带动夹臂组件4打开和关闭。
所述回转齿轮3采用外齿结构,由内圈、外圈组成,内外圈之间安装有钢
球,且可以相对转动,内圈固定在后底板总成12上,外圈上的齿轮与液压系统
的减速器54相啮合,即回转齿轮3与减速器54采用外啮合的连接方式。对于
此类属具产品,操作工在在操作时,需要有一定的视野观察,以方便操作工夹
持和搬运货物。原先内啮合的方式,也可以在中间开始观察孔,但是由于是采
用内啮合方式,开设观察孔的尺寸有限制,不能超过内啮合的小齿轮。外啮合
形式开设观察孔,同等齿轮啮合情况下,外啮合开设的观察孔尺寸明显比内啮
合的大,视野上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所述夹臂组件4包括长臂总成42、长臂连杆总成43、长臂夹板总成44、短
臂总成46、短臂连杆总成47、短臂夹板总成48,所述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
46分别通过一销轴41固定在前底板总成14的上下两端。长臂总成42和长臂夹
板总成44之间采用长臂连杆总成43连接,短臂总成46和短臂夹板总成48之
间采用短臂连杆总成47连接,为了使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与前底板总成
14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固,防止应力对连接处的损坏,通常需要在长臂总成42和
短臂总成46与前底板总成14之间分别设置加强板,本发明实施例中,长臂总
成42与前底板总成14之间和短臂总成46与前底板总成14之间分别设置一加
强板49,加强板49一端固定在销轴41上,另一端延伸到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
成46上,且加强板49位于销轴41的一端呈长方形板,另一端呈直角三角形,
且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贴在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的内侧壁上,这样形状
的加强板49,能够降低夹臂组件4在夹持货物时,此处应力集中对夹臂组件4
的损坏,提高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所述前底板总成14与长臂总成42
及短臂总成46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为了更好的观察夹持货物的情形,所述后底板总成12和前底板总成14中
间对应的位置挖有孔16,该孔16的设置,使该纸卷夹视野开阔,能够清晰的看
到纸卷被夹持的情况。所述前底板总成14中该孔16的内侧安装有防尘毡圈(图
未示),所述防尘毡圈与后底板总成12接触侧与后底板总成12相贴合。
以往的油缸销轴的结构使得夹臂组件4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长臂总成
42和短臂总成46总会碰到油缸销轴522,一方面影响纸卷的夹取,另一方面长
久的碰撞使得油缸销轴522松弛,造成油缸52的不稳固。本实施例中,如图3
所示,该油缸销轴522包括一柱塞杆523和一定位螺钉524,该柱塞杆523的一
侧开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凹槽(图未标示),柱塞杆523穿过前底板总成14和
油缸52的一端,两个定位螺钉524分别旋入前底板总成14的后侧后抵在柱塞
杆523两端的凹槽内,从而将油缸52和前底板总成14固定。这种油缸销轴522
的结构,由于省略了现有使用的销轴盖,所以节省了大量的空间,给长臂总成
42和短臂总成46提供了更开阔的运动空间,相对与老式的纸卷夹采用销轴盖固
定方式,销轴盖本身具有15mm的厚度,在同轴方向上,共用到2个销轴盖,即
有30mm的厚度,这就使得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要设计的宽些,把销轴盖
涵盖进去并预留间隙,避免干涉,而本申请中省略了现有使用的销轴盖,在同
轴方向上减少了30mm的宽度,无须将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设计的宽些以
避免干涉,只需要使长臂总成42和短臂总成46设计的更薄,就可以避免干涉,
成本大幅降低,并且降低了整体纸卷的重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