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固定组件的防震脚座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防震脚座,尤其是指一种易于安装及避免安装时可能产生的位移歪斜之防震脚座。
背景技术
在现今科技发达之社会,存在许多精密的设备,繁如半导体的制程设备,到一般家中的常用设备。而亦因为为精密的设备,需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措施,因此防震便成为最主要的保护措施之一。
设备震动的来源有很多,包括:设备运作时本身的震动、环境影响的震动、人为的震动、自然震动(地震)等。而一般防震便是由设备与地面的接触面来解决。
台湾新型说明书106223「音视器材之抗震脚座」之先前技术揭露一种抗震脚座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一相对之一上座900及一下座910,其各具有一凹槽920,一钢珠930配置于上座900下座910所形成之凹槽920内。藉由凹槽920与钢珠930的点接触,来逸散影音器材自身之震动,并同时防止外部环境之震动传入器材。
然而先前技术存在着几个缺失,第一:由于上座900及下座910仅靠钢珠930之点接触来连接,因此当在安装抗震脚座时,上座900及下座910彼此容易移位无法固定,在安装时易造成歪斜,对于需将抗震脚座安装于设备四角落来说,十分麻烦;第二:先前技术在安装完成时,难以判断及检查钢珠930是否位于置中位置;第三:凹槽920之曲率仅略大于钢珠930,当有如地震之大震幅的震动发生时,无法有效的防震;第四:抗震脚座安装于设备四角落时,常会因地面的些许误差,导致高度不一,在无调整高度功能之情况下,亦造成抗震脚座受力不均,影响避震功能。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以上缺失来做修正,提供一种能轻易安装且能使各组件对齐置中之防震脚座,并提供更好的凹槽曲率,使避震效果更好更精确,有效保护各种精密的设备。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能提供良好的避震效果。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第一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上基座之下表面且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一第二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且该第二弧形凹槽具有与该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及一球体,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系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间,并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并使上基座之下表面及下基座之上表面不致接触;其中,该第一曲率半径为该第二曲率半径的3-6倍。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藉由球体在第一曲率半径上产生位移来抵销地震所产生的位移,使得以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做为支撑的物品不会因为地震所产生的位移而倾倒,故具有防止位移的避震功能。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藉由本发明所设置之滑套,能轻易在安装时使各部位对齐置中,故除了可以使得安装简单外,还可以避免防震脚座中的球体不在下基座之第二弧形凹槽的中心,以达到最有效之防震配置。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第一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上基座之下表面且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一第二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且该第二弧形凹槽具有与该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一球体,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系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间,并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并使上基座之下表面及下基座之上表面不致接触;一第一导槽,系由上基座之下表面往上形成于上基座之边壁,并使第一导槽之底部形成一止檔部;一第二导槽,系由下基座之上表面往下基座之下表面形成于下基座之边壁,且第二导槽系相对于第一导槽;及一滑套,系套设于第二导槽上;其中,滑套系滑动于第一导槽及第二导槽上。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位移的避震及对齐置中之功能。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尖锥体,系形成于上基座之下表面;一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尖锥体;一第一导槽,系由上基座之下表面往上形成于上基座之边壁,并使第一导槽之底部形成一止档部;一第二导槽,系由下基座之上表面往下基座之下表面形成于下基座之边壁,且第二导槽系相对于第一导槽;及一滑套,系套设于第二导槽上;其中,滑套系滑动于第一导槽及第二导槽上。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震动的避震及对齐置中之功能,且尖锥体具有传递震动之功能。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贯穿开口,系贯穿上基座,并于贯穿开口内壁形成一开口螺纹;一多功能避震件,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其中多功能避震件之上表面形成一尖锥体,而多功能避震件之下表面形成一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弧形凹槽,多功能避震件之边壁具有与开口螺纹相对之一避震件螺纹;一第二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且该第二圆形凹槽具有与该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一球体,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系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间,并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并使上基座下表面及一下基座上表面不致接触;一第一导槽,系由上基座之下表面往上形成于上基座之边壁,并使第一导槽之底部形成一止档部;一第二导槽,系由下基座之上表面往下基座之下表面形成于下基座之边壁,且第二导槽系相对于第一导槽;及一滑套,系套设于第二导槽上;其中,滑套系滑动于第一导槽及第二导槽上;其中上基座与多功能避震件能藉由开口螺纹及避震件螺纹相互结合,并可选择以尖锥体或第一弧形凹槽来配置相对第二弧形凹槽。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具有防止位移与震动的避震功能,以及对齐置中之功能,且尖锥体具有传递震动之功能。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第一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上基座之下表面且具有一第一曲率半径;一第二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且该第二圆形凹槽具有与该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一球体,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系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间,并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并使上基座之下表面及下基座之上表面不致接触;一第一导槽,系由上基座之下表面往上形成于上基座之边壁,并使第一导槽之底部形成一止档部;一第二导槽,系由下基座之上表面往下基座之下表面形成于下基座之边壁;一限制边,由下基座之上表面之周边向外凸出,并使限制边凸出于第二导槽;及一滑套,系由一位移部及一套环部所组成,位移部套设于第二导槽,而套环部对齐第一导槽;其中,滑套之位移部滑动于限制边下方之第二导槽,并使套环部滑动于第一导槽上。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位移的避震及对齐置中之功能。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具有一上基座及相对上基座之一下基座,上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而下基座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边壁,上基座之下表面系相对下基座之上表面,其中防震脚座之特征在于:一贯穿开口,系贯穿上基座,并于贯穿开口内壁形成一开口螺纹;一多功能避震件,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其中多功能避震件之上表面形成一尖锥体,而多功能避震件之下表面形成一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弧形凹槽,多功能避震件之边壁具有与开口螺纹相对之一避震件螺纹;一第二弧形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上表面,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且该第二圆形凹槽具有与该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一球体,具有一第二曲率半径,系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间,并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并使上基座下表面及一下基座上表面不致接触;一第一导槽,系由上基座之下表面往上形成于上基座之边壁,并使第一导槽之底部形成一止档部;一第二导槽,系由下基座之上表面往下基座之下表面形成于下基座之边壁;一限制边,由下基座之上表面之周边向外凸出,并使限制边凸出于第二导槽;及一滑套,系由一位移部及一套环部所组成,位移部套设于第二导槽,而套环部对齐第一导槽;其中,滑套之位移部滑动于限制边下方之第二导槽,并使套环部滑动于第一导槽上;其中上基座与多功能避震件能藉由开口螺纹及避震件螺纹相互结合,并可选择以尖锥体或第一弧形凹槽来配置相对第二弧形凹槽。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避震及对齐置中之功能,且尖锥体具有传递震动之功能。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藉由本发明所设置之高度调整座,能在防震脚座配置于设备下方时,轻易调整各角落之高度,以达成设备水平放置之目的,既迅速且方便。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之防震脚座,其中下基座之下表面进一步包括:一凹槽,系形成于下基座之下表面,并于凹槽内壁形成一凹槽螺纹;及一高度调整座,由一基座及形成于基座之上表面之一凸块所组成,凸块具有一与凹槽螺纹相对之一凸块螺纹,并使下基座与高度调整座能藉由凹槽螺纹及凸块螺纹相互结合。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能调整高度之功能。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之高度调整座,其中进一步包括:一贯穿孔,系由基座贯穿至凸块,并于贯穿孔内壁形成一贯穿孔螺纹;及一锁定螺栓,具有与贯穿孔螺纹相对之一螺栓螺纹,并配置于贯穿孔内。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其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所配置之曲率半径能使防震脚座在避震效果上达到优化。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之防震脚座,其中第一弧形凹槽及第二弧形凹槽之第一曲率半径为球体的第二曲率半径的3~6倍。。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最佳避震之功能。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其中在下基座之上表面进一步包含一容置槽,系用以容置球体。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之防震脚座,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收纳球体之功能,可以避免遗失球体。
本发明之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震脚座,能藉由连接件之设置,能将防震脚座锁固于设备下方,避免防震脚座随意移动,使设备放置能更安全且稳固。
依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之防震脚座,其中上基座之上表面进一步包括:一连接槽,系形成于上基座之上表面,并于连接槽内壁形成一连接槽螺纹;一连接件,具有一结合板及形成于结合板之上表面之一连接凸块,结合板具有一与连接槽螺纹相对之一结合板螺纹,并使连接槽与连接件能藉由连接槽螺纹及结合板螺纹相互结合,而连接凸块之外壁上形成具有与外界接合之一连接凸块螺纹。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位移之功能。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相较于习知防震脚座,不仅更容易安装,并避免安装时可能产生的球体无法置中而歪斜,且于安装后,藉由对防震脚座先前定位,更能清楚知道各组件对齐置中之状态,使本发明之防震达到优化之效益。
附图说明
以下将通过所列举的实施例,配合随附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特征,其中:
图1系为先前技术之抗震脚座示意图;
图2A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爆炸图;
图2B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图2C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之防震滑动示意图;
图2D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之滑套滑动示意图。
图3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A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三实施例弧形凹槽端示意图;
图4B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三实施例尖锥体端示意图;
图5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6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图7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六实施例示意图;
图8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七实施例示意图;
图9系为本发明之配置有防震脚座的设备示意图;
图10系为本发明之配置有防震脚座的机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之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为相关技术领域人员所了解并得以实施本发明,在此配合所附图式,于后续之说明书阐明本发明之技术特征与实施方式,并列举较佳实施例进一步说明,然以下实施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且以下文中所对照之图式,系表达与本发明特征有关之示意。
请同时参阅图2A及图2B,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及组合后的示意图。首先,如图2A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防震脚座1包括:一上基座10,具有一上表面101、相对上表面101之一下表面103及一边壁105;一下基座12,具有一上表面121、相对上表面121之一下表面123及一边壁125;其中,下基座12配置相对于上基座10下方,并使上基座10之下表面103相对于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一第一弧形凹槽20,形成于上基座10之下表面103,此第一弧形凹槽20具有曲率半径(R);一第二弧形凹槽22,形成于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并相对第一弧形凹槽20,此第二弧形凹槽22具有与第一弧形凹槽20相同的曲率半径(R)。一球体30,配置于第一弧形凹槽20及第二弧形凹槽22之间,于组合完成后,球体30同时接触第一弧形凹槽20及第二弧形凹槽22,并藉由球体30的支撑与分隔,使上基座10之下表面103与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不致接触;其中,第一弧形凹槽20及第二弧形凹槽22之曲率半径(R)为球体30半径(r)之3~6倍,而本发明之最佳曲率半径为曲率半径(R)为球体30半径(r)的5倍;另外,球体30之材质为陶瓷或钨钢,本发明不对球体30之材质加以限制。很明显地,当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防震脚座1完成组合后,其示意图如图2B所示。
请继续参考图2A及图2B,进一步于本实施例中配置包括一第一导槽40,其是由上基座10之下表面103往上形成于上基座10之边壁105,并使第一导槽40之底部形成一止檔部401及侧壁402;一第二导槽42,是由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往下基座12之下表面123形成于下基座12之边壁125,且第二导槽42之边壁125相对于第一导槽40之侧壁402。接着,再进一步配置一滑套50,使其套设于第二导槽42上,并且滑套50系可滑动于第一导槽40及第二导槽42上。一凹槽127,形成于下基座12之下表面123,并于凹槽127内壁形成一凹槽螺纹1271。
请继续参考图2A及图2B,进一步于本实施例中的下基座12之下表面123上配置一凹槽127,并于凹槽127内壁形成一凹槽螺纹1271,用以配置高度调整座60。本实施例中的高度调整座60,由一基座601及形成于基座601之上表面之一凸块603所组成,凸块603具有一与凹槽螺纹1271相对之一凸块螺纹6031,并使下基座12与高度调整座60能藉由凹槽螺纹1271及凸块螺纹6031相互结合,并能藉由转动高度调整座60来调整防震脚座1的高度。而在高度调整座60上具有一贯穿孔605,系由基座601贯穿至凸块603,并于贯穿孔605内壁形成一贯穿孔螺纹6051,一锁定螺栓607,具有与贯穿孔螺纹6051相对之一螺栓螺纹6071,并配置于贯穿孔607内;在高度调整座60调整至一定位时,能藉由转动锁定螺栓607,使高度调整座60固定高度于防震脚座1,使高度调整座60不致随意转动。
再接着,请参阅图2C,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之防震滑动示意图。当于本发明之防震脚座来支撑一重物32时,若因外在或内在因素(例如:地震)使重物32产生震动而有所摇晃时,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会根据摇晃程度而产生相对的位移。其中,与上基座10及下基座12彼此点对点接触之球体30,藉由在第一弧形凹槽20及第二弧形凹槽22之曲率半径(R)的适当设计,使得范围内滑动,使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形成具有一范围程度的避震。根据摇晃的程度,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之间位移的方位可能为任一方位,而当重物32摇晃趋于稳定时,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又会再回复为图2A之置中位置,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位移的避震功能。
接着,请参阅图2D,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一实施例之滑套滑动示意图。在防震脚座1实施时,需将多个防震脚座1置于重物(如:音响器材)下方(如:四落方位),并藉由防震脚座1内部的球体30形成避震效果。而由于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之间仅藉由一球体30支撑,因此在放置防震脚座1于重物下方之前,藉由将滑套50由第二导槽42往上滑动至第一导槽40,并止于止檔部401,使滑套50同时接触第一导槽40及第二导槽42。当多个防震脚座1置于重物下方时,再分别将滑套50滑下,使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仅靠与球体30之点接触支撑,达成避震效果。藉此方式,能防止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在安装时歪斜移动,并于安装后,定位上基座10、下基座12及球体30保持于中心位置,达成优化之设置。本发明之上基座10、下基座12、滑套50及高度调整座60其形状皆为圆环形,但本发明并不对其形状加以限制。
请参阅图3,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如图3所示,于防震脚座1第二实施例中,上基座10之下表面103形成一尖锥体24,并使尖锥体24对准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上之一弧形凹槽26,以尖锥体24取代球体30。由于某些音响器材在运作时,会因声音的放送使器材产生震动,而震动会藉由器材下方接触面传递出去;因此藉由于器材下方配置具有尖锥体24之防震脚座1,使震动传递能藉由尖锥体24之尖端传递至地面,使震动幅度变为最小,使得本实施例的防震脚座具有防止震动的避震功能,可以进一步保护器材。而其余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请同时参阅图4A、4B,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三实施例示意图。防震脚座1第三实施例中,一贯穿开口107,贯穿该上基座10,并于贯穿开口107内壁形成一开口螺纹1071;一多功能避震件70,具有一上表面701及一下表面703,其中多功能避震件70之上表面701形成一尖锥体72,而多功能避震件70之下表面703形成一第一弧形凹槽28,而多功能避震件70之边壁具有与开口螺纹1071相对之一避震件螺纹705。而其余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实施时,当需以球体30来作为避震支撑时,将多功能避震件70之第一弧形凹槽28朝下配置与贯穿开口107结合(如图4A所示);而当需以尖锥体72来作为避震支撑时,将多功能避震件70之尖锥体72朝下配置与贯穿开口107结合(如图4B所示)。而在尖锥体72在作为避震方式时,可将球体30收纳于下基座12之容置槽129内,防止遗失。
请参阅图5,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四实施例示意图。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导槽42上形成一导槽螺纹421,而滑套50则形成与导槽螺纹421相对之一滑套螺纹501,因此藉由相对螺纹之配置,以转动滑套50来使滑套50上升或下降,并使滑套50能不轻易滑动。另外,于第一导槽40之止檔部401形成一45度角之一第一斜面403,而于滑套50之上端形成与第一斜面403相对之45度角之一第二斜面503。配置相对45度角斜面之目的,在于45度角斜面具有使组件对中之功用;当滑套50往上位移,并使其第二斜面503与第一斜面403接触时,会使上基座10自动对正,使第一弧形凹槽20、第一弧形凹槽22及球体30(或是尖锥体24、弧形凹槽26)彼此标齐。因此,当防震脚座1置于重物下,并将滑套50往下位移使防震脚座1形成避震状态时,其组件已是标齐对正之最佳状态。而本实施例其余结构特征与第一、二或三实施例相同,不再加以赘述。
请参阅图6,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五实施例示意图。在第五实施例中,其组件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而主要特征为第一导槽40上形成一导槽螺纹405,而滑套50则形成与导槽螺纹405相对之一滑套螺纹501;因此当滑套50往上位移至上基座10之第一导槽40时,可经由导槽螺纹405与滑套螺纹501互相结合,且由于滑套50之滑套螺纹501亦部分与第二导槽42之导槽螺纹421结合,因此滑套50能将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做结合,使防震脚座1在以45度角斜面做标齐对正时更精确,而在防震脚座1收纳或移动时,更能防止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分离。
请参阅图7,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在第六实施例中,其组件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而主要特征为一限制边128,由下基座12之上表面121之周边向外凸出,并使限制边128凸出于第二导槽42。一滑套52,由一位移部521及一套环部523所组成。其中位移部521套设于第二导槽42,而套环部523对齐第一导槽40。第一导槽40上形成一导槽螺纹405,而滑套52之套环部523形成与导槽螺纹405相对之套环部螺纹5231。因此当滑套52往上位移,并使套环部523移至上基座10之第一导槽40时,可经由导槽螺纹405与套环部螺纹5231互相结合;而套设于第二导槽42上的位移部521在向滑动时,会因限制边128限制于第二导槽42上不致过渡滑出。滑套52能将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做结合,使防震脚座1在以45度角斜面做标齐对正时更精确,而在防震脚座1收纳或移动时,更能防止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分离。
请参阅图8,系为本发明之防震脚座之第七实施例示意图。在第七实施例中,其组件结构与第六实施例相同,而主要特征为一连接槽14,系形成于上基座10之上表面101,并于连接槽14内壁形成一连接槽螺纹141;一连接件80,具有一结合板801及形成于结合板801之上表面之一连接凸块803,结合板801具有一与连接槽螺纹141相对之一结合板螺纹8011,并使连接槽14与连接件80能藉由连接槽螺纹141及结合板螺纹8011相互结合。而连接凸块803之外壁上形成一连接凸块螺纹8031,藉由连接凸块螺纹8031能与外部设备下方之螺孔结合,避免防震脚座1随意移动。
请参阅图9,系为本发明之配置有防震脚座的设备示意图。如图9所示,设备90为一几何形状所形成的物体,在设备90的底部为一底部平面901,例如一种音响设备或是一种半导体厂中的制造设备(如:曝光设备、蚀刻设备等)或是半导体封测试厂中的设备(如:打线机、探针卡设备等);可能将设备的底部平面901形成在复数个防震脚座903之上,使得设备与地面之间藉由复数个防震脚座903来支撑,故当地震发生时,可以藉由复数个防震脚座903来抵销地震所产生的位移或是震动,使得设备90不会倾倒;其中防震脚座903之特征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不再加以赘述。藉由设备90上所配置之防震脚座903,能轻易达到防震之功效。
请参阅图10,系为本发明之配置有防震脚座的机台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机台92为一几何形状所形成的物体,在机台92的底部为一底部平面921且在底部平面921上形成复数个脚架923;可将机台92底部平面921上的每一个脚架923形成在一个防震脚座925之上,使得机台92与地面之间藉由复数个防震脚座925来支撑,故当地震发生时,可以藉由复数个防震脚座925来抵销地震所产生的位移或是震动,使得机台92不会倾倒;其中防震脚座925之特征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不再加以赘述。藉由机台92上所配置之防震脚座925,能轻易达到防震之功效。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对第一弧形凹槽20及第一弧形凹槽22最佳曲率之设置,使防震脚座1在避震效果上达到优化。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滑套50、52之设置,能在防震脚座1安装于设备下时,轻易将上基座10、下基座12与球体30定位置中;且于移除防震脚座1时,能完整取出,不致组件分离遗失。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第一斜面403及第二斜面503之45度角配置,使上基座10与下基座12能轻易对齐置中,避免浪费不必要的矫正时间。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多功能避震件70之设置,能依照需求以尖锥体72或第一弧形凹槽28来做替换,使防震脚座1形成多功能用途之设备,简单又方便。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尖锥体72来传递器材本身之震动,使震动幅度变为最小,达到防震之功效。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高度调整座60之设置,能在防震脚座1配置于设备下方时,轻易调整各角落之高度,以达成设备水平放置之目的,既迅速且方便。
本发明之防震脚座1能藉由连接件80之设置,能将防震脚座1锁固于设备下方,避免防震脚座1随意移动,使设备放置能更安全且稳固。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之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本领域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