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pdf

  • 上传人:n****g
  • 文档编号:6374907
  • 上传时间:2019-06-05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828.2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12364.9

    申请日:

    2014.03.24

    公开号:

    CN104948683A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3/62申请日:20140324|||公开

    IPC分类号:

    F16H3/62

    主分类号:

    F16H3/62

    申请人: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发明人:

    夏承钢; 孙江明

    地址:

    201800上海市嘉定区叶城路163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

    代理人:

    朱俊跃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包括输入齿轮、四个行星排、两个离合器和六个制动器。本发明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可实现大、中、小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可额外提供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原有的极小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一起构成完整的、对于每个前进挡均具有的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改善了车辆转向性能,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现有侧变速箱履带车辆的改装。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齿轮;
    左转向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齿圈通过第一行星架与第一太阳轮相连;第二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大太阳轮通过第二行星架分别与第二小太阳轮和第二齿圈相连;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作为所述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左输出端与左侧变速箱相连接;
    右转向变速机构,包括:第三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齿圈通过第三行星架与第三太阳轮相连;第四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四大太阳轮、第四小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所述第四大太阳轮通过第四行星架分别与第四小太阳轮和第四齿圈相连;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小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齿圈和所述第三太阳轮;所述第三齿圈作为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行星架连接,所 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大太阳轮连接,所述第四大太阳轮作为所述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右输出端与右侧变速箱相连接;以及,
    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通过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和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相对于所述输入齿轮呈镜面对称布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1挡;
    当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2挡;
    当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3挡;
    当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4挡;
    当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1挡;
    当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五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2挡;
    当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制动器和所 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3挡;以及,
    当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所述第五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4挡。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1挡或所述右1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所述左2挡或所述右2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所述左3挡或所述右3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且挡位速比i与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的关系为:
    ρ=i+12(i-1).]]>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直驶;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3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2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1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3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 述右2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以及,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1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力变矩器,其包含泵轮、涡轮和闭锁离合器;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泵轮相固接,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通过所述涡轮与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传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转向传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改善现有双侧变速箱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传动系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双侧变速兼转向的传动系,其工作原理如下:直驶时,双侧变速箱挂相同挡位;转向时,低速侧侧变速箱降低一挡;一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可实现ρ=0.5的原地转向;当一侧变速箱挂1挡,另一侧变速箱挂倒挡,则可实现-0.5<ρ<0.5的原位中心转向。此类双侧变速箱从车体侧面的侧传动孔向内装入车体,通过前传动与发动机相连接,虽然其转向性能不佳,但却使得动力传动舱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车体长度缩短近一米,可有效减小车辆外形轮廓,减少被发现和命中的概率,因此在俄罗斯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毫不犹豫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有两种型号的双侧变速箱在数量巨大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使用,其中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300rpm的柴油机使用,具有七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另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0000rpm的燃气轮机使用,具有四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现有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速比依次为:8.1714/4.4/3.4856/2.7867/2.0274/1.4667/1.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n-1依次为:0.5/1.667/4.3119/4.4873/3.170/3.1158/2.6427。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挡位速比依次为:4.761/2.160/1.460/1.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n-1依次为:0.5/1.43/2.58/2.67。各挡的规定转向 半径本应随着挡位增加而逐渐增大,但以上数据表明,两种型号的双侧变速箱的中高挡规定转向半径偏小而不堪实用,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将导致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剧烈侧滑或向一侧倾覆。此外,车辆从直驶进入转向并向规定转向半径过渡时,须操纵着相应的摩擦元件处于打滑状态,因此不能实现精确转向,也由于过渡时间太长而影响操纵摩擦元件的寿命。
    现有四挡或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划分和挡位速比主要是按照满足直驶性能需求设置的,对于转向性能需求只能适当兼顾,但实际使用经验表明,这对驾驶员操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使得驾驶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转向,以避免发生侧滑。改善现有七挡侧变速箱转向特性的方案措施如下(Liu Xiuji.Design of Multi-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2):对高挡增加一些专用于转向时一侧降速的挡来加大转向半径,保留原1、2、4、6和7挡作为直驶挡,原3和5挡作为转向挡,改善了原4挡和原6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但原7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仍较小不堪实用。
    俄罗斯专利RU2412847C1提出了一种用于改善采用双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的液压传动装置,其包括ЗК转向机构、六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液压泵马达机组和多组传动齿轮,发动机的动力分成两路,一路直接进入ЗК转向机构,另一路进入液压泵马达机组后再进入ЗК转向机构中与前一路动力汇流,在ЗК转向机构输出端形成差速,动力输出后分别驱动两侧侧变速箱。该液压传动装置改善了转向性能,但液压泵马达机组使得成本增加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用于改善现有双侧变速箱履带车辆的转向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包括:
    输入齿轮;
    左转向变速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齿圈通过第一行星架与第一太阳轮相连;第二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大太阳轮通过第二行星架分别与第二小太阳轮和第二齿圈相连;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作为所述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左输出端与左侧变速箱相连接;
    右转向变速机构,包括:第三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所述第三齿圈通过第三行星架与第三太阳轮相连;第四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四大太阳轮、第四小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所述第四大太阳轮通过第四行星架分别与第四小太阳轮和第四齿圈相连;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小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齿圈和所述第三太阳轮;所述第三齿圈作为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四行星架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大太阳轮连接,所述第四大太阳轮作为所述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右输出端与右侧变速箱相连接;以及,
    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通过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和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相对于所述输入齿轮呈镜面对称布置。
    优选的,当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 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1挡;
    当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2挡;
    当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和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3挡;
    当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和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左4挡;
    当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1挡;
    当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五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2挡;
    当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制动器和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3挡;以及,
    当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所述第五制动器和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4挡。
    优选的,所述左1挡或所述右1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
    所述左2挡或所述右2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
    所述左3挡或所述右3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设置;
    且挡位速比i与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的关系为:
    ρ=i+12(i-1).]]>
    优选的,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直驶;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3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2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 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1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4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左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3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2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以及,
    当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左4挡,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挂所述右1挡时,车辆实现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右转向。
    优选的,还包括液力变矩器,其包含泵轮、涡轮和闭锁离合器;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泵轮相固接,所述左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通过所述涡轮与所述右转向变速机构的输入端相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大、中、小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当该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匹配现有侧变速箱使用时,可额外提供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原有极小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一起构成完整的、对于每个前进挡均具有四个规定转向半径,较大地改善了车辆转向性能。该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现有侧变速箱履带车辆的改装。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包括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在内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七挡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100OL,100OR分别是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及其左、右输出端;10是输入齿轮;30L,30R分别为左转向变速机构和右转向变速机构;1,1S,1R,1C分别是第一行星排、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2,2S1,2S2、2R,2C分别是第二行星排、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3,3S,3R,3C分别是第三行星排、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4,4S1,4S2、4R,4C分别是第四行星排、第四大太阳轮、第四小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C1,C2,B1,B2,B3,B4,B5,B6分别是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第五制动器和第六制动器;7,71,72,73分别是液力变矩器、泵轮、涡轮及闭锁离合器;8是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具体阐释。
    第一具体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包括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在内的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中央 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包括:输入齿轮10,发动机8的动力经过前传动(未示出)传递到其上;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包括:第一行星排1,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和第一行星架1C;第二行星排2,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二齿圈2R和第二行星架2C;第一制动器B1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1S,第二制动器B2用于制动第二齿圈2R,第三制动器B3用于制动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一离合器C1用于连接第一齿圈1R和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作为左转向变速机构30L的输入端,第一太阳轮1S与第二行星架2C相连接,第一行星架1C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相连接,第二大太阳轮2S1作为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的左输出端100L与左侧变速箱9L相连接;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包括:第三行星排3,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3S、第三齿圈3R和第三行星架3C;第四行星排4,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四大太阳轮4S1、第四小太阳轮4S2、第四齿圈4R和第四行星架4C;第四制动器B4用于制动第三太阳轮3S,第五制动器B5用于制动第四齿圈4R,第六制动器B6用于制动第四小太阳轮4S2,第二离合器C2用于连接第三齿圈3R和第三太阳轮3S;第三齿圈3R作为右转向变速机构30R的输入端,第三太阳轮3S与第四行星架4C相连接,第三行星架3C与第四大太阳轮4S1相连接,第四大太阳轮4S1作为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的右输出端100R与右侧变速箱9R相连接;以及左转向变速机构30L的输入端通过输入齿轮10与右转向变速机构30R的输入端相连接。
    表1是左、右转向变速机构的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转向变速机构30L和30R各具有多个挡位,即左1挡、左2挡、左3挡和左4挡,以及右1挡、右2挡、右3挡和右4挡。当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一离合器C1、第一制动器B1和第三制动器B3分离,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实现左1挡;当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一离合器C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制动器B3分离,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实现左2挡;当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一离合器C1、第一制动器B1和第二 制动器B2分离,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实现左3挡;当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制动器B3分离,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实现左4挡;当第一离合器C1、第一制动器B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制动器B3分离,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实现空挡;当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二离合器C2、第四制动器B4和第六制动器B6分离,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实现右1挡;当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二离合器C2、第五制动器B5和第六制动器B6分离,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实现右2挡;当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第四制动器B4和第五制动器B5分离,右转向变速机构实现右3挡;当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四制动器B4、第五制动器B5和第六制动器B6分离,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实现右4挡;以及当第二离合器C2、第四制动器B4、第五制动器B5和第六制动器B6分离,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实现空挡。
    表1中也列出了分别根据左、右转向变速机构30L、30R的行星排运动学方程求得的挡位速比,其中k1、k21与k22、k3、k41与k42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k1是第一齿圈1R与第一太阳轮1S的齿数比,k21是第二齿圈2R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的齿数比,k22是第二齿圈2R与第二小太阳轮2S2的齿数比,k3是第三齿圈3R与第三太阳轮3S的齿数比,k41是第四齿圈4R与第四大太阳轮4S1的齿数比,k42是第四齿圈4R与第四小太阳轮4S2的齿数比。为了保证左右转向时输出对称,选择k1=k3、k21=k41与k22=k42。
    表1:左、右转向变速机构的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分离,○接合)


    参考表1可知,如果一侧转向变速机构的速比为1,则另一侧的速比i即为两侧速比的比值,决定了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大小。因此,根据式(1)由选定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可确定各挡速比,其中,左1挡或右1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设置,左2挡或右2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设置,左3挡或右3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设置。第一、第二和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依次减小,即ρ1>ρ2>ρ3。
    ρ=i+12(i-1)---(1)]]>
    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4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4挡时,车辆实现直驶;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3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4挡时,车辆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左转向;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2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4挡时,车辆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左转向;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1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4挡时,车辆实现第三规定相对 转向半径ρ3的左转向;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4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3挡时,车辆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右转向;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4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2挡时,车辆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右转向;当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4挡,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1挡时,车辆实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的右转向。
    表2示出了右转向变速机构30R挂右4挡,左转向变速机构30L挂左1挡、左2挡和左3挡时的大、中、小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ρ2和ρ3。根据ρ的分布范围,选择合适的k1、k21与k22数值。参考常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常用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数值范围,选择ρ1=8~9,ρ2=5~6和ρ3=3~4,则i1=1.1176~1.1333,i2=1.1818~1.2222,i3=1.2857~1.4。试算后选择k1=3.0,k21=1.5与k22=2.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3。
    表2: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

    表3: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左转向变速挡位挡位速比in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左1挡1.3333.5左2挡1.2005.5左3挡1.1258.5
    虽然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和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各有四个操纵元件,但每次转向时,只需分离一个操纵元件并接合另一个操纵元件, 因此操纵控制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不便之处。转向盘或操纵杆提供转向角信号,传动装置的电子控制器据此信号以及其它传感器信号一起对转向换挡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控制相应的操纵元件及其接合程度,实现期望的转向半径。
    现有四挡侧变速箱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n-1依次为:0.5/1.43/2.58/2.67。因此,如果在达到第三规定转向半径后还想继续减小转向半径,内侧侧变速箱降低一挡,即可得到极小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在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侧变速箱9L和9R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得到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而且对于每个前进挡都有,能够较好地满足行驶转向需求。
    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可以匹配如图4所示的现有四挡侧变速箱使用,当然也可以匹配如图5所示的现有七挡侧变速箱使用。如果期望减少一种侧变速箱的型号,则可考虑在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基础上,适当修改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后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较小的柴油发动机使用。
    第二具体实施例:
    由于上述原因,考虑柴油发动机也匹配现有四挡侧变速箱。但由于柴油发动机的转矩适应性系数只有1.6,而燃气轮机的达到2.5,因此其必须匹配至少五个前进挡位,或者添加一液力变矩器来扩大柴油机的转速–转矩范围。
    图3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包括:输入齿轮10;液力变矩器7,其包含泵轮71、涡轮72和闭锁离合器73;左转向变速机构30L包括:第一行星排1,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和第一行星架1C;第二行星排2,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二齿圈2R和第二行星架2C;第一制动器B1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1S, 第二制动器B2用于制动第二齿圈2R,第三制动器B3用于制动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一离合器C1用于连接第一齿圈1R和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作为左转向变速机构30L的输入端,第一太阳轮1S与第二行星架2C相连接,第一行星架1C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相连接,第二大太阳轮2S1作为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的左输出端100L与左侧变速箱9L相连接;右转向变速机构30R包括:第三行星排3,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3S、第三齿圈3R和第三行星架3C;第四行星排4,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四大太阳轮4S1、第四小太阳轮4S2、第四齿圈4R和第四行星架4C;第四制动器B4用于制动第三太阳轮3S,第五制动器B5用于制动第四齿圈4R,第六制动器B6用于制动第四小太阳轮4S2,第二离合器C2用于连接第三齿圈3R和第三太阳轮3S;第三齿圈3R作为右转向变速机构30R的输入端,第三太阳轮3S与第四行星架4C相连接,第三行星架3C与第四大太阳轮4S1相连接,第四大太阳轮4S1作为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的右输出端100R与右侧变速箱9R相连接;输入齿轮10与泵轮71相固接,左转向变速机构30L的输入端通过涡轮72与右转向变速机构30R的输入端相连接。
    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100的挡位原理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包括输入齿轮、四个行星排、两个离合器和四个制动器,可实现大、中、小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当该传动装置匹配现有侧变速箱使用时,可额外提供三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原有极小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一起构成完整的、对于每个前进挡均具有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较大地改善了车辆转向性能。该传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现有侧变速箱履带车辆的改装。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 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中央 转向 变速 传动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中央转向变速传动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37490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