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阻尼装置.pdf

  • 上传人:a2
  • 文档编号:6371425
  • 上传时间:2019-06-05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654.96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337304.1

    申请日:

    2012.01.06

    公开号:

    CN104948636A

    公开日:

    2015.09.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F 9/12申请日:20120106|||公开

    IPC分类号:

    F16F9/12; F16F9/36

    主分类号:

    F16F9/12

    申请人:

    株式会社利富高

    发明人:

    小野贵志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11-003077 2011.01.11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代理人:

    丁文蕴; 杜嘉璐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其具备:呈圆筒状的内部件;具有能够通过该筒一端侧以能够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容纳内部件的有底的环状空间的外部件;以及填充于环状空间的粘性流体。在内部件的外侧形成有供外侧密封环嵌入的环周槽,并且在内部件的内侧形成有位于比所述环周槽更靠所述筒一端侧的位置且定位内侧密封环的环周阶梯面。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内部件,其呈圆筒状且具有安装于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
    外部件,其具有外侧环周壁、内侧环周壁及底壁,并利用这些壁构成能够通过与所述底壁侧相反的导入开口将所述内部件从该筒一端侧以能够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放入的有底的环状空间,并且具备安装于另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以及
    粘性流体,其填充于所述环状空间且对伴随所述一方对象物的可动或者相对可动的、内部件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施加阻力,
    在所述内部件的外侧形成有供外侧密封环嵌入的环周槽,并且,
    在所述内部件的内侧形成有位于比所述环周槽更靠所述筒一端侧的位置且对内侧密封环进行定位的环周阶梯面,
    在沿内部件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中心轴方向上,环周槽与环周阶梯面之间的距离与外侧密封环及内侧密封环的粗细大致相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位于内部件的环周槽的内方的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内部件的筒另一端侧形成有配合部,该配合部在内部件完全进入外部件的环状空间的位置上与形成在外部件的外侧环周壁的导入开口侧的被配合部配合,并且,
    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位于内部件的配合部的内方的长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内部件的筒另一端侧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内部件完全进入外部件的环状空间的位置上与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的筒端相抵接。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内部件的筒另一端侧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内部件完全进入外部件的环状空间的位置上与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的筒端相抵接。

    说明书

    说明书阻尼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280005096.X、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01月06日、发明名称为“阻尼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阻尼装置的改良,该阻尼装置包括:内部件;以能够使该内部件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其组合的外部件;以及对该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施加阻力的粘性流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示出了如下阻尼器:相对于具备环状空间的外壳,在该环状空间能够旋转地容纳呈筒状的转子,通过填充于该环状空间的粘性流体对该转子的旋转施加阻力。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阻尼器中,由于密封转子外侧与外壳之间的O形环和密封转子内侧与外壳之间的O形环,以在与转子的旋转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线段上重合的方式定位,因此难以使阻尼器的外径最小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阻尼器中,为了按压密封转子外侧与外壳之间的O形环,需要盖子,另外,转子的利用O形环的密封部位并不是能够使阻尼器的外径最小化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7/102111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3-5062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点在于,付与该种阻尼装置如下功能:不导致其部件数量的增加、结构的复杂化,且在使其外径最小化的同时有效地防止被填充的粘性流体的泄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阻尼装置具备:
    内部件,其呈圆筒状且具有安装于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
    外部件,其具有外侧环周壁、内侧环周壁及底壁,并利用这些壁构成能够通过与所述底壁侧相反的导入开口将所述内部件从该筒一端侧以能够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放入的有底的环状空间,并且具备安装于另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以及
    粘性流体,其填充于所述环状空间且对伴随所述一方对象物的可动或者相对可动的、内部件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施加阻力,
    在所述内部件的外侧形成有供外侧密封环嵌入的环周槽,并且,
    在所述内部件的内侧形成有位于比所述环周槽更靠所述筒一端侧的位置且对内侧密封环进行定位的环周阶梯面。
    根据该构成,将外侧密封环嵌入内部件的环周槽且将内侧密封环容纳于内部件的内侧的同时向外部件的环状空间填充了粘性流体,在从这种状态将内部件容纳至该环状空间进行组合时,由内侧密封环密封内部件的内表面与内侧环周壁之间且外侧密封环密封内部件的外表面与外侧环周壁之间的期间,能够使环状空间内的空气从内部件的外表面与外侧环周壁之间排出,能够有效地防止该组合时所述粘性流体向外部的泄漏,特别是从内部件的内表面与内侧环周壁之间的泄漏。另外,在内部件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中心轴方向上,所述环周槽的形成位置与环周阶梯面的形成位置错开。
    若在沿所述内部件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中心轴的方向上,使环周槽与环周阶梯面之间的距离与外侧密封环及内侧密封环的粗细大致相等,则能够使在该中心轴方向的阻尼装置的尺寸成为最小限度。
    另外,若形成所述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位于内部件的环周槽的内方的长度,则在所述旋转的中心轴方向的宽范围内,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支撑内部件,因此能够以该中心轴为中心使内部件少偏离地旋转或者相对旋转,并且在内侧环周壁与外侧环周壁之间牢固地夹持嵌入于环周槽的外侧密封环,从而能够使利用该外侧密封环的密封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若在内部件的筒另一端侧形成有配合部,该配合部在内部件完全进入外部件的环状空间的位置上与形成在外部件的外侧环周壁的导入开口侧的 被配合部配合,并且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位于内部件的配合部的内方的长度,则能够通过该内筒部做出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的配合更加难以解开的状态。
    另外,若在内部件的筒另一端侧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内部件完全进入外部件的环状空间的位置上与形成外部件的内侧环周壁的内筒部的筒端相抵接,则仅通过单纯地组合内部件和外部件,就能够使该组合状态成为正如所设计的状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付与阻尼装置如下功能:使其外径最小的同时有效地防止被填充的粘性流体的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阻尼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1的阻尼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1的阻尼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在图4的A-A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6为在图4的B-B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中将内部件与外部件组合过程中的样子的剖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具备:内部件1;以能够使该内部件1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其组合的外部件2;以及对该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施加阻力的粘性流体3,并且称为所谓的回转式阻尼器或者旋转阻尼器等。所涉及的内部件1和外部件2典型地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内部件1、外部件2分别具有相对于未图示的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10、相对于未图示的另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20。并且,所涉及的阻尼装置用于,当内部件1利用一方对象物的可动或者相对可动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时,由所述粘性流体3对此施加阻力,对所涉及的一方对象物的可动或者相对可动作用一定 的制动力。
    在图示的例子中,内部件1呈筒两端均开放的圆筒状。内部件1从其筒一端11侧被容纳于外部件2的后述环状空间25。在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在夹持其筒口的直径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沿筒轴方向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0a。另一方面,外部件2由均为筒状的内筒部21和外筒部22具有内侧环周壁21a和外侧环周壁22a,两者之间为环状空间25,并且在外侧环周壁22a的外表面的一处具有沿筒轴方向延伸的肋20a。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将能够回转地组合一方对象物和另一方对象物的未图示的轴插通于内部件1的内侧的状态下,内部件1将所述凸部10a嵌入在形成于一方对象物的未图示的凹处而安装于一方对象物,从而使内部件1随着以该轴为中心的一方对象物的回转或者相对回转,以该轴为中心与一方对象物一起回转或者相对回转。另一方面,外部件2将所述肋20a嵌入在形成于另一方对象物的未图示的凹处,从而与另一方对象物侧成为一体化。即,在图示的例子中,内部件1的凸部10a起到安装于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10的功能,外部件2的肋20a起到安装于另一方对象物的安装部20的功能。
    外部件2具有所述内侧环周壁21a、外侧环周壁22a以及底壁23a,并且利用这些壁21a、22a、23a构成有底的环状空间25,该环状空间25能够从与所述底壁23a侧相反的导入开口24a,将所述内部件1从其筒一端11侧以能够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方式放入。底壁23a由横跨所述内筒部21的筒一端21b和外筒部22的筒一端22b之间的底板23形成。粘性流体3填充于所涉及的所述环状空间25,并对伴随于所述一方对象物的可动或者相对可动的、内部件1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施加阻力。(粘性流体3在除图7之外的各图中没有图示。)作为所涉及的粘性流体3,典型地可以使用硅油、润滑油。即,在外侧环周壁22a和内侧环周壁21a之间形成有比内部件1的壁厚稍大的间隔。
    另一方面,在所述内部件1的外侧形成有供外侧密封环4嵌入的环周槽13,并且在该内部件1的内侧形成有位于比所述环周槽13更靠所述筒一端11侧且定位内侧密封环5的环周阶梯面14。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侧,以在与该筒另一端12之间稍微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环周槽13。该环周槽13的深度为内部件1 的形成该环周槽13的部位的壁厚的大约一半的尺寸,并且,比外侧密封环4的粗细稍小。
    另一方面,内部件1的壁厚从其筒一端11至环周槽13的形成部位的稍微靠前的位置与环周槽13的深度大致相等,从该靠前的位置至筒另一端12是环周槽13的深度的大致2倍。内部件1的外表面15从其筒一端11至筒另一端12无阶梯地形成,因此,在所述壁厚的变化位置形成有朝向筒一端11侧的环周阶梯面14。在该环周阶梯面14与筒一端11之间的内部件1的内径与内侧密封环5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内侧密封环5的内径与形成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的内筒部21的筒另一端21c侧的外径相比稍小。
    由此,在该实施方式的阻尼装置中,将外侧密封环4嵌入内部件1的环周槽13且将内侧密封环5容纳于内部件1的内侧的同时向外部件2的环状空间25填充了粘性流体3,在从这种状态将内部件1容纳至该环状空间25进行组合时,(图7)由内侧密封环5密封内部件1的内表面16与内侧环周壁21a之间且外侧密封环4密封内部件1的外表面15与外侧环周壁22a之间的期间,能够使环状空间25内的空气从内部件1的外表面15与外侧环周壁22a之间排出,能够有效地防止该组合时所述粘性流体向外部的泄漏,特别是从内部件1的内表面16与内侧环周壁21a之间的泄漏。另外,在沿内部件1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中心轴x(图6)的方向上,所述环周槽13的形成位置与环周阶梯面14的形成位置错开,而且环周槽13的深度为内部件1在该环周槽13的形成部位上的壁厚的大约一半的尺寸,因此能够使在内部件1与外部件2之间的密封部位的阻尼装置的外径为最小限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所述内部件1的旋转或者相对旋转的中心轴x的方向上,所述环周槽13与环周阶梯面14之间的距离与外侧密封环4及内侧密封环5的粗细大致相等。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在沿该中心轴x的方向上的阻尼装置的尺寸也成为最小限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的内筒部21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21a位于内部件1的环周槽13的内方的长度。具体来说,就内筒部21的外径而言,在位于底壁23a的筒一端21b至利用内侧密封环5的密封部位之间,与内部件1的筒一端11侧的内径大致相等,由此至前端与 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侧的内径大致相等地变细,两者之间形成有环周阶梯面21d。然后,在组合了内部件1和外部件2之后的状态下,使内侧密封环5保持在内部件1的环周阶梯面14与外部件2的环周阶梯面21d之间。与此同时,利用该内侧密封环5的密封部位与内筒部21的筒另一端21c之间的部位位于内部件1的环周槽13的内方。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所述旋转的中心轴x的方向的宽范围内,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支撑内部件1,因此能够以该中心轴x为中心使内部件1少偏离地旋转或者相对旋转,并且在内侧环周壁21a与外侧环周壁22a之间牢固地夹持嵌入于环周槽13的外侧密封环4,从而能够使利用该外侧密封环4的密封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侧形成有配合部17,该配合部17在内部件1完全进入外部件2的环状空间25的位置上与形成于外部件2的外侧环周壁22a的导入开口侧24的被配合部26配合。与此同时,形成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的所述内筒部21具备使所述内侧环周壁21a位于所涉及的内部件1的配合部17的内方的长度。在图示的例子中,所涉及的配合部17作为形成于内部件1的环周槽13与筒另一端12之间的环周凸部17a而构成。此外,所涉及的被配合部26作为形成于外部件2的外筒部2的筒另一端22c侧的内表面的环周凹部26a而构成。环周凸部17a使朝向内部件1的筒一端11侧的面延伸至靠近该环周凸部17a的顶部而作为向外侧扩出的倾斜面17b,在内部件1如上所述地容纳于外部件2时该倾斜面17b接触到外筒部22的筒另一端22c,主要是该外筒部22的筒另一端22c侧向外侧弹性地推压扩张来允许该容纳,并且通过在该容纳的结束位置的弹性恢复而使环周凸部17a进入环周凹部26a,由此维持内部件1与外部件2的所述组合状态。形成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的所述内筒部21使所述内侧环周壁21a位于所涉及的内部件1的配合部17的内方,因此能够通过该内筒部21做出使配合部17与被配合部26的配合更加难以解开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侧形成有在内部件1完全进入外部件2的环状空间25内的位置上与形成外部件2的内侧环周壁21a的内筒部21的筒端、即所述筒另一端21c相抵接的抵接部18。在图示的例子中,所涉及的抵接部18作为形成于内部件1的筒另一端12的内侧的环 周凸缘而构成。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单纯地组合内部件1和外部件2,就能够使其组合状态成为正如所设计的状态。
    在此引用了2011年1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1-003077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公开的内容而被采用。

    关 键  词:
    阻尼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阻尼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37142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