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扫描方法.pdf

  • 上传人:li****8
  • 文档编号:6369481
  • 上传时间:2019-06-04
  • 格式:PDF
  • 页数:26
  • 大小:1.2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33206.1

    申请日:

    2014.04.03

    公开号:

    CN104898904A

    公开日:

    2015.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6F 3/044申请公布日:2015090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4申请日:20140403|||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4

    主分类号:

    G06F3/044

    申请人: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晋棠; 万鸿政; 郑庭轩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市

    优先权:

    103107383 2014.03.05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4

    代理人:

    程伟; 王锦阳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扫描方法,主要是在一基板的一表面上并排设有多个与一第一方向上平行的电极组以构成一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每一电极组分别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和一互容式感应区;前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可由每一电极对的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分别感应物体,以实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检测功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在同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和一互容式感应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自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一电极对,该电极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第二电极的一端分别与一第一信号引脚、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两个电极对,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与该驱动电极相对的感应电极。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驱动电极分别与一驱动信号引脚连接,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感应电极分别和自容式感应区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电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两个驱动电极,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该第一、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内接线,其用以连接两个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且位于其中一电极对的第一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间;
    一接地线,其包括一通过各电极对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间的内环线段,该内环线段在各电极对内、相对该第一内接线以 外的线段处具有一个以上的线宽补偿段,该线宽补偿段的线宽大于接地线的线宽。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进一步包括:
    一个以上的第二内接线,其用以连接其中一电极对的感应电极和自容式感应区内的一第二电极;
    该接地线进一步包括一绕经互容式感应区内各电极对的感应电极及自容式感应区的外环线段。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两个电极对的两个第二驱动电极相邻且连接为一体,两个第一驱动电极位于第二驱动电极的相对外侧。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具有一宽端、一窄端及一斜边而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电极并以斜边相对;且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以其宽端或窄端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部,每一电极部分别具有一宽端;其中各电极部以宽端相连,该第二电极各电极部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极各相邻的电极部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特征在于,该互容式感应区内两个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通过一导线相互连接,其中一电极对的第一驱动电极和另一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有一空导线。

    12.  一种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表面,该基板表面具有一个以上的触控区;
    每一触控区包括多个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并排且与一第一方向实 质上平行设置;每一电极组分别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和一互容式感应区。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表面具有两个触控区,二触控区上下相邻排列。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表面具有一第一端,并在第一端上设有多个的第一信号引脚及多个的第二信号引脚;该自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一电极对,该电极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第二电极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组的各互容式感应区内分别具有两个电极对,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与该驱动电极平行相对的感应电极,该基板表面的第一端上进一步设有多个的驱动信号引脚,该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驱动电极分别与一对应的驱动信号引脚连接,其感应电极分别和自容式感应区的第一、第二电极电连接。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表面的第一端上所设的驱动信号引脚包括多个的第一驱动信号引脚和多个的第二驱动信号引脚;该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两个驱动电极,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一第二驱动电极,该第一、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到对应的第一驱动信号引脚、第二驱动信号引脚。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触控区内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两个相邻电极组共用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各该电极组内的互容式感应区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电极组的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电连接,并通过该第一、第二电极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所述两个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驱动电极共同与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连接,第二驱动电极共同与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连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触控区内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两个相邻电极组,其中一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一第一驱动电极与另一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一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连接为一体。

    19.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8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电极组的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具有一宽端、一窄端及一斜边而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电极并且以斜边相对;且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以其宽端或窄端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20.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8所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部,每一电极部分别具有一宽端;其中各电极部以宽端相连,该第二电极各电极部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极各相邻的电极部间。

    21.  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的电极组,每一电极组分别具有一第一感应区和一第二感应区,该第一、第二感应区内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电极对,该扫描方法包括:
    对第一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自容式扫描;
    对第二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互容式扫描;
    根据自容式、互容式扫描结果判断发生于该电容式触控面板上的一个以上的触控物体。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具有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感应电极,该进行互容式扫描的步骤还包括:
    将一驱动信号发送至各驱动电极;以及
    通过该感应电极检测各该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间的互容感应量。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具有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进行自容式扫描的步骤还包括:
    分别将一驱动信号发送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以及
    分别检测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自容感应量。

    说明书

    说明书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扫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特别涉及一种可实现多物体检测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扫描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具有工艺良率高、成本低等优势而广受业界青睐。如图8A与8B所示一种现有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在一基板80上以水平方向并排形成有多个的条状感应电极81,每一感应电极81分别由以互补方向排列的两个三角形左电极部L1~L8和右电极部R1~R8所组成。其对于物体坐标的判断(报点)是由一个以上感应电极81上左、右电极部所测得感应量的比值(L/L+R或R/L+R)所取得。而其驱动方式是采取自容式扫描,意即控制器是对左电极部送出驱动信号,由左电极部接收感应信号,对右电极部送出驱动信号,同样由右电极部接收感应信号,以分别取得其感应量,并计算其比值。
    上述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固然有良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但在多物体触控功能上则十分有限。当两个物体M1、M2分别落在不同的感应电极81时,根据上述原理,控制器可由两个物体M1、M2所落位置的两个感应电极81上分别取得其左、右电极部的感应量并计算其比例,而判断出所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如图8A所示)。但如果两个物体M1、M2落在同一个感应电极81上时(如图8B所示),即无法成功辨识。
    为提升多物体触控功能,一种如图9A与9B所示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是采用分区方法来实现多点检测的功能,主要是将基板80分为一上区801及一下区802,该上区801、下区802分别设置多个在垂直方向上并排的感应电极81、82,各个感应电极81、82仍分别由一左电极部L1~L8和一右电极部R1~R8所组成。
    由于将所有感应电极81、82分为上区801、下区802,因此当两 个物体M1、M2分别落在上区801、下区802内的任一感应电极81、82上(如图9A所示),或分别落在同一区内的不同感应电极81上,控制器都可以分别检测出所述两个物体M1、M2。但同样的,若两个物体M1、M2同时落在同一区内的同一感应电极上(如图9B所示),依然无法被成功辨识。
    为使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实现真实的多物体触控,并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采用互容式扫描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即应运而生,请参考图10所示,包括有多个在垂直方向并排的电极组90,每一电极组90包括一驱动电极91和多个感应电极92,该驱动电极91是呈长条状,各感应电极92是呈等距排列且与驱动电极91平行相对。而该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是采用互容式扫描,也即由驱动电极91传送驱动信号,而由各感应电极92接收感应信号。利用前述技术,无论两个以上的物体是分别落在不同的电极组90上或落在同一电极组90上,都可以由对应感应电极92上的感应量变化判读出来。
    上述技术尽管实现了在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上提供真实的多物体触控功能,却衍生引脚骤增的问题。由图10可以轻易看出,每一电极组90分别由一驱动电极91和多个感应电极92组成,该驱动电极91和各个感应电极92必须分别拉出信号引脚,以便与控制器连接。但信号引脚骤增的结果是必须缩小线宽、线距,其挑战了工艺技术,也形成了技术门槛。
    由上述可知,现有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功能十分受限,即使加以改进而由驱动电极和多个接收电极组成感应电极后,可以实现接近真实的多物体触控,但因引脚引脚的骤增使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原来具有的工艺门槛低、良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不复存在;故关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其应用在触控面板上时,能够简单的构造实现多物体检测。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使前述单层电容 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包括:
    多个在同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和一互容式感应区。
    优选地,该自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一电极对,该电极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第二电极的一端分别与一第一信号引脚、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两个电极对,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与该驱动电极相对的感应电极。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驱动电极分别与一驱动信号引脚连接,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感应电极分别和自容式感应区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的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两个驱动电极,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该第一、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进一步包括:
    一第一内接线,其用以连接两个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且位于其中一电极对的第一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间;
    一接地线,其包括一通过各电极对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间的内环线段,该内环线段在各电极对内、相对该第一内接线以外的线段处具有一个以上的线宽补偿段,该线宽补偿段的线宽大于接地线的线宽。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进一步包括:
    一个以上的第二内接线,其用以连接其中一电极对的感应电极和自容式感应区内的一第二电极;
    该接地线进一步包括一绕经互容式感应区内各电极对的感应电极及自容式感应区的外环线段。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两个电极对的两个第二驱动电极相邻且连接为一体,两个第一驱动电极位于第二驱动电极的相对外侧。
    优选地,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具有一宽端、一窄端及一斜边而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电极并以斜边相对;且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以其宽端或窄端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优选地,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部,每一电极部分别具有一宽端;其中各电极部以宽端相连,该第二电极各电极部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极各相邻的电极部间。
    优选地,该互容式感应区内两个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通过一导线相互连接,其中一电极对的第一驱动电极和另一电极对的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有一空导线。
    前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可由每一电极对的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分别感应物体,以实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检测功能。而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均可以传统工艺实现,因此能够兼顾多物体触控的实现与高良率、低成本的优点。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主要在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多物体检测。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使前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表面,该基板表面具有一个以上的触控区;
    每一个所述触控区包括多个电极组,所述电极组是并排且与一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设置;每一电极组分别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和一互容式感应区。
    优选地,该基板表面具有两个触控区,二触控区上下相邻排列。
    优选地,该基板表面具有一第一端,并在第一端上设有多个的第一信号引脚及多个的第二信号引脚;该自容式感应区内具有一电极对,该电极对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第一、第二电极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优选地,该电极组的各互容式感应区内分别具有两个电极对,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与该驱动电极平行相对的感应电极,该基板表面的第一端上进一步设有多个的驱动信号引脚,该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驱动电极分别与一对应的驱动信号引脚连接,其感应电极分别和自容式感应区的第一、第二电极电连接。
    优选地,该基板表面的第一端上所设的驱动信号引脚包括多个的第一驱动信号引脚和多个的第二驱动信号引脚;该电极组的互容式感 应区内的每一个电极对包括两个驱动电极,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一第二驱动电极,该第一、第二驱动电极分别连接到对应的第一驱动信号引脚、第二驱动信号引脚。
    优选地,所述两个触控区内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两个相邻电极组共用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各该电极组内的互容式感应区的感应电极分别与同一电极组的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电连接,并通过该第一、第二电极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所述两个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驱动电极共同与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连接,第二驱动电极共同与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两个触控区内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两个相邻电极组,其中一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的一第一驱动电极与另一电极组的互容式感应区内一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连接为一体。
    优选地,该电极组的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具有一宽端、一窄端及一斜边而呈三角形,该第一、第二电极并且以斜边相对;且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以其宽端或窄端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连接。
    优选地,该自容式感应区内的该第一、第二电极分别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部,每一电极部分别具有一宽端;其中各电极部以宽端相连,该第二电极各电极部分别位于该第一电极各相邻的电极部间。
    前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可由每一电极对的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分别感应物体,以实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检测功能。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其配合具有特殊设计电极组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使用,可实现更趋真实的多物体触控功能。
    为达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使前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中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的电极组,每一电极组分别具有一第一感应区和一第二感应区,该第一、第二感应区内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电极对,该扫描方法包括:
    对第一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自容式扫描;
    对第二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互容式扫描;
    根据自容式、互容式扫描结果判断发生于该电容式触控面板上的一个以上的触控物体。
    优选地,该第二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具有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感应电极,该进行互容式扫描的步骤还包括:
    将一驱动信号发送至各驱动电极;以及
    通过该感应电极检测各该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间的互容感应量。
    优选地,该第一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具有一第一电极和一第二电极,该进行自容式扫描的步骤还包括:
    分别将一驱动信号发送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以及
    分别检测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自容感应量。
    前述方法是对第一、第二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分别进行自容式扫描、互容式扫描,藉此由第一、第二感应区分别检测出一个以上的物体,进而在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上实现更趋真实的多物体触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的流程图。
    图8A、8B是已知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功能示意图。
    图9A、9B是另一种已知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功能示意图。
    图10是另一种已知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关于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考图1所示,主要是在一基板1的一表面上设有多个与一第一方向(例如X轴向)平行的电极组10,每一电极组10分别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对,并由所述电极对分别构成一自容式感应区101和一互容式感应区102。必须说明的是:前述基板1及其上电极组的尺寸、数量均仅为示意而已,且为更方便看清理解各电极组的构造,各电极组的间距也不是实施时实际的间距,事先声明。
    请配合参考图2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基板1表面具有一第一端,并在该第一端上设有多个信号引脚,分别与各个电极组10内的电极对电连接;每一电极组10包括三个电极对11~13,其中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具有一个电极对11,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具有两个电极对12、13,必须说明的是:该互容式感应区102也可以只有一个电极对。
    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电极对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电极111和一第二电极11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第二电极111、112分别为一三角形,其分别一宽边、一长边及一斜边,该宽边、长边是直角相邻,而第一、第二电极111、112是以其斜边平行相对;前述电极对11的形状仅为示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制其实施的必要条件。该第一、第二电极111、112并以同向的一端分别与一第一信号引脚113、一第二信号引脚114连接,并通过该第一、第二信号引脚113、114与一控制器(图中未示)连接,由控制器以自容式扫描检测第一、第二电极111、112的感应量,并根据其感应量比值判断物体坐标。
    关于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电极对11可以为另一种形式,请参考图2B所示,该电极对11仍包括一第一电极111及一第二电极112,该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分别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部,每一电极部分别具有一宽端、一窄端、一直边及一斜边;其中各电极部是以宽 端相连,且第一电极111各电极部的宽端和第二电极112各电极部的宽端是位于相对方向上,第二电极112各电极部分别位于第一电极111各相邻的电极部间,该第二电极112各电极部的斜边、直边分别与第一电极112各电极部的斜边、直边平行相对;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2分别具有三个电极部111A~111C、112A~112C。
    仍请参考图2A所示,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每一个电极对12、13包括一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与该驱动电极平行相对的感应电极120、130。换句话说,每一个电极对12、13可以是一个驱动电极和一个感应电极,也可以两个以上的驱动电极和一个感应电极,当具有多个驱动电极时,每个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可分别构成一个子电极对,各子电极对可以独立运行以进行互容式检测。驱动电极的数量越多,感应的解析度越高,但会增加驱动信号引脚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每一个电极对12、13包括两个驱动电极,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极121、131、第二驱动电极122、132;其中,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是在第一方向上作上下排列,且分别与对应的感应电极120、130平行相对。而且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是通过一导线125相互连接,其中一第二驱动电极122并且与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4连接;再者,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也相互连接,其中一第一驱动电极131并且与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123连接。该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因而分别通过该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3、124与控制器连接。在此情况下,控制器可通过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3、124将驱动信号分别发送到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而由对应的感应电极120、130检测其感应量,以执行互容式扫描。例如,可通过固件或软件的控制切换,由驱动电极121与感应电极120组成一个子电极对、由驱动电极122与感应电极120组成一个子电极对、由驱动电极131与感应电极130组成一个子电极对、由驱动电极132与感应电极130组成一个子电极对,各子电极对可独立运行以进行互容式检测。在另一实施例中,所有相互连接的驱动电极121、131、122、132 可以一起驱动,例如在第一时间驱动所有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接着在第二时间驱动所有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如此可在两个相邻的电极对10、10’间共用同一个感应电极,例如当同时驱动电极对12、12’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22’时,感应电极120可以同时感应到两个第二驱动电极122、122’的信号。
    由于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感应电极120间、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感应电极120’间、第二驱动电极132’与感应电极130间等位置大多存在有一导线125、125’,会对两者间的电容感应产生不平衡的干扰,因此可在第一驱动电极121、121’连接一空导线(dummy)126、126’,空导线126、126’与导线125、125’对应设置以平衡该不平衡现象。同理,第二驱动电极132、132’也连接一空导线126、126’;其中,第一驱动电极121、121’的空导线126、126’分别位于同一电极对12、12’中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22’外侧;第二驱动电极132、132’的空导线126、126’分别位于同一电极对13、13’中的第一驱动电极131、131’与感应电极130、130’间。根据上述原理,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将分别传送驱动信号,而由相对应的感应电极120、130感应该驱动信号。理论上,控制器要从所述感应电极120、130检测感应量,所述感应感极120、130应分别连接一感应信号引脚,但设置独立的感应信号引脚会增加引脚数量而提高工艺技术,因此本发明是使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感应电极通过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第一电极111和/或第二电极112与第一信号引脚113和/或第二信号引脚114连接,换句话说,控制器将通过第一信号引脚113和/或第二信号引脚114检测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感应电极上的感应量。
    在本实施例中,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具有两个电极对12、13,因此具有两个感应电极120、130,该两个感应电极120、130是分别和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连接,并通过第一电极111、第二电极112分别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113、114连接。换句话说,当控制器对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电极对12、13进行互容式扫描时,是由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3、124分别传送驱动信号给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 而分别由第一、第二信号引脚113、114检测两个感应电极120、130上的感应量。如此一来,通过信号引脚的共用可有效控制该信号引脚的数量,避免提高工艺难度。
    请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是在一基板1上设有多个的电极组10,每一电极组10的多个电极对被分别定义为自容式感应区101和互容式感应区102,而分别由控制器对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电极对11进行自容式扫描,而对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电极对12、13进行互容式扫描。在此情况下,每一电极组10上的各个电极对11~13都被用来检测物体,因而即使两个以上的物体落在同一电极组10上,也可以被正确的检测出来。而各电极组10上的电极对11~13在基板10表面如同矩阵般的排列,将可提供更多元的多物体触控功能。
    又请参考图3所示,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又一应用实施例,该基板1表面具有上下两个触控区1A、1B,所述两个触控区1A、1B内分别设有多个如上所述的电极组10,并分别提供多物体触控功能,故可使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更趋真实。
    请参考图4所示,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组的又一较佳实施例,其基本架构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每一电极组10具有多个电极对11~13,而被分别定义为一自容式感应区101及一互容式感应区102,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具有一电极对11,该电极对11包括一第一电极111及一第二电极112,该第一、第二电极111、112分别与一第一信号引脚113、一第二信号引脚114连接。
    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具有两个电极对12、13,分别具有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和一感应电极120、130,其中第一驱动电极131、第二驱动电极122分别连接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123、124,而两个电极对12、13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是相互连接,其第二驱动电极122、132也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是通过一第一内接线133相互连接,两个第一驱动电极121、131是通过一第一外接线134相互连接,其中第一内接线133是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感应电极120间。但由于第一内接线133位于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感应电极120间,造成电极对12的第一驱动电极121、感应电极120间的介电系数和第二驱动电极122、感应电极120间的介 电系数不同,因此可能造成感应量不一致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一感应电极130是通过一第二内接线135与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第二电极112连接,该第二内接线135并通过感应电极120的外侧;而此一情况也可能造成感应电极120与左右相邻第二驱动电极121、121’间的介电系数不同,因此造成感应量不一致的情况。
    为改善前述的可能情况,本实施例中,使每一电极组10进一步包括一接地线,该接地线包括一内环线段141和一外环线段142,其内环线段141通过自容式感应区101的第一电极111外侧,并穿过互容式感应区102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21、131、122、132间,外环线段142则与内环线段141一端连接,且通过感应电极130、120及第二电极112的外侧。加入前述接地线后,可减少进行互容式扫描时,驱动线路对感应电极120、130感应量的干扰。
    更进一步地,该接地线的内环线段141上形成有一个以上的线宽补偿段143,该线宽补偿段143的线宽大于内环线段141,在本实施例中,该内环线段141上具有两个线宽补偿段143,其分别位于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一电极对12的第二驱动电极122、感应电极120间,和另一电极对13的第一、第二驱动电极131、132及相对感应电极130间,也就是在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相对该第一内接线133以外的内环线段141上,藉此补偿第一内接线133通过第一驱动电极121、感应电极120间及第二内接线135通过感应电极120外侧所造成感应量不一致的影响。
    请参考图5所示,是本发明电极组10的再一较佳实施例,其基本架构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每一电极组10具有多个电极对11~13,而被分别定义为一自容式感应区101及一互容式感应区102,该自容式感应区101内具有一电极对11,该互容式感应区102内具有二电极对12、13,二电极对12、13分别具有第一驱动电极121、131、第二驱动电极122、132和一感应电极120、130,第一驱动电极131、第二驱动电极122分别与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3、124连接,且电极对13的感应电极130是通过第二内接线135和自容式感应区101内的第二电极112连接。不同的是:电极对12、13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 集中在内侧且连接为一体,第一驱动电极121、131则分别位于第二驱动电极122、132的相对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10的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是通过第一内接线133和相邻另一电极组10’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连接,其第一驱动电极121、131是通过第一外接线134和相邻另一电极组10’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连接。也即两个相邻电极组10、10’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共用一组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4,其第一驱动电极121’、131’共用一组第一驱动信号引脚123,以减少信号引脚数量。
    本实施例中,电极组10、10’内仍设有接地线,该接地线的内环线段141和外环线段142上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线宽补偿段143,如图5左侧所示的电极组10,该接地线在内环线段141上具有一线宽补偿段143,是位于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第二驱动电极122、132和相对的感应电极120、130间。其外环线段142上有一线宽补偿段143,是位于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感应电极130外侧与相邻电极组10’的第二驱动电极132’间。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10与相邻的电极组10’的接地线是相互连接,即电极组10的外环线段142是与电极组10’的内环线段141’连接。如图5右侧所示的电极组10’,该接地线在内环线段141’上具有一线宽补偿段143’,其位于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第一驱动电极121’和相对的感应电极120’间。其外环线段142’上也具有一线宽补偿段143’,位于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感应电极130’外侧。
    请参考图6所示,是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又一应用实施例,该基板1表面具有上下两个触控区1A、1B,所述两个触控区1A、1B内分别设有多个如上述的电极组10、10’、10”,并分别提供多物体触控功能,故可使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触控更趋真实。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使两个触控区1A、1B内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组10、10”共用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3、124。如图所示,两个触控区1A、1B内第一方向上串行设置的电极组10、10”内的互容式感应区102、102”分别具有两个电极对12、13、12”、13”,两个电极对12、13、12”、13”分别具有第一驱动电极121、131、121”、 131”、第二驱动电极122、132、122”、132”及两个感应电极120、130、120”、130”,其中两个感应电极120、130、120”、130”分别与同一电极组10、10”的自容式感应区101、101”内的第一电极111、111”、第二电极112、112”电连接,并通过该第一电极111、111”、第二电极112、112”与第一、第二信号引脚113、113”、114、114”连接。
    而互容式感应区102、102”的第一驱动电极121、131、121”、131”共同与一第一驱动信号引脚123连接,第二驱动电极122、132、122”、132”则共同与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124连接。延续前一实施例的电极对12、13构造,在本实施例中,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集中于内侧且连接为一体;另一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第二驱动电极122”、132”是集中于内侧且连接为一体,其第一驱动电极121、131、121”、131”则位于相对外侧,在此情况下,进一步使一互容式感应区102内的一第一驱动电极131与另一互容式感应区102”内一相邻的第一驱动电极131”连接为一体。
    由上述说明可了解本发明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各个较佳实施例的具体构造,而上述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并可由连接的控制器进一步提供一扫描方法,如图7所示,其包括:
    对一第一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自容式扫描(801);
    对一第二感应区的电极对进行互容式扫描(802);
    根据自容式、互容式扫描结果判断发生于该电容式触控面板上的一个以上的触控物体(803);其中:
    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第二感应区是分别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该控制器对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电极对进行扫描并无顺序上的限制,可以先进行自容式扫描,再进行互容式扫描,也可以先进行互容式扫描,再进行自容式扫描。
    在进行自容式扫描时,控制器是通过第一、第二信号引脚分别将驱动信号发送至自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第二电极,再分别由第一、第二信号引脚检测该第一、第二电极上的自容感应量。而进行互容式扫描时,控制器是依序通过第一、第二驱动信号引脚将驱动信号发送给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第一驱动电极、第二驱动电极,再分别由第一、第二信号引脚检测其感应电极上的互容感应量。在分别完成自容式扫 描及互容式扫描后,即可根据扫描结果判断出一个以上的触控物体。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可由每一电极对的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分别感应物体,就同一个电极组而言即可检测出两个以上的物体,从而使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多物体检测功能更接近真实。而分别作为自容式感应区、互容式感应区内的电极对可由传统工艺实现,且不会造成信号引脚数量的骤增,故能够兼顾多物体触控的实现与高良率、低成本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单层 电容 式触控 面板 及其 电极 扫描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单层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电极组、扫描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36948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