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可变容量式叶片泵.pdf

  • 上传人:li****8
  • 文档编号:6360382
  • 上传时间:2019-06-04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1.89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03388.2

    申请日:

    2015.03.10

    公开号:

    CN104912790A

    公开日:

    2015.09.1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04C 2/344申请公布日:2015091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4C 2/344申请日:20150310|||公开

    IPC分类号:

    F04C2/344; F04C15/00

    主分类号:

    F04C2/344

    申请人: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发明人:

    今永广喜; 内田由纪雄

    地址:

    日本埼玉县

    优先权:

    2014-045815 2014.03.10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代理人:

    陈蕴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驱动轴的润滑不足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通过在泵体(15)的端壁部(10b)的内侧面和压盘(23)的受压面之间,设置分隔高压室(33)和第1轴孔(35a)的第1密封部件(S1)、以及分隔高压室(33)、第1轴孔(35a)和第1低压室(27a)的第2密封部件(S2),通过上述第1、第2密封部件(S1、S2)切断伴随吸入作用产生的负压,使该负压不会影响第1轴孔(35a)内的工作液。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
    泵壳,具有泵要素收容部;
    驱动轴,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
    转子,被设置在所述泵壳内,通过所述驱动轴被旋转驱动,并且沿周向具有多个槽;
    多个叶片,能够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槽中;
    凸轮环,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内,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
    吸入口,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向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被设置在所述泵壳上,使存储工作液的油盘和所述吸入口连通;
    压盘,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作为轴向时,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内,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相对地设置;
    排出口,被设置在所述压盘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减少的排出区域中,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压盘地开口;
    高压室,将围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与所述压盘的所述轴向两端面中的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即受压面侧相对地设置,经由所述排出口被导入排出压,由此,对所述压盘向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这一侧施力;以及低压室,在所述周向上,形成在与所述吸入区域对应的位置,并被导入吸入压;
    驱动轴通孔,被设置在所述压盘上,供所述驱动轴贯穿;
    驱动轴侧密封件,被设置在所述压盘的所述受压面这一侧,以包围所述驱动轴通孔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并分隔所述驱动轴通孔内和所述高压室;以及低压室侧密封件,以包围所述吸入区域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分隔所述吸入区域、所述高压室及所述驱动轴通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能够经由所述泵壳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和所述泵壳外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排出通 路,其被设置在所述泵壳上,将在所述驱动轴周围泄漏的工作液排出到外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通路以所述排出通路的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配置在更靠铅直方向下侧的方式形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由以下部件构成:杯状的第1外壳部,由筒状部和以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方式与所述筒状部一体成型的底部构成;第2外壳部,以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式与所述第1外壳部组合地构成,
    所述吸入通路的外侧端部侧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1外壳的所述筒状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通路分别从所述吸入区域和所述轴向两侧连通地形成,
    所述泵壳具有润滑槽,其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压盘的相反侧被设置在与所述转子相对的位置,并被导入有排出压。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分体地形成。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将排出压导入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部之间的高压导入槽。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配接的驱动轴侧密封槽;低压室侧密封槽,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配接,并且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部分离地设置。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配接的驱动轴侧密封槽;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配接的低压室侧密封槽,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槽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槽在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相邻的区域中连续地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相互连结地一体成型。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以形成在其与所述驱动轴通孔之间的低压区域的面积在所述周向上在所述排出区域这一侧比所述吸入区域这一侧大的方式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包围所述驱动轴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的滑动轴承,
    所述滑动轴承具有螺旋槽,其形成在内周侧,并以所述滑动轴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工作液因与所述驱动轴的相对旋转而向从所述泵要素收容部这一侧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形成。

    说明书

    说明书可变容量式叶片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的液压供给源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
    背景技术
    作为适用于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的以往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公知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
    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具有:内部具有泵要素收容部的圆筒状的泵壳;被插通支承在该泵壳上的驱动轴;被该驱动轴旋转驱动的转子;能够进出地设置在该转子的外周部上的多个叶片;凸轮环,相对于驱动轴的轴心能够偏心移动地收容在转子的外周侧,与转子及多个叶片一起沿周向分隔多个泵室。基于凸轮环的偏心量,变更各泵室的容积,由此使排出流量可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3040号公报
    这里,所述以往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以浸渍于工作液的方式搭载在自动变速器的内部的构造中,高压部侧被液密地分隔,但关于低压部侧,隔开泵壳和转子之间的轴向间隙地能够与泵壳的轴承部连通地构成,允许工作液向泵外的泄漏。
    但是,根据所述结构,在吸入作用时,根据伴随转子旋转对泵室的容积扩大而产生的负压,在所述轴承部中,用于轴承润滑的工作液被吸起,会导致由驱动轴的轴承润滑不足产生的该驱动轴的滑动磨损等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研发的,提供能够抑制驱动轴的润滑不足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
    本发明的特征是,在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和压盘的受压部之间,设置 有分隔高压室和轴承部的驱动轴侧密封部件、以及分隔高压室、轴承部和低压室的低压室侧密封部件。
    具体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
    泵壳,具有泵要素收容部;
    驱动轴,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
    转子,被设置在所述泵壳内,通过所述驱动轴被旋转驱动,并且沿周向具有多个槽;
    多个叶片,能够自由进出地设置在所述槽中;
    凸轮环,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内,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
    吸入口,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向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增大的吸入区域开口;
    吸入通路,被设置在所述泵壳上,使存储工作液的油盘和所述吸入口连通;
    压盘,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作为轴向时,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内,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相对地设置;
    排出口,被设置在所述压盘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减少的排出区域中,沿所述轴向贯穿所述压盘地开口;
    高压室,将围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与所述压盘的所述轴向两端面中的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即受压面侧相对地设置,经由所述排出口被导入排出压,由此,对所述压盘向所述转子及所述凸轮环这一侧施力;以及低压室,在所述周向上,形成在与所述吸入区域对应的位置,并被导入吸入压;
    驱动轴通孔,被设置在所述压盘上,供所述驱动轴贯穿;
    驱动轴侧密封件,被设置在所述压盘的所述受压面这一侧,以包围所述驱动轴通孔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并分隔所述驱动轴通孔内和所述高压室;以及低压室侧密封件,以包围所述吸入区域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分隔所述吸入区域、所述高压室及所述驱动轴通孔。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驱动轴通孔和低压室连通的方式中,低压室侧的负压变强的情况下,驱动轴通孔也同样地成为负压,会经由驱动轴周围的间隙吸引外气,但在本发明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中,驱动轴通孔内和低 压室被分隔,从而从由低压室内的负压化产生的驱动轴周围的间隙的外气吸引被抑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能够经由所述泵壳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和所述泵壳外部。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对于在泵壳和驱动轴之间的间隙设置密封部件来防止从泵要素收容部向泵壳外部的工作液的泄漏的构造来说,不设置密封部件,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另外,在这样的构造中,容易从驱动轴周围的间隙吸引外气,但通过分隔驱动轴通孔内和低压室,能够抑制这样的吸引。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排出通路,其被设置在所述泵壳上,将在所述驱动轴周围泄漏的工作液排出到外部。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将排出通路与吸入区域连接而使泄漏的工作液返回吸入区域侧的方式中,在吸入区域侧负压化的情况下,驱动轴周围的间隙空间也会负压化,但由于将排出通路与外部连通,所以能够抑制驱动轴周围的空间的负压化。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通路以所述排出通路的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配置在更靠铅直方向下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外侧端部进入油盘的工作液面下的可能性变高,能够抑制外气吸引。另外,能够提高工作液中的污物经由排出通路的排出性。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由以下部件构成:杯状的第1外壳部,由筒状部和以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方式与所述筒状部一体成型的底部构成;第2外壳部,以封闭所述筒状部的轴向另一侧的方式与所述第1外壳部组合地构成,
    所述吸入通路的外侧端部侧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1外壳的所述筒状部。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通过使吸入通路的外侧端部侧开口部形成在轴向宽度宽的筒状部,与形成在第2外壳部这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能够提高吸入效率。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通路分别从所述吸入区域和所述轴向两侧连通地形成,
    所述泵壳具有润滑槽,其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压盘的相 反侧被设置在与所述转子相对的位置,并被导入有排出压。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通过被导入排出压的润滑槽,能够抑制吸入区域侧的负压的影响波及到驱动轴周围的间隙空间。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分体地形成。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与连接两密封件的一部分的方式相比,能够实现各个密封件构造的简化。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将排出压导入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部之间的高压导入槽。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能够通过被导入高压导入槽的排出压补充由驱动轴侧密封件和低压室侧密封件包围的低压区域中的推压压盘的推压力的不足,能够抑制压盘的变形。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配接的驱动轴侧密封槽;低压室侧密封槽,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配接,并且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部分离地设置。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两密封件分别具有密封槽,从而能够提高两密封件的保持性。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具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配接的驱动轴侧密封槽;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配接的低压室侧密封槽,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槽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槽在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相邻的区域中连续地形成。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与在驱动轴侧密封件和低压室侧密封件相邻的区域之间形成用于分离各个槽的壁的情况相比,能够省略该壁的量的空间,其结果,能够扩大吸入口的开口面积。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件相互连结地一体成型。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以形成在其与所述驱动轴通孔之间的低压区域的面积在所述周向上在所述排出区域这一侧比所述吸入区域这一侧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在排出区域这一侧,能够抑制压盘推压力变得过大,并能够抑制压盘的变形。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包围所述驱动轴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的滑动轴承,
    所述滑动轴承具有螺旋槽,其形成在内周侧,并以所述滑动轴承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工作液因与所述驱动轴的相对旋转而向从所述泵要素收容部这一侧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通过将工作液积极地向泵壳外部排出,能够抑制外气的吸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分隔低压室和轴承部,不会通过伴随吸入作用产生的负压吸起轴承部内的工作液,并有助于驱动轴的润滑不足的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的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从与泵盖之间的接合面这一侧观察图2所示的泵体的图。
    图6(a)和(b)中,(a)是将第1轴承组装在泵体上的图,(b)是将第2轴承组装在泵盖上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泵要素收容部
    10b…端壁部
    11…泵壳
    12…驱动轴
    14…凸轮环
    15…泵体
    21…转子
    22…叶片
    23…压盘
    25a…第1吸入端口(吸入部)
    25b…第2吸入端口(吸入部)
    27a…第1低压室(低压室)
    27b…第2低压室(低压室)
    30…泵室
    31a…第1排出端口(排出部)
    31b…第2排出端口(排出部)
    33…高压室
    34…驱动轴插通孔
    35a…第1轴孔(轴承部)
    35b…第2轴孔(轴承部)
    S1…第1密封部件(驱动轴侧密封部件)
    S2…第2密封部件(低压室侧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与以往同样地适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CVT)。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6表示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油泵的第1实施方式,该可变容量型叶片泵(以下简称为“泵”)如图1~图3所示地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泵壳11,内部具有泵要素收容部10;驱动轴12,沿该泵壳11的轴向被插通支承,基于从图示外的发动机传递的驱动力被旋转驱动;圆环状的转接环13,嵌合于所述泵要素收容部10的周壁;圆环状的凸轮环14,相对于驱动轴12的轴心(后述的转子21的旋转中心)Q能够偏心地被收容在该转接环13的内周侧;泵要素,被收容配置在该凸轮环14的内周侧,并具有驱动轴12,通过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而实施后述的泵作用;控制阀50,控制通过该泵要素旋转一周而被排出的工作液的排出流量(所谓的固有排出量)。
    所述泵壳11被分割成以下部件构成:大致有底圆筒状的第1外壳即泵体15,由筒状部10a和封闭该筒状部10a的轴向一端侧的作为底部的端壁部10b构成;第2外壳即泵盖16,封闭所述筒状部10a的另一端侧开口。两者15、16借助与所述泵体11及泵盖16的外周部连通形成的多个紧固部15a、16a通过螺栓20被紧固。
    所述转接环13在切口形成在其上端部内周面上的圆弧状槽中,保持有支持凸轮环14的摆动的销部件17。另外,在该转接环13的内周面上,在与所述销部件17沿径向大致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密封部件18,通过该密封部件18和销部件17,在转接环13和凸轮环14的径向间,分隔用于该凸轮环14的摆动控制的第1流体压室P1和第2流体压室P2。
    所述凸轮环14由铁类金属的烧结材料形成,切口形成在其外周部上的横截面圆弧状的卡合槽与销部件17卡合,由此,能够自由摇动地支承在所述第1流体压室P1这一侧或第2流体压室P2这一侧,基于配置在第2流体压室P2这一侧的盘簧19的作用力对凸轮环6向第1流体压室P1这一侧,即向相对于后述的转子21的旋转中心Q的偏心量(以下简称为“偏心量”)成为最大的方向,始终施力。
    所述泵要素由以下部件构成:转子21,能够一体旋转地通过花键结合于驱动轴12的外周,并能够自由旋转地收容在凸轮环14的内周侧;多个矩形板状的叶片22,分别能够自由进出地被收容保持在以辐射状切口形成在该转子21的外周部上的槽21a。所述泵要素利用泵要素收容部10的内端部,通过与端壁部10b相邻配置的大致圆盘状的压盘23和泵盖16被保持成夹持状态。
    而且,在所述转子21的各槽21a的内端部,沿轴向设置有横截面大致圆形状的背压槽,通过由该背压槽和叶片22的基端部构成的背压室24的内压及伴随转子21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叶片22飞出。而且,根据所述构造,伴随转子21的旋转,各叶片22从各槽21a飞出,该各叶片22的前端始终与凸轮环14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由此,在凸轮环14和转子21之间,通过相邻的1对叶片22、22和压盘23及泵盖16分隔成多个泵室30,通过使凸轮环14摆动,来增减该各泵室30的容积。
    另外,在与所述转子21之间的相对面即压盘23的一侧面及泵盖16的内侧面上,如图2、图4所示,分别在所述各泵室30的内部容积伴随转子 21的旋转逐渐扩大的区域(以下称为“吸入区域”)中,沿周向设置有切口形成为圆弧槽状的1对第1吸入端口25a及第2吸入端口25b。所述第1吸入端口25a通过贯穿形成于其周向规定位置的吸入孔26,并且经由开口形成在端壁部10b的内侧面上的第1低压室27a与穿设在筒状部10a上的吸入口28连接,另外,所述第2吸入端口25b经由由开口形成在泵盖16的内侧面上的第2低压室27b、以及连通该第2低压室27b和所述吸入口28的连通路29构成的连续的通路被连接于所述吸入口28,由此,分别经由所述吸入口28被导入从图示外的油盘吸入的工作液。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吸入孔26及第1低压室27a或者所述第2低压室27b及连通路29构成了本发明的吸入通路。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泵中,由于将所述吸入口28形成在泵体15的筒状部10a,所以与将该吸入口28设置于泵盖16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该吸入口28的开口面积,能够实现泵的吸入效率的提高。
    而且,在所述压盘23的一侧面及泵盖16的内侧面上,尤其如图2、图5所示,在相对于第1、第2吸入端口25a、25b成为大致轴对称的位置,在所述各泵室30的内部容积伴随转子21的旋转逐渐减小的区域(以下称为“排出区域”)中,沿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第1、第2吸入端口25a、25b同样地切口形成的大致圆弧槽状的第1排出端口31a及第2排出端口31b。而且,关于所述第1排出端口31a,通过贯穿形成于其周向规定位置的排出孔32,与开口形成在端壁部10b的内侧面上的大致圆弧槽状的高压室33连通,从该高压室33通过设置在泵体15的内部的图示外的排出通路排出到泵外(图示外的自动变速器)。
    另外,在所述压盘23的中心部,如图2、图6所示,贯穿地形成有供驱动轴12穿插的驱动轴插通孔34,并且在所述泵体15及泵盖16中的泵要素收容部10的中心部,贯穿地形成有用于驱动轴12的支承的第1轴孔35a及第2轴孔35b。而且,所述第1、第2轴孔35a、35b都被设定成比驱动轴12稍大的内径,在与该驱动轴12之间隔设有滑动轴承即第1轴承B1及第2轴承B2,并且通过设在该各轴承B1、B2和驱动轴12之间的工作液来实施该两者间的润滑。这里,在所述各轴承B1、B2的内周面上,分别切口形成有伴随与驱动轴12之间的滑动接触将工作液排出到泵外的螺旋状槽36。
    而且,在所述第1轴孔35a的外端部,贯穿形成有连通该第1轴孔35a 和泵外的排出通路37,通过该排出通路37,将由所述螺旋状槽36送出的工作液排出到泵外。此外,该排出通路37以从第1轴孔35a的外端部朝向铅直下方侧斜行的方式设置,该开口部能够浸渍于存储在所述图示外的油盘中的工作液中地构成。
    另外,在所述压盘23的一侧面及泵盖16的内侧面,如图2所示,分别在排出区域的面对所述各背压室24的周向的规定范围内,切口形成有圆弧槽状的第1背压端口38a及第2背压端口38b。而且,在所述第1背压端口38a中,通过图示外的导入孔从高压室33导入排出压,并且在所述第2背压端口38b中,通过背压室24导入排出压。
    而且,在所述泵盖16的内侧面上,在吸入区域的面向背压室24的周向的规定范围内,切口形成有通过导入排出压来进行与转子21之间的摩擦润滑的圆弧槽状的润滑槽39。此外,在该润滑槽39中,与所述第2背压端口38b同样地,通过背压室24导入排出压。
    另外,在所述端壁部10b的内侧面上,如图2、图5所示,在第1轴孔35a的外周区域,切口形成有圆环状的作为驱动轴侧密封槽的第1密封槽41,并且在第1低压室27a的外周区域,切口形成有长圆环状的作为低压室侧密封槽的第2密封槽42,该两密封槽41、42隔着间隔壁43地相互被分隔。而且,在所述第1、第2密封槽41、42内,分别嵌合有呈对应的形状的作为驱动轴侧密封部件的第1密封部件S1及作为低压室侧密封部件的第2密封部件S2,由此,被分隔成为低压的第1轴孔35a、第1低压室27a和高压室33,并且分隔与泵外直接连通的第1轴孔35a和第1低压室27a。
    所述控制阀50如图3所示地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滑阀阀体52,能够自由滑动地收容在形成于泵体15内部的阀孔51内;阀弹簧54,被夹装在封闭所述阀孔51的一端侧(图3中的右侧)的插头53和滑阀阀体52之间,向图3中的左方向对滑阀阀体52施力;电磁阀55,封闭所述阀孔51的另一端侧,并且以图示外的推杆与滑阀阀体52链接(日文:連係)的方式配置。
    而且,在该控制阀50中,将图示外的计量孔板的上游侧的液压即排出压导入通过所述滑阀阀体52的第1环槽脊部52a被划分的电磁阀55侧的第1控制室R1,并且将所述图示外的计量孔板的下游侧的液压导入通过所述滑阀阀体52的第2环槽脊部52b被划分的插头53这一侧的第2控制室R2,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该计量孔板的前后差压和阀弹簧54的作用力控制滑阀阀体52的轴向位置,由此用于凸轮环14的偏心量控制。此外,在所述两环槽脊部52a、52b之间被分隔的低压室R0经由图示外的连通孔与泵外连通,并被维持在与吸入压同等的低压。
    具体来说,第1控制室R1和第2控制室R2的压力差较小,滑阀阀体52位于电磁阀55这一侧时,经由第1连通路56a连通第1流体压室P1和低压室R0,并且经由第2连通路56b连通第2控制室R2和第2流体压室P2,其结果,凸轮环14基于第2流体压室P2的液压和盘簧19的作用力被控制到最大偏心位置,泵排出流量成为最大。另一方面,第1控制室R1和第2控制室R2的压力差增大,滑阀阀体52抵抗阀弹簧54的作用力向插头53这一侧移动时,经由第1连通路56a连通第1控制室R1和第1流体压室P1,并且经由第2连通路56b连通低压室R0和第2流体压室P2,其结果,凸轮环14基于第1流体压室P1的压力抵抗盘簧19的作用力向偏心量减少的一侧被摆动控制,泵排出流量减少。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式泵的特征性的作用效果,基于图2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自动变速器(CVT)用的油泵以被收容在该自动变速器内部的方式设置,从而成为通过隔设在泵壳11的第1、第2轴承B1、B2和驱动轴12之间的第1、第2径向间隙C1、C2允许泵内外的连通的状态。因此,以往,通过这样的连通状态,通过基于泵的吸入作用产生的负压,第1径向间隙C1的工作液通过端壁部10b的内侧面和压盘23的另一侧面之间的轴向间隙C3被吸出到吸入侧(第1吸入端口25a这一侧),导致不能确保第1轴承B1和驱动轴12的充分润滑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泵中,通过所述第1密封部件S1和所述第2密封部件S2相互分隔第1轴孔35a的周域和第1低压室27a的周域,由此,根据所述吸入作用产生的负压通过第1、第2密封部件S1、S2(尤其第2密封部件S2)被切断,其结果,能够避免第1径向间隙C1内的工作液被吸出到吸入侧这样的不良情况,消除了所述润滑不足。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1、第2密封部件S1、S2分别作为独立的密封部件构成,由此,能够简化各密封部件S1、S2的形状,能够将排出压导入形成在该两密封部件S1、S2间的槽部40(参照图5),能够通过 该排出压补充低压区域中的压盘23的挤压力不足,从而还有助于抑制压盘23的变形。
    而且,所述各密封部件S1、S2分别嵌合于独立的密封槽41、42,从而还具有能够实现该各密封部件S1、S2的保持性的提高的优点。
    另外,由于采用通过所述排出通路37直接连通第1轴孔35a和泵外的结构,所以与使从所述各泵室30泄漏的工作液向吸入侧回流的情况相比,有助于所述驱动轴12周围的负压化的抑制。而且,该排出通路37从第1轴孔35a朝向铅直下方侧形成,从而容易使该排出通路37的外端部浸渍于所述图示外的油盘的工作液中,通过了该排出通路37的外气的吸引被抑制,实现泵效率的提高,还有助于工作液中的污染物排出性的提高。
    而且,在所述第1、第2轴承B1、B2的内周面上,分别形成有伴随与驱动轴12之间的滑动接触而能够将工作液向泵外排出的螺旋状槽36,从而每当泵的驱动,能够经由该螺旋状槽36使所述第1、第2径向间隙C1、C2内的工作液分别向泵外积极地排出,由此,基于伴随所述泵吸入作用产生的负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通过了第1、第2径向间隙C1、C2的工作液的吸出。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所述泵盖16的内侧面上的与吸入区域对应的周向范围内,在与比第2低压室27b更靠内周侧的背压室2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润滑槽39,由此,在泵盖16这一侧,也能够通过被导入该润滑槽39的排出压切断来自第2低压室27b这一侧的负压,还具有能够避免该负压通过轴向间隙C3作用于第2径向间隙C2内的工作液的不良情况这样的优点。
    (变形例)
    图7表示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关于所述第1轴孔35a的孔缘,以与排出区域相当的周向范围的面积相对变大的方式设置所述第1密封槽41,由此,在与排出区域相当的第1轴孔35a的孔缘,形成有在较宽的范围内能够导入低压的低压区域扩大部44。
    像这样,通过所述低压区域扩大部44扩大排出区域中的低压区域,由此,在该排出区域中,能够实现隔设在所述轴向间隙c3中的由排出压产生的压盘23的挤压力的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该挤压力变得过大这样的不良情况,有助于压盘23的变形的抑制。
    〔第2实施方式〕
    图8表示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第2实施方式,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是删除了所述间隔壁43,将所述第1密封槽41和所述第2密封槽42作为连续的密封槽45构成,将所述第1密封部件S1和所述第2密封部件S2作为一体的密封部件S0构成。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成为所述连续的密封槽45地构成,所以与设置有所述间隔壁43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省略该间隔壁43所占的空间,其结果,能够扩大第1吸入端口25a的开口面积,有助于泵吸入效率的提高。
    而且,由于将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独立的部件构成的第1、第2密封部件S1、S2采用所述一体的密封部件S0构成,所以能够削减泵的零件个数,实现泵的生产率的提高。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所述各吸入端口25a、25b或所述各排出端口31a、31b的位置、对于它们的通路的处理、凸轮环14的控制方法等,与本发明的结构没有直接关系的细节部位的结构,即便是所述各密封槽41、42等的具体结构等与本发明的结构具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其位置及形状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根据适用对象即发动机的规格等自由变更。
    以下,关于从所述各实施方式把握的本发明记载的以外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a)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壳上,设置有将泄漏到所述驱动轴的周围的工作液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通路。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使泄漏到驱动轴周围的工作液向吸入侧回流的情况相比,有助于抑制驱动轴周围的空间的负压化。
    (b)如所述(a)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通路被配置成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更靠铅直下侧。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由于外侧端部进入油盘的工作液面下的可能性变高,所以外气的吸引被抑制,能够实现泵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使排出通路的外端部成为铅直朝下,还有助于工作液中的污染物的排出性的提高。
    (c)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入通路相对于所述吸入区域从轴向两侧连通,
    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的与所述转子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导入排出压来进行所述转子的滑动润滑的润滑槽。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通过被导入润滑槽的排出压,能够避免吸入区域这一侧的负压的影响涉及到驱动轴周围的空间这样的不良情况。
    (d)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分别分体地形成。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两密封部件的一部分被连接而一体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简化各密封部件的形状的优点。
    (e)如所述(d)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上,设置有将排出压导入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之间的高压导入槽。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通过高压导入槽被导入的排出压补充被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和低压室侧密封部件包围的低压区域中的压盘的挤压力不足,能够抑制压盘的变形。
    (f)如所述(d)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上,形成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嵌合的驱动轴侧密封槽,并且以与该驱动轴侧密封槽分离的方式形成有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嵌合的低压室侧密封槽。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各密封部件分别被密封槽保持,从而有助于该各密封部件的保持性的提高。
    (g)如所述(d)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上,形成有供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嵌合的驱动轴侧密封槽,并且形成有供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嵌合的低压室侧密封槽,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槽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槽在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相邻的区域中连续地设置。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在两密封部件相邻的区域中设置使两密封槽分离的间隔壁的情况相比,能够省略该间隔壁所占的空间,由此,具有能够扩大吸入口的开口面积的优点。
    (h)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部件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相互连结地一体形成。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削减泵的零件个数,并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i)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侧密封部件以形成在与所述轴承部之间的径向间的低压区域的面积在所述排出区域这一侧比所述吸入区域这一侧大的方式形成。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抑制压盘的挤压力在排出区域这一侧变得过大这样的不良情况,有助于该压盘的变形的抑制。
    (j)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通过以包围该驱动轴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滑动轴承被支承,并且
    在所述滑动轴承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通过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相对旋转使隔设在与该驱动轴之间的径向间的工作液向从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螺旋槽。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使工作液积极地排出到泵壳外,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驱动轴周围的工作液的吸出。
    (k)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能够经由所述泵壳和所述驱动轴的径向间隙连通所述泵要素收容部和所述泵壳的外部。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削减泵的零件个数,并能够实现生产率提高及成本降低。
    (l)如所述(k)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壳上,设置有将泄漏到所述驱动轴的周围的工作液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通路。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使泄漏到驱动轴周围的工作液向吸入侧回流的情况相比,有助于抑制驱动轴周围的空间的负压化。
    (m)如所述(l)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通路被配置成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更靠铅直下侧。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由于外侧端部进入油盘的工作液面下的可能性变高,所以外气的吸引被抑制,能够实现泵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使排出通路的外端部成为铅直朝下,还有助于工作液中的污染物的排出性的提高。
    (n)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由以下部件构成:有底筒状的第1外壳,由筒状部和封闭该筒状部的轴向一侧的底部一体地形成;第2外壳,封闭所述筒状部的另一侧开口,
    所述吸入通路的外侧端部开口形成在所述筒状部上。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形成在第2外壳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确保吸入通路的开口面积,并能够实现吸入效率的提高。
    (o)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吸入通路相对于所述吸入区域从轴向两侧连通,
    在所述泵要素收容部的一端壁的与所述转子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过导入排出压来进行所述转子的滑动润滑的润滑槽。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通过被导入润滑槽的排出压,能够避免吸入区域侧的负压的影响涉及驱动轴周围的空间这样的不良情况。
    (p)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侧密封件部和所述低压室侧密封部件分别分体地形成。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与两密封部件的一部分被连接而一体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简化各密封部件的形状的优点。

    关 键  词:
    可变 容量 叶片泵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可变容量式叶片泵.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36038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