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种植苣荬菜培养肥的配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栽培种植的培养肥,特别是一种栽培种植苣荬菜培养肥的配制方法。属于种植肥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苣荬菜为菊科植物,又名败酱草北方地区、小蓟黑龙江、苦苣菜、取麻菜、曲曲芽山东。东北食用多为蘸酱;西北食用多为包子、饺子馅,拌面或加工酸菜;华北食用多为凉拌、和面蒸食,苣荬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消肿排脓、法瘀止痛、补虚止咳的功效,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苣荬菜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地已开始进行人工种植。
发明内容
一种栽培种植苣荬菜培养肥的配制方法,它是由:干鸡粪8%-12%、干鸭粪12%-18%、干牛粪10%-16%、丝瓜茎叶粉8%-10%、葫芦茎叶粉6%-8%、马铃薯秸粉4%-6%、杂木屑2%-6%、磷肥12%-18%、骨粉2%-4%、茶籽柏粉4%-6%、黄柏粉4%-8%、生姜粉1%-3%、葵瓜子粉1%-3%、山茱萸粉1%-3%、丹参粉1%-3%组成,所述的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
按比例取上述物质全部组合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搅拌160分钟,取出后全部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粉末,然后取出倒入发酵池中堆成堆,用塑料布盖紧压实,封闭式发酵70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加入1∶0.5的大粪水,一边翻堆一边泼,翻堆应做到下面的向上翻,里边的向外翻,外面的向里翻,上面的向下翻,大粪水要求泼撒均匀,翻堆后应及时用塑料布盖死、压实,继续发酵70小时,保持发酵温度85℃以上,今后每70小时翻堆一次,每次翻堆都要加入1∶0.5的大粪水,都要做到上层翻到下层,内层翻到外层,连翻堆5次即成合格培养料。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配制的苣荬菜培养肥污染率低,培养肥中所产生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及培养肥所含的各种有机肥都能满足苣荬菜的生长发育需求。加之配方中添加了生姜粉、葵瓜子粉、山茱萸粉、丹参粉,栽培生长出来的苣荬菜具有宁神益智、益气生津、清心安神、清热解毒、降低血糖、血脂、提神醒脑之功效。再加上所含的各种营养成份,生长出来的苣荬菜叶肥、厚嫩,生长速度快,重量足,个头大,不含任何化学农药,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该培养肥费用低廉,材料易取,配制及配备方法简单,生长出的苣荬菜质量好,生长浓密,生长力强,接收光度高,防病性能好,味道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菜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维生素C等物质含量高,属100%的天然绿色苣荬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干鸡粪8%、干鸭粪18%、干牛粪10%、丝瓜茎叶粉10%、葫芦茎叶粉6%、马铃薯秸粉6%、杂木屑2%、磷肥18%、骨粉2%、茶籽柏粉6%、黄柏粉4%、生姜粉3%、葵瓜子粉3%、山茱萸粉3%、丹参粉1%,所述的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
配制方法:按比例取上述物质全部组合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搅拌160分钟,取出后全部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粉末,然后取出倒入发酵池中堆成堆,用塑料布盖紧压实,封闭式发酵70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加入1∶0.5的大粪水,一边翻堆一边泼,翻堆应做到下面的向上翻,里边的向外翻,外面的向里翻,上面的向下翻,大粪水要求泼撒均匀,翻堆后应及时用塑料布盖死、压实,继续发酵70小时,保持发酵温度85℃以上,今后每70小时翻堆一次,每次翻堆都要加入1∶0.5的大粪水,都要做到上层翻到下层,内层翻到外层,连翻堆5次即成合格培养料。
使用方法:取配制好的培养料,每亩650平方米计算,加入培养肥450斤,要求手撒均匀,撒好后用手耙浅耙一次,灌水一次即可作畦,整平畦面待栽即可。
本配方中的干鸡粪、干鸭粪、干牛粪、丝瓜茎叶粉、葫芦茎叶粉、马铃薯秸粉、杂木屑、磷肥、骨粉、茶籽柏粉、黄柏粉、生姜粉、葵瓜子粉、山茱萸粉、丹参粉均从市场购得。
实施例2:干鸡粪12%、干鸭粪12%、干牛粪16%、丝瓜茎叶粉8%、葫芦茎叶粉8%、马铃薯秸粉4%、杂木屑6%、磷肥12%、骨粉4%、茶籽柏粉4%、黄柏粉8%、生姜粉1%、葵瓜子粉1%、山茱萸粉1%、丹参粉3%,所述的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
配制方法:按比例取上述物质全部组合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搅拌160分钟,取出后全部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粉末,然后取出倒入发酵池中堆成堆,用塑料布盖紧压实,封闭式发酵70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加入1∶0.5的大粪水,一边翻堆一边泼,翻堆应做到下面的向上翻,里边的向外翻,外面的向里翻,上面的向下翻,大粪水要求泼撒均匀,翻堆后应及时用塑料布盖死、压实,继续发酵70小时,保持发酵温度85℃以上,今后每70小时翻堆一次,每次翻堆都要加入1∶0.5的大粪水,都要做到上层翻到下层,内层翻到外层,连翻堆5次即成合格培养料。
使用方法:取配制好的培养料,每亩650平方米计算,加入培养肥450斤,要求手撒均匀,撒好后用手耙浅耙一次,灌水一次即可作畦,整平畦面待栽即可。
其它与实施例1同,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