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照明装置.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625015
  • 上传时间:2018-02-26
  • 格式:PDF
  • 页数:22
  • 大小:5.88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05687.1

    申请日:

    2013.01.17

    公开号:

    CN104067045A

    公开日:

    2014.09.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1S 2/00申请日:20130117|||公开

    IPC分类号:

    F21S2/00; F21V3/00; F21V3/02; F21V8/00; F21Y101/02

    主分类号:

    F21S2/00

    申请人: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山田恭平; 河原纪之

    地址:

    日本埼玉县

    优先权:

    2012.01.19 JP 2012-00890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代理人:

    姜虎;陈英俊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0)具有包括发光元件(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光源单元(140)、由透明材料构成的柱体形状的光导棒(160)、以及以覆盖光源单元(140)和光导棒(160)的方式相对于光源单元(140)和光导棒(160)隔着空气层而配置的罩(170)。光源单元(140)配置成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射出面(126)与光导棒(160)的端面(162)相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照明装置,其具有:
    导光部件;
    光源单元,其包括发光元件和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并配置成使经过了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光入射至所述导光部件的端面;以及
    罩,其以覆盖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隔着空气层而配置,
    与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对应的所述罩的外表面为发光区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所述光源单元具有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对所述光束控制部件进行定位的保持架,
    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不入射至所述导光部件而透过所述保持架并到达所述罩。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所述光源单元具有保持架,所述保持架覆盖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周围,并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对所述光束控制部件进行定位,
    所述保持架具有光反射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以与所述导光部件的第一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有第一光源单元,
    以与所述导光部件的第二端面相对的方式配置有第二光源单元。

    5.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所述导光部件具有前方漫射特性。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所述罩的内表面形成有多个棱镜。

    说明书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发光元件为光源的、可代替荧光灯等而使用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将发光二极管(以下也称为“LED”)作为光源的照明装置(例如LED灯泡、LED荧光灯管等),作为取代灯泡或荧光灯管等的照明装置而使用。作为LED荧光灯管,一般是,在基板上以规定间隔将多个LED配置成直线状,以覆盖这些LED的方式配置罩。但是,在以往的LED荧光灯管中,存在以下问题:与各LED对应的亮点即使透过罩也能看见,辉度不均较严重。为了使这种亮点不显眼,可以考虑增加LED的数量,或降低罩的光透射率等,但是,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这些方法不理想。另外,在以往的LED荧光灯管中,也存在配光角窄(例如150°)的问题。
    作为能够解决这种以往的LED荧光灯管的问题点的照明装置,提出了在发光区域的端部配置了LED的照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10具有:作为光源的LED12;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圆柱状的光学部件14;由透光性材料构成的圆筒形状的罩16;以及由不透光性材料构成的把手部18。LED12配置成与圆柱状的光学部件14的一方的端面相对。为了赋予光漫射能力而将光学部件14的外周面毛面化。把手部18内收纳有LED12和驱动单元、电源等。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从LED12射出的光从圆柱状的光学部件14的一方的端面入射至光学部件14内。入射至光学部件14内的光的一部分在光学部件14的外周面漫射的同时射出到外部。从光学部件14的外周面射出的光透过罩16而射出到外部(参照图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由于将LED12配置在发光区域的端部,因此,不会透过罩16看见与LED12对应的亮点。另外,由于从光学部件14的外周面向全方向射出光,因此,配光角较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91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10存在无法将LED12周围的区域作为有效发光区域20使用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与罩16对应的区域为有效发光区域20,与把手部18对应的区域为非发光区域22,因此,无法将LED12周围的区域作为有效发光区域20使用。假设,用透光性的罩16而不是把手部18覆盖LED12周围,则与其他区域相比,LED12周围区域的辉度明显高,产生辉度不均。因此,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10,用罩16覆盖LED12周围是不现实的。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也存在在有效发光区域20内产生辉度不均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从LED12射出的光不被控制配光而按原样入射至光学部件14内。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10中,到达光学部件14的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光量不足,在有效发光区域20的两端之间,辉度明显不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发光元件且兼顾了有效发光区域的广域化和有效发光区域内的辉度的均匀化的照明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采用以下结构,其具有:导光部件;光源单元,其包括发光元件和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的光束控制部件,并配置成使经过了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光入射至所述导光部件的端面;以及罩,其以覆盖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隔着空气层而配置,与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导光部件对应的所述罩的外表面为发光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兼顾有效发光区域的广域化和有效发光区域内的辉度的均匀化的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中,图3A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图3B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图3B所示的A-A线和B-B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表示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中的光路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配光特性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中的光路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
    图12中,图12A是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图12B是图12A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3中,图13A是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的俯视图,图13B是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图14中,图14A~图14D是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 照明装置
    12 LED
    14 光学部件
    16 罩
    18 把手部
    20 有效发光区域
    22 非发光区域
    100、200、300、400 照明装置
    110 发光元件
    120 光束控制部件
    122 入射面
    124 全反射面
    126 射出面
    130 保持架
    140 光源单元
    150、450 吸热部件
    160 光导棒
    162 端面
    164 外周面
    170、370、470 罩
    372 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代表例,对能够代替荧光灯而使用的照明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立体图。图3A是照明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B是照明装置100的侧视图。图4是图3B所示的A-A线和B-B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4中用虚线表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如图2~图5所示,照明装置100具有发光元件110、光束控制部件120、保持架130、吸热部件150、光导棒160以及罩170。发光元件110、光束控制部件120以及保持架130作为光源单元140而发挥功能。
    发光元件110是照明装置100的光源,配置于在吸热部件150安装的基板上(参照图5)。发光元件110例如是白色发光二极管等发光二极管(LED)。基板例如由铝或铜等热传导性较高的金属构成。
    光束控制部件120对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进行控制。即,光束控制部件120对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的配光(散布)进行控制。光束控制部件120以其中心轴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参照图5)。如图5所示,光束控制部件120具有:使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射面122;将从入射面122入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全反射的全反射面124;以及使从入射面122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和由全反射面124进行了反射的光射 出的射出面126。因此,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的大部分从入射面122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从射出面126向光束控制部件120外射出。
    入射面122是形成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底部的凹部的内表面。入射面122在与发光元件110相对的位置以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式而形成。入射面122是以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对称面。
    全反射面124是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底部的外缘向射出面126的外缘延伸的面,使从入射面122入射的光向射出面126反射。全反射面124是以包围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的方式而形成的旋转对称面。从入射面122侧(底部侧)向射出面126侧,全反射面124的直径逐渐增大。构成全反射面124的母线为向外侧(从中心轴离开的一侧)凸的圆弧状曲线图(参照图5)。
    射出面126是光束控制部件120中位于入射面122(底部)相反侧的面,以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式而形成。射出面126是以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形的平面。射出面126的直径大致与光导棒160的端面162的直径相同。
    如上所述,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基本上从射出面126射出,但是,也可以使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的一部分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面射出(参照图6A)。通过这样做,能够积极地对光源单元140周围的光量不足进行补充。例如,通过在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部形成缺口,或者使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面的一部分毛面化,或者使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面的一部的形状为折射面而不是全反射面,从而能够使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的一部分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面射出。
    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光束控制部件120。对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材料,只要是能够使所希望的波长的光透射,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透光性树脂、或玻璃。
    保持架130覆盖发光元件110和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周围,以使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中心轴与发光元件110的光轴一致的方式,对光束控制部件120进行定位。对于保持架130的材料,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保持架130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树脂、玻璃、铝等金属。如后述那样,保持架130既可以具有透光性,也可以具有光反射性。在制造透光性的保持架130时,使用透光性材料(透明的树脂或玻 璃)制造保持架130即可。另外,在对透光性的保持架130还赋予光漫射性的情况下,在透光性材料中调配珠粒等漫射子,或者对使用透光性材料制造的保持架13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进行光漫射处理(例如,毛面化处理)即可。另一方面,在制造光反射性的保持架130时,使用光反射性材料(白色的树脂或玻璃、或者金属)制造保持架130即可。另外,也可以对使用各种材料制造的保持架130的表面涂敷光反射性塗料(例如,白色塗料)。
    光源单元140以使经过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光入射至之后说明的光导棒160的端面162的方式而配置。更具体而言,以使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射出面126与光导棒160的端面162相对的方式配置光源单元140(参照图5)。因此,从发光元件110的射出面126射出的光的大部分从端面162入射至光导棒160内。从高效地使光入射至光导棒160内的观点出发,优选,射出面126与端面162相接触。保持架130还具有以使光导棒160的端面162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射出面126相对的方式对光导棒160进行定位的功能。
    吸热部件150配置在照明装置100的两端,具有对发光元件110进行冷却的功能。另外,吸热部件150中形成有用于将发光元件110与外部的电源电路连接的电路。例如使用铝或铜等热传导性较高的金属制造吸热部件150。
    光导棒160是透光性的柱体形状的导光部件。使由光束控制部件120控制了配光后的光从光导棒160的端面162入射。即,光导棒160的端面162作为入射面而发挥功能。入射至光导棒160内的光在光导棒160内行进了规定距离后从光导棒160的外周面(侧面)164射出。即,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作为射出面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导棒160的形状为圆柱形状,但是,对于光导棒160的形状,只要是具有端面162和外周面164的柱体形状,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角柱形状。另外,根据用途或者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的强度等,适当地设定光导棒160的长度和粗细。
    例如通过射出成型或挤压成型、铸塑成型等形成光导棒160。对于光导棒160的材料,只要是能够使所希望的波长的光通过,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光导棒160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透光性树脂、或玻璃。另外,也可以在上述透光性树脂或玻璃中分散珠粒等漫射子。通过在光导棒160内以适当的浓度分散漫射子,能够对光导棒160赋予前方漫射特性(参照图6A和图6B)。另外,也可以对光导棒 160的外周面164进行光漫射处理(例如毛面化处理)。
    罩170使从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射出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向外部透射。另外,罩170还使不入射至光导棒160内而到达罩170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向外部透射(参照图6A)。以覆盖光源单元140的至少一部分和光导棒160的方式,更准确地讲,以覆盖光源单元140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和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的方式,相对于光源单元140的至少一部分和光导棒160,隔着空气层而配置罩170。因此,不只是在光导棒160与罩170之间,而在光源单元140与罩170之间也存在空气层(参照图5)。对于该空气层的厚度,只要从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射出的光能够迂回进入光源单元140与罩170之间,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与光源单元140的至少一部分和光导棒160对应的罩170的外表面为有效发光区域。在此,所谓“有效发光区域”,是指满足照明装置100所要求的等级的发光区域。
    对于罩170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隔着空气层而覆盖光源单元140和光导棒160,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罩170为圆筒形状,但是,如实施方式4所示,罩170也可以是半圆筒形状。
    对于罩170的材料,只要是具有透光性,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作为罩170的材料的例,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树脂(MS)等透光性树脂。另外,对于对罩170赋予光漫射能力的方法,也不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既可以对罩17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进行光漫射处理(例如毛面化处理),也可以在上述透光性树脂中分散珠粒等漫射子。
    图6是表示图4中用虚线所示的区域中的使用时的光路的示意图。图6A是也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侧面射出光的形态的照明装置100的示意图。在该形态中,保持架130具有透光性。另一方面,图6B是只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射出面126射出光的形态的照明装置100的示意图。在该形态中,保持架130具有光反射性。
    如图6A和图6B所示,从发光元件110射出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在以从光导棒160的跟前侧的端部平衡良好地得到达相反一侧的端部的方式被控制配光后,从射出面126向光导棒160的端面162射出。从射出面126射出的光入射至光导棒160内。入射至光导棒160内的光在光导棒160内行进后,从外周面164射出。如图6A和图 6B所示,从外周面164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层到达罩170的内表面。此时,由于在光源单元140(保持架130)与罩170之间也存在空气层,因此,从外周面164射出的光或者由罩170的内表面被反射的光等,也到达光源单元140(发光元件110)附近的罩170的内表面。到达罩170的内表面的光被漫射的同时在罩170透射。作为其结果,从罩170的整个外表面大致均匀地射出光。
    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20内的光的一部分,不是从射出面126而从侧面射出,透过保持架130并到达罩170的内表面。另外,从射出面126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也从射出面126与端面162之间向罩170漏出。如图6A所示,通过也利用这些光,能够积极地对光源单元140(发光元件110)周围的光量不足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在图6B所示的例中,保持架130的外侧表面具有光反射性。因此,到达光源单元140周围的光不会入射至保持架130内。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光源单元140周围的光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分散了漫射子的光导棒160的情况下,若提高漫射子浓度,则前方漫射光减少,后方漫射光增加。另外,在使用将外周面164毛面化的光导棒160的情况下,若加粗表面粗糙度,则后方漫射光增加。由于后方漫射光容易到达光源单元140与罩170之间的空气层,因此通过增加后方漫射光,能够进一步对光源单元140(发光元件110)周围的光量不足进行补充。但是,由于伴随着后方漫射光的增加,到达光导棒160的相反一侧的端部(未配置光源单元140的端部)的光量减少,因此,后方漫射光的增加不适于导光距离较长的光导棒160。
    (评价试验)
    对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配光特性进行了评价。图7是表示配光特性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从照明装置100的中心向正上方(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离开1m的位置(基准位置0°)配置了照度计。以照明装置100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照度计从基准位置向右旋方向(+θ方向)以2°间隔改变位置到90°来测定照度。同样地,将照度计从基准位置向左旋方向(-θ方向)以2°间隔改变位置到-90°来测定照度。90°的点和-90°的点位于光导棒160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如图7所示,光源单元140配置于照明装置100的两个端部中的-90°侧的端部。
    在本试验中,对具有以下所示的透光性的保持架130、光导棒160以及罩170的照明装置100测定了配光特性。
    <保持架>
    ·材料聚碳酸酯
    <光导棒>
    ·长度300mm
    ·粗细4mm、8mm或16mm
    ·材料丙烯树脂(添加了1质量%的平均粒径为6.8μm的硅酮粒子)
    <罩>
    ·外径26mm
    ·厚度1mm
    ·材料丙烯树脂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用反白标记表示的线表示未安装罩170的状态下的配光特性,用涂黑标记表示的线表示安装了罩170的状态下的配光特性。圆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4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100的照度值,四角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8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100的照度值,三角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16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100的照度值。
    在图8中,根据未安装罩170的状态的测定结果(反白标记)可知,在本试验中使用的光导棒160具有前方漫射特性(在50~60°附近出现照度的峰值)。另一方面,根据安装了罩170的状态下的测定结果(涂黑标记)可知,由于罩170而成为平衡良好的配光特性(在0°附近出现照度的峰值)。
    另外,在配光特性测定时,通过用肉眼观察照明装置100的外观可知,罩170整体变亮,且也几乎没有辉度不均。
    (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中,由于采用了利用光导棒160对来自配置于端部的发光元件110的光进行导光的结构,因此,不会透过罩170看到与发光元件110对应的亮点。另外,由于从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向全方向射出光,因此,配光角较宽。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中,通过在光源单元140和罩170之间设置空气层,使得在光源单元140附近的罩170的内表面也到达光,因此,也能够将光源单元140附近的区域作为有效发光区域使用。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中,由于通过光束控制部件120对从发光元件110 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抑制光源单元140附近区域的辉度过高、以及从光源单元140离开的区域的辉度明显下降的情况。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兼顾了有效发光区域的广域化和有效发光区域内的辉度的均匀化。
    [实施方式2]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的结构的剖面图。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在光导棒160的两端配置了光源单元140(第一光源单元140a和第二光源单元140b),这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光源单元140a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10a、第一光束控制部件120a以及第一保持架130a。同样地,第二光源单元140b包括第二发光元件110b、第二光束控制部件120b以及第二保持架130b。以与光导棒160的第一端面162a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光源单元140a,以与光导棒160的第二端面162b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二光源单元140b。更具体而言,以使第一光束控制部件120a的射出面与光导棒160的第一端面162a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光源单元140a。另外,以使第二光束控制部件120b的射出面与光导棒160的第二端面162b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二光源单元140b。
    光导棒160与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光导棒160相同。从更有效地利用配置于光导棒160两端的一对的光源单元140(第一光源单元140a和第二光源单元140b)的观点出发,优选,光导棒160具有前方漫射特性。
    图10是表示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区域中的使用时的光路的示意图。在图10所示的形态中,保持架130具有透光性。另外,光导棒160具有前方漫射特性。
    如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中,不只是从第一光源单元140a射出的光,从第二光源单元140b射出的光也从光导棒160的外周面164射出。此时,源于从第一光源单元140a射出的光的前方漫射光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二光源单元140b(保持架130b)与罩170之间。另外,源于从第二光源单元140b射出的光的前方漫射光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一光源单元140a(保持架130a)与罩170之间。作为其结果,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与实施方式1 的照明装置100相比,到达光源单元140附近的罩170内表面的光量增大。
    (评价试验)
    在上述的过程中,对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的配光特性进行了评价(参照图7)。在本试验中,对具有以下所示的透光性第一保持架130a、第二保持架130b、光导棒160以及罩170的照明装置200测定了配光特性。
    <保持架>
    ·材料聚碳酸酯
    <光导棒>
    ·长度300mm
    ·粗细4mm、8mm或16mm
    ·材料丙烯树脂(添加了1质量%的平均粒径为6.8μm的硅酮粒子)
    <罩>
    ·外径26mm
    ·厚度1mm
    ·材料丙烯树脂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的配光特性的曲线图。用反白标记表示的线表示未安装罩170的状态下的配光特性,用涂黑标记表示的线表示安装了罩170的状态下的配光特性。圆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4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200的照度值,四角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8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200的照度值,三角形标记(△、▲)表示具有直径为16mm的光导棒160的照明装置200的照度值。
    如该曲线图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中,由于在光导棒160的两端配置了光源单元140(第一光源单元140a和第二光源单元140b),在未安装罩170的状态下,在50~60°附近以及-50~-60°附近的两个地方,出现了照度的峰值(参照反白标记)。另一方面,在安装了罩170的状态下,在0°附近出现照度的峰值(参照涂黑标记)。对图8的曲线图与图11的曲线图进行比较可知,通过使用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与使用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相比,照度提高到2倍以上。
    (效果)
    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由于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照明装置100的效果以外,还使到达光源单元140周围的光量增大,因此,具有能够使有效 发光量域内的辉度不均进一步减小的效果。
    [实施方式3]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300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用虚线表示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300在在罩370的内表面形成了多个棱镜372,这点上与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罩370中,将在一方的面相互平行地形成了多个棱镜372的棱镜片,以使棱镜372位于内侧的方式弯曲成圆后的形状。各棱镜372的与棱线正交的剖面的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状。另外,由各棱镜372的棱线形成的圆与光导棒160的中心线正交。这些棱镜372通过改变源于来自第一光源单元140a的光的前方漫射光以及源于来自第二光源单元140b的光的前方漫射光的行进方向,能够高效地使这些前方漫射光向外部射出。
    (效果)
    实施方式3的照明装置300由于除了具有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的效果以外,还能够高效地使从光导棒160射出的前方漫射光向外部射出,因此,具有能够实现更高辉度的效果。
    [实施方式4]
    (照明装置的结构)
    图13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400的俯视图,图13B是照明装置400的侧视图。图14A是图13B所示的C-C线的剖面图,图14B是图13B所示的D-D线的剖面图,图14C是图13A所示的E-E线的剖面图,图14D是图13A所示的F-F线的剖面图。
    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400在具有两根光导棒160(第一光导棒160a和第二光导棒160b),并在各光导棒160a、160b的两端配置了光源单元140(第一光源单元140a和第二光源单元140b、或者第三光源单元140c和第4光源单元140d),这点上与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照明装置400具有四个光源单元140(第一光源单元140a、第二光源单元140b、第三光源单元140c以及第4光源单元140d)、 吸热部件450、两根光导棒160(第一光导棒160a和第二光导棒160b)以及罩470。各光源单元140分别包括发光元件110、光束控制部件120以及保持架130。
    各光源单元140配置成与光导棒160的端面162相对。更具体而言,以与第一光导棒160a的第一端面162a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光源单元140a,以与第一光导棒160a的第二端面162b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二光源单元140b。第一光源单元140a、第二光源单元140b以及第一光导棒160a构成第一照明单元。同样地,以与第二光导棒160b的第一端面162c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三光源单元140c,以与第二光导棒160b的第二端面162d相对的方式配置第4光源单元140d。第三光源单元140c、第4光源单元140d以及第二光导棒160b构成第二照明单元。
    吸热部件450配置在照明装置400的端部、中央部以及底部,具有对各光源单元140的发光元件110进行冷却的功能。另外,吸热部件450也具有串联地排列第一照明单元(第一光源单元140a、第二光源单元140b以及第一光导棒160a)和第二照明单元(第三光源单元140c、第4光源单元140d以及第二光导棒160b)的功能。
    罩470将从第一光导棒160a和第二光导棒160b的外周面射出的光漫射的同时使其向外部透射。罩470以覆盖第一照明单元(第一光源单元140a、第二光源单元140b以及第一光导棒160a)和第二照明单元(第三光源单元140c、第4光源单元140d以及第二光导棒160b)的方式,相对于第一照明单元和第二照明单元隔着空气层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罩470的形状为半圆筒形状(切除圆筒的一部分后的形状)。
    (效果)
    实施方式4的照明装置400除了具有实施方式2的照明装置200的效果以外,通过增设照明单元(光导棒160和在其两端配置的一对的光源单元140),还具有在维持辉度的同时能够加长的效果。
    [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光源单元140具有保持架1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保持架130并不是光源单元140的必须的构成部件。例如,也可以利用形成于光束控制部件120的支脚部对光束控制部件120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聚光透镜作为光束控制部件120的 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光束控制部件120也可以不是聚光透镜。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20也可以是将来自发光元件110的光向光导棒160的端面162引导的反射板(reflector)。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分别单独地形成光束控制部件120、保持架130以及光导棒16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这些构成部件一体化而形成。例如,既可以将光束控制部件120和保持架130一体化,也可以将保持架130和光导棒160一体化,还可以将光束控制部件120、保持架130和光导棒160一体化。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包含的导光部件,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圆柱状的光导棒160。例如,导光部件的形状也可以是半圆柱状或板状、环状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由于能够代替荧光灯管等而使用,因此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照明设备。
    本申请主张在2012年1月1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008902号的优先权。该申请说明书和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

    关 键  词:
    照明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照明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2501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