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pdf

  • 上传人:bo****18
  • 文档编号:6236286
  • 上传时间:2019-05-24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246.0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10799.3

    申请日:

    2005.05.10

    公开号:

    CN1675982A

    公开日:

    2005.10.0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G 7/00申请日:20050510授权公告日:20070912终止日期:20120510|||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G7/00

    主分类号:

    A01G7/0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发明人:

    蔡传涛; 楚永兴; 刘永明; 余玉龙; 施捍

    地址:

    650223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50号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云南协立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旃习涵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该方法选择人工种植1年生黄藤植株中已木质化的藤条,在距离其根部15~30厘米的枝干处,用小刀将枝条朝向地面一侧的外表皮剥掉,并在露出的木质部分涂上浓度为400ppm~500ppm的生根粉,然后将处理部分埋入土中15~20厘米,并浇水。之后每隔10天浇水一次,15~35天后处理处即可长出根。应用该方法后,黄藤产量提高40%~60%,节约成本70%~80%,有效提高了黄藤植株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良好地市场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 骤: (1)选择人工种植1年生黄藤植株中已木质化的藤条,在距离其根部 15~30厘米的枝干处,用小刀将枝条朝向地面一侧的外表皮剥掉,切割的深 度应达到枝条的木质部,宽度为3厘米~5厘米,长度为枝条周向的一半; (2)在露出的木质部分涂上浓度为400ppm~500ppm的生根粉,然后将 处理部分埋入土中15~20厘米,并浇水; (3)每隔10天浇水一次,15~35天后处理处即可长出根; (4)每年的3月份或9月份选择上一年处理成活后,新长出的并已经 木质化的藤条重复以上步骤; (5)经过处理的复土生根处长满三年时就可挖根利用,也就是说自第 四年起,可以挖第一年处理的黄藤根,第五年可以挖第二年处理的黄藤根, 依此类推。

    说明书


    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野生植物人工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黄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为防己科天仙藤属攀援藤本植物,又名大黄藤、土黄连或天仙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东和广西,以及与我国相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海拔180-1000米的热带、亚热带山野沟谷中。以黄藤为原料生产的黄藤素,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纯天然植物药,现已被载入《中国药典》。其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及加强机体防卫机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等多重药理作用。对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疗效确切,特别是对妇科感染的疗效尤为显著,且临床观察未见过敏反应及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云南和广西等地的制药企业利用当地的野生资源优势,开始大规模地采挖野生黄藤并加以利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中期,野生黄藤的采挖达到最高峰,其年收购量达到6200吨,黄藤素精粉(黄藤素含量>95%)的产量超过50吨/年。但由于黄藤的野生资源极其有限,且分布分散,因此,自1995年开始,随着原料的枯竭,黄藤素系列药品的产量急剧下降,到1997年,大部分药厂因为原料匮乏而停止了黄藤素药品的生产。

        发明人对野生黄藤地人工栽培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获得成功后申请了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010797.4)。但由于黄藤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根部,采摘时需将植株连根拔起,且栽种一次需三年后方可成熟,因此需要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样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且不利于环境的保。如何实现黄藤植株的可持续利用,现有技术中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提高植株及土地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企业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同时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选择人工种植1年生黄藤植株中已木质化的藤条,在距离其根部15~30厘米的枝干处,用小刀将枝条朝向地面一侧的外表皮剥掉,切割的深度应达到枝条木质部,宽度为3厘米~5厘米,长度为枝条周向的一半;

        2.在露出的木质部分涂上浓度为400ppm~500ppm的生根粉,然后将处理部分埋入土中15~20厘米,并浇水;

        3.每隔10天浇水一次,15~35天后处理处即可长出根;

        4.每年的3月份或9月份选择上一年处理成活后,新长出的并已经木质化的藤条重复以上步骤;

        5.经过处理的复土生根处长满三年时就可挖根利用,也就是说自第四年起,可以挖第一年处理的黄藤根,第五年可以挖第二年处理的黄藤根,依此类推,即可连续地获得黄藤根作为原料,而不需要破坏黄藤植株,实现持续利用的目的。

        本发明依据黄藤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其茎杆易弯曲及经处理能生根的特点,对人工栽培的黄藤进行茎杆压弯及促生根处理,以实现一次种植、多次采收,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经实验证明,应用该方法后,黄藤产量提高40%~60%,节约成本70%~80%,在实现黄藤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黄藤植株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避免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良好地市场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选择人工种植1年生的黄藤植株中已木质化的藤条,在距离其根部15厘米~30厘米的枝干处,用小刀将枝条朝向地面一侧的外表皮剥掉,切割的深度应达到枝条的木质部,宽度为3厘米,长度为枝条周向的一半。在露出的木质部分涂上浓度为400ppm的生根粉,然后将处理部分埋入土中15~20厘米,并浇水。之后,每隔10天浇水一次,30~35天处理处即可长出根。每年的3月份选择上一年处理成活后,新长出的并已经木质化的藤条重复以上步骤。经过处理的复土生根处长满三年时就可挖根利用,也就是说自第四年起,可以挖第一年处理的黄藤根,第五年可以挖第二年处理的黄藤根,依此类推,即可连续地获得黄藤根作为原料,而不需要破坏黄藤植株,实现持续利用的目的。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生根粉的浓度为450ppm,20~30天处理处即可长出根。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生根粉的浓度为500ppm,15~20天处理处即可长出根。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表皮切割的宽度为4厘米。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表皮切割的宽度为5厘米。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1,有以下不同点:每年在9月份选择上一年处理成活后,新长出的并已经木质化的藤条进行处理。

    关 键  词:
    一种 人工 栽培 黄藤 植株 持续 利用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人工栽培黄藤植株的持续利用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23628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