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pdf

  • 上传人:t****
  • 文档编号:6219526
  • 上传时间:2019-05-22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959.3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455768.3

    申请日:

    2013.09.30

    公开号:

    CN103712752A

    公开日:

    2014.04.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M 3/04申请日:20130930|||公开

    IPC分类号:

    G01M3/04

    主分类号:

    G01M3/04

    申请人:

    千代田化工建设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广冈丰治; 米山久男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横浜市

    优先权:

    2012.10.03 JP 2012-22136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朱美红;谭祐祥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1个试验装置进行对于多种多样的尺寸的管束的气密试验、由此经济性良好并且保管场所的确保及保养管理也变得容易的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具备:筒状的主体(30),使管板从一端部侧的开口突出,在内部收存热交换用管束(2);密封盖体(31),在该主体的轴线(C)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在该主体的一端部上;第1密封部件(32),设在管板(2)的外周部上,将与密封盖体的内表面(31a)之间气密地封闭;第2密封部件(33),将密封盖体(31)与主体(30)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密封盖体(31)的内表面(31a)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从主体(30)在轴线(C)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轴线(C)侧接近。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是用来试验热交换器用管束的传热管的端部与管板的孔部之间的气密性的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根传热管、和配置在这些传热管的端部上的管板,在形成于上述管板上的孔部中插入固定着上述传热管的端部,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筒状的主体,使上述管板从一端部侧的开口突出,在内部收存上述热交换用管束,并且另一端部被堵塞;
    密封盖体,在该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在该主体的上述一端部上;
    第1密封部件,设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部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第2密封部件,将上述密封盖体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并且,上述密封盖体的上述内表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从上述主体在上述轴线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上述轴线侧接近。

    2.  一种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是用来试验热交换器用管束的传热管的端部与管板的孔部之间的气密性的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根传热管、和配置在这些传热管的端部上的管板,在形成于上述管板上的孔部中插入固定着上述传热管的端部,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筒状的主体,使上述管板从两端部的开口分别突出,在内部收存上述热交换用管束;
    密封盖体,在该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在该主体的各个上述端部上;
    第1密封部件,设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部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第2密封部件,将上述密封盖体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并且,各个上述密封盖体的上述内表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从上述主体在上述轴线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上述轴线侧接近。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与上述热交换器用管束之间夹装有定心机构,所述定心机构用来使该热交换器用管束的轴线与上述主体的轴线一致。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密封部件是O形圈,所述O形圈配置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面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说明书

    说明书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检查多根传热管、与将这些传热管的端部固定的管板之间的气密性的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转置。
    背景技术
    图10是表示作为多管式热交换器的一种的以往的浮动头式(FLOATING HEAD TYPE)的热交换器的图,图中附图标记1是圆筒状的壳体。
    该壳体1在内部收存热交换用管束(以下简称作管束)2,一端部被盖体3堵塞,并且在另一端部上设有头部(header)4。
    该管束2是将多根传热管(在图中仅表示其中的两根)5隔开规定的间隔并列地配置的结构,是插通在沿轴线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多片挡板(省略图示)中而被定位、并且固定在配置于两端部上的圆板状的管板6上而一体化的结构。这里,传热管5的两端部如图10(b)所示,通过分别插入到穿设在管板6上的孔部6a内而该部分被扩管,气密地固定在管板6上。
    并且,在位于壳体的一端部侧的管束2的管板6外表面上,通过接合端板状的小头部7,形成与传热管5内连通的空间7a。另一方面,在壳体1的上述另一端部的凸缘1a上,中间夹着管板6而气密地安装着圆筒状的头部4的一个凸缘4a。该头部4的另一个凸缘4b被堵塞板8封闭,并且在内部设有将内部在径向上划分为偶数份(在图中表示划分为两份的情况)的分隔板9。
    并且,通过在头部4的外周部上连接连通到由分隔板9划分的一个空间9a的被加热(或冷却)流体的入口管10、连接连通到另一个空间9b的被加热(或冷却)流体的出口管11,形成从入口管10到空间9a→分隔板9下方的传热管5→空间7a→分隔板9上方的传热管5→空间9b→出口管11的被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流路。
    另一方面,在壳体1的一端部侧的外周上,在该壳体内连接着加热(或冷却)介质的出口管12,并且在另一端部侧的外周上连接着上述加热(或冷却)介质的出口管13。由此,通过从入口管12供给到壳体1中的加热(或冷却)介质,将在传热管5内流动的被加热(或冷却)流体加热(或冷却)。
    此外,图11是表示称作U形管式(U-TUBE TYPE)的以往的另一种多管式热交换器的图,该热交换器与上述浮动头式的热交换器不同的点主要在于管束14的结构。
    即,在该管束14中,作为传热管15,使用位于分隔板9的下侧的部分和位于上侧的部分分别在壳体1的上述一端部侧以圆弧状连结的U形管。由此,仅在壳体1的另一端部侧设有将传热管15的端部气密地固定的管板16。
    一般而言,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通过持续长期间的使用而在传热管5、15中发生腐蚀,所以在一定期间使用后,将上述管束2、14更换为新的管束。此时,在壳体1内,被管束2、14的管板6、16分隔为被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流路空间和加热(或冷却)介质的流路空间。因此,在JIS B8249或下述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标准规格中,要求将新的管束2、14在热交换器的实际运转前试验新的管束2、14中的管板6、16的孔部6a与传热管5、15之间的气密性。
    图13是表示在下述非专利文献1中限定的以往的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的图,具备模仿壳体1的圆筒状的主体20、和安装在该主体20的凸缘20a上的测试圈21,在图中左侧端部,在收存于主体20内的管束2、14的管板6、16的外周面与测试圈21的内周面之间夹装压盖填料22,再通过将填料压盖23用螺栓24向测试圈21侧拧紧,将管板6、16的外周面密封,在图中右侧端部,通过使用测试圈62夹着填料(垫圈)63和管板6并拧紧到主体20的凸缘20b上,将该部分密封后,向主体20内注入水或气体并加压,通过目视确认从管板6、16的孔部6a与传热管5、15之间的泄漏的有无。
    非专利文献1:STANDARDS OF THE TUBULAR EXCHANGER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EIGHTH EDITION, SECTION4。
    可是,在不制作模仿壳体1的主体20而进行新的管束2、14的气密试验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已设的热交换器的壳体1进行气密试验,但如果已设的热交换器没有进入到装置的定期维修工程的时期,则不能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到现场才对新的管束2、14作用压力,在从管板6、16的孔部6a与传热管5、15之间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为了维修作业而在作业人员、天数等方面在定期维修工程中发生很大的问题。
    因而,新的管束2、14应在其制作工厂进行气密试验,但作为试验体的管束2、14根据使用的热交换器的规格,管板6、16的外径尺寸、或传热管5、15的长度尺寸及根数等各要素不同。因此,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以往的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中,根据试验的管束2、14中的管板6、16的外径尺寸及传热管5、15的长度尺寸而每次制作模仿壳体1的圆筒状的主体20及测试圈21、62,进行上述气密试验。
    因此,在对多种热交换器进行管束2、14的气密试验的情况下,需要预先制作对应于种类的许多主体20及测试圈21、62并确保这些许多测试圈21的保管场所,有试验费用高涨而经济性变差、并且在主体20及测试圈21、62的保养管理中也需要大量的工作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1个试验装置进行对于多种多样的尺寸的管束的气密试验或耐压试验、由此经济性良好并且保管场所的确保及保养管理也变得容易的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用来试验热交换器用管束的传热管的端部与管板的孔部之间的气密性的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根传热管、和配置在这些传热管的端部上的管板,在形成于上述管板上的孔部中插入固定着上述传热管的端部,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主体,使上述管板从一端部侧的开口突出,在内部收存上述热交换用管束,并且另一端部被堵塞;密封盖体,在该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在该主体的上述一端部上;第1密封部件,设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部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第2密封部件,将上述密封盖体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并且,上述密封盖体的上述内表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从上述主体在上述轴线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上述轴线侧接近。
    此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用来试验热交换器用管束的传热管的端部与管板的孔部之间的气密性的装置,所述热交换器用管束具备并列配置的多根传热管、和配置在这些传热管的端部上的管板,在形成于上述管板上的孔部中插入固定着上述传热管的端部,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主体,使上述管板从两端部的开口分别突出,在内部收存上述热交换用管束;密封盖体,在该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在该主体的各个上述端部上;第1密封部件,设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部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第2密封部件,将上述密封盖体与上述主体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并且,各个上述密封盖体的上述内表面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朝向从上述主体在上述轴线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上述轴线侧接近。
    进而,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与上述热交换器用管束之间夹装有定心机构,所述定心机构用来使该热交换器用管束的轴线与上述主体的轴线一致。
    此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密封部件是O形圈,所述O形圈配置在上述管板的外周面上,将与上述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根据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由于在主体的端部上、在上述主体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置密封盖体,并且在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随着从上述主体在轴线方向上远离而向上述轴线侧接近的倾斜面,所以通过相对于使管板从上述端部侧的开口突出、收存在主体内的管束、使密封盖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容易使该密封盖体的内表面面向管束的管板的外周部,能够通过第1密封部件气密地封闭。
    因而,在因作为气密试验的对象的多个管束的管板的直径或传热管的长度尺寸相互不同而从主体向密封盖体内伸出的管板的外周部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仅通过使密封盖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就能够容易地使其内表面面向管板的外周部来对应。结果,能够通过1个试验装置进行对于多种多样的尺寸的管束的气密试验或耐压试验,由此经济性良好并且保管场所的确保及保养管理也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主体与管束之间设有用来使管束的轴线与上述主体的轴线一致的定心机构,所以通过事前由上述定心机构使管束的轴线与主体的轴线一致,单单仅通过使密封盖体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就能够遍及整周使内表面与管板的间隔变均匀,能够将它们之间通过第1密封部件容易且可靠地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气密试验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定心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进行气密试验的管束安设在定心装置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将安设在定心装置上的管束收存到主体内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管束在主体内定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密封部件的另一安装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以往的多管式热交换器的纵剖视图,图10(b)是图10(a)的C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另一多管式热交换器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进行图11的多管式热交换器的气密试验的情况下的设置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气密试验装置的主要部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8表示将有关本发明的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用于进行图10所示的浮动头式的热交换器的管束2的气密试验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关于管束2的结构,与图10所示的结构是相同的,所以以下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将其说明简略化。
    首先,如图1~图5所示,该气密试验装置由圆筒状的主体30、分别配置在该主体30的两端开口部的密封盖体31、将该密封盖体31的内表面31a与管束2的管板6的外周之间气密地封闭的O形圈(第1密封部件)32、和将密封盖体31的内表面31b与主体30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的填料压盖(第2密封部件)33大致构成。
    主体30在内部收存管束2,设计为,通过轴线C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得比由该气密试验装置试验的管束2的长度尺寸短,以使管板6从两端开口突出到外方的状态收存该管束2。并且,在该主体30的两端部上,分别沿上述轴线C方向移动自如地设有上述密封盖体31。
    该密封盖体31由在与主体30的外周之间形成能够夹装第2密封部件33的间隔而围绕的圆筒状的滑动壳体34、和一体地形成在该滑动壳体34的前端部上、朝向从主体30在轴线C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缩径的圆锥筒状的锥体35构成,在锥体35的顶部,通过将上述圆锥筒切头而形成有目视检查用的开口部36。
    由此,密封盖体31的滑动壳体34的内表面31b形成为沿着主体30的外表面的圆筒状。此外,密封盖体31上的锥体35的内表面31a由朝向从主体30在轴线C方向上远离的方向逐渐向轴线C侧接近的倾斜面形成。另外,锥体35的内表面31a的相对于轴线C的倾斜角度如果过小,则到抵接在管板6外周上为止的移动距离变得非常长,相反如果过大则作用在锥体35上的载荷变得过大,所以优选的是设定为45±5°的范围。
    并且,在滑动壳体34的外周上立设有连结凸缘37,并且在从该连结凸缘37隔开规定间隔的主体30的外周上,立设与该连结凸缘37对置的连结凸缘38,在这些连结凸缘37、38间,设有用来进行滑动壳体34的移动、固定操作的多根连结螺栓39。
    进而,锥体35在轴线C方向上被划分为两份,前端部35b相对于基端部35a在凸缘部35c处拆装自如地设置。
    并且,在管板6的外周部,设有将与密封盖体31的锥体35的内表面31a之间气密地封闭的上述O形圈32。
    即,如图2所示,在管板6的外周面上,通过螺栓41a及螺母41b安装着截面L字状的填料推压部40,在该填料推压部40的外表面侧配置有O形圈32。另外,图中附图标记42是用来在锥体35抵接在管板6上时保护该管板6的抵接板。
    这里,填料推压部40的安装位置设定为在使密封盖体31沿轴线C方向移动而锥体35抵接在抵接板42上的状态下、通过从填料推压部40及锥体35的内表面31a向O形圈32作用压缩力、该O形圈32稍稍变形而被定位固定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密封盖体31的滑动壳体34的内表面31b与主体30的外表面之间,夹装着上述压盖填料33。并且,在滑动壳体34的前端部上,与滑动壳体34的板面平行地突设有螺栓43,在该螺栓43上相对移动自如地设有L字状的填料推压部44。该填料推压部44前端部被插入到主体30的外表面与滑动壳体34之间,配置在压盖填料33的一侧,并且在螺栓43上拧合着填料推压部44的位置调整、固定用的螺栓45。
    此外,在滑动壳体34的与主体30的对置面上,固定着配置在压盖填料33的另一侧的止动件46。并且,通过将螺母45拧紧而将压盖填料33用填料推压部44和止动件46夹持,将密封盖体31的滑动壳体34的内表面31b与主体30的外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
    并且,在该气密试验装置中,如图4及图5所示,具备用来将管束2运入及定位支承在主体30内的支承装置。
    在这些图中,附图标记50是用来将管束2支承在主体30的底面上的滑动板。该滑动板50形成为其外表面是与主体30的内表面相同曲率的圆弧面、并且长度尺寸与主体30的轴线C方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等的带板状。
    在该滑动板50的上表面上,在长度方向的4处分别立设有一对管束支撑体51。这里,各个部位的一对管束支撑体51如图5所示,配置在滑动板5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以从中间夹着轴线C的左右的下方支承管束2。
    此外,在沿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管束支撑体51间,架设并螺栓结合着用来使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的轴线C一致的调整板(定心机构)52。并且,在夹着轴线C对置的这一对调整板52上,载置有多个(在图中是3片)管束2的挡板18。顺便说一下,调整板52预先按照进行气密试验的管束2制作,以成为当载置了管束2的挡板18时、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的轴线C一致的高度尺寸。
    进而,在设在轴线C方向的中央的两部位上的管束支撑体51上,分别设有管束固定用带的凸片(lug)53。此外,在主体30的底面上,固定着配置在滑动板50的两侧、导引该滑动板50的移动并用来防止向周向的位置晃动的侧止动件54。
    另外,图中附图标记55是在收存管束2后、通过水平地临时设置在主体30的开口部附近、用来将管束2在水平方向上支承的支撑棒。此外,在滑动板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即主体30的开口部附近、作业者能够操作的位置上,中间夹着通过轴线C的铅直线在左右配置有分别能够将滑动板50顶起的一对起重螺栓(定心机构)56。
    接着,基于图6~图8,对气密试验时的向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气密试验装置的管束2的设置次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对进行气密试验的管束2施以抵接板B,通过金属线W吊起,如图6(b)所示,将挡板18载置到支承装置的调整板52上之后,如图5及图6(c)所示,将一端部连结在一个凸片53上的管束固定用带61卷绕到挡板18的外周上,将另一端部连结在另一个凸片53上,由此将管束2固定到支承装置上。此时,优选的是在挡板18的上部外周上夹装保护用的抵接板60。
    接着,如图7所示,使用起重机和升降机或卷扬机等,将固定在支承装置上的管束2向主体30内插入。然后,如图8所示,在将管束2的管板6以从两端部突出的状态定位到主体30内之后,再确认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的轴线C一致。此时,由于制作了调整板52以使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的轴线C一致,所以不会发生较大的偏心,但在需要一些定心调整的情况下,通过用起重螺栓56使滑动板50相对于主体30上下移动来进行定心。
    与此并行,在管束2的管板6的外周上,安装填料推压部40及O形圈32。此外,在主体30的外周上,安装压盖填料33及填料推压部44。
    接着,在主体30的两个端部,将密封盖体31送入。此时,将突设在滑动壳体34的前端部上的螺栓43向穿设在填料推压部44上的孔部内插入。然后,在锥体35的内表面31a碰抵在O形圈32上的位置,将设在主体30的连结凸缘38与密封盖体31的滑动壳体34的连结凸缘37间的连结螺栓39拧入,使O形圈32稍稍变形而固定。
    接着,通过使螺母45拧合到插入在压盖填料33的填料推压部44中的螺栓43上并拧紧,用压盖填料33将主体30的外表面与密封盖体31的滑动壳体34的内表面31b之间气密地封闭。
    这样,在将管束2设置在气密试验装置内之后,向主体30内注入加压的流体(一般而言,在耐压试验的情况下是水,在气密试验的情况下是空气),从开口部36通过目视确认从管板6的孔部6a与传热管5之间的泄漏的有无。另外,如图1所示,根据管束2的尺寸各要素,在管板6的外周抵接在密封盖体31的锥体35的基端部35a侧的内表面31a上的情况下,通过将凸缘部35c的螺栓拆下并将前端部35b拆下,能够将开口部36扩大而更容易地进行通过目视的试验。
    如以上这样,根据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由于在主体30的两端部分别在主体30的轴线C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有密封盖体31,并且在密封盖体31的锥体35的内表面31a上形成有相对于轴线的倾斜角度为45±5°的倾斜面,所以通过相对于使管板6从各个端部的开口突出而收存在主体30内的管束2、使密封盖体31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能够容易地将锥体35的内表面31a通过安装在管束2的管板6上的O形圈32气密地封闭。
    因而,在因作为气密试验的对象的多个管束2的管板6的直径或传热管5的长度尺寸相互不同而从主体30向密封盖体31内伸出的管板6的外周部的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也仅通过使密封盖体31在轴线C方向上移动就能够容易地使其内表面31a面向管板6的外周部来对应。结果,能够通过1个试验装置进行对多种多样尺寸的管束2的气密试验,由此经济性良好,并且保管场所的确保及保养管理也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将管束2固定到支承装置上、插入到主体30内,所以设置作业变得容易,并且由于在该支承装置的滑动板50与管束2的挡板18之间夹装着预先调整为使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C的轴线一致的尺寸的调整板52,所以仅通过使密封盖体31在轴线C方向上移动,就遍及整周使内表面31a与管板6的间隔变均匀,能够通过O形圈32容易且可靠地密封。
    进而,由于将锥体52在轴线C方向上划分为两份、使前端部35b相对于基端部35a能够拆下,所以在O形圈32与基端部35a侧的内表面31a抵接的情况下,通过将前端部35b拆下,将开口部36确保得较大,能够实现目视的方便。顺便说一下,如果将上述锥体35在轴线C方向上划分为3份以上,则能够根据管板6的外径尺寸更细致地调整目视用的开口部36的大小。
    此外,由于除了上述调整板52以外,在滑动板50上还设有定心用的起重螺栓56,所以能够进行更正确的定心。并且,由于将该起重螺栓56尽量设在作为O形圈32的附近的主体30的端部上,所以能够使由这些起重螺栓56进行的定心更正确地反映在O形圈32的位置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对将有关本发明的气密试验装置用于进行图10所示的浮动头式的热交换器的管束2的气密试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用于进行对图11所示的U形管式的多管式热交换器的管束14的气密试验装置。
    在此情况下,传热管15是U形管,由此仅在管束14的一端部侧设有管板16,所以如图12的示意图所示,通过做成将主体30的一端部侧用端板65等堵塞、仅在使管板16突出的另一端部上设置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密封盖体31的气密试验装置,同样能够进行气密试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对如图2所示那样、在管板6的外周面上通过螺栓41a及螺母41b安装截面L字状的填料推压部40、在该填料推压部40的外表面侧配置O形圈3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a)所示那样,在管板6的厚度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在该管板6的外周面上通过螺栓67固定立方体状的金属件66,在该金属件66的外表面侧配置O形圈32。
    进而,根据管束2的形式,有将其管板6通过插通在图10所示的壳体1的凸缘1a及头部4的凸缘4a中的螺栓、所谓3片紧固固定的结构。在这样的管板6中,由于穿设有插通上述螺栓的螺栓孔,所以仅通过单单在管板6的外周与密封盖体31的锥体35之间夹装O形圈32不能确保两者间的气密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只要在管板6的两端面的外周面上经由垫圈68配置一对密封圈69a、69b、将插通在该密封圈69a、69b及管板6的螺栓孔70中的螺栓71拧紧、并在密封圈69a的外周上配置将与密封盖体31的锥体35之间气密地封闭的O形圈32就可以。即,在本发明中,所谓在管板的外周部设置将与密封盖体的内表面之间气密地封闭的第1密封部件(O形圈32),也包括这样的情况。
    此外,关于定心机构,也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调整板52,通过代替该调整板52而设置例如起重螺栓等,同样能够进行使管束2的轴线与主体30的轴线C一致的定心。
    附图标记说明
    2、14 热交换器用管束
    5、15 传热管
    6、16 管板
    6a 孔部
    30 主体
    31 密封盖体
    32 O形圈(第1密封部件)
    33 压盖填料(第2密封部件)
    35 锥体
    31a 内表面(倾斜面)
    52 调整板(定心机构)
    C 轴线。

    关 键  词:
    热交换 器用 管束 气密 试验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热交换器用管束的气密试验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21952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