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pdf(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2273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12 CN 103622739 A (21)申请号 201310615479.5 (22)申请日 2013.11.28 A61B 17/70(2006.01) A61F 2/44(2006.01) (71)申请人 浙江康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24113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经济开发 区山海协作区汇源路 20 号 (72)发明人 周建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54) 发明名称 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2、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用 于脊椎固定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该装置由 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的椎体前部、 椎体中间部和 椎体后部组成, 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均为 U 形凹 槽结构, 两者的 U 形凹槽开口方向相反 ; 椎体中间 部呈S形结构, 该S形的上端位于椎体前部U形凹 槽的底部, 该S形的下端位于椎体后部U形凹槽的 底部。 本发明具有手术创伤小、 术后椎体活动性较 强、 稳定性好、 不容易移位和脱出的优点。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
3、号 CN 103622739 A CN 103622739 A 1/1 页 2 1. 一种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由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的椎体前部 (1) 、 椎 体中间部 (2) 和椎体后部 (3) 组成, 椎体前部 (1) 和椎体后部 (2) 均为 U 形凹槽结构, 两者 的 U 形凹槽开口方向相反 ; 椎体中间部 (2) 呈 S 形结构, 该 S 形的上端位于椎体前部 (1) U 形凹槽的底部, 该 S 形的下端位于椎体后部 (3) U 形凹槽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椎体前部 (1) 和椎体 后部 (2) U 形凹槽的侧壁的。
4、内外侧设有若干外凸的三角齿形 (5) 。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椎体前部 (1) 和 椎体后部 (2) 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螺钉孔 (4)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椎体中间部 (2) 在靠 近椎体前部 (1) U 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的倒钩齿形 (6)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所述椎体中间部 (2) 在靠 近椎体后部 (3) U 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的倒钩齿形 (6) 。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其特征是 。
5、: 所述的椎体前部 (1) 、 椎 体中间部 (2) 和椎体后部 (3) 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22739 A 2 1/2 页 3 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用于脊椎固定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在治疗脊椎病变或损伤时, 一般都采用脊椎固定装置对脊椎进行固定手术, 或者用人工椎体作为替代物进行手术。 0003 常用的脊椎固定装置由纵向杆和椎弓根钉构成, 纵向杆和椎弓根钉的连接固定对 手术效果和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纵向杆和椎弓根钉的连接固定都是通过旋紧螺钉的 紧固方式, 这种方式。
6、不仅操作不够方便, 而且压紧螺钉时容易将椎弓根钉的螺钉头撑开脱 出, 造成手术失败。 如要避免椎弓根钉螺钉头在压紧螺钉时滑脱, 不仅要提高其制造材料要 求, 在尺寸上还必须具有一定高度, 这样会增大椎弓根钉在人体内所占用的空间, 影响手术 质量, 增加病人痛苦。 0004 人工椎体替代物的材料各异 , 有异体骨、 陶瓷、 金属等, 其中异体骨存在来源有 限、 免疫排斥反应等缺陷, 陶瓷类在体内易碎和易被疲劳破坏, 而钛合金既能提供术后即刻 稳定性, 又与人体的弹性模量比较接近。 部分人工椎体虽然具有能恢复椎体高度的可调性, 但最大的缺点是彻底去除了手术部位椎体的活动性。 显然传统人工椎体在某些。
7、方面尚存在 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术后椎体活动性的稳定性不够、 与上下椎体早期结合强度低 等, 其并发症是易导致植入物移位甚至脱出、 手术部位脊柱运动功能受限、 邻近节段的脊柱 由于代偿性地过度活动带来的一系列负荷增加、 退变加速等。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手术创伤小、 术后椎体活动性较强、 稳定 性好、 不容易移位和脱出的椎体非融合棘突间装置。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该装置由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的椎体 前部、 椎体中间部和椎体后部组成, 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均为 U 形凹槽结构, 两者的 U 形凹 槽开口方向相反 ; 椎体中间部。
8、呈 S 形结构, 该 S 形的上端位于椎体前部 U 形凹槽的底部, 该 S 形的下端位于椎体后部 U 形凹槽的底部。 0007 本发明所述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 U 形凹槽的侧壁的内外侧设有若干外凸的三角 齿形。 0008 本发明所述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螺钉孔。 0009 本发明所述椎体中间部在靠近椎体前部 U 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 的倒钩齿形。 0010 本发明所述椎体中间部在靠近椎体后部 U 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 的倒钩齿形。 001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 该装置的椎体中间部采用 S 形结构, 纵向上有弹性, 可以压缩, 有利。
9、于非融合椎体植入人体内 ; 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内外侧均设 说 明 书 CN 103622739 A 3 2/2 页 4 有外凸的三角齿形, 用于帮助该非融合椎体固定于人体中, 不易移位和脱落 ; 椎体中间部在 靠近椎体前部和椎体后部处均设有外凸的倒钩齿形, 用于有效阻止该非融合椎体在脊柱中 移动 ; 使用该非融合椎体可大大减少手术的创伤面, 简化操作流程, 术后椎体活动性的稳定 性非常好, 不容易移位和脱出, 同时可有效改善对邻近节段负荷增加、 退变加速等并发症的 影响, 为椎体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附图说明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3 图 1 为本。
10、发明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4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右视图。 0015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参见图 1- 图 3, 本实施例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其由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的椎体前 1、 椎体中间部 2 和椎体后部 3 组成。椎体前部 1 和椎体后部 2 的结构相同, 均为 U 形凹槽 结构, 两者的 U 形凹槽开口方向相反。椎体中间部 2 呈 S 形结构, 该 S 形的上端位于椎体前 部 1 U 形凹槽的底部, 该 S 形的下端位于椎体后部 3 U 形凹槽的底部 ; 由于 S 形结构之间留 有间隙, 使得该非融合椎体纵向上有弹性, 可以压缩, 有利于非融合。
11、椎体植入人体内。 0017 在椎体前部 1 和椎体后部 2 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对螺钉孔 4, 用于螺钉的固定。 0018 椎体前部1和椎体后部2 U形凹槽的侧壁的内外侧均设有若干外凸的三角齿形5, 用于帮助该非融合椎体固定于人体中, 不易移位和脱落。 0019 椎体中间部2在靠近椎体前部1 U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的倒钩齿 形 6, 椎体中间部 2 在靠近椎体后部 3 U 形凹槽底部处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外凸的倒钩齿形 6, 用于有效阻止该非融合椎体在脊柱中移动。 说 明 书 CN 103622739 A 4 1/3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22739 A 5 2/3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22739 A 6 3/3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22739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