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pdf

  • 上传人:r5
  • 文档编号:60823
  • 上传时间:2018-01-22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6.4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100652.2

    申请日:

    2014.03.18

    公开号:

    CN104058277A

    公开日:

    2014.09.2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H 3/48申请日:20140318|||公开

    IPC分类号:

    B65H3/48; B65H3/08; G03G15/00

    主分类号:

    B65H3/48

    申请人: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发明人:

    霜山淳彦; 大本升; 梅本浩章; 水野浩; 大岛亮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3.18 JP 2013-05483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岳雪兰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片材间隔。片材供给装置具有: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方向层积了多页片材的片材摞;第一送风机构及第二送风机构,其向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出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上浮;吸附/输送装置,其具有设置于载置部上方的吸附式传送带,使利用送风机构上浮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式传送带上,并朝向输送路径输送;摄影装置,其配置为能够对上浮的最上层片材和其下一页片材进行摄影;照明装置,其朝向摄影装置的摄影范围射出光;从照明装置射出的光大致垂直地照在所述片材摞中的、包含最接近摄影装置的端面的平面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方向层积了多页片材的片材摞;
    送风装置,其向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出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上浮;
    吸附/输送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所述载置部上方的吸附式传送带,使利用所述送风装置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式传送带上,并朝向输送路径输送;
    摄影装置,其配置为能够对上浮着的最上层片材和其下一页片材进行摄影;
    照明装置,其朝向所述摄影装置的摄影范围射出光;
    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大致垂直地照在包含所述片材摞中的、最接近所述摄影装置的端面的平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规定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照明装置接近所述摄影装置。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使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成为与所述平面大致垂直的平行光的透镜。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具有排列在所述规定方向的不同位置的多个光源,多个该光源分别射出大致垂直地照在所述平面上的光。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是射出大致垂直地照在所述平面上的光的面发光照明件。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具有:
    面发光照明件;
    半透镜,其使从所述面发光照明件射出的光成为与所述摄影装置的光轴平行且朝向该摄影装置的摄影范围的光。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规定方向进行俯视时,所述照明装置以所述片材摞为基准,设置在所述输送路径侧。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摄影装置拍摄的摄影图像,求出利用所述送风装置而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与所述第二页片材之间的间隔,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自身所求出的间隔,控制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的空气的量。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自身所求出的间隔处于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维持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的空气的量。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自身所求出的间隔小于规定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减少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的空气的量。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自身所求出的间隔大于规定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下,增加从所述送风装置吹出的空气的量。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规定方向进行俯视时,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和所述吸附式传送带以在该最上层片材上浮的过程中,该最上层片材的边实质上不向下方下垂的程度接近,所述摄影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拍摄到所述最上层片材的边和所述吸附式传送带接近的部分。

    13.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2及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

    说明书

    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气压从片材摞中逐页拾取片材,并向输送路径输送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具有该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该类型的片材供给装置,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中,在供纸托盘等载置部将多页片材(例如纸张)载置成摞状。片材供给装置针对该片材摞,从两侧吹出空气,使最上层的片材分离、上浮。与此同时,通过吸附式传送带吸引片材摞上的空气,使上浮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吸附式传送带上。吸附式传送带将吸附的片材朝向输送路径输送,并送出输送路径。
    为了调整吹向片材摞的空气量,片材供给装置通过摄影装置对上浮的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的片材进行摄影。之后,根据摄影图像检测出两页片材的边缘部分,计算出两页片材的间隔。然后,片材供给装置根据计算出的间隔,调整空气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4462号公报
    然而,片材供给装置内部的光量不充分,不是适合摄影的场所。因此,存在不能准确地进行边缘检测处理的情况。另外,因为至少最上层片材上浮,所以其边缘部分大多在上下方向上存在抖动。因此,因光照方式而存在不能准确地进行边缘检测处理的情况。根据上述说明,现有的片材供给装置存在难以计算出准确的片材间隔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片材间隔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是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具有:载置部,其能够载置沿规定方向层积了多页片材的片材摞;送风装置, 其向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片材摞吹出空气,至少使最上层片材上浮;吸附/输送装置,其具有设置于所述载置部上方的吸附式传送带(サクションベルト),使利用所述送风装置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该吸附式传送带上,并朝向输送路径输送;摄影装置,其配置为能够对上浮着的最上层片材和其下一页片材进行摄影;照明装置,其朝向所述摄影装置的摄影范围射出光;从所述照明装置射出的光大致垂直地照在包含所述片材摞中的、最接近所述摄影装置的端面的平面上。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发明是一种具有第一方面发明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上述各方面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片材间隔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一实施方式的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主体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供给单元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沿ZX平面切开的剖切面的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沿XY平面切开的剖切面的图;
    图6A是表示向无抖动的片材前端面照射光的情况的图;
    图6B是表示向存在少许抖动的片材前端面照射光的情况的图;
    图6C是表示照明装置存在安装误差时向片材前端面照射光的情况的图;
    图6D是表示照明装置倾斜时对片材前端面照射光的情况的图;
    图7是表示图3的片材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8是表示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亮度图像中的反射光强度的图;
    图9A是表示计算出的片材间隔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的图;
    图9B是表示计算出的片材间隔小于合理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的图;
    图9C是表示计算出的片材间隔大于合理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的图;
    图10A是表示从第一结构例的照明装置向各片材前端面照射平行光的情况的图;
    图10B是表示第一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结构、配置的示意图;
    图11A是表示从第二结构例的照明装置向各片材前端面照射平行光的情 况的示意图;
    图11B是表示第二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结构、配置的示意图;
    图12A是第三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2B是表示第三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结构、配置的示意图;
    图13A是第四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13B是表示第四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14A是表示第五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14B是表示第五结构例的照明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3主体装置;11成像单元;13定影单元;15控制电路;21、53片材供给装置;61吸附/输送机构;67第一送风机构;69第二送风机构;71载置部;73抵接面;74吸附式传送带;83管道;85吹出口;93摄影装置;94照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具有该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定义图中的x轴~z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x轴、y轴及z轴设为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另外,在图中,存在附图标记右侧添加有字母a、b、c、d的附图标记。a、b、c、d表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例如,成像装置27a表示黄色的成像装置27。另外,未添加字母的附图标记表示Y、M、C、Bk各色。例如,成像装置27表示Y、M、C、Bk各色的成像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动作)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装置3、片材供给单元5。
    主体装置3是例如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如图2所示,具有:片材供给单元9、成像单元11、定影单元13、控制电路15。
    片材供给单元9大体上包括:片材供给装置21、多个供给辊对23、对齐辊对25。在片材供给装置21内载置有层积了多页片材(例如,纸张)的片材摞S。利用片材供给装置21,通过气压的作用,从片材摞S拾取最上层片材 后,向单点划线所示的第一输送路径R1输送。该片材通过旋转的供给辊对23,在第一输送路径R1内向下游输送。之后,片材抵在停止的对齐辊对25而暂时停止。对齐辊对25在CPU(后述)所进行的时间控制下进行旋转,由此,将片材从对齐辊对25向二次转印区域输送。
    成像单元11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像单元11为了形成全彩色图像而具有串联型的结构,设有成像装置27a~27d及转印装置29。
    各成像装置27针对对应色彩具有能够旋转的感光鼓。在各感光鼓的周围设有带电装置、曝光装置及显影装置。
    各带电器使对应色彩的感光鼓周面均匀地带电。
    各曝光装置被输入对应色彩的图像数据。在此,图像数据从与主体装置3连接的计算机等向CPU发送。CPU根据接收的图像数据生成Y、M、C、Bk各色的图像数据,并向对应色彩的曝光装置输出。各曝光装置利用对应色彩的图像数据生成调制光束,在旋转的感光鼓周面上,在主扫描方向上逐条线地进行扫描,从而在该周面上形成对应色彩的静电潜像。
    各显影装置利用调色剂使形成于对应色彩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在周面上形成对应色彩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29大体上具有:环状的中间转印带31、驱动辊33、多个从动辊35、一次转印辊37a~37d、二次转印辊39。
    中间转印带31架设在驱动辊33和多个从动辊35上。驱动辊33在CPU的控制下进行旋转,从动辊35随着驱动辊33而从动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31向箭头α方向旋转。
    各一次转印辊37与对应色彩的感光鼓夹着中间转印带31地相对配置。通过各一次转印辊37的作用,在中间转印带31的同一区域依次转印承载于各感光鼓的调色剂图像,并形成将其重合而成的合成调色剂图像。合成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朝向二次转印辊39输送。
    二次转印辊39与某一从动辊35夹着中间转印带31地相对配置。另外,二次转印辊39与中间转印带31抵接而形成二次转印区域。向二次转印区域导入由对齐辊对25送出的片材。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合成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区域的片材上。之后,将完成二次转印的片材从二次转印区域朝向定影单元13输出。
    定影单元13具有由加热辊及加压辊形成的定影辊隙。将来自二次转印区域的片材导入定影辊隙。通过两个辊的旋转,使片材在通过定影辊隙的过程中被加热及加压,其结果是,合成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上。之后,将定影后的片材从定影辊隙朝向主体装置外的出纸托盘排出。
    控制电路15至少包括闪存、CPU及主存储器。CPU在主存储器上运行存储于闪存等中的程序,对结构各部(包括片材供给单元5等在内)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片材供给单元5与主体装置3的右侧邻接。如图3所示,片材供给单元5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片材供给装置53。
    各片材供给装置53具有与片材供给装置21(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相同的结构,并且载置有层积了多页片材(例如,纸张)的片材摞Se。在通过片材供给装置53(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从片材摞Se拾取了最上层片材后,向第三输送路径R3(单点划线所示)输送。被输送的片材在向第三输送路径R3输送后,从连通孔7(参照图1)向主体装置3输送。在主体装置3设有将从片材供给装置53送出的片材输送至对齐辊对25的输送路径(未图示)。因此,该片材也能够与上述说明相同地形成图像。
    (片材供给装置的结构、动作)
    接着,参照图4及图5,对片材供给装置53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如上所述,因为片材供给装置21具有与片材供给装置53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片材供给装置53具有:升降板55、抵接部57、限位传感器59、吸附/输送机构61、输送辊对63、供给传感器65、第一送风机构67、第二送风机构69、吸附传感器70。
    升降板55具有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长方形的载置部71。在载置部71上载置有沿z轴方向层积了多页片材的片材摞Se。该片材摞Se实质上具有长方体形状。升降板55形成为在从预定的下限位置至上限位置的范围内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即,能够升降)的结构。
    抵接部57具有抵接面73。抵接面73从载置部71所具有的x轴负方向侧的一边,与z轴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片材摞Se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即,左端面)与抵接面73抵接。另外,各片材从x轴负方向侧的短边向第三输送 路径R3输送。在该观点的基础上,存在将片材摞Se的左端面称为前端面,将片材左端称为片材前端的情况。
    限位传感器59是典型的光学式有源传感器,并且固定于抵接部57。限位传感器59将表示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是否到达规定的上限位置Pu的电信号向控制电路15(后述)输出。
    吸附/输送机构61设置在升降板55及抵接部57的上方,具体地说,包括例如两个吸附式传送带74、腔室79、驱动辊75、例如三个从动辊77。
    各吸附式传送带74为环状。在各吸附式传送带74上形成有从外周面侧向内周面侧贯通的大量孔。更具体地说,沿各吸附式传送带74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形成规定数量的贯通孔(即,贯通孔列)。该贯通孔列遍布各吸附式传送带74的整个周向,并隔着规定间隔而设置。
    腔室79设于各吸附式传送带74的内侧,大体上包括:空气吸引口、风扇、马达。空气吸引口与各吸附式传送带74下方侧的内周面相对地设置。风扇收纳在腔室内。利用该风扇的旋转,使片材摞Se上方的空气通过吸附式传送带74的贯通孔,被吸入到腔室79内。此时,由于最上层片材通过后述的第一送风机构67等而上浮,所以最上层片材被吸附在吸附式传送带74的下端面。在该观点的基础上,下面,存在将吸附式传送带74的下端面称为吸附面的情况。
    驱动辊75例如配置在片材摞Se的x轴方向中心的上方。另外,两个从动辊77配置在第二送风机构69的上方,并沿大致上下方向并列。这些从动辊77的x轴方向位置是以抵接面73为基准,向负方向侧偏移的位置。此外,在下方侧的从动辊77(以下,存在称为左端从动辊的情况)与驱动辊75之间配置有余下的一个从动辊77(以下,存在称为中间从动辊的情况)。
    在各辊75、77上架设有沿y轴方向并列的上述两条吸附式传送带74。更具体地说,驱动辊75及中间从动辊77配置为使各自下端的z轴方向位置大致相同。另外,中间从动辊77及左端从动辊77配置为使左端从动辊77的下端位于比中间从动辊77下端稍高的位置。由此,在驱动辊75与中间从动辊77之间,各吸附式传送带74与xy平面大致平行,并且在中间从动辊77与左端从动辊77之间,各吸附式传送带74相对于xy平面倾斜向上。换言之,各吸附式传送带74在中间从动辊77的位置处弯曲。这样的吸附式传送带74随着驱动辊75的旋转,向箭头β方向旋转。由此,向x轴的负方向(即,输送 方向)输送吸附于吸附式传送带74的吸附面上的最上层片材。
    图4及图5表示第三输送路径R3的开头部分。第三输送路径R3大体上由多个引导部件构成。第三输送路径R3的开头部分作为片材的进入口80。该进入口80由抵接部57的上端和左端从动辊77的下端之间的空间构成。
    上述输送辊对63设置于第三输送路径R3上且在进入口80附近。输送辊对63在CPU的控制下进行旋转,将导入的片材向第三输送路径R3的下游输送。
    在此,供给传感器65是典型的光学式有源传感器,设置在第三输送路径R3上,且设置在进入口80与输送辊对63之间。如果片材通过进入口80与输送辊对63之间的基准位置,则供给传感器65向控制电路15输出表示该情况的电信号。
    第一送风机构67以升降板55为基准逐个设置在前方侧及后方侧。各第一送风机构67典型地包括:风扇81、管道83、以及吹出口85。
    各风扇81将周边的空气吹入管道83内。在前方侧的第一送风机构67中,在管道83形成有面对片材摞Se的前端面的上端附近的吹出口85。在前方侧的第一送风机构67中,被吹入管道83的空气在管道83内朝向吹出口85流动,从该吹出口85吹向片材摞Se的前方侧的侧面上端部分。
    与此相对,后方的第一送风机构67以载置部71的y轴方向中心面Pv(参照图5)为基准,与前方的第一送风机构大致对称。因此,来自后方吹出口85的空气吹向片材摞Se的后方侧的侧面上端部分。
    如上所述,来自两个吹出口的空气吹向片材摞Se的前方侧侧面及后方侧侧面。该空气主要起到使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上浮的作用。
    另外,第二送风机构69典型地以载置部71为基准,设于x轴负方向侧。更具体地说,第二送风机构69与抵接部57的x轴负方向侧邻接。该第二送风机构69典型地包括:风扇87、管道89、例如两个吹出口91。
    风扇87将自身周围的空气吸入管道89内。管道89被设置直到第三输送路径R3的进入口80附近。该管道89在半路分流成两条,在各前端部分各设置一个吹出口9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两个吹出口91在y轴方向上隔着间隔而设置。更具体地说,前方侧及后方侧的吹出口91与前方侧及后方侧的吸附式传送带74正下方的空间相对地设置。被吸入上述管道89的空气流向两个吹出口91,并从各自的吹出口91吹向x轴正方向。由此,来自吹 出口91的空气吹向所对应的吸附式传送带74的正下方。这些空气主要起到将最上层片材与从上数第二页片材分离的作用。
    吸附传感器70至少包括光学式有源传感器及检测端子,在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吸附在吸附式传送带74的情况下,将表示该内容的电信号向控制电路15输出。
    在片材供给装置53还设置摄影装置93。如图5所示,摄影装置93设置在不妨碍从两个吹出口91吹出的空气流动(参照箭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z轴方向俯视时,摄影装置93设置在两个吹出口91之间。
    更具体地说,摄影装置93被设置为能够拍摄到各吸附式传送带74及最上层片材前端之间的空间γ(参照图4的虚线框内),且与该空间γ相对。在此,“拍摄到”是指,在摄影装置93的透镜与空间γ之间不存在遮挡摄影装置93视野的装置的状态。另外,“相对”是指,包括沿x轴方向、摄影装置93所具有的透镜的正面与空间γ相对的情况,还包括以xy平面为基准从斜下方斜交相对的情况。
    摄影装置93典型地对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和从上方数第二页片材的前端部分进行摄影,将表示上述内容的图像数据发送给控制电路15(后述)。
    为了对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的前端和从上方数第二页片材的前端进行摄影,摄影装置93优选在最上层片材未吸附在吸附式传送带74时,能够对该吸附式传送带74的吸附面进行摄影。另外,优选摄影装置93的光轴、至少第二送风机构69的各吹出口91以及吸附式传送带74的吸附面的z轴方向位置(即,层积方向位置)相互接近。
    片材供给装置53还设有例如由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构成的照明装置94。照明装置94在摄影装置93对最上层片材、第二页片材进行摄影的过程中,朝向该摄影装置93的摄影范围照射光。在此,为了方便以下的说明,对平面P1进行定义。如果实质上将片材摞Se看成长方体,则片材摞Se具有六个面。在这些面中,将包含与摄影装置93最接近的面(在图4的例子中为左端面)且与yz平面平行的面定义为平面P1。照明装置94被配置为使自身射出的光与平面P1大致正交。另外,优选使照明装置94的光轴Ao的z轴方向位置与上述摄影装置93的光轴的z轴方向位置接近。
    通过上述配置,在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不抖动的情况(参照图6A)、 或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中至少一页片材存在少许抖动的情况(参照图6B)下,因为射出光实质上垂直地照在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的前端面,所以各端面上的反射光强度大于其他部分的反射光强度。另外,如图6C所示,即使使光轴Ao稍微倾斜地安装照明装置94(换言之,即使照明装置94在误差范围内倾斜),也因为射出光大致垂直地照在各片材的前端面,所以各前端面上的反射光强度相对增大。与上述说明相对,如果照明装置94以超出误差范围的方式从斜上方照射光(参照图6D),则即使在无抖动的情况下,也与图6A~图6C的情况相反,在前端部分以外存在反射光强度增大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照明装置94与摄影装置93相同,优先设置在不妨碍来自两个吹出口91的空气流动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7,对片材供给装置53的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片材供给装置53在CPU的控制下,拾取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并向第三输送路径R3输送。为了进行该控制,控制电路15构成为,能够接收来自限位传感器59、供给传感器65以及吸附传感器70的电信号。另外,控制电路15在片材供给装置53进行动作的过程中,控制照明装置94以使其对摄影装置93的摄影范围进行照明。在该状况下,摄影装置93对最上层片材和第二页片材的前端面进行摄影,将表示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发送给控制电路15。
    控制电路15还构成为,能够向载置部71用驱动马达M1、输送辊对63用驱动马达M2、吸附式传送带74用驱动马达M3、风扇81用驱动马达M4、风扇87用驱动马达M5、腔室79内的风扇用驱动马达M6发送控制信号。
    控制电路15将片材的尺寸及纸张重量(坪量)(即片材种类)、与片材种类相对应的最佳空气量的初始值预先保存在闪存等中。为了达到该初始值,控制电路15对驱动马达M4及驱动马达M5的旋转进行控制,调整从第一送风机构67吹出的空气量及/或从第二送风机构69吹出的空气量。另外,控制电路15对腔室79内的驱动马达M6的旋转进行控制。
    吸附传感器70在最上层片材吸附在上述吸附式传送带74的情况下,将表示该情况的电信号向控制电路15输出。基于该电信号,控制电路15对驱动马达M3的旋转进行控制。
    如果向第三输送路径R3输送的片材通过基准位置(上述说明),则供给传感器65将表示该情况的电信号向控制电路15输出。基于该电信号,控制电路15对驱动马达M2的旋转进行控制。
    限位传感器59将表示片材摞Se的最上层片材是否位于能够吸附于吸附式传送带74的高度的电信号向控制电路15输出。基于该电信号,控制电路15对驱动马达M1的旋转进行控制,将最上层片材的高度维持在规定高度。
    摄影装置93对上浮了的最上层片材与从该最上层片材数第二页片材之间进行摄影,生成表示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并向控制电路15输出。控制电路15对输入图像数据实施特征点检测处理。在特征点检测处理中,首先,将摄影图像转换为亮度图像,根据该亮度图像,检测出亮度大于规定值的像素部分作为边缘。在此,如上所述,因为照明装置94的射出光与平面P1大致正交(参照图6A~图6C),所以如图8所示,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的各前端部分上的反射光强度大于规定值。因此,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的前端面能够作为边缘被准确地检测出来。之后,计算出这些边缘间的距离作为片材间隔。
    与上述说明不同,如果照明装置94从倾斜方向射出光(参照图6D),则在前端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反射光强度增大。在该情况下,在特征点检测处理中,最上层片材及第二页片材的前端部分不能作为边缘部分被检测出来,存在不能准确计算出片材间隔的情况。
    控制电路15基于计算出的间隔,对驱动马达M4及驱动马达M5的旋转进行反馈控制,从而调整从第一送风机构67吹出的空气量及/或从第二送风机构69吹出的空气量。具体地说,如图9A所示,在片材间隔d处于规定的下限值R1至上限值R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空气量维持现状。与之相对,如图9B所示,在片材间隔小于数值范围R的下限值R1的情况下,调整空气量以使其少于现状的空气量,如图9C所示,在片材间隔大于上限值R2的情况下,调整空气量以使其大于现状的空气量。
    (作用/效果)
    如上述说明所述,本片材供给装置53设有照明装置94。照明装置94被配置为,使自身的射出光实质上垂直地照在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各前端面。而且,对于z轴方向位置而言,照明装置94接近摄影装置93。因此,在由摄影图像得到的亮度图像中,各片材前端面部分的反射光强度增大(参照图8)。因此,控制电路15利用将反射光强度与基准值进行比较的简单处理,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各片材的边缘。因为能够如上所述地准确检测出边缘,所以两个片材的间隔也成为精度高的值。
    另外,在本片材供给装置53中,因为最上层片材的前端吸附在吸附式传送带74上,所以能够使其不垂向下方。另外,摄影装置93被配置为能够拍摄到这样的交叉部分(即,上述的空间γ)、且实质上与该交叉部分相对。因此,在摄影装置93的图像数据中,能够使最上层片材的前端部分与第二页片材不重叠。通过利用这样的图像数据,控制电路15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片材间隔。
    (照明装置的结构例)
    从上述说明可知,照明装置94的射出光优选大致垂直地照在z轴方向位置彼此不同的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两前端面。作为上述结构例,如图10A及图10B所示,照明装置94包括光源101以及凸透镜102。光源101配置在凸透镜102的焦点位置,射出放射状的光。凸透镜102使光源101的射出光为平行光。该平行光向平面P1照射。
    作为第二结构例,如图11A及图11B所示,照明装置94至少具有两个光源201a、201b。光源201a配置在摄影装置93的上方,光源201b配置在摄影装置的下方。换言之,光源201a、201b各自的z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地配置。在此,光源201a、201b被配置为,各自的光轴与平面P1大致正交且与摄影装置93的光轴平行。另外,在两个光源201a、201b与平面P1之间未设置透镜或反射镜等光学元件。
    作为第三结构例,如图12A及图12B所示,照明装置94具有面发光照明件301。面发光照明件301被配置为,从相互不同的z轴方向位置将多条光线作为光束射出,各光线大致垂直地照在平面P1上。另外,在面发光照明件301与平面P1之间未设置光学元件。
    作为第四结构例,如图13A及图13B所示,照明装置94具有将多个光源配置成环状的环状照明件401。环状照明件401配置在摄影装置93与平面P1之间。更具体地说,环状照明件401被配置为,多个光源各自的光轴与平面P1大致正交且与摄影装置93的光轴平行。在该情况下,摄影装置93从环状照明件401的中央部分的孔,以面对作为摄影对象的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方式配置。这样的照明装置94被配置为,从相互不同的z轴方向位置将多条光线作为光束射出,各光线大致垂直地照在平面P1上。
    作为第五结构例,如图14A及图14B所示,照明装置94采用同轴照明方式。在采用同轴照明方式的情况下,摄影装置93被配置为,使自身的光轴 与平面P1大致正交,并且对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进行摄影。照明装置94具有光源501及半透镜502。光源501例如是面发光照明件,射出与摄影装置93的光轴大致垂直的光束。半透镜502被配置为,在摄影装置93与平面P1之间,其自身的反射面相对于摄影装置93的光轴倾斜45度。该半透镜502还配置为,其自身的反射面相对于光源501的光束的射出方向倾斜45度。
    通过该结构,来自光源501的光束被半透镜502反射,大致垂直地照在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前端面。各前端面上的反射光透过半透镜502,作为正反射光射入摄影装置93。利用这样的正反射光,摄影装置93对最上层片材及其下一页片材的前端面进行摄影。由此,控制电路15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出边缘。
    另外,在第五结构例中,光源501也可以以点光源来代替面发光照明件。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计算出更准确的片材间隔,适用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中。

    关 键  词:
    供给 装置 图像 形成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片材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082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