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
背景技术
冶金用减速机由于有分动级,一般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输出轴,箱体至少需要
三层,所以一般使用稀油站给齿轮箱润滑,需要在场地内埋设稀油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实现润滑油自
循环润滑。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具
有箱体、输入轴、两个以上的输出轴,所述箱体内腔灌装有润滑油至油液线处,油泵的输入
口通过第一油管连接油液过滤器,所述油液过滤器置于箱体内腔并位于油液线下方,所述
油泵由输入轴带动提供动力,所述油泵的输出口通过第二油管连接管接头,所述输出轴安
装有下部轴承座、上部轴承座,所述下部轴承座的局部位于油液线下方,所述下部轴承座安
装有下部轴承,所述上部轴承座安装有上部轴承,所述上部轴承座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
集油槽,所述管接头出口通向集油槽,所述上部轴承座具有横向导油孔与竖向导油孔,所述
上部轴承座的横向导油孔与集油槽相通,所述上部轴承座的竖向导油孔与上部轴承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轴承座分为第一上部轴承座、第二上部轴承座,所述第一上部
轴承座处安装第一上部轴承,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处安装第二上部轴承;
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上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集油槽、第
二集油槽,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下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第一挡油板;
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上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对称设置的第三集油槽、第
四集油槽,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下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第二挡油板。
进一步地,管接头出口通向第一集油槽、第二集油槽、第三集油槽、第四集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具有第一横向导油孔与第一竖向导油孔,所述第
一上部轴承座的第一横向导油孔与第一集油槽、第二集油槽相通,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
第一竖向导油孔与第一上部轴承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具有第二横向导油孔与第二竖向导油孔,所述第
二上部轴承座的第二横向导油孔与第三集油槽、第四集油槽相通,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
第二竖向导油孔与第二上部轴承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箱体内部润滑油灌装至油液线处,由油泵通过油液过滤器
与第一油管抽取上来,润滑油通过第二油管与管接头进入箱体上部内腔。下部轴承可通过
正常齿轮飞溅润滑得到供油。本发明省去额外的稀油站,箱体内部结构简单,维护维修都很
方便,采用油泵抽取润滑油形式与内部飞溅润滑油两种方式,润滑油回流至油箱内腔,再由
油泵抽取或齿轮飞溅,实现自循环润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M向示意图;
图3是图1中P-P示意图;
图4是图2中Q-Q示意图;
图5是图4中X-X示意图;
图6是图2中R-R示意图;
图7是图6中Y-Y示意图;
其中,1、油液过滤器,2、第一油管,3、油泵,4、第二油管,5、管接头,6、第一集油槽,
7、第二集油槽,8、第一挡油板,9、第三集油槽,10、第四集油槽,11、第二挡油板,12、第一上
部轴承,13、第二上部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
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一种自循环润滑冶金用减速机,具有箱
体、输入轴、两个以上的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腔灌装有润滑油至油液线处,油泵
3的输入口通过第一油管2连接油液过滤器1,所述油液过滤器1置于箱体内腔并位于油液线
下方,所述油泵3由输入轴带动提供动力,所述油泵3的输出口通过第二油管4连接管接头5,
所述输出轴安装有下部轴承座、上部轴承座,所述下部轴承座的局部位于油液线下方,所述
下部轴承座安装有下部轴承,所述上部轴承座安装有上部轴承,所述上部轴承座对应的箱
体内壁安装有集油槽,所述管接头出口通向集油槽,所述上部轴承座具有横向导油孔与竖
向导油孔,所述上部轴承座的横向导油孔与集油槽相通,所述上部轴承座的竖向导油孔与
上部轴承相通。
如图3所示,所述上部轴承座分为第一上部轴承座、第二上部轴承座,所述第一上
部轴承座处安装第一上部轴承12,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处安装第二上部轴承13;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上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对称设置
的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7,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下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第一
挡油板8;
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上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对称设置
的第三集油槽9、第四集油槽10,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下半部对应的箱体内壁安装有第二
挡油板11。
管接头5出口通向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7、第三集油槽9、第四集油槽10。
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具有第一横向导油孔与第一竖向导油孔,所述第一上部轴承
座的第一横向导油孔与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7相通,所述第一上部轴承座的第一竖向
导油孔与第一上部轴承12相通。
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具有第二横向导油孔与第二竖向导油孔,所述第二上部轴承
座的第二横向导油孔与第三集油槽9、第四集油槽10相通,所述第二上部轴承座的第二竖向
导油孔与第二上部轴承13相通。
如图1、图2所示,箱体内部润滑油灌装至油液线处,由油泵3通过油液过滤器1与第
一油管2抽取上来,润滑油通过第二油管4与管接头5进入箱体上部内腔,其中油泵3由输入
轴带动。
如图2所示,下部轴承可通过正常齿轮飞溅润滑得到供油。
油泵3抽取的润滑油通过管接头5流入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7、第三集油槽9、
第四集油槽10内。
如图4、图5所示,油泵3抽取的润滑油通过管接头5流入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
7,以及,齿轮高速转动飞溅的润滑油被带入到第一集油槽6、第二集油槽7内,通过第一横向
导油孔与第一竖向导油孔,润滑油流入第一上部轴承12,同时第一挡油板8将润滑油集中在
第一上部轴承12腔体内,第一上部轴承12得到充分润滑。
如图6、图7所示,油泵3抽取的润滑油通过管接头5流入第三集油槽9、第四集油槽
10内,以及,齿轮高速转动飞溅的润滑油被带入到第三集油槽9、第四集油槽10内,通过第二
横向导油孔与第二竖向导油孔,润滑油流入第二上部轴承13,同时第二挡油板11将润滑油
集中在第二上部轴承13腔体内,第二上部轴承13得到充分润滑。
本发明省去额外的稀油站,箱体内部结构简单,维护维修都很方便,采用油泵抽取
润滑油形式与内部飞溅润滑油两种方式,润滑油回流至油箱内腔,再由油泵抽取或齿轮飞
溅,实现自循环润滑。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
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
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