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048851
  • 上传时间:2019-04-04
  • 格式:PDF
  • 页数:9
  • 大小:693.4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98319.8

    申请日:

    2015.11.19

    公开号:

    CN106761912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21F 15/00申请日:20151119|||公开

    IPC分类号:

    E21F15/00

    主分类号:

    E21F15/00

    申请人: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汪为平; 肖益盖; 孙国权; 陆玉根; 陈兴; 王星; 杨家冕

    地址: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西塘路6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代理人:

    常前发;奚志鹏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将每一个分段(c)分为上分层(c1)、下分层(c2),将上分层(c1)、下分层(c2)合并为一个分段(c)开采,一步骤首先开采上分层(c1),在上分层上分层(c1)进路回采完毕后,再开采下分层(c2)进路矿体;同一盘区水平方向上选择隔一采一或者隔二采一的方式进行回采,在一步骤上分层(c1)矿房、下分层(c2)矿房回采完成后,进行胶结充填,充填体达到养护强度后立即进行相邻矿房的回采,实现连续开采,一个分段全部回采完成后,统一升层进行上分层进路回采工作,减少二步骤矿柱回采的采准工程量,减少一次护顶支护,增加一次充填分段高度,提高矿石回采及充填效率,降低采矿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根据采场布置,沿矿体
    走向方向,每40~60m划分为一个采场(S),一个采场(S)布置8~12条进路(b),进路(b)的宽
    度为4~6m;在矿体上盘的脉外布置上盘溜井(9),在矿体下盘脉外布置下盘溜井(8),中段
    下盘运输大巷(1)布置在矿体下盘的矿脉外,中段上盘运输大巷(2)布置在矿体上盘的矿脉
    外,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的一个分段(c)的高度为6~9 m,并将每一个分段(c)分为上分层
    (c1)、下分层(c2),在上分层(c1)之矿体下盘一侧布置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3),在下分层
    (c2)之矿体上盘一侧布置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4);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3)作为上分层
    (c1)回采的出矿联络巷,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4)作为下分层(c2)回采的出矿联络巷;中段
    上盘运输大巷(2)通过装矿穿脉联巷(12)与中段下盘运输大巷(1)相通,下盘脉内沿脉联络
    巷(3)通过采场分层联络斜坡道(7)与中段下盘运输大巷(1)相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运
    输系统;其开采方式为:
    1)将上分层(c1)、下分层(c2)合并为一个分段(c)开采,一步骤首先开采上分层(c1),在
    上分层上分层(c1)进路回采完毕后,先根据矿石稳固性对上分层顶板或者全断面进行支
    护,再开采下分层(c2)进路矿体;
    2)同一盘区水平方向上根据矿石的稳固性,选择隔一采一或者隔二采一的方式进行回
    采,在一步骤上分层(c1)矿房、下分层(c2)矿房回采完成后,进行胶结充填,充填体达到养护
    强度后立即进行相邻矿房的回采,实现连续开采,一个分段全部回采完成后,统一升层进行
    上分层进路回采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其
    特征在于:上分层(c1)采用凿岩台车水平凿岩,水平孔落矿;下分层(c2)进路回采采用下向
    垂直孔凿岩后退式回采,侧向崩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
    其特征在于:每个分段(c)的高度为7~8 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其
    特征在于:沿矿体走向方向,每50m划分为一个采场(S),一个采场(S)布置10条进路(b),进
    路(b)的宽度为5m;每个分段的高度为7m,分层高度为3.5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其
    特征在于:沿矿体走向方向,每50m划分为一个采场(S),一个采场(S)布置10条进路(b),进
    路(b)的宽度为5m;每个分段的高度为7~8m,上分层(c1)高度为3.5m,下分层(c2)高度为3.5
    ~4.5m。

    说明书

    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法,特别适用于不稳定岩层的地下矿山充
    填采矿,可广泛适用于黑色、有色等金属地下矿山的分层全尾砂胶结充填开采。

    背景技术

    上向进路分层充填法是一种由下而上,以巷道进路方式分层回采并充填的采矿方
    法。该法具有回采安全、回收率高、贫化低的优点,主要适用于:①矿岩均不稳固或矿石相对
    稳固的矿床;②矿体形态不规则,厚度变化大,分支复合多含有夹石的矿床;③地表需要保
    护的矿床。

    该法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分层回采,每一分层的回采是在掘进分层联络道后,以分
    层全高沿走向或垂直走向划分进路,间隔进路采矿。一步骤进路回采完毕立即充填接顶,然
    后再回采并充填二步骤进路,待整个分层的进路回采充填结束后,再用进路回采上一分层。
    该法最早在瑞典部分矿山中使用,我国自1984年在金川二矿区引进试验该方法成功以来,
    已在很多矿山推广应用,如山东黄金焦家金矿、鲁中矿业张家矿区、安徽淮北矿区等。

    目前该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受采场布置和作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
    模开采;采矿工艺复杂,采准工程量大;二步骤矿房回采必须在一步骤回采的充填体内进行
    采准施工,安全可靠性差;采用二步骤回采,无法实现矿山连续开采等;采场参数受矿岩稳
    固性的制约,采场支护成本高;充填分层高度小,无法实现大产能充填,充填成本高。

    例如,《现代矿业》2012年7月第7期刊登的“上向进路( 分层) 充填采矿法在淮北
    矿区的应用”中介绍了刘楼铜铁( 金) 矿属于2010 年初该矿开始筹建尾砂充填系统,调整
    井下生产布局,引进上向进路( 分层) 充填采矿法, 2010 年下半年开始对原有采空区和
    新采空区进行了胶结充填。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回采安全、矿石回收率高、贫化率低等优
    点,但也存在以下3个问题:(1)充填接顶率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对厚大矿体多进路回采顶板
    管理带来难度;(2)下盘布置溜井,铲运机斜巷工程要求围岩相对稳固。对破碎围岩,必须采
    取支护措施;(3)要求探矿超前,摸清矿体的规模形态,工程地质条件,方案设计才能综合考
    虑,保证其相对合理性;(4)开采生产能力较小,难以实现大规模开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上向进路分层充填法生产能力低、采准工程量大、工
    艺复杂、采场支护成本高及二步骤无法实现连续开采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
    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旨在实现高效连续大规模开采,降低开采成本。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
    填采矿方法,根据采场布置,沿矿体走向方向,每40~60m划分为一个采场,以每50~60m划
    分为一个采场为优;一个采场布置8~12条进路,进路的宽度为4~6m,6~9 m为一个分段的
    高度;在矿体上盘的脉外布置上盘溜井,在矿体下盘脉外布置下盘溜井,中段下盘运输大巷
    布置在矿体下盘的矿脉外,中段上盘运输大巷布置在矿体上盘的矿脉外。将每一个分段分
    为上分层、下分层,在上分层之矿体下盘一侧布置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在下分层之矿体上
    盘一侧布置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作为上分层回采的出矿联络巷,上
    盘脉内沿脉联络巷作为下分层回采的出矿联络巷;中段上盘运输大巷通过装矿穿脉联巷与
    中段下盘运输大巷相通,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通过采场分层联络斜坡道与中段下盘运输大
    巷相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系统。本发明开采方向仍为自下而上,以分层全高沿走向
    或垂直走向划分进路,间隔进路采矿。与传统的上向进路分层充填法不同的是,本发明采用
    的开采方式为:

    1)将上分层、下分层合并为一个分段开采,一步骤首先开采上分层,在上分层上分层进
    路回采完毕后,先根据矿石稳固性对上分层顶板或者全断面进行支护,再开采下分层进路
    矿体;

    2)同一盘区水平方向上根据矿石的稳固性,选择隔一采一或者隔二采一的方式进行回
    采,在一步骤上分层矿房、下分层矿房回采完成后,进行胶结充填,充填体达到养护强度后
    立即进行相邻矿房的回采,实现连续开采,一个分段全部回采完成后,统一升层进行上分层
    进路回采工作,以减少二步骤矿柱回采的采准工程量,提高回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

    上分层采用凿岩台车水平凿岩,如Boomer281全液压凿岩台车,水平孔落矿;下分
    层进路回采采用下向垂直孔凿岩后退式回采,侧向崩矿,分层高度可增加至4.5m,减少一次
    护顶支护,且下分层回采爆破自由面更多,提高了爆破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爆破炸药选用
    乳化炸药,起爆采用非电导爆管分段起爆。

    上述每个分段的高度以7~8 m为宜,以7 m为佳。

    采场结构较优参数为:沿矿体走向方向,每50m划分为一个采场,一个采场布置10
    条进路,进路的宽度为5m,每个分段的高度为7m,分层高度为3.5m。

    对于水平厚度大于15m的矿块,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采场长度为矿体水平厚
    度;当矿体水平厚度过大时,应按不大于60m的原则划分为多个盘区。

    本发明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采用的是相向
    进路上向分层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在传统的上向进路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基础上
    进行了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简化矿山采矿工艺,减少采场支护工程量及采准工程量,从而降
    低采矿成本,充填分段高度由传统的3~5m提高到7~8m,提高了充填效率及矿山生产效率,
    保障了矿山开采安全及回采率,降低矿石贫化率。详细技术经济比较如下表1:

    表1 两种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比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侧视图。

    图2是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俯视图。

    图3是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正视图。

    附图标记为:1-中段下盘运输大巷;2-中段上盘运输大巷;3-下盘脉内沿脉联络
    巷;4-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5-上中段下盘运输大巷;6-穿脉运输巷矿柱;7-采场分层联络
    斜坡道;8-下盘溜井;9-上盘溜井; 10-上分层回采工作面;11-下分层回采工作面;12-装矿
    穿脉联巷;13-采场充填通风井;14-充填体;15-待采矿体;16-下分层回采炮孔;S-采场;b-
    进路;c-分段;c1-上分层;c2-下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描述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我国中部某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矿山工程地质复杂,矿石品位低,矿体呈缓倾
    斜、倾斜分布且矿石夹层较多,矿体直接接触顶底板围岩稳固性差,上盘冒顶较为严重,且
    矿区周边多为村庄和农田,周边环境复杂。

    矿山前期采用上向进路分层充填法开采,两步骤回采,每分层进路隔一采一,生产
    能力约为3000t/d,由于受采场布置的影响和作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开采,且每
    分层充填完毕后立即换层,造成二步骤矿房回采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对原采矿方法进行技术改进,发明了相向进路上向分层全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

    由图1所示的本发明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俯
    视图并结合图2、图3看出,本发明采用的采场结构参数、采准工程、回采工艺分别为:

    (1)采场结构参数:根据采场布置,沿矿体走向方向,每50m划分为一个采场S,一个采场
    S布置10条进路b,进路b的宽度为5m,7 m为一个分段c的高度;将每一个分段c分为上分层
    c1、下分层c2,分上分层和下分层相向进路回采,上分层c1、下分层c2的高度皆为3.5m。

    (2)采准工程:在矿体上盘的脉外布置上盘溜井9,在矿体下盘脉外布置下盘溜井
    8,中段下盘运输大巷1布置在矿体下盘的矿脉外,中段上盘运输大巷2布置在矿体上盘的矿
    脉外,上中段下盘运输大巷5布置在上一个中段矿体下盘的矿脉外。在上分层c1之矿体下盘
    一侧布置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3,在下分层c2之矿体上盘一侧布置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4;
    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3作为上分层c1回采的出矿联络巷,上盘脉内沿脉联络巷4作为下分层
    c2回采的出矿联络巷;装矿穿脉联巷12布置在穿脉运输巷矿柱6的下方,中段上盘运输大巷
    2通过装矿穿脉联巷12与中段下盘运输大巷1相通,下盘脉内沿脉联络巷3通过采场分层联
    络斜坡道7与中段下盘运输大巷1相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系统;每个采场下盘中间
    位置布置一条充填兼采场回风的通风井13,作为充填管路布置和采场回风的主要通道。

    (3)回采工艺:将上分层c1、下分层c2合并为一个分段c开采,一步骤首先开采上分
    层c1,在上分层上分层c1进路回采完毕后,先根据矿石稳固性对上分层顶板或者全断面进行
    支护,再开采下分层c2进路矿体;同一盘区水平方向上根据矿石的稳固性,选择隔一采一或
    者隔二采一的方式进行回采,在一步骤上分层c1矿房、下分层c2矿房回采完成后,进行胶结
    充填,充填体达到养护强度后立即进行相邻矿房的回采,实现连续开采,一个分段全部回采
    完成后,统一升层进行上分层进路回采工作。

    上分层c1采用凿岩台车水平凿岩,水平孔落矿;下分层c2进路回采采用下向垂直孔
    凿岩后退式回采,侧向崩矿。

    回采工艺具体为:

    a.凿岩爆破:采用Boomer281全液压凿岩台车,选择D45mm的七齿钻头,钎杆型号为R38/
    T38-H35-R32,长度3.7m,上分层c1采用水平孔落矿,炮眼深度为3.7m。下分层c2采用下向垂
    直平行孔—下分层回采炮孔16,孔深3.5m,侧向崩矿,后退式回采,一次崩4排孔,约6m。爆破
    炸药选用乳化炸药,起爆采用非电导爆管分段起爆,落矿眼为一段,周边控制眼为二段。上
    分层c1分5段起爆,其中一阶掏槽孔和二阶掏槽孔各为一段,辅助眼分两段起爆,周边眼一
    段。下分层c2回采,边眼和落矿炮孔分两段起爆,保护相邻采场或者充填体不被破坏,加强
    采场的稳定性和降低贫化率。

    b.采场通风:利用矿山通风系统所形成压力差来完成的。新鲜风流经中段下盘运
    输大巷1、中段上盘运输大巷2、装矿穿脉联巷12、采场分层联络斜坡道7进入采场,清洗上分
    层回采工作面10、下分层回采工作面11后的污风,经采场充填通风井13排到上中段回风系
    统内。

    c.顶板管理:一个分段c内分上分层c1、下分层c2两个分层相向回采,上分层c1回采
    时,对采场顶板必须进行锚杆或锚网全断面支护。采场内远离断层或围岩处,采用锚杆支
    护,靠近断层或围岩处采用锚网支护方式。下分层c2回采,每次出矿前加强对顶板的观测,
    发生变形或者支护破坏时应立即进行加固处理。

    d.采场出矿:采场崩落矿石由WJD-2铲运机铲装后经装矿穿脉联巷12卸入下盘溜
    井8或者直接卸入采场内的脉内顺路溜井,再由设在溜井底部的振动放矿机向矿车放矿,通
    过电机车牵引运至主井。为减少矿石对底部振动放矿机和溜井的冲击,下盘溜井8、上盘溜
    井9应保持充满状态。每个盘区配备一台铲运机,采场落下的矿石,由铲运机铲装,经装矿穿
    脉联巷12运至下盘溜井8卸载。出矿块度控制在400mm以下,大于400mm的,在采场内进行二
    次爆破处理。

    (4)采场充填:所有充填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按配比进行进路充填,连续充填必须
    精心组织。根据地表充填料浆制备站充填材料储备情况和进路充填体积确定连续充填的时
    间。一步采进路充填体14的28d抗压强度不低于1.0MPa,二步采进路进行非胶结充填,采场
    一、二步采进路均进行浇面充填28d抗压强度不低于1.5 MPa,浇面厚度40cm,以利于上分层
    回采时无轨设备的行走。所有进路充填完毕后封闭联络道,用同样方法充填分层联络道,统
    一升层进行上分层进路回采工作,回采上部的待采矿体15。

    通过改进回采工艺配合高效机械化凿岩铲装装备,矿山在采用该法后,生产能力
    由原来的3000t/d提高至5000t/d,回收率提高了1%,贫化降低了2%,生产成本降低了约20%,
    取得了非常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关 键  词:
    一种 适合于 不稳定 岩层 高效 进路 分层 充填 采矿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适合于不稳定岩层的高效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04885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