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pdf

  • 上传人:00****42
  • 文档编号:6043551
  • 上传时间:2019-04-04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462.2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114989.2

    申请日:

    2017.02.28

    公开号:

    CN106679140A

    公开日:

    2017.05.17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3/10申请日:20170228|||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10

    主分类号:

    F24F13/10

    申请人: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发明人:

    蔡序杰; 彭杰林

    地址:

    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港路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汤财宝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空调送风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空调导风板的迎风面设置为外凸曲面,利用“康达效应”尽可能将热气流向下引导,确保热气能送至地面;同时空调送风口出来的热气流可继续沿着迎风面流动,相当于延长了空调送风距离,热气流动距离更远,室内热气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体验。本发明所述空调,出风口上方设有第二导风板,出风口下方设有第一导风板——即前述空调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将热气流向斜下方引导,被引导后的热气流继续贴着第一导风板的迎风面流动,使热气流的流向尽可能向下偏转,使热气流更容易到达地面。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调导风板,安装在空调出风口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迎风面和背风面构成
    的本体,所述迎风面为外凸曲面;在所述本体的横截面上,所述迎风面对应的边线的起点至
    终点连线长度为L,所述边线到所述连线的最大距离为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线为半径为R的圆弧段,且满足
    0.9≤R/L≤6.9。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线为:椭圆段、双曲线段、或抛
    物线段,且满足1/20≤B/L≤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线由至少两段曲线段构成,所
    述曲线段为:圆弧段、椭圆段、双曲线段、或抛物线段,且满足1/20≤B/L≤1/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线由直线段和曲线段构成,且
    满足1/20≤B/L≤1/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位于靠近所述空调出风口
    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段位于靠近所述空调出风口
    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面为外凸曲面。
    9.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空调出风口下方、上方分别设有转角可调的第一导风板、第
    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导风板。

    说明书

    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送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

    背景技术

    在冬季,如图1所示,常规空调器房间开启制热时,第二导风板20为平板结构,在第
    二导风板20的引导下,热风往前下方吹,送风距离较远,但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冷空气小;而
    第一导风板10实际没起导风作用,只是在关机时将风道关闭保证产品美观,热气流在脱离
    风道口后容易上扬,很难将热风送达地面,导致房间温度分布不均,“头热脚冷”舒适感差。
    如图2所示,另一种常规空调制热时,第三导风板30为平板结构,通过旋转第三导风板30能
    将热风送达地面,但由于把风“压”的过下,导致水平送风距离短,房间内只有靠近空调范围
    的区域温度较高,整体房间分布不均,舒适感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空调制热时室内热气分布不均匀,用户
    体验不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导风板,安装在空调出风口下方,
    包括由迎风面和背风面构成的本体,所述迎风面为外凸曲面;在所述本体的横截面上,所述
    迎风面对应的边线的起点至终点连线长度为L,所述边线到所述连线的最大距离为B。

    优选的,所述边线为半径为R的圆弧段,且满足0.9≤R/L≤6.9。

    优选的,所述边线为:椭圆段、双曲线段、或抛物线段,且满足1/20≤B/L≤1/8。

    优选的,所述边线由至少两段曲线段构成,所述曲线段为:圆弧段、椭圆段、双曲线
    段、或抛物线段,且满足1/20≤B/L≤1/8。

    优选的,所述边线由直线段和曲线段构成,且满足1/20≤B/L≤1/8。

    其中,所述直线段位于靠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曲线段位于靠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背风面为外凸曲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空调出风口下方、上方分别设有转角可调的第一导风
    板、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为如上所述的空调导风板。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导风板,通过将迎风面设置
    为外凸曲面,利用“康达效应”尽可能将热气流向下引导,确保热气能送至地面;同时空调送
    风口出来的热气流可继续沿着迎风面流动,相当于延长了空调送风距离,热气流动距离更
    远,室内热气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口上方设有第二导风板,出风口下方设有第一导风
    板——即前述空调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将热气流向斜下方引导,被引导后的热气流继续贴
    着第一导风板的迎风面流动,使热气流的流向尽可能向下偏转,使热气流更容易到达地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空调导风板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现有空调导风板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所述空调的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所述空调的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所述空调的送风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空调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空调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空调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空调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空调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导风板;10、第一导风板;11、本体;2、第二导风板;20、第二导风板;
    30、第三导风板;S1、S2、S3、曲线段;L1、直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
    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的范围包括本数,“多
    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
    “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
    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
    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
    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
    “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
    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
    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附图4和5中的箭头均表示气流方向。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导风板,安装在空调出风口下方,包括由迎风面和背风面构
    成的本体,所述迎风面为外凸曲面;在所述本体的横截面上,所述迎风面对应的边线的起点
    至终点连线长度为L,所述边线到所述连线的最大距离为B。参见图5所示,在制热时,风道吹
    出的热风到达迎风面时,会继续沿着迎风面进一步流动,相当于延长了风道,能够将热风送
    风距离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迎风面为外凸曲面,利用“康达效应”使得气流能沿外凸曲面
    继续往下流动,将热气流送达地面,实现“暖足”的效果,使得整个房间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使用户“暖足温心”。

    优选的,所述背风面为外凸曲面。这样在本体收起时可将整个出风口遮挡住,同时
    背风面与空调表面相匹配,提高了整个空调的美观性。

    实施例一: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给出的优选实施方案,本体11迎风面
    对应的所述边线为半径为R的圆弧段,且满足0.9≤R/L≤6.9。在这一范围内,迎风面可以实
    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热空气保持较远的送风距离,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
    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体11迎风面对应的所
    述边线为:椭圆段、双曲线段、或抛物线段,且满足1/20≤B/L≤1/8。在这一范围内,迎风面
    可以实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热空气保持较远的送风距离,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
    高用户体验。当然这里只是列举了几种常规的函数曲线,在设计时可根据具体结构选择其
    他类型的曲线,只要能够实现最佳的导风效果即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体11迎风面对应的所述边线由至
    少两段曲线段构成,所述曲线段为:圆弧段、椭圆段、双曲线段、或抛物线段,且满足1/20≤
    B/L≤1/8。在这一范围内,迎风面可以实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热空气保持较远的送风距
    离,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如图8所示,迎风面由曲线段S1、曲线段S2、
    曲线段S3三段曲线构成,通过在不同位置选择不同的曲线,可以将热气流进一步向下引导,
    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本体11迎风面对应的所
    述边线由直线段L1和曲线段S1构成,且满足1/20≤B/L≤1/8。这里的曲线段S1可以是:圆弧
    段、椭圆段、双曲线段、抛物线段等。在这一范围内,迎风面可以实现较好的引导作用,使热
    空气保持较远的送风距离,同时保证地面处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优选的,所述直线段L1位于靠近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风道出来的热气流先沿
    着直线段L1继续向前下方流动,到达曲线段S1后,会贴着曲线段S1向下流动,最终实现在延
    长风道增大送风距离的同时、尽可能将热气流向地面方向吹送,增大吹向地面的热空气量,
    使热空气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五: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曲线段S1位于靠近
    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风道出来的热气流先沿着曲线段S1流动,热气流到达直线段L1时,
    气流方向调整结束,已经能够满足将热空气吹至地面的要求;此时热气流沿着直线段L1向
    前下方流动,延长送风距离,最终实现在延长风道增大送风距离的同时、尽可能将热气流向
    地面方向吹送,增大吹向地面的热空气量,使热空气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体验。

    实施例六: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空调出风口下方、上方分别设有转角
    可调的第一导风板1、第二导风板2,所述第一导风板1为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任意一个所述
    的空调导风板。

    制热时,第一导风板1打开至一定位置,通过配合第二导风板2将风道吹出的热风
    导向前下方,一方面第一导风板1处于空调送风口的延长线上,相当于延长了风道,能够将
    热风送风距离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迎风面的外凸曲面设计,利用“康达效应”使得气流能
    沿迎风面进一步往下流动,使热气流的流向尽可能向下偏转,以便尽可能将热气流送达地
    面,实现“暖足”效果,且整个房间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使用户“暖足温心”。风道吹出的气流
    在“康达效应”下能沿着第一导风板1迎风面流动,这种效应随迎风面的“凸”度增大而更加
    明显,即在一定范围内,所述边线到所述连线的最大距离B越大,第一导风板1向下引导气流
    的效果越明显,整体送风效果如图5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
    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关 键  词:
    一种 空调 导风板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空调导风板、空调.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604355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