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分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建设并建成了营销业务管理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
系统。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用户档案、计量台帐、用户抄录电量和指数等数
据,其中用户档案数据相对完整与准确,而用户抄录电量由于存在人为干预,无法保证完全
可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包含了用户档案、计量台帐、自动采集电量指数与负荷等数据信
息,随着采集终端安装和调试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类自动采集数据系统也不断完善。
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基本台帐初始化时来源于营销业务系统,所以理论上两
套系统中用户台帐一致,但两套独立建设的异构系统间并没有实现实时的完整的互通互
联,所以系统间也存在很多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如用户电量指数数据,这就将无形中形成了
营销管理的漏洞。通过营销业务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间的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
可以帮助营销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采集系统的采集质量问题以及营销系统中抄表
质量问题和两套系统间台账维护质量问题。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能够保
障用电信息采集指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户电量指数对
比与分析的方法,包括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ETL技术每日定时获取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中用户档案、发行电量和抄表指
数相关数据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用户计量台账、自动采集电量指数相关数据;
(2)建立采集数据柔性适应规则,利用历史采集数据和线性修正的方法对缺采数
据进行补充和完善;
(3)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基于用电时间、抄表管理和供用电设备拓扑多
维度的用户用电数据、台帐数据对比结果的分析。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采集数据柔性适应规则为在抄录电量指数和采集电
量指数时间同步、户号和表计编号唯一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与用电信息
采集系统之间的电量与指数差值分析和差率计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建立柔性适应规则和线性修正的方法,保障了
采集指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得系统间的电量与指数对比有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基
础;通过开展两系统之间相同对象同一时间电量指数对比和多维度分析能将数据问题快速
定位到抄表班、抄表员和抄表本或者将问题定位到某个供电设备下,及时发现采集系统的
采集质量问题、营销系统中抄表质量问题和两套系统间台帐维护质量问题,为用电采集验
收和考核抄表员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既保障了用户电量指数对比结果
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能快捷定位到问题点和处理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
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用户电量指数对比与分析的方法,包括营销业务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
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ETL技术每日定时获取营销业务管理系统中用户档案、发行电量和抄表指
数相关数据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用户计量台账、自动采集电量指数相关数据为对比与
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2)建立采集数据柔性适应规则,利用历史采集数据和线性修正的方法对缺采数
据进行补充和完善,保障采集指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中,采集数据柔性适应规则为
在抄录电量指数和采集电量指数时间同步、户号和表计编号唯一匹配的情况下,进行营销
业务管理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间的电量与指数差值分析和差率计算。通过户号和表
计编号唯一匹配,验证了两系统间表计资产号等重要属性的一致性;
(3)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基于用电时间、抄表管理和供用电设备拓扑多
维度的用户用电数据、台帐数据对比结果的分析,实现分析数据的逐层下钻,保障数据的可
追溯性,从而及时发现采集系统的采集质量问题、营销系统中抄表质量问题和两套系统间
台帐维护质量问题。
本发明适用于营销稽查以及用电信息采集设备安装调试与验收工作,通过建立柔
性适应规则和线性修正的方法,保障了采集指数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使得系统间的电
量与指数对比有了较为完善的数据基础;通过开展两系统之间相同对象同一时间电量指数
对比和多维度分析能将数据问题快速定位到抄表班、抄表员和抄表本或者将问题定位到某
个供电设备下,及时发现采集系统的采集质量问题、营销系统中抄表质量问题和两套系统
间台帐维护质量问题,为用电采集验收和考核抄表员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与现有技术相
比,既保障了用户电量指数对比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又能快捷定位到问题点和处理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
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