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pdf

  • 上传人:54
  • 文档编号:5996692
  • 上传时间:2019-04-02
  • 格式:PDF
  • 页数:15
  • 大小:1.26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183348.4

    申请日:

    2016.12.20

    公开号:

    CN106779417A

    公开日:

    2017.05.3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Q 10/06申请日:20161220|||公开

    IPC分类号:

    G06Q10/06(2012.01)I; G06F17/30; G06T17/00

    主分类号:

    G06Q10/06

    申请人: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清波; 戴其祥; 刘振红; 齐菊梅; 刘灏; 侯清波; 裴丽娜; 王学潮; 温秋生; 罗延婷; 王耀邦; 娄国川; 王耀军; 闫思泉

    地址: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代理人:

    韩华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由桌面管理子系统和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联合实现,分别在PC桌面端和PDA移动端完成,整个过程基于同一数据架构、同一数据模型进行。本发明提出的一套工程勘察信息资源采集生产、组织管理到多元化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适用于各行业勘察信息资源采集、管理和利用,可直接在各行业的工程勘察中应用和推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由桌面管理子系
    统和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联合实现,分别在PC桌面端和PDA移动端完成,整个过程基于同一
    数据架构、同一数据模型进行;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室内PC桌面端进行外业勘察现场数据数字化采集的项目准备工作,包括新
    建项目、导入工程区工作用背景地图、设置坐标系统、编辑勘察信息字典库、分解勘察任务、
    生成PDA移动端线路文件、同步不同的线路文件到不同的PDA移动端等工作;
    第二步、在外业勘察现场,通过PDA移动端打开电脑桌面端形成的线路文件,进行坐标
    校正;利用GNSS定位导航与背景地图实时关联的功能,定位勘察点或线位置,确认勘察点或
    线空间信息,录入该勘察点或线的属性信息,或拍摄相关照片;进行GNSS定位、空间属性信
    息录入的多个循环后,完成整个线路的勘察任务;对于已经录入的勘察点信息,可以随时查
    看、编辑、更新;
    第三步、回到室内,通过所述PC桌面端分别将外业采集的线路勘察数据导入,进行编
    辑、校核后,进行不同线路勘察数据的汇总;汇总过后的野外勘察数据无缝进入工程勘察数
    据中心,同时将物探、室内试验数据录入或利用excel导入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利用工
    程勘察数据中心的勘察数据进行批量图件绘制、统计分析、报表输出、三维地质建模、岩土
    数值模拟计算功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工程勘察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桌面管理子系统由项目管理模块、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第一坐标系统模块、第一线
    路管理模块、第一数据管理模块、数据接口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构成;
    所述项目管理模块:用于进行工程勘察项目及其基本信息的构建和编辑,包括:新建项
    目、打开项目、删除项目、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功能;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设计阶
    段、项目成员信息以及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地层岩组信息;所述新建项目输入的地层岩组信
    息自动添加到地层代号的字典库,方便野外数据采集使用;
    所述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项目工作用背景地图进行管理,所述工作用背景地图
    包括矢量地形图、地质图,影像地形图、地质图、卫星遥感图像;对于CAD格式的矢量图件,另
    存为dxf格式后,经过系统设计的二元要素类映射池技术转换成shp格式,形成背景地图的
    矢量图层;对于shp格式的矢量图层,直接导入系统,追加为背景地图的新的矢量图层;对于
    影像图件是指JPG、PNG格式,经过系统的影像坐标配准功能后,形成带坐标信息的TIFF格式
    图件,导入系统后,形成背景地图中的影像图层;背景地图中,矢量图层和影像图层叠加使
    用;
    所述第一坐标系统模块:依据所述背景地图的坐标系统进行指定,系统支持地理坐标
    系和投影坐标系;
    所述第一线路管理模块,包括三项功能:
    a、任务分解:根据勘察人员分组情况对勘察任务进行分解,根据每个勘察小组的任务、
    工作区域不同,将所述背景地图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形成不同的线路文件系统,所述线路文
    件系统包括背景地图、预采集图层及其数据库文件,每个项目有多条线路;
    b、数据同步:用于所述桌面端和移动端数据文件之间的快速的数据交换;
    c、数据汇总:将不同线路采集的勘察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数据库,为数据的后期管理应
    用提供方便;
    所述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将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物探数据、室内试验数据无缝连接到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永久保存勘察原始数据;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采用从数据库到数
    据库的方法,物探解译数据和室内试验数据采用excel导入的方法;系统同时提供将各类勘
    察数据输出成excel文件的功能;
    所述数据应用模块:勘察数据库在勘察过程中已经完成,数据应用模块基于数据库,即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应用在四个方面:
    a、图件绘制,批量自动生成实际材料图,包括地质平面图、钻孔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
    图,以及探洞、探坑、探槽展示图、洛阳铲柱状图、地质剖面图、节理统计的玫瑰花图、极点图
    和赤平投影图;所有图件可以一键转换为下游专业需要的CAD格式;
    b、统计分析:包括勘察工作量统计,节理信息统计,地层岩性厚度统计、风化卸荷程度
    统计,标贯、动探、压水、注水等现场测试与试验的指标统计;节理统计时,将节理统计点的
    节理信息进行单独统计,或将节理统计点、探硐、探井的节理信息组合统计;
    c、报表输出: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岩土水送样单、表单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含有勘察工
    作量、勘察点的详细信息,并将照片、素描图插入相应的位置;
    d、三维地质建模: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的数据直接服务于三维地质建模平台
    ItasCAD,根据采集的工程勘察数据自动构建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查询各模型的地质
    属性,为三维协同设计的实现奠定基础;
    e、数值模拟计算:解析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需求的数据格式,从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
    输出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勘察数据格式,直接参与计算,为地质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所述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符号库、勘察信息字典库的编辑;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用于方
    便野外PDA数据录入、规范数据录入而预设的采集信息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属性描述内
    容;外业数据采集前,针对所要勘察工程的资料,编辑针对性强的勘察信息字典库,数据同
    步线路文件时,勘察信息字典库随线路文件进入移动采集设备,勘察信字典库的利用明显
    提高野外数据采集录入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保证信息录入不遗漏;
    所述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由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第二坐标系统模
    块、GNSS定位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第二数据管理模块、系统设置模块构成;
    所述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用于打开、关闭当前勘察区域的线路文件;
    所述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勘察区地图进行放大、缩小、移动,和用于图层显示顺
    序、图层可见性、图层样式大小、颜色的设置;
    所述第二坐标系统模块:因为GNSS本身测得的坐标是WGS-84坐标,由于不同坐标系的
    椭球、原始参考点不同,造成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误差,在利用采集设备定位前,先进行坐标
    校正提高定位精度;即:
    整合不同投影参数、基准转换和校正拟合参数统一管理,并具有坐标系统参数选择性
    记忆功能;所述坐标校正采取输入基准转换参数,包括三参数、七参数或者输入校正参数,
    或采取现场计算校正参数的办法,获得工程坐标系与GNSS坐标系之间的校正参数;现场计
    算校正参数,采取单点校正或采取多点校正,控制点真实坐标与GNSS测得的坐标及计算的
    校正参数均存入数据库;
    所述GNSS定位模块:经过坐标校正后,系统测得的坐标将用户的位置以小红旗的图标
    显示在地图上,实现GNSS定位与所述背景地图的实时关联;对于大比例尺地质测绘,精度要
    求比较高,在地图上当前位置的提示下,通过观察周围微地貌、利用地图选点的功能,确认
    勘察点位置,避免纯粹由GNSS定位造成的误差;通过GNSS定位以实现导航到目标点,目标点
    的选择包括四种方法:输入坐标导航、地图上选位置导航、列表导航和历史位置导航;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外业勘察数据主要采集勘察点的坐标信息即空间数据、属性信息
    以及素描图、照片等数据;在属性界面填写信息时勘察点编号必须输入,其他属性信息根据
    需要选填;在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的字段点击后,进入该字段的字典库进行选择录入,选择
    字典库的录入信息进行编辑;
    采集界面依据勘察信息的级别进行采集和管理,在采集与管理的过程中,先采集管理
    一级信息,再对二级信息进行采集管理,然后三级信息;二级信息是一级信息的子表,三级
    信息是二级信息的子表,采集与管理勘察数据级别一览表见表1;依据规程规范要求,地质
    测绘必须先定点才进行其他相关工作;地质点及其二级子对象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具有不
    同的空间位置,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将地质点下的二级表同时显示在一级表的界面中;
    表1

    为了探槽、探硐、探井实现系统自动绘制展示图的要求,引入相对坐标(LX、LY)的概念,
    根据展示图绘制要求,分别设定基点与基线,采集空间信息后录入相应的属性信息,实现所
    述探槽、探硐、探井内部细节地质现象空间与属性的关联;
    所述第二数据管理模块:已经录入的勘察信息,在移动端的数据管理模块中进行补充、
    修改、删除等编辑,实现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关联查询。

    说明书

    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勘察信息采集、处理及应用,尤其是涉及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
    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内容繁多、结构复杂,包括点、线、面空间信息及
    其之间的拓扑关系,结构化的属性信息和非结构化的照片、素描图等信息;属性信息又涉及
    大量的文字描述及多时态的地质现象描述,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时态和多阶段特
    征,同时工程勘察数据的每一个应用分析都涉及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数据处理相当复杂。

    目前,多数勘察单位仍在沿用传统的野外现场勘察手段,即地质工程师利用地质
    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等传统作业工具以及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定位设备,通
    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观测和观察(包括钻孔、平硐、现场测试与试验等),把获得的基础地质资
    料记录在地形图、野外记录本、记录卡片等纸质媒介上。传统的工程勘察数据采集方式决定
    了其自身必然存在以下问题:1、现场观察点定位与地形图缺乏实时关联,信息化程度低;2、
    采集的数据往往存在不完整、不规范、不标准现象,且不便保存;3、原始数据记录、整理及数
    字化工作量大,工作繁琐;4、数据信息基本上处于分散的、非动态的管理状态,碎片化严重,
    甚至成为事实上的“数据孤岛”,共享性差,后期利用困难,整体工作效率低下。

    国内外先后针对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等特定专业领域
    完成了一些野外地质数据的数字化采集方法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但基本上都
    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和某些特定要求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在工程地质领域,近几年涌现出
    一些野外地质信息采集系统(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310340991.3)、基于便携式智能设
    备地质导航与地质测绘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510017847.5)、工程地质内外业一
    体化的信息系统(中国专利公开号为:N201510532049.6)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一些
    突出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模型不同或不全:工程勘察需要对地
    质测绘、勘探、物探、试验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现有的采集系统和方法多侧重于地质测
    绘、勘探,很少涉及物探、试验的综合分析应用,难以满足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2、空间数据
    转换困难繁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定位导航基于GIS平台和GNSS信息,工程勘察及其上下游
    则多采用CAD系统进行工程设计,现有数据采集系统不具备简便的GIS与CAD格式转换功能,
    导致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与工程设计系统的地图格式转换、地图样式设置以及桌面端和移动
    端数据的传输、同步操作等均十分不便,且工作量很大,不利于推广应用。3、不能实现不同
    勘察数据之间的的无缝链接:现有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物探、室内试验等数据没
    有与工程勘察数据库进行无缝链接,不能直接为二维制图、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计算、
    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标准、规范的工程勘察信息数据支撑,降低了数据的二次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由桌面管理子系统和移
    动设备采集子系统联合实现,分别在PC桌面端和PDA移动端完成,整个过程基于同一数据架
    构、同一数据模型进行;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室内PC桌面端进行外业勘察现场数据数字化采集的项目准备工作,包括新
    建项目、导入工程区工作用背景地图、设置坐标系统、编辑勘察信息字典库、分解勘察任务、
    生成PDA移动端线路文件、同步不同的线路文件到不同的PDA移动端等工作;

    第二步、在外业勘察现场,通过PDA移动端打开电脑桌面端形成的线路文件,进行坐标
    校正;利用GNSS定位导航与背景地图实时关联的功能,定位勘察点或线位置,确认勘察点或
    线空间信息,录入该勘察点或线的属性信息,或拍摄相关照片;进行GNSS定位、空间属性信
    息录入的多个循环后,完成整个线路的勘察任务;对于已经录入的勘察点信息,可以随时查
    看、编辑、更新;

    第三步、回到室内,通过所述PC桌面端分别将外业采集的线路勘察数据导入,进行编
    辑、校核后,进行不同线路勘察数据的汇总;汇总过后的野外勘察数据无缝进入工程勘察数
    据中心,同时将物探、室内试验数据录入或利用excel导入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利用工
    程勘察数据中心的勘察数据进行批量图件绘制、统计分析、报表输出、三维地质建模、岩土
    数值模拟计算功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工程勘察过程。

    所述桌面管理子系统由项目管理模块、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第一坐标系统模块、第
    一线路管理模块、第一数据管理模块、数据接口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构成;

    所述项目管理模块:用于进行工程勘察项目及其基本信息的构建和编辑,包括:新建项
    目、打开项目、删除项目、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功能;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设计阶
    段、项目成员信息以及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地层岩组信息;所述新建项目输入的地层岩组信
    息自动添加到地层代号的字典库,方便野外数据采集使用;

    所述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项目工作用背景地图进行管理,所述工作用背景地图
    包括矢量地形图、地质图,影像地形图、地质图、卫星遥感图像;对于CAD格式的矢量图件,另
    存为dxf格式后,经过系统设计的二元要素类映射池技术转换成shp格式,形成背景地图的
    矢量图层;对于shp格式的矢量图层,直接导入系统,追加为背景地图的新的矢量图层;对于
    影像图件是指JPG、PNG格式,经过系统的影像坐标配准功能后,形成带坐标信息的TIFF格式
    图件,导入系统后,形成背景地图中的影像图层;背景地图中,矢量图层和影像图层叠加使
    用;

    所述第一坐标系统模块:依据所述背景地图的坐标系统进行指定,系统支持地理坐标
    系和投影坐标系;

    所述第一线路管理模块,包括三项功能:

    a、任务分解:根据勘察人员分组情况对勘察任务进行分解,根据每个勘察小组的任务、
    工作区域不同,将所述背景地图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形成不同的线路文件系统,所述线路文
    件系统包括背景地图、预采集图层及其数据库文件,每个项目有多条线路;

    b、数据同步:用于所述桌面端和移动端数据文件之间的快速的数据交换;

    c、数据汇总:将不同线路采集的勘察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数据库,为数据的后期管理应
    用提供方便;

    所述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将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物探数据、室内试验数据无缝连接到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永久保存勘察原始数据;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采用从数据库到数
    据库的方法,物探解译数据和室内试验数据采用excel导入的方法;系统同时提供将各类勘
    察数据输出成excel文件的功能;

    所述数据应用模块:勘察数据库在勘察过程中已经完成,数据应用模块基于数据库,即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应用在四个方面:

    a、图件绘制,批量自动生成实际材料图,包括地质平面图、钻孔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
    图,以及探洞、探坑、探槽展示图、洛阳铲柱状图、地质剖面图、节理统计的玫瑰花图、极点图
    和赤平投影图;所有图件可以一键转换为下游专业需要的CAD格式;

    b、统计分析:包括勘察工作量统计,节理信息统计,地层岩性厚度统计、风化卸荷程度
    统计,标贯、动探、压水、注水等现场测试与试验的指标统计;节理统计时,将节理统计点的
    节理信息进行单独统计,或将节理统计点、探硐、探井的节理信息组合统计;

    c、报表输出: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岩土水送样单、表单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含有勘察工
    作量、勘察点的详细信息,并将照片、素描图插入相应的位置;

    d、三维地质建模: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的数据直接服务于三维地质建模平台
    ItasCAD,根据采集的工程勘察数据自动构建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查询各模型的地质
    属性,为三维协同设计的实现奠定基础;

    e、数值模拟计算:解析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需求的数据格式,从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
    输出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勘察数据格式,直接参与计算,为地质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所述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符号库、勘察信息字典库的编辑;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用于方
    便野外PDA数据录入、规范数据录入而预设的采集信息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属性描述内
    容;外业数据采集前,针对所要勘察工程的资料,编辑针对性强的勘察信息字典库,数据同
    步线路文件时,勘察信息字典库随线路文件进入移动采集设备,勘察信字典库的利用明显
    提高野外数据采集录入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保证信息录入不遗漏;

    所述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由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第二坐标系统模
    块、GNSS定位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第二数据管理模块、系统设置模块构成;

    所述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用于打开、关闭当前勘察区域的线路文件;

    所述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勘察区地图进行放大、缩小、移动,和用于图层显示顺
    序、图层可见性、图层样式大小、颜色的设置;

    所述第二坐标系统模块:因为GNSS本身测得的坐标是WGS-84坐标,由于不同坐标系的
    椭球、原始参考点不同,造成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误差,在利用采集设备定位前,先进行坐标
    校正提高定位精度;即:

    整合不同投影参数、基准转换和校正拟合参数统一管理,并具有坐标系统参数选择性
    记忆功能;所述坐标校正采取输入基准转换参数,包括三参数、七参数或者输入校正参数,
    或采取现场计算校正参数的办法,获得工程坐标系与GNSS坐标系之间的校正参数;现场计
    算校正参数,采取单点校正或采取多点校正,控制点真实坐标与GNSS测得的坐标及计算的
    校正参数均存入数据库;

    所述GNSS定位模块:经过坐标校正后,系统测得的坐标将用户的位置以小红旗的图标
    显示在地图上,实现GNSS定位与所述背景地图的实时关联;对于大比例尺地质测绘,精度要
    求比较高,在地图上当前位置的提示下,通过观察周围微地貌、利用地图选点的功能,确认
    勘察点位置,避免纯粹由GNSS定位造成的误差;通过GNSS定位以实现导航到目标点,目标点
    的选择包括四种方法:输入坐标导航、地图上选位置导航、列表导航和历史位置导航;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外业勘察数据主要采集勘察点的坐标信息即空间数据、属性信息
    以及素描图、照片等数据;在属性界面填写信息时勘察点编号必须输入,其他属性信息根据
    需要选填;在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的字段点击后,进入该字段的字典库进行选择录入,选择
    字典库的录入信息进行编辑;

    采集界面依据勘察信息的级别进行采集和管理,在采集与管理的过程中,先采集管理
    一级信息,再对二级信息进行采集管理,然后三级信息;二级信息是一级信息的子表,三级
    信息是二级信息的子表,采集与管理勘察数据级别见表1;依据规程规范要求,地质测绘必
    须先定点才进行其他相关工作;地质点及其二级子对象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具有不同的空
    间位置,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将地质点下的二级表同时显示在一级表的界面中;

    表1


    为了探槽、探硐、探井实现系统自动绘制展示图的要求,引入相对坐标(LX、LY)的概念,
    根据展示图绘制要求,分别设定基点与基线,采集空间信息后录入相应的属性信息,实现所
    述探槽、探硐、探井内部细节地质现象空间与属性的关联;

    所述第二数据管理模块:已经录入的勘察信息,在移动端的数据管理模块中进行补充、
    修改、删除等编辑,实现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关联查询。

    本发明提出的一套工程勘察信息资源采集生产、组织管理到多元化利用的方法和
    技术,适用于各行业勘察信息资源采集、管理和利用,可直接在各行业的工程勘察中应用和
    推广。其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方法提出一套适用于工程勘察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服务接
    口等技术标准,工程勘察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勘察数据的存储、处理、查询、
    共享,提高勘察数据的二次利用率;

    2、构建了多属性工程勘察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基于工程勘察数据中心的数字化
    采集、图件绘制、统计分析、报表输出、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计算等功能,实现了工程勘
    察全程数字化,提升和突破了传统的工程勘察信息采集处理应用的工作模式,显著提高了
    工作效率;

    3、本发明集GNSS定位导航、数字地质罗盘、数码相机、绘图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采集系
    统,实现了GNSS定位与地形图实时关联,在一台智能终端上进行文字、素描、照片等地质测
    绘(地质点、产状、水样、岩土样、节理统计、素描图、照片、视频、音频)、勘探(钻孔、探坑、探
    槽、探洞、探井、洛阳铲的分层、取样、结构面)、原位测试与试验(标贯、动探、压水试验、注水
    试验)等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创新了传统工程勘察的作业模式;

    4、建立可动态更新的勘察信息字典库,对需野外采集的勘察数据内容和格式进行规范
    化约束,从而保证现场采集数据不漏项、格式统一、计量单位符合标准量纲,实现数据采集
    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

    5、本方法提出的空间图形转换技术,实现了多源数据在工程勘察过程中的融合应用,
    解决了工程勘察设计上下游专业之间(GIS与CAD)数据便捷无损转换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框图。

    图2是本发明实现系统自动绘制所述探槽的展示图。

    图3是本发明实现系统自动绘制所述探井的展示图。

    图4是本发明实现系统自动绘制所述探硐的展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
    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
    述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由桌
    面管理子系统和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联合实现,分别在PC桌面端和PDA移动端完成,整个过
    程基于同一数据架构、同一数据模型进行;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室内PC桌面端进行外业勘察现场数据数字化采集的项目准备工作,包括新
    建项目、导入工程区工作用背景地图、设置坐标系统、编辑勘察信息字典库、分解勘察任务、
    生成PDA移动端线路文件、同步不同的线路文件到不同的PDA移动端等工作;

    第二步、在外业勘察现场,通过PDA移动端打开电脑桌面端形成的线路文件,进行坐标
    校正;利用GNSS定位导航与背景地图实时关联的功能,定位勘察点或线位置,确认勘察点或
    线空间信息,录入该勘察点或线的属性信息,或拍摄相关照片;进行GNSS定位、空间属性信
    息录入的多个循环后,完成整个线路的勘察任务;对于已经录入的勘察点信息,可以随时查
    看、编辑、更新;

    第三步、回到室内,通过所述PC桌面端分别将外业采集的线路勘察数据导入,进行编
    辑、校核后,进行不同线路勘察数据的汇总;汇总过后的野外勘察数据无缝进入工程勘察数
    据中心,同时将物探、室内试验数据录入或利用excel导入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利用工
    程勘察数据中心的勘察数据进行批量图件绘制、统计分析、报表输出、三维地质建模、岩土
    数值模拟计算功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工程勘察过程。

    所述桌面管理子系统由项目管理模块、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第一坐标系统模块、第
    一线路管理模块、第一数据管理模块、数据接口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构成;

    所述项目管理模块:用于进行工程勘察项目及其基本信息的构建和编辑,包括:新建项
    目、打开项目、删除项目、项目基本信息管理功能;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设计阶
    段、项目成员信息以及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地层岩组信息;所述新建项目输入的地层岩组信
    息自动添加到地层代号的字典库,方便野外数据采集使用;

    所述第一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项目工作用背景地图进行管理,所述工作用背景地图
    包括矢量地形图、地质图,影像地形图、地质图、卫星遥感图像;对于CAD格式的矢量图件,另
    存为dxf格式后,经过系统设计的二元要素类映射池技术转换成shp格式,形成背景地图的
    矢量图层;对于shp格式的矢量图层,直接导入系统,追加为背景地图的新的矢量图层;对于
    影像图件是指JPG、PNG格式,经过系统的影像坐标配准功能后,形成带坐标信息的TIFF格式
    图件,导入系统后,形成背景地图中的影像图层;背景地图中,矢量图层和影像图层叠加使
    用;

    所述第一坐标系统模块:依据所述背景地图的坐标系统进行指定,系统支持地理坐标
    系和投影坐标系;对于常用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北京54、西安80、国家2000、WGS84的不同
    带号的坐标设置均进行了预定义,用户可以直接选择;对于不常用的坐标系统,即工程坐标
    系、国外其他投影坐标系,用户可以自定义进行设置;这一步的操作为野外信息采集时GNSS
    定位导航服务;

    所述第一线路管理模块,包括三项功能:

    a、任务分解:根据勘察人员分组情况对勘察任务进行分解,根据每个勘察小组的任务、
    工作区域不同,将所述背景地图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形成不同的线路文件系统,所述线路文
    件系统包括背景地图、预采集图层及其数据库文件,每个项目有多条线路;

    b、数据同步:用于所述桌面端和移动端数据文件之间的快速的数据交换;

    c、数据汇总:将不同线路采集的勘察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数据库,为数据的后期管理应
    用提供方便;

    所述数据接口模块:用于将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物探数据、室内试验数据无缝连接到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永久保存勘察原始数据;外业采集的勘察数据采用从数据库到数
    据库的方法,物探解译数据和室内试验数据采用excel导入的方法;系统同时提供将各类勘
    察数据输出成excel文件的功能;

    所述数据应用模块:勘察数据库在勘察过程中已经完成,数据应用模块基于数据库,即
    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应用在四个方面:

    a、图件绘制,批量自动生成实际材料图,包括地质平面图、钻孔柱状图、综合地层柱状
    图,以及探洞、探坑、探槽展示图、洛阳铲柱状图、地质剖面图、节理统计的玫瑰花图、极点图
    和赤平投影图;所有图件可以一键转换为下游专业需要的CAD格式;

    b、统计分析:包括勘察工作量统计,节理信息统计,地层岩性厚度统计、风化卸荷程度
    统计,标贯、动探、压水、注水等现场测试与试验的指标统计;节理统计时,将节理统计点的
    节理信息进行单独统计,或将节理统计点、探硐、探井的节理信息组合统计;

    c、报表输出: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岩土水送样单、表单输出;野外记录报告含有勘察工
    作量、勘察点的详细信息,并将照片、素描图插入相应的位置;

    d、三维地质建模: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的数据直接服务于三维地质建模平台
    ItasCAD,根据采集的工程勘察数据自动构建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查询各模型的地质
    属性,为三维协同设计的实现奠定基础;

    e、数值模拟计算:解析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需求的数据格式,从所述工程勘察数据中心
    输出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勘察数据格式,直接参与计算,为地质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所述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符号库、勘察信息字典库的编辑;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用于方
    便野外PDA数据录入、规范数据录入而预设的采集信息中常用的、相对固定的属性描述内
    容;外业数据采集前,针对所要勘察工程的资料,编辑针对性强的勘察信息字典库,数据同
    步线路文件时,勘察信息字典库随线路文件进入移动采集设备,勘察信字典库的利用明显
    提高野外数据采集录入的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保证信息录入不遗漏;

    所述移动设备采集子系统由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第二坐标系统模
    块、GNSS定位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第二数据管理模块、系统设置模块构成;

    所述第二线路管理模块:用于打开、关闭当前勘察区域的线路文件;

    所述第二地图管理模块:用于对勘察区地图进行放大、缩小、移动,和用于图层显示顺
    序、图层可见性、图层样式大小、颜色的设置;

    所述第二坐标系统模块:因为GNSS本身测得的坐标是WGS-84坐标,由于不同坐标系的
    椭球、原始参考点不同,造成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误差,在利用采集设备定位前,先进行坐标
    校正提高定位精度;即:

    整合不同投影参数、基准转换和校正拟合参数统一管理,并具有坐标系统参数选择性
    记忆功能;所述坐标校正采取输入基准转换参数,包括三参数、七参数或者输入校正参数,
    或采取现场计算校正参数的办法,获得工程坐标系与GNSS坐标系之间的校正参数;现场计
    算校正参数,采取单点校正或采取多点校正,控制点真实坐标与GNSS测得的坐标及计算的
    校正参数均存入数据库;

    所述GNSS定位模块:经过坐标校正后,系统测得的坐标将用户的位置以小红旗的图标
    显示在地图上,实现GNSS定位与所述背景地图的实时关联;对于大比例尺地质测绘,精度要
    求比较高,在地图上当前位置的提示下,通过观察周围微地貌、利用地图选点的功能,确认
    勘察点位置,避免纯粹由GNSS定位造成的误差;通过GNSS定位以实现导航到目标点,目标点
    的选择包括四种方法:输入坐标导航、地图上选位置导航、列表导航和历史位置导航;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外业勘察数据主要采集勘察点的坐标信息即空间数据、属性信息
    以及素描图、照片等数据;在属性界面填写信息时勘察点编号必须输入,其他属性信息根据
    需要选填;在所述勘察信息字典库的字段点击后,进入该字段的字典库进行选择录入,选择
    字典库的录入信息进行编辑;

    采集界面依据勘察信息的级别进行采集和管理,在采集与管理的过程中,先采集管理
    一级信息,再对二级信息进行采集管理,然后三级信息;二级信息是一级信息的子表,三级
    信息是二级信息的子表,采集与管理勘察数据级别一览表见表1;依据规程规范要求,地质
    测绘必须先定点才进行其他相关工作;地质点及其二级子对象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具有不
    同的空间位置,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将地质点下的二级表同时显示在一级表的界面中;见表
    1;

    表1


    如图2、3、4所示,为了实现系统自动绘制探槽、探井、探硐展示图的要求,引入相对坐标
    (LX、LY)的概念,根据展示图绘制要求,分别设定基点与基线,采集空间信息后录入相应的
    属性信息,实现所述探槽、探井、探硐内部细节地质现象空间与属性的关联。

    所述第二数据管理模块:已经录入的勘察信息,在移动端的数据管理模块中进行
    补充、修改、删除等编辑,实现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关联查询。

    关 键  词:
    工程 勘察 信息 数字化 采集 管理 综合 应用 方法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工程勘察信息数字化采集、管理及综合应用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99669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