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的跑腿服务提供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手机APP应用领域领域, 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
的跑腿服务提供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科技化以及网络化,智能手机已经成了人们必备的电子产品,而智能
手机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网购、网上叫餐等等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无论
网购或者叫餐都需要配送员,而目前市场上快递和外卖配送都存在秩序混乱、配送效率低、
浪费人力资源等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降低配送时间、节省
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的跑腿服务提供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的跑腿服务提供
方法,包括发布跑腿服务订单的APP智能客户端、对跑腿服务订单进行处理的服务器、完成
跑腿服务所提供的网络以及完成跑腿服务的APP智能配送端,包括以下步骤:
(1))APP智能客户端发布跑腿路径,并支付费用,形成订单成功则通过网络发送至服务
器,形成订单失败则重新发布订单,直至发布成功。
(2)服务器处理并分析订单信息,选择匹配订单路径范围内的APP智能配送端,并
将订单信息发送至符合该配送路径的各个APP智能配送端,各个APP智能配送端进行抢单,
率先抢到订单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订单配送,若无人抢单,则服务器指定随意一个符合该
配送路径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配送。
(3)APP智能配送端配送完成后,向服务器发送订单完成信息,服务器向APP智能配
送端支付配送费用,订单完成,服务器将订单完成信息发送至APP智能客户端。
优选的,所述APP智能客户端为一个注册用户,所述APP智能配送端为一个配送团
队,各个配送团队包括复数个APP智能配送员端。
优选的,各个所述APP智能配送员端均设有GPS功能,所述APP智能配送员端通过网
络将配送实时位置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该位置共享至下订单的APP智能配送端。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适用于快递配送以及外
卖配送,商家接到用户订单时,可在APP智能客户端上发布订单,服务器根据订单路径,选择
符合路径的APP智能配送端,将订单信息发布至各APP智能配送端,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抢
单,抢到订单APP智能配送端进行配送,如规定时间内无人抢单,则由服务器指定任意一APP
智能配送端进行配送,同理,也可由个人在APP智能客户端上发布订单信息,通过该方法,合
理分配人力资源、降低配送时间、节省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对于规范配送市场起到了
巨大的作用,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APP应用的跑腿服务提供方法,包括发布跑腿服务订单的APP智能客
户端、对跑腿服务订单进行处理的服务器、完成跑腿服务所提供的网络以及完成跑腿服务
的APP智能配送端,包括以下步骤:
(1)APP智能客户端发布跑腿路径,并支付费用,形成订单成功则通过网络发送至服务
器,形成订单失败则重新发布订单,直至发布成功,所述APP智能客户端为一个注册用户。
(2)服务器处理并分析订单信息,选择匹配订单路径范围内的APP智能配送端,并
将订单信息发送至符合该配送路径的各个APP智能配送端,各个APP智能配送端进行抢单,
率先抢到订单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订单配送,若无人抢单,则服务器指定随意一个符合该
配送路径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配送,所述APP智能配送端为一个配送团队,各个配送团队
包括复数个APP智能配送员端,各个所述APP智能配送员端均设有GPS功能,所述APP智能配
送员端通过网络将配送实时位置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该位置共享至下订单的APP智能
客户端。
(3)APP智能配送端配送完成后,向服务器发送订单完成信息,服务器向APP智能配
送端支付配送费用,订单完成,服务器将订单完成信息发送至APP智能客户端。
该方法执行过程为:注册成功的商家或者个人通过APP发布跑腿路径并且支付订
单费用从而形成订单,服务器收取费用并分析处理该订单,通过路径信息查找符合该路径
信息的各个APP智能配送端,所述各个APP智能配送端代表一个配送团队,各个收到订单信
息的APP智能配送端进行抢单,优先抢到订单的APP智能配送端指定一个APP智能配送员端
对订单进行配送,如若没有APP智能配送端抢单,则服务器指定任一APP智能配送端进行配
送,被指定的APP智能配送端指定任一APP智能配送员端进行配送,配送过程中服务器和APP
智能客户端均可实时显示APP智能配送员端位置,配送完成后APP智能配送端向服务器发送
订单完成信息,服务器向APP智能配送端支付配送费用,服务器将订单完成信息发送至APP
智能客户端。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
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