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溶剂复合机涂胶量的计算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溶剂复合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溶剂复合机涂胶量的计算
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的提高,在包
装领域复合工艺的实现上,无溶剂复合工艺必将越来越应用广泛。无溶剂复
合技术作为一种安全的、取代溶剂型胶黏剂的软包装复合技术目前正在稳步
较快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包装材料制造者倾向于采用无溶剂复合技术,
以消除由于溶剂挥发而造成的污染问题。无溶剂复合机采用五辊涂胶单元,
通过各辊间的速差将胶水转移到料膜上,涂胶量与定计量辊R1、动计量辊
R2辊的间隙及动计量辊R2、涂胶辊R3辊的速差有关,一般采用试验的方法
得到涂胶量与各参数的关系,并提供给客户涂胶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对应表,
当胶水品牌变更,密度或胶水转移率发生变化后,实际的涂胶量与表格存在
一定的差异,给客户在实际涂胶量的选择上带来一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溶剂复合机涂胶量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设
定的相关参数计算出理论涂胶量,提供涂胶量的参考值,解决了由于胶水参
数变化给实际涂胶量的选择带来不便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溶剂复合机涂胶量的计算方法,具
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转移辊R3上的胶层厚度HR3;
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的HR3计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HR4;
步骤3,根据步骤2所得的HR4计算料膜胶层厚度HL;
步骤4,计算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密度ρAB;
步骤5,根据步骤4所得的ρAB与步骤3所得的HL计算料膜涂胶量GL。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步骤1的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转移辊R3上的胶层
厚度
H R 3 = C × T R 2 / R 3 100 × LS R 2 / R 3 100 = C × T R 2 / R 3 × LS R 2 / R 3 10000 - - - ( 1 ) ; ]]>
其中,C为定计量辊R1与动计量辊R2之间的调整间隙,单位μm;R2
为动计量辊R2的辊径,单位mm;R3为转移辊R3的辊径,单位mm;TR2/R3
为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LSR2/R3为动计量辊R2与转
移辊R3之间的线速度比。
其中定计量辊R1与动计量辊R2之间的调整间隙C的范围为80μm~100
μm;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2/R3的范围为85%~98%;
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的线速度比LSR2/R3为8%~20%。
其中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
厚度
H R 4 = H R 3 × T R 3 / R 4 100 × LS R 3 / R 4 100 = H R 3 × T R 3 / R 4 × LS R 3 / R 4 10000 - - - ( 2 ) ; ]]>
其中,TR3/R4为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胶水转移率;LSR3/R4为转
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R4为涂胶辊R4的辊径,单位mm。
其中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3/R4的范围为
85%~98%,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LSR3/R4的范围为10%~40%。
其中步骤3的具体过程为:根据如下公式(3)计算料膜胶层厚度
H L = H R 4 × T R 4 / L 100 = H R 4 × T R 4 / L 100 - - - ( 3 ) ; ]]>
其中,TR4/L为涂胶辊R4与料膜之间的胶水转移率。
其中涂胶辊R4与料膜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4/L的范围为85%~98%。
步骤4的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4)计算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
密度
ρ A B = G B / A + 100 100 ρ A + G B / A ρ B - - - ( 4 ) ; ]]>
其中,ρA为A胶水的密度,单位g/cm3;ρB为B胶水的密度,单位
g/cm3;GB/A为B胶水与A胶水的重量配比。
其中步骤5的具体过程为:根据如下公式(5)计算料膜涂胶量
GL=ρAB×HL(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提出的无溶剂复合机理论涂胶量的计算
方法,给实际生产中涂胶量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现场应用的实际涂胶量相
关参数,以计算出的涂胶量为基础,寻找出实际生产中的涂胶量的对应规律,
方便生产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无溶剂复合机五辊涂胶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无溶剂复合机涂胶单元结构示意图。其中,R1为定计量辊(钢
辊)、R2为动计量辊(钢辊),R3为转移辊(胶辊),R4为涂胶辊(钢辊),
R5为涂胶压辊(胶辊)。调整R1辊与R2辊之间间隙,两辊之间形成胶槽,
无溶剂胶水经过混合后存储到该胶槽中。当正常工作时,R1辊静止不动,
R2辊逆时针转动,通过间隙把胶层涂到R2辊身表面;R3辊顺时针转动,
R3辊与R2辊调整有速差,R3辊表面线速度比R2辊表面线速度快很多,通
过两辊的速差、压力把胶水均匀的涂覆到R3辊身表面;同样的R4辊逆时
针转动,通过速差把胶水涂覆到R4辊身表面;R5是被动胶辊,正常工作时
合压,让料膜与R4辊身紧密接触,通过压力把胶水从R4辊身完全转移到
料膜涂胶面上。
本发明一种无溶剂复合机涂胶量的计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转移辊R3上的胶层厚度HR3,单位μm;
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转移辊R3上的胶层厚度
H R 3 = C × T R 2 / R 3 100 × LS R 2 / R 3 100 = C × T R 2 / R 3 × LS R 2 / R 3 10000 - - - ( 1 ) ; ]]>
其中,C为定计量辊R1与动计量辊R2之间的调整间隙,数值范围为
80μm~100μm;R2为动计量辊R2的辊径,单位mm;R3为转移辊R3的
辊径,单位mm;LSR2/R3为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线速度比,数值
范围为8%~20%;TR2/R3为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数
值范围为85%~98%。
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的HR3计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HR4,单位
μm;
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2)计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
H R 4 = H R 3 × T R 3 / R 4 100 × LS R 3 / R 4 100 = H R 3 × T R 3 / R 4 × LS R 3 / R 4 10000 - - - ( 2 ) ; ]]>
其中,TR3/R4为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胶水转移率,数值范围为
85%~98%;LSR3/R4为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线速度为Line
Speed),数值范围为10%~40%;R4为涂胶辊R4的辊径,单位mm。
步骤3,根据步骤2所得的HR4计算料膜胶层厚度HL,单位μm;
具体过程为:根据如下公式(3)计算料膜胶层厚度
H L = H R 4 × T R 4 / L 100 = H R 4 × T R 4 / L 100 - - - ( 3 ) ; ]]>
其中,TR4/L为涂胶辊R4与料膜之间的胶水转移率,数值范围为
85%~98%。
步骤4,计算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密度ρAB,单位g/cm3;
具体过程为:通过如下公式(4)计算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密度
ρ A B = G B / A + 100 100 ρ A + G B / A ρ B - - - ( 4 ) ; ]]>
其中,ρA为A胶水的密度,单位g/cm3;ρB为B胶水的密度,单位
g/cm3;GB/A为B胶水与A胶水的重量配比。
步骤5,根据步骤4所得的ρAB与步骤3所得的HL计算料膜涂胶量GL;
具体过程为:根据如下公式(5)计算料膜涂胶量
GL=ρAB×HL(5)。
已知:胶水A密度ρA、胶水BρB及胶水A与胶水B的重量配比GB/A,
还可通过如下公式(6)计算出胶水A与胶水B的体积配比
V B / A = G B / A ρ B 100 ρ A × 100 ( % ) - - - ( 6 ) ; ]]>
计算体积配比的目的是无溶剂胶水供应商有时会提供该参数,通过计算
可以与胶水提供的参数比较,进一步确定正确的混合比参数。
已知:动计量辊R2的辊径R2,单位mm;转移辊R3的辊径R3,单位
mm;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2/R3,通过如下公式(7)
计算出动计量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转速比
N R 2 / R 3 = LS R 2 / R 3 × R 3 R 2 ( % ) - - - ( 7 ) ; ]]>
已知:转移辊R3的辊径R3,单位mm;涂胶辊R4的辊径R4,单位mm;
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LSR3/R4,通过如下公式(8)计算出转移
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转速比
N R 3 / R 4 = LS R 3 / R 4 × R 4 R 3 ( % ) - - - ( 8 ) . ]]>
实施例1
步骤1,已知定计量辊R1与动计量辊R2之间的调整间隙C为80μm,
动计量辊R2的辊径R2为200mm,转移辊R3的辊径R3为160mm,动计量
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为TR2/R3为90%,动计量辊R2与转移
辊R3之间的线速度比LSR2/R3为10%,通过公式(1)计算出转移辊R3上的
胶层厚度
H R 3 = C × T R 2 / R 3 100 × LS R 2 / R 3 100 = C × T R 2 / R 3 × LS R 2 / R 3 10000 = 7.2 μ m ; ]]>
步骤2,已知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3/R4为90%,
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LSR3/R4为20%,涂胶辊R4的辊径R4为
200mm,结合步骤1所得的转移辊R3上的胶层厚度HR3,通过公式(2)计
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
H R 4 = H R 3 × T R 3 / R 4 100 × LS R 3 / R 4 100 = H R 3 × T R 3 / R 4 × LS R 3 / R 4 10000 = 1.296 μ m ; ]]>
步骤3,已知涂胶辊R4与料膜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4/L为90%,结合步
骤2所得的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HR4,通过公式(3)计算出料膜胶层厚
度
H L = H R 4 × T R 4 / L 100 = H R 4 × T R 4 / L 100 = 1.166 μ m ; ]]>
步骤4,已知A胶水的密度ρA为1.103,B胶水的密度ρB为0.96,胶
水A与胶水B的重量配比为50%,通过公式(4)计算出A胶水与B胶水
的混合密度ρAB
ρ A B = G B / A + 100 100 ρ A + G B / A ρ B = 1.051 g / c m 3 ; ]]>
步骤5,根据步骤4所得的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密度ρAB及步骤3
所得的涂料膜胶层厚度HL,通过公式(5)计算出料膜涂胶量
GL=ρAB×HL=1.226g/m2。
实施例2
步骤1,已知定计量辊R1与动计量辊R2之间的调整间隙C为80μm,
动计量辊R2的辊径R2为200mm,转移辊R3的辊径R3为160mm,动计量
辊R2与转移辊R3之间的胶水转移率为TR2/R3为90%,动计量辊R2与转移
辊R3之间的线速度比LSR2/R3为10%,通过公式(1)计算出转移辊R3上
的胶层厚度
H R 3 = C × T R 2 / R 3 100 × LS R 2 / R 3 100 = C × T R 2 / R 3 × LS R 2 / R 3 10000 = 7.2 μ m ; ]]>
步骤2,已知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3/R4为90%,
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LSR3/R4为30%,涂胶辊R4的辊径R4为
200mm,结合步骤1所得的转移辊R3上的胶层厚度HR3,通过公式(2)计
算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
H R 4 = H R 3 × T R 3 / R 4 100 × LS R 3 / R 4 100 = H R 3 × T R 3 / R 4 × LS R 3 / R 4 10000 = 1.944 μ m ; ]]>
步骤3,已知涂胶辊R4与料膜之间的胶水转移率TR4/L为90%,结合步
骤2所得的涂胶辊R4上的胶层厚度HR4,通过公式(3)计算出料膜胶层厚
度
H L = H R 4 × T R 4 / L 100 = H R 4 × T R 4 / L 100 = 1.750 μ m ; ]]>
步骤4,已知A胶水的密度ρA为1.13,B胶水的密度ρB为0.98,胶水
A与胶水B的重量配比为65%,通过公式(4)计算出A胶水与B胶水的混
合密度ρAB
ρ A B = G B / A + 100 100 ρ A + G B / A ρ B = 1.066 g / c m 3 ; ]]>
步骤5,根据步骤4所得的A胶水与B胶水的混合密度ρAB及步骤3
所得的涂料膜胶层厚度HL,通过公式(5)计算出料膜涂胶量
GL=ρAB×HL=1.865g/m2。
通过以上两个实施例给定两组不同的参数来计算涂胶量的结果,实
施例1与实施例2的区别是改变了胶水品牌,胶水对应的密度、A胶水
与B胶水的重量配比,另外R转移辊R3与涂胶辊R4的线速度比也有变
化。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的算法,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不
同参数改变后涂胶量的变化,给实际生产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若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涂胶量一定,可以先通过本发明中的方法,
结合实际的相关参数,计算出理论涂胶量,比较理论涂胶量与实施所需
涂胶的差异,相应调整相关参数,即可最终达到所需涂胶量,如果没有
本发明中的方法作为理论参考依据,则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一一测量、试
验,那么,如果胶水参数变化后,实际涂胶量的选择则十分麻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涂胶量只能依靠实际测试得到,无有
效的、完整的、系统的涂胶量理论计算支持,本发明提供计算方法,通过人
机界面显示,非常方便的改变参数,显示直观,人机交互功能友好,具有巨
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