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坡涌浪模拟实验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及水利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坡涌浪模拟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西部地区山脉众多,且水系发达,山体间沟壑中往往密布着河流,当山体失稳发
生滑坡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滑坡体以很高的速度冲入河流,强大的冲击力致使原本顺着
河道流动的河水跃出,产生涌浪,破坏航运河道、上下游流域的民宅、工程设施,危害山
区周围民众的生命财产。这类灾害事例已屡见不鲜了,例如:1963年意大利Vajont滑坡冲
击水库造成涌浪,1982年四川省云阳县城东鸡扒子滑坡涌浪事件,1985年新滩滑坡冲击长
江河道产生的涌浪灾害,2003年千将坪滑坡冲击长江支流青干河造成涌浪,以及2008年发
生在三峡库区的龚家方崩滑体冲击长江干流产生涌浪灾害的事件。滑坡涌浪破坏能力强,
治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对滑坡涌浪灾害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滑坡涌浪灾害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分析、经验公式、数值模拟、模型实验
等。由于理论分析、经验公式及数值模拟或多或少都基于一定的假设,而模型实验由于其
模拟过程接近真实,成为较常采用的方法。目前针对滑坡涌浪的模型实验,主要有以下几
点不足:(1)滑坡模型坡度、坡高单一,无法进行变化调整;(2)不同的入水方向对涌浪
浪高及传播有影响,而现有模型实验装置无法调整滑落体前缘的入水方向;(3)2008年以
来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地震发生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滑坡涌浪的发生,而目前的模型实验
无法考虑地震特性,对地震诱发的滑坡涌浪研究较为缺失。
发明内容
针对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坡涌浪模拟实验装置,可以有效地解
决以往同类实验装置斜坡坡度单一且不能调整变化的问题,此实验装置不仅能够改变斜坡
坡度、斜坡坡高,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辅坡以控制滑落体脱离坡体时的入水方向。另外,
该实验装置可以联合振动台考虑滑坡涌浪的地震效应,解决以往实验无法考虑地震荷载的
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主要由实验箱100和可改变坡度的组合斜坡200构成;实验箱100由前部的敞口有机
玻璃容器101与后部承重钢架102组成;钢板垫层3置于承重钢架102上,其上固定有支
座6、斜坡驱动器的固定座9;竖向固定架11固定于在承重钢架102上部的钢板垫层3上;
组合斜坡200由主坡201和辅坡202通过合页连接器5相互连接组成,主坡201通过其前
缘下部的方形耳孔7与支座6螺栓固联,主坡201后缘亦通过其上的长度缓冲槽12与竖向
固定架11连接,竖向固定架11上置有可随处固定螺栓的槽孔。
所述组合斜坡由主坡和辅坡通过合页连接而成,主坡、辅坡可以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固
定,组合成折线坡。
进一步,所述钢板垫层是焊接在承重钢架上部的,支座、斜坡驱动器固定座、竖向固
定架分别焊接在钢板垫层的前、中、后部,斜坡驱动器则嵌入到固定座内,均将用于调整
及固定斜坡。
进一步,所述斜坡驱动器为一般液压千斤顶。
进一步,所述斜坡驱动器可以用于改变斜坡坡度及斜坡坡高。
进一步,所述实验装置底部设有螺栓孔,可以固定在振动台上。
进一步,所述实验装置,尤其是敞口有机玻璃容器边框位置、斜坡坡身、钢板垫层及
竖向固定架上均贴有刻度尺,方便记录及观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与以往同类型实验相比,斜坡坡度、斜坡坡高可以通过斜坡驱
动设备改变。2.斜坡设置有辅坡,辅坡长度要明显短于主坡,但辅坡亦可旋转且固定,能够
有效的控制斜坡上部滑落体的冲入水箱时的方向及角度。3.整个实验装置,尤其是敞口有机
玻璃容器边框位置、斜坡坡身、钢板垫层及竖向固定架上均贴有刻度尺,敞口玻璃容器是
透明的,在实验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过程,方便实验结果处理。4.实验箱底部跃出主体部位
的角钢构件上设有四个螺栓孔,可以安装到振动台上,通过此方法可以考虑地震荷载对于
滑坡涌浪灾害的影响。5.整个实验装置简洁,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纵向中心线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使用时斜坡旋转角度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组合斜坡的构造俯视图。
图4是主坡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辅坡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连接槽板的示意图。
图中,100实验箱(101敞口透明有机玻璃容器,102承重钢架),200组合斜坡(201
主坡,202辅坡),3钢板垫层,4耳孔,5合页连接器,6支座,7方形耳孔,8连接槽板,
9斜坡驱动器固定座,10斜坡驱动器,11竖向固定架,12长度缓冲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结合如图1-图6可看到,本发明是一种滑坡涌浪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100、斜坡
200、钢板垫层3、斜坡起重驱动器10、支座6、竖向固定架11。实验箱包括两部分,前部
是由有机玻璃、角钢以及扁钢焊接而成的敞口有机玻璃容器101,其上部不封口,内部装水,
后部是由角钢焊接而成的承重钢架102,其上部焊接钢板垫层3,各部件通过焊接结合为一
个整体。钢板垫层3上前中后分别焊接有支座6、起重驱动器的固定座9、中部开有滑槽的
竖向固定架11。组合斜坡由主坡201、辅坡202两部分组成,主坡201、辅坡202通过合页
连接器5相互连接为整体,主坡前缘下部、辅坡中段上部分别焊接有方形耳孔7、耳孔4,
主坡后缘段焊接有长度缓冲槽12,主坡通过焊接在其上的方形耳孔7、长度缓冲槽12分别
与固定在钢板垫层3上的支座6、竖向固定架11连接在一起,以此来固定斜坡。另外,辅
坡后端已通过焊接合页连接器5与主坡连接,辅坡中段上部耳孔4与连接槽板8、主坡前缘
下部方形耳孔7通过螺栓连接以使辅坡位置固定。实验箱下部的焊接角钢开有四个螺栓孔,
整个装置可以固定在振动台上,且整个实验设备各边均贴有刻度尺。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实验箱100为组合件,实验箱100前部为敞口有机玻璃容器
101,其顶端不封顶,内部装水,后部为承重钢架102。敞口有机玻璃容器101由有机玻璃、
角钢及扁钢焊接构成;外部四周先由角钢焊接形成主体框架,再在长边侧焊接扁钢,形成
整体钢架,内部添置有机玻璃板,有机玻璃板通过销钉与钢架严密贴紧结合,但玻璃容器
上部不添置玻璃板,也即上部是开口的,玻璃容器内部所有缝隙均通过玻璃胶密封。承重
钢架102亦由角钢焊接构成。敞口玻璃容器101及承重钢架102紧密焊接结合,组成实验
箱100。
所述钢板垫层3由一般钢板制成,焊接于实验箱100后部的承重钢架102上面,钢板
垫层3上部前、中、后部位置分别焊接有支座6、斜坡驱动器固定座9、竖向固定架11。支
座6由两根钢筋分别焊接螺母构成,支座6整体呈三角形状。斜坡起重驱动器固定座9为
圆环,斜坡驱动器10恰好可以嵌入固定座内固定。竖向固定架11沿其长度方向在中部开
有开口槽。
所述斜坡200由主坡201、辅坡202通过焊接在其下部的合页连接构成,主坡201及辅
坡202均由钢板制成。焊接合页的作用是使得斜坡的两个组成部分可以自由旋转。
长度缓冲槽12为一开槽角钢,耳孔4、连接槽板8、长度缓冲槽12均由角钢制成,竖
向固定架11由一般扁钢制成。方形耳孔7、长度缓冲槽11均由一般角钢构成,一边分别开
有螺栓孔、一定长度的槽,另一边则焊接在使用处。连接槽板8由一般扁钢制成,扁钢沿
其长度方向约中轴线位置开有一定长度的槽。
所述斜坡2的主坡201前缘、后缘下部分别焊接有方形耳孔7及长度缓冲槽12,使用
时,方形耳孔7经由螺栓与支座6紧密连接,长度缓冲槽12经由螺栓与竖向固定架11紧
密相接。斜坡2的辅坡202段上部焊接有耳孔4。连接槽板8前端经由螺栓连接在辅坡202
上部的耳孔4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主坡201前端的方形耳孔7连接,由此,可将辅坡202
固定。
所述实验装置,尤其是在敞口有机玻璃容器101边框位置、斜坡200坡身、钢板垫层3
及竖向固定架11上均贴有刻度尺,可通过分析记录得到的录像来补充实验数据。
在具体使用中,先将各部件按照图1所示方式进行组装,主坡先通过前部方形耳孔与设置
在钢板垫层前部的支座间利用螺栓拧紧,然后利用斜坡驱动设备将斜坡抬升至实验坡度,
然后拧紧穿过主坡后缘的长度缓冲槽及竖向固定架的螺栓,固定住主坡,采用相同的办法
将辅坡也调整至实验坡度,打开记录摄像机,将滑落体滑落,即可进行实验。当研究地震
诱发的滑坡涌浪使,只需将整个实验装置安装至振动台上,重复上述操作,并输入地震荷
载,便可记录地震对于滑坡涌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