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眼内透镜插入器具.pdf

  • 上传人:54
  • 文档编号:5861148
  • 上传时间:2019-03-26
  • 格式:PDF
  • 页数:28
  • 大小:706.4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32178.4

    申请日:

    2008.12.01

    公开号:

    CN102231970A

    公开日:

    2011.11.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F 2/1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美你康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兴和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爱知县变更后权利人:日本爱知县登记生效日:2012090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2/16申请日:20081201|||公开

    IPC分类号:

    A61F2/16

    主分类号:

    A61F2/16

    申请人:

    美你康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丹羽一晴; 田中雅良; 铃木保彦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常殿国;吴鹏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器具(10)。插入筒部(66)中的导入部(80)在底面(84)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设有中央突出体(90),该中央突出体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延伸并朝上表面(86)突出以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相接触。上表面(86)在其宽度方向两端处设有一对侧向突出体(92),该对侧向突出体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延伸并朝底面(84)突出以与所述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两端相接触。推插部件(14)的透镜迫压面(112)以在插入筒部(66)的末端部(78)处从底面(84)跨越到上表面(86)的尺寸形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包括:工具体部,其具有适于容纳眼内透
    镜的筒状形式;推插部件,其通过从轴向后方插入所述工具体部中而被组
    装在所述工具体部上;载台,所述眼内透镜适于被安置在其上,该载台设
    置在所述工具体部的轴向中间部分处;以及在所述载台的轴向末端侧上的
    锥形的插入筒部,所述推插部件适于被推插以便使安置在所述载台上的所
    述眼内透镜沿轴向前移使得所述眼内透镜经所述插入筒部发生小变形并被
    推出而插入眼中,所述眼内透镜插入器具的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筒部包括从所述载台的透镜承载面延续的底面、以及安置成
    与所述底面相对的上表面;
    中央突出体设置在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载台侧的导入部的所述底面中
    的所述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以便沿所述工具体部的轴向延伸
    并朝所述上表面突出以与被送入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眼内透镜的光学区的
    后表面的中央部分相接触;
    一对侧向突出体设置在所述导入部的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工具体部的
    宽度方向两端处,以便沿所述工具体部的轴向延伸并朝所述底面突出以与
    被送入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眼内透镜的所述光学区的前表面的两端相接
    触;并且
    所述推插部件具有形成在其轴向末端面处的透镜迫压面,该透镜迫压
    面具有在所述插入筒部的末端部处从所述底面跨越到所述上表面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述插入筒部
    的末端开口具有倾斜形状,其中所述上表面沿所述工具体部的轴向突出超
    过所述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述一对
    侧向突出体之间在它们的突出末端处沿所述工具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分隔距
    离小于在所述侧向突出体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处所述眼内透
    镜的所述光学区的前表面的外径,并且所述中央突出体和所述侧向突出体
    之间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的面对方向的分隔距离小于在所述中央突出
    体的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处所述眼内透镜的所述光学区的前
    表面的外周和所述光学区的后表面的顶点之间沿光轴方向的分隔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在
    所述插入筒部处沿轴向的单位长度的面积缩小率沿所述轴向变化,并且沿
    所述插入筒部的轴向的中间部以最大面积缩小率形成,而在所述中间部分
    处的所述底面的宽度从大于所述眼内透镜的外径的尺寸逐渐变成较小的尺
    寸,并且所述中央突出体和所述一对侧向突出体成型为从在所述中间部分
    处的较大宽度侧的轴向端部沿轴向延伸,所述导入部构造成包括所述中间
    部分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述中央和侧
    向突出体各自的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定位在所述中间部分
    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在
    所述导入部处的所述底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上表面的曲率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在所述导入部
    处的所述底面为平坦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
    述中央突出体的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后端延伸到所述透镜承载
    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
    述中央突出体通过与所述推插部件相接触而沿所述工具体部的轴向引导所
    述推插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述中央突出
    体包括定位在所述推插部件沿所述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的一对导
    轨,并且在所述导轨的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处,所述导轨之
    间在它们的突出的末端处沿所述工具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分隔距离小于所述
    一对侧向突出体之间在它们的突出的末端处沿相同方向的分隔距离。

    说明书

    眼内透镜插入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眼内透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插
    入眼内的眼内透镜的插入器具。

    背景技术

    通常,在白内障手术和其它手术中,已采用一种方法,其中通过在眼
    组织例如角膜(巩膜)和晶状体前囊中形成的切口从囊袋提取和去除晶状
    体,此后,经由以上切口将眼内透镜插入眼内以便将其设置在囊袋中代替
    被去除的晶状体。

    在这种使用眼内透镜的手术中,通常使用诸如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
    载的用于眼内透镜的插入器具。一般而言,这些用于眼内透镜的插入器具
    用于借助通过切口插入位于工具体的末端处的插入筒部的末端开口并从插
    入筒部的末端开口在小变形状态下推出眼内透镜来将眼内透镜安置在晶状
    体囊袋内,该眼内透镜通过其自身的回复力在晶状体囊袋内展开。使用这
    种类型的插入器具使得我们不仅能够使切口最小化并节省手术时间和工作
    量,而且能够降低术后散光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眼内透镜通常在它们的前侧和后侧之间具有不同形状,诸如,
    例如具有朝透镜的前表面(角膜侧)的倾斜的支撑部(haptic)以通过将
    光学区推靠在晶状体囊袋的后内部(玻璃体侧)来抑制继发性白内障。为
    此,眼内透镜要求其前侧和后侧被正确地安置在囊袋中。

    但是,用于眼内透镜的常规插入器具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眼内透镜的前
    侧和后侧易于在囊袋内翻转(flip)。因此,施行手术者需要使插入器具在
    将插入器具插入眼中之前沿转动方向移动假设反转的量,以避免术后在囊
    袋内沿正确方向再次反转眼内透镜的困难作业,或在从插入器具被推出之
    后在眼内透镜在囊袋内侧展开的瞬间转动插入器具。但是,这种操控并不
    是容易的,需要熟练。尤其是,施行手术者在转动插入器具的过程中慎重
    作业以便不对切口等造成任何损伤的负担大。

    专利文献1:JP-A-2003-70829

    专利文献2:JP-A-2004-35119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本发明在以上情形的背景下作出,旨在通过提供一种具有能够
    沿正确方向更可靠地安置眼内透镜的前侧和后侧的新颖结构的眼内透镜插
    入器具来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致力研究的结果,本发明人已认识到眼内透镜反
    转的原因是其在囊袋内顺循支撑部的末端方向的展开动作(展张作用)。
    换言之,在插入器具的管嘴内弯曲了的眼内透镜一般使从光学区突出的一
    对支撑部从沿送出方向的前后方向展开。向前方展开的支撑部之一经由插
    入器具的末端开口在光学区之前被送入囊袋内,并在光学区被送入囊袋中
    时已经与囊袋的内表面相接触。

    在此情形中,在插入器具内折叠的眼内透镜在经过插入筒部之后基本
    卷起,如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因此,从光学区的周边展开的支
    撑部有时在反转状态下被推出插入器具并在从正常位置反转的状态下与囊
    袋的内表面相接触。然后,必须作出预测,即通过使光学区绕约束中心,
    亦即,先前送出的支撑部与囊袋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点展开,如使支撑部在
    反转状态下与囊袋的内表面相接触那样,光学区反转并在囊袋内展开。因
    此,本发明人能够基于这种新的知识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第一模式提供了一种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包括:工具体
    部,其具有适于容纳眼内透镜的筒状形式;推插/插入部件(plunging 
    member),其通过从轴向后方插入所述工具体部中而被组装在工具体部上;
    载台,眼内透镜适于被安置在其上,该载台设置在工具体部的轴向中间部
    分;以及在载台的轴向末端侧上的锥形的插入筒部,所述推插部件适于被
    推插以便使安置在载台上的眼内透镜沿轴向前移使得所述眼内透镜经所述
    插入筒部发生小变形并被推出而插入眼中,该眼内透镜插入器具的特征在
    于:插入筒部包括从载台的透镜承载面连续的底面,以及安置成与所述底
    面相对的上表面;中央突出体设置在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载台侧的导入部
    的所述底面中的所述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以便沿所述工具体
    部的轴向延伸并朝所述上表面突出以与被送入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眼内透
    镜的光学区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相接触;一对侧向突出体设置在所述导入
    部的所述上表面中的所述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处,以便沿所述工具体
    部的轴向延伸并朝所述底面突出以与被送入所述插入筒部的所述眼内透镜
    的所述光学区的前表面的两端相接触;并且所述推插部件具有形成在其轴
    向末端面处的透镜迫压面,该透镜迫压面具有在所述插入筒部的末端部处
    从所述底面跨越到所述上表面的尺寸。

    根据本模式,一旦眼内透镜被送入插入筒部的导入部,中央突出体就
    与在眼内透镜的光学区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处的径向线相接触,并且同时
    侧向突出体与垂直于在透镜的光学区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分处的前述径向线
    的径向线的两端相接触。这导致迫压力在光学区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处沿
    所述径向线朝上表面施加,并且同时在光学区的前表面中导致迫压力在将
    前述径向线夹在中间的、垂直于该中央部分处的前述径向线的径向线的两
    端朝底面施加。结果,眼内透镜的光学区经历峰形的初始变形,其中光学
    区的前表面在导入部处凸起,并在插入筒部内更小地卷起。

    在这种推出过程中,插入筒部中的眼内透镜变成所谓的“折卷”状态,
    其中朝推出或推插方向定位的支撑部的末端被折卷到卷起的光学区中。然
    后,通过在这种折卷状态下将眼内透镜推出插入筒体,光学区和支撑部几
    乎同时被送入囊袋中,并且包括这些光学区和支撑部的整个眼内透镜几乎
    同时在囊袋内展开。结果,此时可以约束支撑部的末端先于光学区触靠在
    囊袋内表面上并降低由支撑部触靠在囊袋的内表面上造成的光学区反转的
    风险,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眼内透镜安置在囊袋内的正常位置。

    此外,眼内透镜的支撑部一般被设置为以一对触角(tentacle)的形式
    从其外周突出,并且它们的末端构成沿透镜的大致圆周方向弯曲的自由端。
    同样,当眼内透镜通过插入器具弯曲时,支撑部的突出体被设置在远离透
    镜的弯曲中心线(峰线或谷线)的位置。为此,当眼内透镜弯曲时,整个
    支撑部在透镜的弯曲中心线周围扭转。结果,支撑部的末端成为朝透镜的
    弯曲中心线(峰线侧或谷线侧)突出。因此,在谷线的情况下,支撑部的
    末端朝透镜的后侧突出,所述后侧是插入器具的下侧,从而,如果支撑部
    先于光学区展开,则支撑部的末端很可能与晶状体囊袋的后侧相接触。由
    于假设支撑部通过触靠在晶状体囊袋的前侧(囊内前面)上而可靠地支撑
    透镜,则支撑部触靠在囊袋的后表面上可能不利地影响眼内透镜的稳定定
    位。相反,根据本发明,使眼内透镜峰折允许支撑部的末端朝透镜的前侧、
    也就是插入器具的上侧突出。因此,即使在插入期间支撑部先于光学区展
    开并突出,展开的支撑部也成为触靠在晶状体囊袋的前侧(囊内前面)上-
    通常应当是这种情况,从而容易避免不利地影响眼内透镜的定位。同时,
    由于支撑部在透镜的弯曲中心线周围扭转,所以如果折卷发生在峰折状态
    下,则支撑部以其前侧(对应于透镜的前侧)沿推插方向前移的方式弯曲。
    相反,在谷折状态下,由于支撑部与眼内透镜的弯曲一致的扭转方向被反
    转,所以支撑部在折卷期间以其后侧(对应于透镜的后侧)沿推插方向前
    移的方式弯曲。因此,即使在插入期间支撑部先于光学区展开并突出,在
    峰折的情况下支撑部的末端也以其前侧面对前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展开。
    因此,使展开的支撑部触靠晶状体囊袋的前侧上-通常应当是这种情况,
    同时使其应当在正常位置触靠在晶状体囊袋的前侧上的前侧触靠在晶状体
    囊袋的前侧上。这样,跟随在正常位置与晶状体囊袋相接触的支撑部的光
    学区的展开允许光学区在正常位置更靠地展开。

    如上所述,本发明着眼于以上折卷现象,并且通过对其积极利用,使
    得可以更可靠地将眼内透镜安置在正常位置。根据本发明,认为借助采用
    上述特殊形式并在眼内透镜上在峰折状态下施加弯曲变形而更可靠地形成
    折卷。换言之,许多常规插入器具在其中使光学区的前表面凹入的谷折状
    态下为眼内透镜提供的变形小。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推插部件可沿工具
    体部的透镜承载面或插入筒部的底面移动,所以眼内透镜的压力支承表面
    定位在这种底面上。但是,为使支撑部的末端进入已在谷折状态下卷起的
    光学区中,支撑部的末端不仅需要沿载台或插入筒部的接续底面移动,而
    且进入光学区中以便在安置在其上的光学区上方延伸。

    另一方面,在其中使光学区的前表面凸起的峰折的情况下,支撑部的
    末端能够通过仅在载台和插入筒部的接续底面上方移动而按原样(直接)
    进入形成在光学区下方的空间中而不需要在光学区上方延伸。换言之,随
    着卷起逐渐进行,空间(间隙)形成在光学区和插入筒体之间,同时支撑
    部的末端被送入该空间以便被封闭于其中,从而能使支撑部比在谷折的情
    况下更容易地进入光学区。同样,峰折的眼内透镜具有其远离底部的光学
    区的中央部分。在此情形中,根据本发明,由于推插部件的透镜迫压面是
    在插入筒部的末端处以从底面跨越到上表面的尺寸形成的,所以眼内透镜
    在峰折状态下明显变形,使得甚至在其中光学区的中央部分远离底面而到
    达上表面的末端处也维持了透镜迫压面和光学区之间的接触,从而允许可
    靠地维持眼内透镜的推出。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在插入筒部的末端处以从
    底面跨越到上表面的尺寸形成的透镜迫压面”足以能够稳定地迫压在安置
    在插入筒部的底面上的眼内透镜的周面(外周端面)和在峰折状态下安置
    在插入筒部的上表面上的眼内透镜的周面两者上,并且透镜迫压面与顶面
    或底面之间会存在不会与眼内透镜的迫压干涉的间隙。更具体地,对于推
    插部件的透镜迫压面与顶面或底面之间在插入筒部的末端处存在小于眼内
    透镜的外周的厚度的间隙不会有问题,但最优选地,该间隙至底面或上表
    面的尺寸被设置在不超过眼内透镜的外周的一半厚度。

    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均可形成有多个。换言之,如下所述,中央
    突出体例如可通过夹着推插部件的一对突出体形成,或一对侧向突出体均
    可由多个突出体形成,其中使突出的尺寸在突出体越接近适于与其相接触
    的眼内透镜的外周就越大。同样,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不必精确地在
    全长上精确地平行于工具体部的中心轴线延伸。例如,该对侧向突出体沿
    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可彼此靠近以配合插入筒部的锥形,或可以使
    侧向突出体之间的面对距离(沿工具体的宽度方向的分隔距离)大于光学
    区在导入部的入口处的外径并使其朝插入筒部的末端逐渐减小。

    同样,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可至少形成在插入筒部的导入部处并
    且可引起眼内透镜峰折形式的初始变形,或例如它们可沿推插方向从导入
    部进一步向前延伸,或沿相同方向从导入部进一步向后延伸。同样,它们
    不必连续形成在导入部的全长上方,而是可部分形成在导入部的纵向上。
    本发明的第二模式提供了根据以上第一模式的插入器具,其中插入筒部的
    末端开口具有倾斜形状,该倾斜形状上表面沿工具体部的轴向伸出底面。

    本模式可在更长的时间段维持折卷状态。亦即,在其中末端开口的边
    缘沿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伸展的简单形式的开口的情况下,要露出的部分
    的展开由于整个卷起的光学区侧突然露出而立即开始,从而存在支撑部有
    可能先于光学区展开的风险。相反,根据本模式,由于使上表面比底面突
    出得更多,所以可将在底面处的露出部分维持于在上表面和周围内侧变形
    的状态下。这允许我们在更长的时间段维持变形状态,亦即导致根据本发
    明的折卷的原因,并更有效地防止支撑部先于光学区展开,和更可靠地将
    眼内透镜安置在正常位置。

    在本模式中,更优选地,可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其中末端开口相对于
    垂直于插入筒部的轴线的表面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在基端侧大于末端顶端
    侧。这允许封闭眼内透镜的区域在轴向上较长,从而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
    维持眼内透镜的折卷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模式提供了根据第一或第二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
    其中所述一对侧向突出体之间在它们的突出末端处沿所述工具主体的宽度
    方向的分隔距离小于在所述侧向突出体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
    处所述眼内透镜的所述光学区的前表面的外径,并且所述中央突出体和所
    述侧向突出体之间沿所述上表面和所述底面的面对方向的分隔距离小于在
    所述中央突出体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处所述眼内透镜的所述
    光学区的前表面的外周和所述光学区的后表面的顶点之间沿光轴方向的分
    隔距离。这允许各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更可靠地与光学区的后方中央
    部分和光学区的两个前端相接触,从而更可靠地引起峰折形式的初始变形。

    本发明的第四模式提供根据第一至第三模式中任一者的眼内透镜插入
    器具,其中在所述插入筒部处沿轴向的单位长度的面积缩小率沿所述轴向
    变化,并且沿所述插入筒部的轴向的中间部以最大面积缩小率形成,而在
    所述中间部分处的所述底面的宽度从大于所述眼内透镜的外径的尺寸逐渐
    变成较小的尺寸,并且所述中央突出体和所述一对侧向突出体成型为从在
    所述中间部分处的较大宽度侧的轴向端部沿轴向延伸,所述导入部构造成
    包括所述中间部分的一部分。

    根据本模式,在当眼内透镜的变形比较容易的阶段,面积缩小率大的
    中间部分可引起沿轴向的单位长度的显著变形。这允许眼内透镜更迅速地
    发生变形同时降低损伤透镜的风险。由于成型为包括中间部分的一部分的
    导入部,通过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引起的眼内透镜的峰折变形可在变
    形比较容易的阶段更可靠地产生。

    本发明的第五模式提供了根据第四模式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其中所
    述中央和侧向突出体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定位在所述中间部
    分处。

    在本模式中,更优选地,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的末端可被设置在
    其中底面的宽度小于眼内透镜在中间部处的外径的位置。这允许眼内透镜
    更可靠地发生峰折变形。此外,在本模式中,插入筒部中的中间部的末端
    侧成为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的非形成区域。这由于中央突出体和侧向
    突出体一直伸展到插入筒部的末端而降低了眼内透镜不必要地变形或增大
    迫压压力而损坏眼内透镜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六模式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五模式中的任何一者的眼内透
    镜插入器具,其中,在所述导入部处的所述底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上表
    面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模式,由于底面和上表面之间的曲率差异,所以可约束眼内透
    镜在导入部中不必要的转动。同样,由于上表面的弯曲程度大于底面,所
    以可以使透镜在导入部中的形状类似于在导入部中变成峰折的光学区的形
    状,约束了任何多余的空间的形成,同时约束了眼内透镜滑入所述多余的
    空间中,从而更可靠地引起眼内透镜峰折形式的变形。

    在本模式、更优选地作为本发明的第七模式中,根据第六模式的眼内
    透镜插入器具,其中在所述导入部处的底面为平坦面,亦即,底面的曲率
    半径为无穷大。这可更有效地防止光学区的谷折变形并且更可靠地产生峰
    折变形。

    本发明的第八模式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七模式中任何一者的眼内透镜
    插入器具,其中所述中央突出体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后端延伸到
    所述透镜承载面。

    根据本模式,在将眼内透镜安置在载台的透镜承载面上时,中央突出
    体可触靠在光学区的后方中央部分上。这允许从开始推出时眼内透镜处于
    峰折状态下,从而更可靠地产生峰折的初始变形。同时,可避免与光学区
    在推出操作的中途与中央突出体相接触的情况下一样光学区与中央突出体
    卡挂的风险。

    本发明的第九模式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八模式中的任一者的眼内透镜
    插入器具,其中所述中央突出体通过与所述推插部件相接触而沿所述工具
    体部的轴向引导所述推插部件。

    根据本模式,可通过巧妙利用中央突出体来实现引导推插部件的机构。
    这允许推插部件沿工具体部的轴向稳定地移动,从而能实现眼内透镜更稳
    定的推出。此外,可减少零件数量并通过巧妙利用中央突出体作为引导这
    种推插部件的机构来简化工具体部的形状设计。

    作为本模式的特定结构,例如可对推插部件设置与中央突出体配合的
    凹槽。可替换地,在本眼内透镜插入器具的第十模式中,所述中央突出体
    包括定位在所述推插部件沿所述工具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的一对导
    轨,并且在所述导轨沿所述眼内透镜的推插方向的末端(顶端,前端)处,
    所述导轨之间在它们的突出的末端处沿所述工具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分隔距
    离小于所述一对侧向突出体之间在它们的突出的末端处沿相同方向的分隔
    距离。

    这允许被夹在一对导轨之间的推插部件沿工具体部的轴向被引导。如
    从本模式显而易见的那样,本发明的中央突出体可以构造为有多个。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的平面图。

    图2是同一插入器具的侧立面图。

    图3是示出了要被容纳在同一插入器具中的眼内透镜的前立面图。

    图4是沿图3中的线4-4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插入器具的载台的平面图。

    图6是同一插入器具的插入筒部的平面图。

    图7是同一插入筒部的侧立面图。

    图8A、8B、8C是沿图6的线A-A、B-B和C-C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插入器具中的推插部件的平面图。

    图10是同一推插部件的侧立面。

    图11是说明同一插入器具中的眼内透镜的收容状态的剖面图。

    图12是通过图11中的XII-XII的剖面图。

    图13A、13B、13C是说明眼内透镜的变形的剖面图。

    图14是说明眼内透镜的折卷的剖面图。

    图15A和15B是说明支撑部的展开方向的图。

    图16说明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7是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不同实施例的插入器具的水平剖面图。

    图18是同一插入器具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轴测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插入器具;12:工具体部;14:柱塞;16:眼内透镜;18:光学
    区;20:支撑部;22:光学区的前表面;24:光学区的后表面;34:载台;
    66:管嘴部;80:导入部;82:送出部;84:底面;86:上表面;90:导
    轨;92:侧轨;112:透镜迫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将参照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
    实施例。

    首先,图1和图2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个的眼内透镜插
    入器具10。插入器具10将后述眼内透镜16容纳在工具体部12内,工具
    体部12呈大致圆筒形,具有在内侧的贯通孔以及开口的前端和后端,并构
    造成具有插入其中的柱塞14作为推插部件。在以下说明中,插入器具10
    的“前方”指的是柱塞14被推出的方向(图1中的左侧),而“上-下方向”
    指的是图2的上-下方向。此外,“左-右方向”指的是插入器具10从后方看
    去的方向(图中上为右且下为左),而“宽度方向”指的是该左-右方向,除
    非另外指出。同样,在以下说明中,眼睛的“前方”指的是角膜侧,而“后方”
    指的是玻璃体侧。

    图3和图4示出了容纳在本实施例的插入器具10中的眼内透镜16的
    图。眼内透镜16是为公众所知的眼内透镜并包括提供光学特性的光学区
    18和从光学区18朝外周侧突出的一对支撑部20。并且,光学区18由支撑
    部20支撑而布置在晶状体囊袋内的特定位置。在此情形中,布置在晶状体
    囊袋内的光学区18配备有光学区22的前表面和光学区24的后表面,并且
    光学区22、2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曲率是考虑了所需的光学特性等适当设
    置的。这种光学区18如公知的那样由容易变形的柔软材料形成,例如
    PHEMA(聚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hydroxyethylmethacrylate)。

    同样,一对支撑装置20形成为细线形状并沿光学区18的直径方向从
    相对的周边部位朝彼此相对的方向突出,同时以从前方看去呈倒S形式形
    成,其中各突出体的末端定位成沿相同方向卷绕在光学区18周围。另外,
    这些支撑部20在它们远离光学区18分离时朝透镜的前方略微倾斜并使光
    学区24的后表面推靠在囊袋的内表面上同时被容纳于其中,从而产生防止
    眼内透镜粘附于虹膜上并抑制继发性白内障的效果。在此情形中,本实施
    例的眼内透镜16形成为所谓的“三件式眼内透镜”,其中支撑部20由与光
    学区18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尽管当然可以为本实施例的插入器具10
    采用所谓的“一件式眼内透镜”等,其中支撑支撑20由与光学区18的材料
    相同的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工具体部12包括呈大体圆筒形的圆筒形主体28。在圆筒
    形主体28内侧,形成了沿轴向呈大致矩形截面形状延伸的通孔30。同样,
    一体形成有板部32,其在圆筒形主体28的后端略前方的位置沿垂直于圆
    筒形主体28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

    此外,在工具体部12的圆筒形主体28的前方形成了载台34。图5示
    出了载台34。在载台34上,形成了沿轴向延伸的凹槽36,其宽度略大于
    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直径。凹槽36形成为沿轴向的纵向尺寸略大于
    在载台34中的收容状态下包括支撑部20和20的眼内透镜16的最大宽度
    (图3中的左-右尺寸)。

    在此情形中,凹槽36具有向上开口到顶部的开口38,而透镜承载面
    40形成在其底面上。透镜承载面40是这样的一个平坦面:其具有略大于
    眼内透镜16的最小宽度(图3中的上-下尺寸)的宽度和略大于眼内透镜
    16的最大宽度(图3中的左-右尺寸)的轴向长度。透镜承载面40的位置
    被设成高于圆筒形主体28的通孔30的底面,并在其前端形成了与透镜承
    载面40的后端相连的下壁41(参见图2)。因此,凹槽36与通孔30连通
    且其宽度与通孔30的宽度大致相同。同样,在透镜承载面40,形成了呈
    眼内透镜形状的模子42,其指示眼内透镜16在载台34上的安置方向。在
    这种模子42中,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形成倒S形,其中眼内透镜16的光学
    区22的前表面当从上方看去时向上定位。

    此时,在凹槽36的侧方(本实施例中的右侧),盖部44与工具体部
    12一体形成作为其罩帽。盖部44的轴向尺寸与凹槽36大致相同,同时形
    成为具有略大于凹槽36的宽度的宽度。此外,盖部44通过呈大致薄板形
    状的铰链部46与工具主体12相连,该薄板由向侧方(本实施例中的右侧)
    延伸的载台34的上端形成。铰链部46形成为在弯曲部48-其在沿宽度方
    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处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延伸-处最薄并可在弯曲部48
    弯曲。这允许通过弯曲铰链部46使盖部44在凹槽36上重叠以覆盖开口
    38。

    另外,在相向面50-其在盖部44上面对透镜承载面40-上,一对
    右引导板52a和左引导板52b突出地整体形成。这些引导板52a和52b沿
    轴向跨整个盖部44形成,并彼此保持略小于凹槽36的宽度的距离。同时,
    相向面50的外周(缘部)形成为在四周具有充足的厚度,并且右引导板
    52a和左引导板52b从相向面50的外周进一步突出。

    同样,在相向面50上的右引导板52a和左引导板52b的大致中央部分
    处,中央引导板54一体地成型为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平行于右引导板52a
    和左引导板52b延伸。中央引导板54的高度略微高出以充足的厚度形成的
    相向面50的外周并一体地成型以便沿轴向跨相向面50的全长从所述外周
    伸出。此外,在连接相向面50的外周和中心引导板54沿轴向的后端的接
    合处,一对引导突出体56形成在中心引导板54的两侧。引导突出体56
    一体地成型为以大致三角形截面形状从相向面50的外周突出,并且它们的
    突出尺寸与右引导板52a和左引导板52b的突出尺寸大致相同。

    同样,在盖部44中,跨厚度延伸的液体进口58以合适的数量并在合
    适的位置形成,可经所述液体进口按需将适当的润滑剂灌入工具体部12
    中。

    此外,在盖部44中的与铰链部46相对的边缘处,突出形成有接合片
    60,而在载台34的与盖部44相对的开口的末端处,形成有沿盖部44的相
    对方向突出的突出边缘62,并且在这种突出的边缘62中的对应于接合片
    60的位置,形成有接合切口64。

    此外,在载台34的前方且在工具体部12沿轴向的末端,管嘴部66
    作为插入筒部一体形成。图6和图7示出了管嘴部66。管嘴部66整体形
    成为沿延伸方向(图6中向左)从载台34侧的基端部朝末端逐渐变细的外
    形,同时形成跨沿延伸方向的全长延伸的通孔68。而且,通孔的一个端部
    形成为与载台34连通的基端开口70,而与基端开口70相对的另一端形成
    为末端开口72。

    尤其是,如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管嘴部66包括基端部74、中间
    部76和末端部78。基端部74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大致一致的截面。同时,
    中间部76和末端部78具有朝末端(顶端,尖端)逐渐变细的形式,其中
    垂直于轴线的截面的面积以大约恒定的比率缩小。在此情形中,中间部76
    中沿轴向的单位长度的面积缩小率大于末端部78的这种面积缩小率,并且
    管嘴部66中沿轴向的单位长度的面积缩小率在中间部76中最大,而该面
    积缩小率在顶端部78中被设成足够小使得大致一致的截面直线伸出。

    同样,在通孔68中,形成了从透镜承载面40一直连续而不存在任何
    凸起物的底面84和相对地安置在底面84上方的上表面86。此外,底面84
    在基端部74处的宽度被设成等于透镜承载面40在载台34处的宽度并设为
    略大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外径的恒定宽度,而在中间部76中,随
    着其从基端部侧74侧移向末端部78,其从略大于光学区18的外径的宽度
    逐渐变成较小的宽度。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宽度朝末端逐渐减小的通
    孔68处,宽度大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外径的部分形成为导入部
    80,而宽度较小的部分形成为送出部82,其中导入部80成型为包括基端
    部74及中间部76中的通孔68的宽度大于光学区18的外径的部分。因此,
    眼内透镜16难以在自由状态不变形地进入送出部82中,并且光学区18
    一旦被送入送出部82中就发生弯曲变形。

    此外,如图8所示,通孔68成型为具有半月或圆形年糕的形状,其朝
    末端开口72逐渐变形为大致椭圆形。这允许在导入部80中底面84在垂直
    于工具体部12的轴线的截面中的曲率半径大于上表面86的曲率半径,并
    且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导入部80中的底面84形成为具有无穷大的曲率半
    径的平坦面。同时,在导入部80的末端处的底面84上,形成有倾斜面88,
    该倾斜面88随着其沿轴向前移而逐渐向上倾斜,而通孔68的底面84形成
    为包括倾斜面88的台阶面。另一方面,通孔68的上表面86形成为平坦平
    面而跨沿轴向的全长不存在任何台阶。

    在这种导入部80中的底面84上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一对导轨90
    作为朝上表面86突出的中央突出体形成。各导轨90形成为沿工具体部12
    的轴向以特定尺寸直线向外突出的突出体。尤其是,本实施例中的各导轨
    90在略微超出导入部80的末端的位置具有安置在倾斜面88的末端处的末
    端。特别地,导轨90的末端沿透镜在中间部76中的推插方向延伸到其中
    底面84的宽度变成小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外径的位置。另一方面,
    导轨90的后端向外延伸到透镜承载面40超出导入部80的后端并被安置在
    位于后述初始位置的柱塞14的透镜迫压面112略前方的位置。这里,尤其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90的末端具有与底面84相同的高度和位置,就像当
    随着倾斜面88沿轴向朝前方延伸变高而朝末端逐渐被吸入底面84中一样。
    同时,导轨90的后端更优选形成为沿导轨90的延伸方向朝上表面86从透
    镜承载面40逐渐伸出的倾斜面。这可以降低柱塞14与导轨90卡挂、或眼
    内透镜16在透镜16由于被安置在透镜承载面40的前方的导轨90的后端
    而在透镜16在推出操作的中途到达导轨90上的情况下卡挂的风险。

    这些成对的导轨90夹住底面84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以在底面84
    的宽度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几乎彼此平行地形成,并且一对导轨90之间在
    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更优选大致等于柱塞14的棒状部106(后述)的宽
    度,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略小于棒状部106的宽度。这允许本实施例中的
    一对导轨90在柱塞14的推入操作期间位于棒状部106沿工具体部12的宽
    度方向的两侧上。此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导轨90几乎彼此平行地
    形成,并且它们之间在工具体部12的宽度方向上的分隔距离被设成跨导轨
    90的全长大致一致。

    另外,在导入部80的上表面86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侧轨92作为朝底
    面84伸出的一对侧向突出体形成。侧轨92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以一定尺
    寸直线延伸。尤其本实施例中的侧轨92的末端安置在与导轨90沿管嘴部
    66的轴向的末端大致相同的位置,略微超出导入部80,而后端被安置在基
    端开口70的位置以包括导入部80的上表面86。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侧轨
    92的末端设成与通孔68的内表面齐平,就好像随着其朝末端延伸而被逐
    渐吸入通孔68的内部一样。同时,侧轨92的后端更优选形成为沿侧轨92
    的延伸方向朝底面84从上表面86逐渐伸出的倾斜面。这降低了使眼内透
    镜16与侧轨92卡挂的风险。同样,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一对侧轨92几乎
    彼此平行地形成,并且这些成对的侧轨92之间在工具体12的宽度方向上
    的分隔距离被设成跨侧轨92的全长大致一致。

    在此情形中,如图4和8所示,导轨90的朝向上表面86的突出的末
    端94和侧轨92的朝向底面84的突出的末端96之间沿上表面86和底面
    84的面对方向(图8中的上-下方向)的分隔距离A,至少在导轨90和侧
    轨92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的末端小于眼内透镜16中的光学区22的前表
    面的外周和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顶点之间沿透镜的光轴方向(图4中的上
    -下方向)的分隔距离B。此外,一对侧轨92在突出的末端96的沿工具体
    部12的宽度方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之间的分隔距离C,至少在侧轨
    92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的末端小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
    外径D。并且尤其在本实施例中,中央突出体由一对导轨90构成,并且一
    对导轨90在突出的末端94的沿工具体部12的宽度方向(图8中的左-右
    方向)之间的分隔距离E至少在导轨90沿工具体12的轴向的末端小于一
    对侧轨92在突出的末端96的沿工具体部12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分隔距离C。
    并且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一对导轨90和一对侧轨92均大致彼此平行
    地形成,以上关系A<B和E<C是跨其中导轨90和侧轨92彼此面对的
    全长设置的,而关系C<D是跨侧轨92的全长设置的。

    在这些情况下,导轨90的突出的末端94和侧轨92的突出的末端96
    之间的分隔距离A更优选被设为0.05mm≤A≤1.0mm。最有可能的是,如
    果这种分隔距离A小于0.05mm,则施加在眼内透镜16上的靠接压力增大
    而产生不能够使触靠在两个导轨92上的部分均匀地弯曲的风险,而如果分
    隔距离A大于1.0mm,则存在眼内透镜16无法接触侧轨92的风险。

    同样,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外周和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顶点沿眼内
    透镜16中的透镜光轴方向的分隔距离B,可根据眼内透镜的标准采用在上
    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的合适的值,但是更优选将其设为
    0.1mm≤B≤1.2mm。最有可能的是,这是因为,如果这种分隔距离B小于
    0.1mm,则保持眼内透镜16的形状变得更加困难,而如果分隔距离B大于
    1.2mm,则存在难以弯曲透镜的风险。

    同样,一对侧轨92在突出的末端96的沿工具体部12的宽度方向之
    间分隔距离C更优选被设为3.0mm≤C≤6.4mm。最有可能的是,这是因为,
    如果分隔距离C小于3.0mm,用于使眼内透镜16峰折(mountain folding,
    山形弯折)的空间变得更小而产生增加眼内透镜16在通孔68的内表面上
    的滑动阻力的风险,而如果分隔距离C大于6.4mm,则存在眼内透镜16
    无法在两侧接触侧轨92的风险。

    此外,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外径D可根据眼内透镜的
    标准采用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的合适的值,但是更优选将其设为
    5.5mm≤D≤6.5mm。最有可能的是,这是因为,如果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
    外径D小于5.5mm,则容易发生诸如耀眼(glaring)的问题,而如果外径
    D大于6.5mm,则用于将透镜插入晶状体囊袋的切口变大。

    此外,一对侧轨90之间沿工具体部12的宽度方向在突出的末端94
    的分隔距离E更优选被设为0.5mm≤E≤4.0mm。最有可能的是,这是因为,
    如果这种分隔距离E小于0.5mm,则一对导轨90实质上变成在底面84的
    中央部分轴向延伸的单个突出体,从而产生与柱塞14的运动干涉的风险,
    而如果分隔距离E大于4.0mm,则它们变成过于远离光学区24的后表面
    的中心,从而产生无法在其中央部分向上施加压力的风险。

    同时,如图7所示,末端开口72形成在管嘴部66的末端处,其中末
    端开口72通过使上表面86伸出底面84而在侧视图中成为从垂直于管嘴部
    66的中心轴线L的平面M倾斜的斜面。尤其在本实施例的末端开口72处,
    具有大致一致的倾斜角度的直线部98形成在更接近上表面86的一侧上,
    而在更接近底面84的一侧上,形成了从直线部98延续的弯曲部100,该
    弯曲部具有大于直线部98的倾斜角度,其中这种倾斜角度随着弯曲部100
    更接近底面84而更快地改变。这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末端开口72在侧视图
    中具有朝管嘴部66的外侧呈凸起的大致弯曲形状。但是,在侧视图中,末
    端开口72可跨全长仅由直线部或弯曲部构成,或者,可采用由具有连续变
    化的曲率的曲线形成的形状。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工具体部12成为具有圆筒形主体28、载台
    34、盖部34和管嘴部66的一体模制品。工具体12由光学上透明的部件形
    成使得被容纳在工具体部12中的眼内透镜16即使在载台34的开口38被
    盖部44覆盖的状态下也可透过盖部44看见。

    然后,作为推插部件的柱塞14从工具体部12的后方插入通孔30中,
    以组装在工具体部12上。图9和10示出柱塞14。柱塞14由例如与工具
    体部12相同的材料形成并形成为具有略大于工具体部12的轴向长度的轴
    向长度的大致杆形,其中大致呈圆柱形的作用部102和大致呈矩形杆形的
    插入部104是一体形成的。

    作用部102构造成包括沿柱塞14的中心轴线延伸的大致呈圆柱形的棒
    状部106以及向轴部106的宽度方向两侧伸出的呈薄板形式的扁平部108。
    扁平部108从棒状部106的后端以与插入部104相同的宽度朝末端伸出,
    而锥形部分110以其宽度随着其从棒状部106的纵向大致中间部分朝略微
    在其末端后方的位置延伸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形中,锥形部分
    110当从上方看去时的形状被设计成匹配在管嘴部66的通孔68的中间部
    76的水平截面。

    棒状部106以大致椭圆形状的一致截面沿轴向直线延伸,并且棒状部
    106的末端面形成为沿棒状部106的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透镜迫压面
    112。这种透镜迫压面112以至少在管嘴部66的末端部78从底面86跨越
    到上表面86的尺寸形成。另外,在棒状部106的轴向末端,形成了切口
    114。在本实施例中,切口114在棒状部106上向上开口并呈跨棒状部106
    的宽度方向的沟槽的形式,并且其位于轴向前方的内周形成为随着其朝轴
    向前方延伸而向上倾斜的倾斜面,而朝轴向后方定位的内周形成为向上升
    起的竖直面。

    同时,插入部104以略大于通孔30的轴向尺寸的尺寸形成。这种插入
    部104接近全部呈大致H形的截面形状,并且其宽度和高度略小于通孔30。
    同样,在插入部104的端部的周围,一体形成了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延伸
    的呈圆盘形式的迫压板116。

    此外,在插入部104的轴向中间部分的略前方,形成了作为保持装置
    的锁止部118。在锁止部118中,形成了爪部120,该爪部伸入沿垂直于轴
    向的方向贯通插入部104延伸的通孔并从插入部104向上突出。然后,在
    柱塞14插入器具体12的圆筒形主体28的状态下,柱塞14借助于使爪部
    120与形成在圆筒形主体28的顶部上沿厚度方向穿透的锁止孔122接合而
    维持在其位置相对于工具体部12固定的情况下插入的状态。同样,爪部
    120和锁止孔122的形成位置以这样的方式设置:柱塞14的透镜迫压面112
    从容纳在载台34中的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沿推插方向朝后方略微分
    离,并且切口114定位成从下方支撑朝推插方向后方定位的支撑部20。同
    时,锁止部118和锁止孔122可形成在例如插入器具10的底部或侧面上。

    提供如上构成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10以便施行手术者在柱塞14的末
    端从后方被插入器具体部12的圆筒形主体28中并且爪部120锁止在锁止
    孔122中的初始位置状态下使用。

    然后,眼内透镜16被置于载台34的透镜承载面40上,其中盖部44
    已经被打开或被施行手术者刚打开,使得光学区24的后表面面对透镜承载
    面40。此后,弯曲铰链部46并且载台34的开口38被盖部44覆盖。这允
    许接合片60与接合切口64接合使得盖部44维持闭合状态,并且如图11
    和12中示意性地示出,眼内透镜16被设成容纳在工具体部12内。在图
    12中,省略了眼内透镜16的支撑部20。

    在安置在透镜承载面40的这种状态下,光学区18从被设置在其初始
    位置的柱塞14的透镜迫压面112定位成朝推插方向的前方隔开,而位于推
    插方向后方的支撑部20被容纳在切口114中由其底面支撑。同样,由于凹
    槽36的宽度仅略大于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直径,所以防止了眼内透
    镜16在透镜承载面40的上周向转动。另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眼内透
    镜16的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由于导轨90一直延伸到透镜承载面
    40而与导轨90相接触。

    同时,在盖部44保持闭合的状态下,按需将适当的润滑剂经由液体入
    口58灌入载台34和管嘴部66中。但是,润滑剂可通过管嘴部66的末端
    开口72灌入、在盖部44开启的情况下通过载台34的开口38灌入、或在
    从工具体部12拉出柱塞14之后通过通孔30的后方开口灌入。

    随后,管嘴部66的末端开口72被插入形成在眼组织中的切口中。在
    本实施例中,由于末端开口72呈倾斜形式,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插入
    切口。

    然后,柱塞14的迫压板116被推入工具体部12中,同时保持管嘴部
    66插入切口中。这使得柱塞14的透镜迫压面12触靠在置于透镜承载面40
    上的眼内透镜16的光学区18的外周的中央部分上,使得眼内透镜16被柱
    塞14朝基端开口70被引导。在此情形中,由于位于眼内透镜16中的柱塞
    14侧的支撑部20被安置在柱塞14的切口114中,所以柱塞14的透镜迫
    压面112直接面对光学区18的外周,从而避免当使透镜迫压面112触靠在
    光学区18上时将支撑部20包含在内的风险。

    同时,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切口114呈在柱塞14的顶部上大致沿宽度
    方向延伸的凹槽形状,而在柱塞14沿推插方向的前侧上的槽壁形成为向凹
    槽的开口侧扩开的倾斜面。这允许容易和可靠地将眼内透镜16的支撑部
    20安置在凹槽形式的切口114中。另外,由于凹槽形式的切口114的在柱
    塞14沿推插方向的后方的槽壁形成为从槽的底部朝其开口上升的大致竖
    直面,所以有效地防止了进入了切口114的支撑部20在凹槽(切口114)
    的前侧上的倾斜面处被可靠地导入切口114之后在柱塞14的推出操作期间
    滑出凹槽(切口114),从而被可靠地保持在插入其中的状态。

    然后,通过将柱塞14的迫压板116朝工具体部12推入,爪部120和
    锁止孔122之间的接合被释放,并且透镜迫压面112触靠在光学区18的外
    周的中央部分上。在此情形中,柱塞14的棒状部106通过从工具体部12
    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被形成在盖部44中的引导突出体56和56夹着而被约束
    沿左-右方向过度移动,并同时通过触靠在中央引导板54上而被约束过度
    向上移动。这允许棒状部106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可靠地移动。另外,尤
    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A中通过虚线所示,可通过使棒状部106在工具
    体部1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上与一对导轨90相接触并沿其轴向被引导而更
    可靠地使棒状部106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移动。

    同样,由于安装在盖部44上的中央引导板54以及右引导板52a和左
    引导板52b在盖部44保持闭合的情况下朝透镜承载面40突出,所以约束
    了眼内透镜16的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可以将眼内透镜16顺滑地导入基端
    开口70中。

    然后,如图13A中示意性地示出,经由基端开口70被送入导入部80
    的眼内透镜16使得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与从底面84突出的导轨
    90相接触,而从上表面86突出的侧轨92均与光学区22的前表面沿垂直
    于推插方向的方向的两端相接触。这在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产生
    朝上表面86施加的应力,同时在光学区22的前表面沿垂直于推插方向的
    方向的两端产生朝底面84施加的另一个应力。结果,眼内透镜16的光学
    区18在其中光学区22的前表面朝上表面86凸起的峰折状态下变形。

    在此情形中,上表面86在导入部80中弯曲,而底面84形成有大于上
    表面86的曲率,或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具有无穷大的曲率的平坦面。
    这允许通孔68在导入部80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类似于眼内透
    镜16在峰折状态下的形状,这尽可能地约束了过剩空间的形成并约束了眼
    内透镜16滑入该过剩空间中,同时眼内透镜16能够仿照通孔68的截面,
    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产生峰折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导轨90延伸到透镜承载面40,并且导轨90和
    光学区24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分从透镜被安置在透镜承载面40时彼此相接
    触。这使得可以在光学区18被送到导入部80之前提前产生光学区18的合
    适的峰折变形,从而能实现当透镜被送到导入部80时与导轨92相接触并
    且更可靠地产生峰折变形。

    然后,导入部80中经历峰折状态下的初始变形的眼内透镜16通过送
    出部82被送到末端开口72以产生更小的变形。在此情形中,当柱塞14
    的末端到达中间部76时,施行手术者由于柱塞14的末端触靠在形成在底
    面84上的倾斜面88而感觉到适度感(节奏感)。这允许提示施行手术者
    柱塞14的末端已到达中间部76,亦即,眼内透镜16的弯曲变形已经开始。

    然后,如图13B中示意性地示出,导入部80中已经历峰折状态下的
    初始变形的眼内透镜16当其穿过中间部76时变形成更小的尺寸,就好像
    卷起一样。在此情形中,随着峰折状态进一步发展,光学区18与通孔68
    的内侧形状一致地变形,并且光学区22的前表面在触靠在上表面86的状
    态下卷起。然后,如图13C中示意性地示出,光学区18随着上朝末端前
    进与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的通孔68一致地在管嘴部66的末端部78处以大致
    椭圆形卷起成更小的尺寸。

    在此情形中,在眼内透镜16沿推插方向的前方定位的支撑部20随着
    光学区18与通孔68的内侧形状一致地卷起而进入卷起的光学区18。这导
    致如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在通孔68内的眼内透镜16中出现折卷状态。

    尤其在本实施例中,导轨90和侧轨92在略微超出导入部80的位置终
    止,并且送出部82几乎完全成为导轨90和侧轨92的非形成区域。换言之,
    仅需导轨90和侧轨92使眼内透镜16产生峰折的初始变形。在此情形中,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避免在眼内透镜16上施加过大应力,从而降低损伤它
    的风险,并允许通过不在送出部82中形成任何导轨90或侧轨92而允许其
    更平滑的推出。

    此外,如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透镜迫压面112以至少在管嘴部66
    的末端部78处从底面84跨越到上表面86的尺寸形成。通过形成峰折,这
    使得光学区18与透镜迫压面112的接触区从底面84上浮,并且即使尤其
    在末端部78与透镜迫压面112的接触区到达上表面86附近,也能稳定地
    维持透镜迫压面112和光学区18之间的邻接状态,从而即使在峰折状态下
    也能实现眼内透镜16可靠的推出。然而,如从以上说明显而易见,透镜迫
    压表面112仅需迫压在安置在底面84上的光学区18的外周和峰折状地定
    位在上表面86侧的光学区18的外周两者上,并且即使透镜迫压面112和
    底面84或上表面86之间存在小于光学区18的外周的厚度的间隙也不会出
    问题。

    然后,眼内透镜16被送到管嘴部66的末端开口72,同时维持这种折
    卷状态。在此情形中,由于末端开口72以倾斜形式形成,所以眼内透镜
    16可从末端开口72逐渐露出,同时在更长的时间段维持变形,亦即,根
    据本实施例的眼内透镜16的折卷状态。这允许眼内透镜16在折卷状态下
    从工具体部12被推出并插入囊袋中,并且通过约束在前的支撑部20接触
    囊袋的内部,可降低伴随的眼内透镜16翻转的风险。

    另外,即使当支撑部20在其从末端开口72露出的过程中先于光学区
    18展开和突出,如图15A中示意性地示出,支撑部20的末端朝在插入器
    具10的上侧的光学区22的前表面展开并伸出。相反,如图15B中示意性
    地示出,在谷折(valley fold)折卷状态下,支撑部20的末端朝在插入器
    具10的下侧的光学区24的后表面展开并伸出。因此,通过形成峰折折卷
    状态,即使支撑部20先于光学区18展开和伸出,与从谷折折卷状态展开
    和伸出相比,支撑部20也触靠在本来应当触靠的晶状体囊袋的前侧(囊内
    前面)上,从而使得容易避免对眼内透镜16的定位的负面影响。同时,从
    峰折折卷状态展开和伸出的支撑部20的末端是在其前侧(对应于透镜的前
    侧)面向前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的。相反,从谷折折卷状态展
    开和伸出的支撑部20的末端是在其后侧(对应于透镜的后侧)面向前进方
    向前方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的。因此,在支撑部20的末端处,通过与谷折
    折卷状态相比从峰折折卷状态展开和伸出,其前侧能更可靠地触靠在本来
    应当触靠的晶状体囊袋的前侧上。而且,通过使光学区18如在正常位置相
    接触的支撑部20那样展开,光学区18与谷折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在正
    常位置展开。

    因此,利用本实施例中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10,可以通过使眼内透镜
    16更可靠地产生峰折的初始变形而更可靠地形成折卷状态(tucking state),
    并且通过在这种折卷状态下将眼内透镜16插入囊袋中,可以更可靠地将眼
    内透镜16的光学区22的前表面和光学区24的后表面安置在囊袋内的正常
    位置。结果,可以尽可能不必按照施行手术者预期地反转插入器具10,从
    而实现眼内透镜16的更容易和更可靠的插入。

    上面已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该实施例仅为示例,且本发明不应
    通过这种实施例的任何特定描述在限制的意义上被解释。在以下说明中,
    对于结构与以上实施例相似的部件和零件,通过在附图中采用与以上实施
    例相同的参考标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例如,可适当地设置导轨90和侧轨92的长度和端部位置。例如,在
    以上实施例中,导轨90和侧轨92的各前端沿透镜的推插方向略微超出导
    入部80向前突出,并且导轨90的后端沿相同方向朝后方伸出导入部80
    而定位在透镜承载面40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方式。为了给出更具体
    的示例,导轨90和侧轨92中的两者或任一者的前端和后端可定位在导入
    部80内使得导轨90和侧轨92中的至少任一者仅形成在导入部80内,或
    甚至可使侧轨92的后端从导入部80突出。

    同样,在以上实施例中,一对导轨90和一对侧轨92均彼此大致平行
    地形成,并且彼此的分隔距离被设置成跨全长大致一致,但这些距离可沿
    纵向变化,或例如,所述分隔距离可与在管嘴部66的中间部76处的锥形
    一致地被设成略短。因此,在推插方向的后端处,导轨90和侧轨92之间
    沿上-下方向的分隔距离例如可被设成大于光学区22的前表面的外周和光
    学区24的后表面的顶点之间沿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分隔距离B。这允许光学
    区18在两对轨道90和92之间被更顺滑地引导。同样,这些导轨90和侧
    轨92的突出高度可沿纵向变化。

    此外,中央突出体和侧向突出体的数量不受限制。在以上实施例中,
    例如,中央突出体通过一对导轨90形成,但如图16中示意性地示出,例
    如,中央突出体可由在底面84上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延伸的单个导轨
    90形成。此外,同样如图16中示意性地示出,侧向突出体之一可由多个
    侧轨92形成。在此情形中,更优选地,侧轨92的从上表面86朝底面84
    突出的尺寸随着其更接近上表面86沿宽度方向的边缘而变大。这样,应力
    可施加在眼内透镜16上以便更有效地产生峰折变形。

    同样,在以上实施例中,推插部件的引导机构构造成通过一对导轨90
    沿轴向引导柱塞14,但是这种机构实质上不是必要的,并且引导机构的具
    体形式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如图16中示意性地示出,例如,在底面
    84上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延伸的单个导轨90可作为中央突出体形成,
    而通过形成图中未示出的在柱塞的下表面上与其配合的凹槽,柱塞可通过
    该凹槽和导轨90的引导功能沿轴向被引导。

    同时,在以上实施例中,作为眼内透镜插入器具,说明了一种插入器
    具作为示例,该插入器具在其工具体部中容纳了为手术单独准备的眼内透
    镜,但是理所当然地,本发明可适用于如图17和18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被
    提供有容纳于其中的眼内透镜的所谓的“预设型插入器具”。这里,图17
    在省略了盖部44的情况下示出,且图18在去除了后述的承载部件204的
    情况下示出。在图17和18所示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200中,通孔202形
    成为在透镜承载面40的合适位置延伸穿过工具体部12,并且承载部件204
    从透镜承载面40的相对侧以可分离的方式被组装在工具体12中。支撑眼
    内透镜16的承载部206设置在这种承载部件204中,而承载部206当组装
    好时经由通孔202向透镜承载面40上方突出。同时,通过使其设置在承载
    部206上的爪部与透镜承载面40接合而保持承载部件204与工具体部12
    组装的状态。

    具有以上结构的插入器具200在容纳眼内透镜16的状态下被提供给施
    行手术者,其中承载部件204被组装在工具体部12上并且眼内透镜16在
    盖部44闭合的情况下由向透镜承载面40的上方突出的承载部206承载。
    然后,在手术期间,通过使承载部件204与工具体部12分离,承载部206
    从透镜承载面40被去除使得眼内透镜16被置于其上。在此情形中,根据
    本形态,通过在光学区24的后表面面对透镜承载面40的正常位置将眼内
    透镜16预设在承载部件204中,可防止诸如将透镜前后反转地设置在载台
    34上的误操作。

    同样,尤其本形态中的插入器具200具有与以上实施例相比进一步一
    直向后延伸到被设为初始位置的柱塞14的末端的下部的导轨90。根据本
    形态,这允许柱塞14从推出操作开始时沿工具体部12的轴向被引导,从
    而实现柱塞14的稳定推出。

    同时,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准备了作为工作示例的根据以上实
    施例构成的插入器具和作为比较示例的不具有侧向突出体但其它构型与工
    作示例相同的其它插入器具,并且针对这些工作示例和比较示例进行眼内
    透镜的推出操作,其中将功率设置在+6.0D,将光学区的前表面的曲率半径
    设置为约50mm,将光学区的后表面的曲率半径设置为约70mm,并观察
    眼内透镜的变形方向。结果,对于比较示例,三十个示例中的两个示例呈
    谷折变形,并且一个示例呈峰折和谷折共存的S形变形,而对于工作示例,
    所有三十个示例均呈峰折变形。这证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可靠地产生眼内
    透镜的峰折变形。

    关 键  词:
    透镜 插入 器具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眼内透镜插入器具.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8611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