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具有压力铠装层的软管及其部件.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856053
  • 上传时间:2019-03-25
  • 格式:PDF
  • 页数:14
  • 大小:691.5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49377.0

    申请日:

    2009.08.12

    公开号:

    CN102245953A

    公开日:

    2011.11.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16L11/16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韦尔斯特里姆国际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通用电气石油和天然气英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英国纽卡斯尔变更后权利人:英国布里斯托尔登记生效日:2015031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L 11/16申请日:20090812|||公开

    IPC分类号:

    F16L11/16

    主分类号:

    F16L11/16

    申请人:

    韦尔斯特里姆国际有限公司

    发明人:

    G. S. 格雷厄姆

    地址:

    英国纽卡斯尔

    优先权:

    2008.10.09 GB 0818507.6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赵华伟;谭祐祥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了一种细长带元件和制造软管体的方法。用于在软管体(10)中提供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的绕组层的细长带元件(12),包括具有底表面(20)、与底表面相对的顶部表面(22)及在底表面和顶部表面之间延伸的与第一和第二侧壁(24,26)对置的细长体,其中主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和/或侧壁包括用于当缠绕上述带元件以形成一层绕组时容纳带元件夹持器构件的相关部分的开凹槽区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提供软管体中的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带元件,包括:细长体,具有底表面、与底表面相对的顶部表面及在底表面和顶部表面之间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壁;其中:该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和/或侧壁包括一用于当缠绕上述带元件以形成一层绕组时接纳带元件夹持器构件的相应部分的开凹槽的区域。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元件,还包括:上述体的横断面是绕假想的中心点旋转式对称。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元件,还包括:开凹槽的区域包括第一侧壁在底表面和第一侧壁的向外成台阶状的上面区域之间的区域和/或第二侧壁在顶部表面和第二侧壁的向外成台阶状的下面区域之间的区域。4. 一种用于提供软管体中的联锁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带元件夹持器构件,该夹持器构件的横断面包括:配置成保持给定的细长带元件的绕组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和配置成接合细长带元件的相邻绕组的第二、基本上钩形的部分。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器构件,其中第一部分还包括:安装成与上述绕组的主体的底表面处于面对关系的基底连接板;和从基底连接板的相对侧区域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每个侧连接板都安装成与上述绕组的相应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面对关系。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器构件,其中第一侧连接板从基底连接板向外延伸至处于或贴着每个带元件的第一侧壁的开凹槽区域。7. 如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器构件,其中基底连接板的第二侧连接板从基底连接板向外延伸至处于贴着带元件的第二侧壁。8. 如权利要求6-7其中之一所述的夹持器构件,其中第二部分包括:安装成与相邻绕组的主体的顶部表面处于面对关系的盖连接板;和从与基底连接板的侧连接板相对的盖连接板的侧面区域延伸的第三侧连接板,该第三侧连接板安装成与相邻绕组的相应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处于面对关系。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器构件,还包括:第二部分的第一侧连接板从盖连接板向外延伸远至接合基底连接板的第二侧连接板并处于贴着相邻绕组的第一侧壁。10. 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器构件,还包括:第三侧连接板从盖连接板向外延伸远至处于或贴着相邻绕组的第二侧壁的开凹槽区域。11. 如权利要求6或7或者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夹持器构件,其中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和第三侧连接板朝向夹持器构件的假想的中心线延伸。12. 一种用于形成输送生产流体用的软管体中的联锁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复合带,带配置成通过将绕组的有钩的区域嵌套到相邻绕组的容纳钩的区域中联锁带层中相邻的绕组,其中复合带包括:细长的带元件;和包括配置成保持细长带元件的给定绕组的第一部分和配置成接合细长带元件的相邻绕组的第二、有钩部分的带元件夹持器构件。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夹持器构件的第二部分配置成整个地在细长带元件的相邻绕组之上延伸。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细长带元件包括具有底表面、与底表面相对的顶部表面、及在底表面与顶部表面之间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壁的主体。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细长带元件是单体式的。16. 如权利要求12-15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夹持器构件的第一部分包括基底连接板及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上述基底连接板安装成与带元件的底表面处于面对关系,而上述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从基底连接板的相对的侧边界延伸并配置成与带元件的相应的第一和第二侧壁处于面对关系。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夹持器的侧连接板相对于基底连接板基本上垂直地延伸。18. 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夹持器的第二部分包括从第二侧连接板延伸的盖连接板和从盖连接板的远端侧边界延伸并配置设置成在使用时与较前面相邻绕组的带元件的远端侧壁处于面对关系的第三侧连接板。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第三侧连接板基本上平行于第二侧连接板。20. 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盖连接板基本上平行于带元件夹持器的基底连接板。21. 如权利要求16-20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的第一侧壁包括凹槽,该凹槽定尺寸并配置成接纳带元件夹持器的第一侧连接板。22. 如权利要求18-20其中之一或从属于权利要求18时的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的第二侧壁包括凹槽,该凹槽定尺寸并配置成在使用时接纳较后面的相邻绕组的带元件夹持器的第三侧连接板。23. 如权利要求18或者从属于权利要求18时的权利要求19-22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第二侧连接板和带元件如此定尺寸,以便当在使用中给定绕组的带元件的底表面与基底连接板的内表面处于接触关系时,相邻绕组的带元件的上表面与相邻绕组的盖连接板的内表面处于接触关系。24. 如权利要求16-23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在侧壁之间的尺寸小于带元件夹持器在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之间的对应尺寸。25. 如权利要求18或从属于权利要求18时的权利要求19-24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相邻绕组的带元件的尺寸小于带元件夹持器在第二和第三侧连接板之间的对应尺寸。26. 如权利要求16-25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夹持器的第一侧连接板延伸不大于带元件在底表面和上表面之间测得的高度的约一半。27. 如权利要求18或从属于权利要求18时的权利要求19-26其中之一所述的细长复合带,其中带元件夹持器的第三侧连接板延伸不大于带元件在底表面和上表面之间测得的高度的约一半。28. 一种用于输送生产流体的软管体,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2-27其中之一所述的带的螺旋式缠绕层,带的层中相邻的绕组通过嵌套在相邻绕组的接纳钩的区域中的绕组的有钩区域被联锁。29. 用于输送生产流体的软管体,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3其中之一所述的带元件的螺旋式缠绕层和如权利要求4-11其中之一所述的带元件夹持器。30. 如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软管体,还包括内压力护套,其中上述至少一个带层包括在内压力护套之上的压力铠装层。31. 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管体,其中上述内压力护套包括阻挡层或衬里。32. 一种软管,包括如权利要求29-31其中之一所述的软管体且还包括至少一个终端部件。33. 一种升管、流送管线或跨接管,包括如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软管。34. 使用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软管来输送生产流体。35. 一种用于制造软管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复合带的相邻绕组中嵌套复合带的带夹持器元件的有钩区域在联锁复合带的相邻绕组的下层之上螺旋式缠绕预成型的复合带。36. 用于制造软管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相邻绕组中嵌套带夹持器元件的有钩区域在联锁相邻绕组的下层之上同时地螺旋式缠绕带元件和带元件夹持器。37. 如权利要求35或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带夹持器元件的有钩区域嵌套在相邻绕组的带元件的开凹槽区域和相邻绕组的带夹持器元件的侧连接板之间。38. 如权利要求35-37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带夹持器元件具有预成型的基本上是S形的横断面。39. 如权利要求35-37其中之一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缠绕带夹持器元件时从基本上是平的横断面产生带夹持器元件的基本上是S形的横断面。40. 基本上如上参照图3和/或4所述的方法。41. 基本上如上参照图3和/或4所述的细长复合带。

    说明书

    具有压力铠装层的软管及其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用来输送流体如生产流体的软管。尤其是,但不是唯一地,本发明涉及软管体及用于制造具有通过联锁螺旋缠绕的带的相邻绕组所形成的层的软管体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形成这样的层的带。

    背景技术

    按传统,软管被用来将生产流体如油和/或气体和/或水从一个位置输送到另一个位置。软管在将海底一个位置连接到另一个位置或海平面位置时尤其有用。软管一般形成为一段软管体和一个或多个终端部件的组件。管体通常形成为形成流体并包含压力的导管的材料的若干管状层的复合物。管道结构允许大的偏转而不产生在所需的寿命期间损害管道的功能性的弯曲应力。管体一般但不一定建造成包括金属层和聚合物层的复合结构。软管可以用作陆地上和/或在海底位置处的流送管线。软管还可以用作跨接管或升管。

    在许多现有众所周知的这种类型软管中,利用“压力铠装层”来帮助增强内压护套如流体阻挡层或衬里,并防止由于横过管道起作用的差压状况而引起的径向扩张和爆穿。因此压力铠装层对软管的保压能力很重要。压力铠装层也可以作为提供抗塌陷性的主增强层。

    通常,起环状强度层作用的压力铠装层由围绕下层螺旋式缠绕一个或多个带形成,因而相邻的带绕组联锁,而在带绕组的一个边缘处的夹爪或钩与相邻绕组的对边处对应的凹槽或凹谷区联锁。

    现有众所周知的压力铠装轮廓为数众多,且许多具有Z或S的形状。一个这样的例子在具有公报号为EP 0929767的欧洲专利申请中示出。该专利公开了用螺旋式缠绕的金属带形成以便提供抗爆破压力性的软导管。金属带具有当它螺旋式缠绕时接合并联锁的前沿唇边或钩和后沿钩。带的横断面在带端部边缘中间的主体分段的情况下具有不对称的Z形轮廓。然而,应该注意,由于钢丝的不对称性,所以通过制造处理这种绕组可能很困难。实际上,在制造期间钢丝希望在它的侧面滚动。另外,压力铠装层的钢丝轮廓约束钢丝的高度/宽度比,因此它难以获得具有较大高度的轮廓。对钢丝的高度/宽度比的约束限制管道能承受的内部和/或外部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减轻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包括比现有众所周知的铠装层制造更简单的压力铠装层的软管体。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铠装层,该压力铠装层能包括在软管体中以便改善抗爆性和抗塌陷性,并由相对于可供选择的现有众所周知的带具有改善的稳定性的一个或多个螺旋式缠绕的带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压力铠装层,其中带以联锁的形式缠绕以便提供压力铠装层的横断面轮廓提供比通过现有众所周知的技术所形成的层更厚的层。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用于提供软管体中的的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带元件,该细长带元件包括:

    细长体,具有底表面、与底表面相对的顶部表面及在底表面和顶部表面之间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壁;其中:

    主体的至少一个表面和/或侧壁包括用于当缠绕上述带元件以形成绕组层时接纳带元件夹持器构件的相应部分的开凹槽区域。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用于提供软管体中的联锁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带元件夹持器构件,夹持器构件的横断面包括:

    配置成固定规定的细长带元件的绕组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和

    配置成接合细长带元件的相邻绕组的第二、基本上钩形的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用于形成输送生产流体用的软管体中的联锁绕组的至少一个螺旋式缠绕层的细长复合带,带配置成通过将绕组的有钩区域嵌套到相邻绕组的容纳钩的区域中联锁带层中相邻的绕组,其中复合带包括:

    细长带元件和

    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有钩部分的带元件夹持器构件,上述第一部分配置成保持细长带元件的给定绕组,而第二、有钩部分配置成接合细长带元件的相邻绕组。

    按照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软管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在复合带的相邻绕组中嵌套复合带的带夹持器元件的有钩区域在联锁复合带的相邻绕组的下层之上螺旋式缠绕预成型的复合带。

    按照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用于制造软管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在相邻绕组中嵌套带夹持器元件的有钩区域在联锁相邻绕组的下层之上同时地螺旋式缠绕带元件和带元件夹持器。

    与现有众所周知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能在压力铠装层中提供增加的绕组的轮廓的总厚度。这能使压力铠装层比常规层更厚,因此能使管道比以现有众所周知的压力铠装层所可能的抵抗更高的爆破压力和增加的液体静压外部压力。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提供稳定地放到管道上的带,该管道通过管道制造过程改善了带的处理,并在不很大增加带的总宽度的情况下增加带层的总厚度。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还包括能减少在带中和在带围绕内层缠绕期间形成的局部应力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增加特定位置处的角半径。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将现有众所周知的联锁层的功能分开。这些分开的功能通过复合带的相关部分实施。复合带的一个部分是具有较高的高度/宽度比的基本上是块状的绕组。该部分可以用从优选材料范围选定的特定类型材料制造,以便增加承受压力的性能。复合带的另一部分执行联锁功能。这可以由具有复合带的第一部分的各绕组一起保持于其中的凸形和凹形部分的预成型的带提供或者可供选择地从平的带材开始在制造期间形成,该平的带材随着在制造期间产生压力铠装层而达到联锁形状。复合带的该第二部分也能用特别适合于特定联锁目的的材料制成。该材料能与用于复合材带的第一部分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软管中的层能通过缠绕预成型的复合带或通过同时缠绕带和带夹持器形成。

    现在将在下面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软管体。

    图2示出升管、流送管线和跨接管。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压力铠装带的透视剖面图。

    图4是图3的压力铠装带的剖面图。

    在附图中,同样的标号涉及同样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整个说明中始终参考软管。应该理解,软管是一部分管体与一个或多个终端部件的组件,管体的端部收尾于每个终端部件中。图1示出管体100如何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用形成含压力导管的叠层材料的复合物形成。尽管在图1中示出许多单独的层,但应该理解,本发明广泛地可适用于包括两层或多层的复合管体结构。另外应该注意,各个层厚度示出仅用于举例说明目的。

    如图1所示,管体包括最里面的骨架层110和压力护套120。骨架110提供联锁式金属结构,该联锁式金属结构能用作最里面层以便防止内部压力护套120由于管道减压、外部压力、张紧铠装压力和机械破碎载荷而全部或部分地塌陷。应该意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适用于“光滑孔径”及这些“粗糙孔径”应用。

    内部压力护套120起流体阻滞层的作用,且通常包括保证内部流体整体性的聚合物层。应该理解,该层120自身包括许多子层。应该意识到,当应用任选的骨架层110时,内部压力护套120常常被称之为阻挡层。在没有这种骨架110的操作(所谓光滑孔径操作)中,内部压力护套120可以被称之为衬里。

    压力铠装层130在内部压力护套120上形成,并且是具有铺放角(lay angle)接近90°的结构层,该结构层增加软管体100抗内部和外部压力及机械破碎载荷性。铠装层130在结构上还支承内部压力护套120,且通常包括联锁式金属结构。

    软管体100还可以包括一层或多层带140和第一张紧铠装层150及第二张紧铠装层160。每个张紧铠装层150,160是具有铺放角通常在20°和55°之间的结构层。每个铠装层150,160都用来承受张力载荷和内部压力。张紧铠装层150,160是成对反绕。

    软管体100还包括外部护套170,该外部护套170包括用来保护管体100免予渗入海水和其它外部环境、腐蚀、磨损和机械损伤的聚合物层。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隔离层180。

    每个软管都包括至少一个部分,该部分有时叫做管体100的片段或分段,与位于软管体的至少一端处的终端部件在一起。终端部件提供形成在软管体和连接器之间过渡的机械装置。如例如在图1中所示的不同管道层以这种方式收尾在终端部件处,以便在软管和连接器之间传递载荷。

    图2示出适合于将生产流体如油和/或气体和/或水从海底位置210运输到浮动设施220的升管组件200。例如,在图2中,海底位置210是与海底流送管线路230的连接。软流送管线路包括软管,该软管整个地或部分地搁置在海底上或埋在海底下方。浮动设施可以由平台和/或浮筒或者如图2中所示的船提供。升管200作为软升管提供,也就是说软管将船舶连接到海底装置上。可供选择地,软管能用作跨接管240。

    图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10的剖视图。在整个该说明中始终涉及带,并应该理解,该术语是广义地被认作包含细长的结构,该细长的结构具有在制造软管体期间所产生的预成型横断面或所需横断面,并能绕下面结构以螺旋方式缠绕,主要提供给结构增强或耐压性。

    图3的带10是包括细长带元件12和带元件夹持器14的复合带。在图3和4中,示出连续的细长复合带被螺旋地缠绕成一组相邻的绕组101、102和103。因此第一绕组101包括带元件绕组121和带元件夹持器绕组141,第二绕组102包括带元件绕组122和带元件夹持器绕组142及第三绕组103包括带元件绕组123和带元件夹持器绕组143,依次类推。

    带元件12包括一细长体,该细长体最优选地是实心(单体式的)体,且其功能是提供复合带元件所需的强度或增强性能。也就是说,带元件配置成提供内部和/或外部耐压性,和/或抗破碎载荷性。因此带元件12起所谓的环向强度层的作用。它能具有较高的高度/宽度比,并能由为提供良好的环向强度而具有选择的特性的相应材料制成。可供选择地,带元件的细长体能是由保持在母体中或松散地束缚在一起的多股细长绞合线形成的复合体。

    带元件夹持器14起保持带元件12和在带层的相邻绕组之间提供联锁效应的作用。带层中各绕组的连锁保证管体能承受弯曲力。联锁通过带元件夹持器14设一钩形区34实现,该钩形区34在使用时安放在相邻绕组的钩接收区18中。

    带元件12优选地沿着其长度形状不变且一般横断面是矩形,而具有基底表面20、与底表面20相对的顶部表面22、及在基底表面20和顶部表面22之间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壁24,26。相关的侧壁24,26包括凹槽28,30。形成凹槽的槽口28设在底表面20与侧壁24的接合处,而形成另一个凹槽的槽口30设在顶部表面22和侧壁26的接合处。因此各槽口设在带元件10的对角处。每个槽口28,30通常可以包括对应侧壁24,26如在底表面20和顶部表面22之间测得的尺寸的近似一半。在第二侧壁上的槽口30包括平面壁分段30a。该平面壁分段30a通过弯曲表面部分30b与顶部表面22光滑地联接,且在角26a处还通过弯曲的表面部分30c与上述侧壁26的其余部分联接。这在侧壁中提供向外的台阶。同样,在第一侧壁中的槽口28包括平面壁分段28a。该平面壁分段28a通过弯曲的表面部分28b与底表面20光滑地联接,且在角24a处还通过弯曲的表面部分28c与上述侧壁24的其余部分联接。

    带元件12可以依据例如预定的操作条件而用合适的金属材料如热轧或冷轧钢或者合适的复合材料制成。带元件夹持器可以用金属材料、聚合材料或复合材料生产成适合于特定的用途。复合带的两个部分可以由共用材料形成或选择各材料提供相应的性能特点的不同的材料形成。

    带元件夹持器14包括配置成容纳细长带元件12的第一、基本上凹形的部分32和配置成与相邻绕组中带元件12接合并保持该带元件12的第二、有钩部分34。因此,带10的相邻绕组的联锁通过有钩部分34与相邻绕组的带元件12接合来实现。在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较后相邻绕组103的有钩部分343接合带元件122或较前的相邻绕组102,相对较后的绕组102的有钩部分342接合相对较前的绕组101的带元件121,依此类推。因此带元件的绕组被带元件夹持器的一个区域保持处于嵌套配置,而带元件夹持器的另一个凸形区域钩在或钩到带元件的相邻绕组上。

    带元件夹持器14的第一部分32包括基底连接板36,该基底连接板36最优选的是平面,且安装成与带元件12的底表面20处于面对关系。优选地,基底连接板36的上表面36a与带元件的底表面20保持处于接触关系。带元件夹持器14还包括从基底连接板36的相对侧边界延伸的对置的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38,40。侧连接板38,40优选地相对于基底连接板36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和基本上相互平行。侧连接板38,40通过各自的弯曲连接板部分38a,40a光滑地合并到基底连接板36中。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38,40安装成与带元件12的相应第一和第二侧连接板24,26处于面对关系,但不一定与其处于接触关系,如下面将要说明的。各侧连接板从基底连接板朝带元件夹持器的假想中心线方向向外延伸。

    带元件夹持器14的第二部分34包括从第二侧连接板40延伸的盖连接板42。盖连接板42相对于第二侧连接板40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通过弯曲的连接板部分42a光滑地合并到第二侧连接板40中。因此,盖连接板42基本上平行于基底连接板36(但与其间隔开)安装。第三侧连接板44从盖连接板42的远端(相对于第二侧连接板40)侧边界延伸。该第三侧连接板44相对于盖连接板42基本上垂直地延伸,并通过弯曲的连接板部分44a光滑地合并到盖连接板42中。因此第三侧连接板44基本上平行于第二侧连接板40。相应第一和第三侧连接板38、40的自由端边缘38c,44c对准将第二侧连接板40二等分的假想侧向中心线“C”。因此带元件夹持器14具有近似特殊字母“S”的形状。第三侧连接板44配置成在使用时与较前的相邻绕组的带元件12的远端侧壁26成面对关系(但不一定是接触关系)设置。也就是说,第三侧连接板44的内表面44在使用时与相邻(较前面)绕组的带元件12的槽口30的平面壁分段30a并置。

    在优选结构中,带元件在底表面20和顶部表面22之间的尺寸“A”配置成基本上与第二侧连接板40在基底连接板36的上表面36a和盖连接板42的下表面42b之间的尺寸“B”相同。在这种结构中,在正常设计和制造公差的条件下,当使用中带元件12的底表面20处于与基底连接板36的上表面36a接触时,相邻绕组的较前带元件12的顶部表面22也处于与盖连接板42的下表面42b接触。

    带元件12和带元件夹持器14建造成能使带元件12和带元件夹持器14在名义上平行于假想的侧向中心线“C”的方向上有限的相对位移。提供这种位移可用于弯曲管道。

    如图4中具体示出的,槽口30的深度“d”和高度“h”全定尺寸以便容纳带元件夹持器14的第三侧连接板44,且同样,槽口28的深度和高度全定尺寸以便容纳第一侧连接板38。作为例子,取带元件夹持器14的绕组143与带元件12的绕组122有关,且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带元件夹持器14的绕组143处在其中第三侧连接板443处于与槽口302的平面壁分段30a2成接触关系的最大延伸的配置。第一侧连接板382与后面相邻绕组的第二连接板403间隔开,而第三侧连接板443与较前面相邻绕组的第二连接板402间隔开。在图4中示出与带元件夹持器14的绕组142和141有关的当管道未受拉伸时或者当带层的特定部分形成管道弯头的内侧时可以采用的紧凑配置。在该紧凑配置中,第三侧连接板442与较前面的相邻绕组141的第二连接板401处于接触关系,而第二连接板402与较前面的相邻绕组141的第一侧连接板381处于接触关系。

    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的复合带围绕管体的各部件螺旋式缠绕,以便提供螺旋式缠绕的带层。螺旋形绕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起点。通过提供具有作为第一部分的带元件和作为第二部分的带元件夹持器的复合带,带的功能在复合带的各个部件之间分开。因此,联锁功能由带元件夹持器提供,而赋予强度功能由带元件提供。因此,带元件和带元件夹持器的性能可以对它们各自的功能被优化。例如,带元件能用具有显著单轴性能的材料制成,该单轴性能防止它对联锁有效地起作用,但在使强度最大化时有利。这些材料包括对纤维增强有高度定向偏置的复合材料。

    在整个该说明书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中,单词“包括”和“包含”及单词的变化例如“包括着”和 “包括(单数)”意指“包括但不限于”,且不打算(和不)排除其它部分、添加物、成分、整体或阶段。

    在整个该说明书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中,除非正文另有要求,否则单数包含复数。尤其是,在使用不定冠词的地方,除非正文另有要求,否则说明书应理解为考虑许多个和单个。

    结合本发明的具体情况、实施例或例子说明的特点、整体、特性、化合物、化学部分或基团应理解为可适用于除了与其不相容的之外的本文中说明的任何其它情况、实施例或例子。

    关 键  词:
    具有 压力 铠装层 软管 及其 部件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具有压力铠装层的软管及其部件.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585605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