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烘干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烘干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转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过程中,会涉及需要对零部件表面涂抹材质后进行烘干操
作。如在车辆减震件生产中,骨架需要涂刷粘合剂后,进行烘干操作处理,该操作处理主要
是通过烘干装置完成的。目前的烘干装置,主要包括设置在烘干室内由驱动机构驱动的输
送线,设置在输送线上的托盘;将骨架涂底后,放置在托盘上,由输送线输送,并在输送过程
中进行烘干处理;当制件被输送至下一工位后,对制件进行面涂,然后再将面涂后的制件放
置在托盘上,由输送带输送至输送线的尾部,以卸件。卸件后,将托盘运送至输送线的前段,
以对下一制件进行涂覆烘干操作。如上的烘干装置结构,整体体积较大,加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旋转式烘干装置,以简化整体结构的同时,缩小整
体体积,提高加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旋转烘干装置,用于对车辆的制件的烘干,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容置腔;
旋转支撑部,所述旋转支撑部包括旋转支撑台,所述旋转支撑台的顶部形成有第
一支撑面;所述旋转支撑台因驱动机构的驱使而以一旋转轴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设置在所
述容置腔内;所述容置腔因所述旋转支撑台的分隔,而在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上方形成烘干
腔;
烘干装置,与所述壳体配合设置,以保持所述烘干腔的烘干温度;
操作窗口,通透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被设置成沿所述壳体的周向的至少一个,
所述操作窗口具有沿竖直方向覆盖所述旋转支撑部的竖直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窗口为沿所述壳体的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连接于所述电机和所述旋转支撑部之间
的减速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支撑部包括固连于所述旋转支撑台上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具
有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竖直上方的第二支撑面。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装置被构造成向所述烘干腔内输送热风的送风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装置包括固连于所述壳体上的风机,以及设置于所述风机出
气端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构成对所述风机输送气体的加热,并将加热的气体输送至
烘干腔内。
进一步的,于所述旋转支撑台上通透的设有竖直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通孔为均布于所述旋转支撑台上的多个。
进一步的,于所述竖直通孔和所述送风装置的进气端之间连通有回风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回风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旋转支撑台下方的、与所述竖直通孔连
通的回风腔,以及连通于所述回风腔和所述送风装置的进气端的回风管。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旋转烘干装置,通过旋转支撑部的设置,可以使制件在被旋转输送
过程中被烘干,其有效的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以及占用空间,便于对制件的烘干操作,提
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回风通道处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01-容置腔,1011-烘干腔,2-旋转支撑部,201-旋转支撑台,2011-第一支
撑面,2012-竖直通孔,202-支撑架,2021-第二支撑面,3-送风装置,301-风机,302-加热装
置,303-进气管,4-操作窗口,501-电机,502-减速装置,503-旋转轴,504-连接杆,601-回风
腔,602-回风管,7-托盘,8-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旋转烘干装置,用于对如诸如车辆减震器的骨架的车辆的制件
的烘干,其整体结构中,主要包括壳体,旋转支撑部,烘干装置以及操作窗口。通过操作窗口
将涂覆材质的制件放置在旋转支撑部上,使制件在旋转过程中被烘干的同时,将制件输送
至旋转支撑部旋转路径的另一个工位处,以对制件翻转涂覆后,再次通过旋转支撑部进行
旋转烘干输送,有效的减小了整个装置的体积,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
基于如上整体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旋转烘干装置,其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图1
中,为了清楚的对旋转烘干装置的内部构造进行清楚描述,内部形成有容置腔101的壳体1,
采用虚线表示,壳体1整体呈圆柱形,其内部的容置腔101同样为圆柱形,旋转支撑部2则被
收容在容置腔101内。
旋转支撑部2主要是用于承载待烘干的制件,并通过自身的旋转,转动的输送制
件。图2示出了图1中去掉壳体1后的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平面结构示意
图。由图1、结合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旋转支撑部包括旋转支撑台201,旋转支撑台201
与容置腔101适应设置,其为一个圆盘状,于旋转支撑台201的顶部形成有第一支撑面2011,
该第一支撑面2011与壳体1竖直方向的中心线垂直设置,制件则可以放置在第一支撑面
2011上。
为了进一步充分的利用整个装置的空间,本实施例中,旋转支撑部2还包括固连在
旋转支撑台201上的支撑架202,支撑架202具有位于第一支撑面2011的竖直上方的第二支
撑面2021。通过支撑架202架构的第二支撑面2021,可以将制件放置在第一支撑面2011或第
二支撑面2021上,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支撑台201由于设置在容置腔101的中下部,以将容置腔101分
隔成上下两部分,而位于旋转支撑台201上方的容置腔,则为烘干腔1011。烘干腔101中具有
一定的温度,以实现对置于第一支撑面2011或第二支撑面2021上的制件进行烘干。为了保
持烘干腔1011内具有适当的烘干温度,在壳体1的顶部固连有烘干装置,本实施例的烘干装
置,采用能够向烘干腔1011内输送热风的送风装置3,该送风装置3包括风机301,以及设置
于风机301出气端的加热装置302,加热装置302构成对风机301输送气体的加热,并将加热
的气体通过与烘干腔1011连通的进气管303输送至烘干腔1011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烘干腔
1011内的温度保持效果,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3为两个。
为了能够将制件放置在旋转支撑部2的第一支撑面2011或第二支撑面2021上,由
图1所示,在壳体1上,通透的设有操作窗口4,该操作窗口4由于设置在壳体1上,和壳体1同
样采用虚线表示,操作窗口4具有覆盖第一支撑面2011和第二支撑面2021的竖直高度,以确
保能够将制件放置在第一支撑面或第二支撑面上。本实施例的操作窗口4,为沿壳体1周向
设置的两个,且两个操作窗口4,于壳体1的径向相对设置,以在两个操作窗口4处,均形成一
个工位,以对制件进行取放操作。
为了实现对旋转支撑部的旋转驱动,本装置包括一个驱动机构,通过该驱动机构
的驱使,旋转支撑台能够以一个旋转轴为中心,于容置腔101内旋转。本实施例的驱动机构,
包括电机501,以及连接于电机501和旋转支撑部2之间的减速装置502,减速装置502可以采
用减速器,由图3结合图4所示,在减速装置50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有旋转轴503,该旋转轴
503的轴线,与旋转支撑台的中心线重合,以驱动旋转支撑部2能够以旋转轴503的轴线为旋
转中心进行转动。
为了确保烘干腔1011对制件的更好的烘干效果,以更加稳定的保持在烘干温度,
于旋转支撑台201上,通透的、均匀的设有多个竖直通孔2012,同样,在第二支撑面上,也设
有竖直通孔2012,这样,可以是热空气通过竖直通孔,充斥在烘干腔内,以实现对制件的烘
干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送风装置的热风输送效果,确保送风装置对气流加热的快速
性,本实施例中,于竖直通孔2012和送风装置3的风机301的进气端之间,连通有回风通道,
通过回风通道,可以将经由竖直通孔2012的气流回送至风机的进气端,以能够确保加热装
置302能够对空气进行快速加热。由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回风通道,包括形成于旋转支撑台
下方的、与竖直通孔2012连通的回风腔601,以及连通于回风腔601和送风装置的风机301进
气端的回风管602。其中,在容置腔内转动的设有底板8,底板8和旋转支撑台间距设置,并通
过连接于旋转支撑台底部的连接杆504,实现底板和旋转支撑台的固连,以确保二者的同步
转动。二者间的间距则形成回风腔601;回风管602设置在壳体1的中轴线上,其由壳体1的顶
部插入到容置腔内,并顺次穿过第二支撑面和第一支撑面后,深入到回风腔601内,以和回
风腔601连通设置,为了确保旋转支撑台的转动,旋转支撑台和回风管602之间间隙设置。为
了基于回风管602的设置,能够使减速机驱动旋转支撑台转动,旋转轴503与底板8固连。
在使用时,送风装置输送热风至烘干腔,驱动机构驱动旋转支撑部转动,此时,将
做为制件的减震件的骨架涂底后,放置在托盘7上,由其中一个操作窗口4放置在第一支撑
面2011或第二支撑面2021上,由于旋转支撑部的转动,将制件输送至另一个操作窗口4处,
于该工位的操作窗口4处,将制件取出,对制件进行面涂,然后再将面涂后的制件放置在托
盘上,放置在第一支撑面2011或第二支撑面2021上,制件被旋转输送至第一个操作窗口处,
此时,制件处理完毕,由此窗口处取出即可。其可以在减小整个装置体积及所占空间的前提
下,完成对制件的烘干处理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