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废水发电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锅炉废水热能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锅炉废水发电
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大量的废水一般温度都在100℃,内
部汽水混合物与外界温差很大。而现有技术中,锅炉工作产生的废水一般都直接排放掉,从
而造成热能的浪费,不符合节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地将锅炉工作产生
的高温汽水混合物地进行回收,利用该高温汽水混合物的热能进行发电,从而实现资源回
收利用,降低发电成本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锅炉废水发电装置,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包括装置箱体,装置
箱体上设置主入水管和主排水管,主入水管与锅炉连通,装置箱体内设置换热发电管,换热
发电管一端与主入水管连通,换热发电管另一端与主排水管连通,换热发电管内壁上设置
温差发电片,温差发电片与输出线连接,换热发电管与装置箱体之间的腔体部内设置冷水。
所述的换热发电管包括多根发电支管,每根发电支管的左端与汇流管连通,每根
发电支管的右端与分流管连通,主入水管与分流管连通,主排水管与汇流管连通,每根发电
支管的内壁上设置多个按间隙布置的温差发电片。
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包括多个换热发电管,每个换热发电管的发电支管分流
管分别与右分水管连通,每个换热发电管的发电支管汇流管分别与左分水管连通,右分水
管与主入水管连通,左分水管与主排水管连通,多个换热发电管与多个分流管及多个汇流
管组成发电管总成,发电管总成的多个换热发电管之间按间隙布置。
每根所述的发电支管分别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设置间隙层,所述的
温差发电片设置在间隙层内,间隙层内的温差发电片之间设置为按间隙布置的结构。
所述的右分水管上设置多根弯管Ⅰ,每根弯管Ⅰ一端与右分水管连通,每根弯管Ⅰ另
一端各与一个换热发电管分流管连通。
所述的左分水管上设置多根弯管Ⅱ,每根弯管Ⅱ一端与左分水管连通,每根弯管
Ⅱ另一端各与一个换热发电管汇流管连通。
每根所述的分流管分别包括分流外管层和分流内管层,分流外管层和分流内管层
之间设置分流间隙层,分流间隙层内设置多个温差发电片,分流间隙层内的多个温差发电
片按间隙布置。
每根所述的汇流管分别包括汇流外管层和汇流内管层,汇流外管层和汇流内管层
之间设置汇流间隙层,汇流间隙层内设置多个温差发电片,汇流间隙层内的多个温差发电
片按间隙布置。
所述的主入水管上设置主入水管阀门,主排水管上设置主排水管阀门。
每根所述的弯管Ⅰ之间的右分水管上设置一个入水隔离水阀,每根所述的弯管Ⅱ
之间的左分水管上设置一个排水隔离水阀,温差发电片设置在位于发电支管的入水口端部
和排水口端部之间的部位。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锅炉工作产生的高温废水通过主入水管进入换
热发电管,再通过主排水管排出,确保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工作时,换热发电管内始终有热水
通过。而装置箱体与换热发电管之间的间隙部内注入冷水,这样,在换热发电管内的高温热
水和装置箱体的间隙部的冷水之间形成温差,而通过温差发电片的设置,即可利用热水和
冷水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作业,温差发电片将温差发电产生的电量输出,可以进行店里应
用。这样的结构,发电完全是对废水的利用,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并且发电过程极为方便快
捷。因此,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方便地将锅炉工作
产生的高温汽水混合物地进行回收,利用该高温汽水混合物的热能进行发电,从而实现资
源回收利用,有效降低发电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的多个发电管总成与分流管及汇流管连接
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装置箱体;2、主入水管;3、主排水管;4、换热发电管;5、温差
发电片;6、腔体部;7、发电支管;8、汇流管;9、分流管;10、右分水管;11、左分水管;12、内管;
13、外管;14、间隙层;15、弯管Ⅰ;16、弯管Ⅱ;17、分流外管层;18、分流内管层;19、分流间隙
层;20、汇流外管层;21、汇流内管层;22、汇流间隙层;23、主入水管阀门;24、主排水管阀门;
25、入水口端部;26、入水隔离水阀;27、排水口端部;28、排水隔离水阀;29、发电管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
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
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锅炉废水发电装置,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
置包括装置箱体1,装置箱体1上设置主入水管2和主排水管3,主入水管2与锅炉连通,装置
箱体1内设置换热发电管4,换热发电管4一端与主入水管2连通,换热发电管4另一端与主排
水管3连通,换热发电管4内壁上设置温差发电片5,温差发电片5与输出线连接,换热发电管
4与装置箱体1之间的腔体部6内设置冷水。上述结构设置,锅炉工作产生的高温废水通过主
入水管进入换热发电管,再通过主排水管排出,确保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工作时,换热发电管
内始终有热水通过。而装置箱体与换热发电管之间的间隙部内注入冷水,这样,在换热发电
管内的高温热水和装置箱体的间隙部的冷水之间形成温差,而通过温差发电片的设置,即
可利用热水和冷水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作业,温差发电片将温差发电产生的电量输出,可
以进行店里应用。这样的结构,发电完全是对废水的利用,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并且发电过
程极为方便快捷。因此,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地将锅炉工
作产生的高温汽水混合物地进行回收,利用该高温汽水混合物的热能进行发电,从而实现
资源回收利用,有效降低发电成本。
所述的换热发电管4包括多根发电支管7,每根发电支管7的左端与汇流管8连通,
每根发电支管7的右端与分流管9连通,所述的主入水管2与分流管9连通,主排水管3与汇流
管8连通,所述的每根发电支管7的内壁上设置多个按间隙布置的温差发电片5。上述结构设
置,多根发电支管之间并联设置,每根发电支管一端通过分流管与主入水管2连接,每根发
电支管另一端通过汇流管与主排水管连接,这样,每个发电支管内分别设置温差发电片,多
根发电支管可以同时发电,有效提高了发电效率,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
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包括多个换热发电管4,每个换热发电管4的发电支管7
的分流管9分别与右分水管10连通,每个换热发电管4的发电支管7汇流管8分别与左分水管
11连通,右分水管10与主入水管2连通,左分水管11与主排水管3连通,多个换热发电管4与
多个分流管9及多个汇流管8组成发电管总成29,发电管总成29的多个换热发电管4之间按
间隙布置。高温废水经过换热发电管时,发电管总成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温差发电片的数
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大点效率,提高了废水资源的回收利用,降低成本。
每根所述的发电支管7分别包括内管12和外管13,内管12和外管13之间设置间隙
层14,所述的温差发电片5设置在间隙层14内,间隙层14内的温差发电片5之间设置为按间
隙布置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温差发电片可以感应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有效形成温差进行
发电,同时避免与废水接触,避免废水中的腐蚀物质对温差发电片造成腐蚀,影响性能,提
高安全性。
所述的右分水管10上设置多根弯管Ⅰ15,每根弯管Ⅰ15一端与右分水管10连通,每
根弯管Ⅰ15另一端各与一个换热发电管4分流管9连通。
所述的左分水管11上设置多根弯管Ⅱ16,每根弯管Ⅱ16一端与左分水管11连通,
每根弯管Ⅱ16另一端各与一个换热发电管4汇流管9连通。
每根所述的分流管9分别包括分流外管层17和分流内管层18,分流外管层17和分
流内管层18之间设置分流间隙层19,分流间隙层19内设置多个温差发电片5,分流间隙层19
内的多个温差发电片5按间隙布置。
每根所述的汇流管8分别包括汇流外管层20和汇流内管层21,汇流外管层20和汇
流内管层21之间设置汇流间隙层22,汇流间隙层22内设置多个温差发电片5,汇流间隙层22
内的多个温差发电片5按间隙布置。
所述的主入水管2上设置主入水管阀门23,主排水管3上设置主排水管阀门24。水
管阀门23和主排水管阀门24用于控制水管开断。
每根所述弯管Ⅰ15之间的右分水管10上设置一个入水隔离水阀26,每根所述的弯
管Ⅱ16之间的左分水管11上设置一个排水隔离水阀28,温差发电片5设置在位于发电支管7
的入水口端部25和排水口端部27之间的部位。
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锅炉工作产生的高温废水通过主入水管进入换
热发电管,再通过主排水管排出,确保锅炉废水发电装置工作时,换热发电管内始终有热水
通过。而装置箱体与换热发电管之间的间隙部内注入冷水,这样,在换热发电管内的高温热
水和装置箱体的间隙部的冷水之间形成温差,而通过温差发电片的设置,即可利用热水和
冷水之间的温差,进行发电作业,温差发电片将温差发电产生的电量输出,可以进行店里应
用。这样的结构,发电完全是对废水的利用,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并且发电过程极为方便快
捷。因此,本发明所述的锅炉废水发电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能够方便地将锅炉工作
产生的高温汽水混合物地进行回收,利用该高温汽水混合物的热能进行发电,从而实现资
源回收利用,有效降低发电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
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
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