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及其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及其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
的用途。具体涉及青黛中两种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1-(5,7-二羟基吡啶并
[3,2-b:5,6-b']双吲哚基-6-乙烷-2-酮(1)、N-(2-羟基苯基)-5,7-二羟基吡啶并[3,2-b:
5,6-b']-双吲哚基-6-甲酰胺(2)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
性关节炎(RA)、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多种重大疾病。抗补体药物研究
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然而目前对此类疾病尚缺乏较为理想
的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急需高效、低毒、专一的新型补体抑制剂。从天然产物
中研究开发补体抑制剂是近年来一个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其具有
成本低、毒性低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已从包括海洋生物在内的多种天然产物中分
离得到多种具有补体系统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为抗补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
供了广阔的前景。
青黛(Indigo Naturalis)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其性咸味寒,归肝经。
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
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现有药理研究表明,青黛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
氧化、治疗银屑病等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类成分,结构以吲哚生物碱
二聚体靛玉红、靛蓝等为主。
本申请的发明人拟提供结构新颖独特,并具有药理活性的抗补体的卡巴唑
型吲哚生物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及其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
途。
本发明所述的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从中药青黛中提取获得,包括卡巴唑型
吲哚生物碱1-(5,7-二羟基吡啶并[3,2-b:5,6-b']双吲哚基-6-乙烷-2-酮(1)和N-(2-羟
基苯基)-5,7-二羟基吡啶并[3,2-b:5,6-b']-双吲哚基-6-甲酰胺(2)。
本发明应用现代药理筛选方法,对中药青黛中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从
青黛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2)并证实它们
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以下化学结构:
当R为甲基时,化合物1为1-(5,7-二羟基吡啶并[3,2-b:5,6-b']双吲哚基-6-乙烷-2-酮;
当R为邻羟基苯胺基时,化合物2为N-(2-羟基苯基)-5,7-二羟基吡啶并[3,2-b:5,
6-b']-双吲哚基-6-甲酰胺。
本发明所述的化合物1、2可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取青黛粉末,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并浓缩得浸膏,加水混悬,分别以
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合并萃取液并浓缩至干。将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而得。
所述化合物1:1-(5,7-二羟基吡啶并[3,2-b:5,6-b']双吲哚基-6-乙烷-2-酮,黄色
粉末,分子式C19H13N3O。ESI-MS m/z:300[M+H]+。1H-NMR(400MHz,DMSO-d6)
δH:11.57(2H,s),8.31(2H,d,J=7.7Hz),7.79(1H,d,J=8.1Hz),7.52(2H,dd,J=8.1
Hz,7.1Hz),7.33(2H,dd,J=7.7Hz,7.1Hz),3.08(3H,s).13C-NMR(100MHz,
DMSO-d6)δC:119.8(C-1),120.5(C-2),127.0(C-3),112.9(C-4),141.9(C-4a),130.4
(C-5a),108.6(C-6),130.4(C-6a),141.9(C-7a),112.9(C-8),127.0(C-9),120.5
(C-10),119.8(C-11),121.9(C-11a),138.5(C-11b),138.5(C-12a),121.9(C-12b),
198.6(C-13),32.8(C-14).。
所述化合物2:N-(2-羟基苯基)-5,7-二羟基吡啶并[3,2-b:5,6-b']-双吲哚基-6-
甲酰胺:黄色粉末,分子式C24H16N4O2,ESI-MS m/z:393[M+H]+。1H-NMR(400
MHz,CDCl3)δH:8.32(2H,d,J=7.7Hz),8.09(1H,d,J=7.9Hz),7.67(2H,d,J=8.1Hz),
7.50(2H,dd,J=8.1Hz,7.1Hz),7.30(2H,dd,J=7.7Hz,7.1Hz),7.09(1H,dd,J=7.7Hz,
7.1Hz),7.00(1H,d,J=8.0Hz),6.94(1H,dd,J=7.9Hz,7.2Hz).13C-NMR(100MHz,
CDCl3)δC:120.0(C-1),120.0(C-2),126.9(C-3),112.5(C-4),142.0(C-4a),130.2
(C-5a),106.8(C-6),132.0(C-6a),142.0(C-7a),112.5(C-8),126.9(C-9),120.0
(C-10),120.0(C-11),122.2(C-11a),138.0(C-11b),138.0(C-12a),122.2(C-12b),
164.1(C-13),126.9(C-1'),149.1(C-2'),116.4(C-3'),125.7(C-4'),119.4(C-5'),
123.6(C-6').。
本发明所述的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1和2,经体外抗补体经典途径试验,以
及体外抗补体旁路途径试验,结果证实,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
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活性成分用于制备抗补体药物,其CH50值分别为
0.024±0.007mg/ml、0.032±0.009mg/ml,AP50值分别为0.056±0.010mg/ml、
0.072±0.014mg/ml,阳性对照肝素的CH50和AP50值分别为0.026±0.005mg/ml、
0.054±0.016mg/ml。
附图说明
图1是青黛中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1和2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卡巴唑型吲哚生物碱1和2的制备
取青黛粉末5kg,95%乙醇回流提取3次(50L×3),每次2h,合并提取液并
浓缩得浸膏0.25kg,加水(4L)混悬,分别以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
醇萃取5次,合并萃取液并浓缩至干,得乙酸乙酯萃取物50g;将乙酸乙酯萃取部
位经硅胶(200-300目)柱色谱分离,依次以二氯甲烷-甲醇(50:1-0:1)梯度洗
脱,得到8个流份(Fr.1-8),其中流份Fr.7(3g)再经硅胶柱色谱(二氯甲烷-甲
醇,10:1,5:1,3:1,1:1)、Sephadex 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1:1)和反相HPLC
(甲醇-水,20:80-80:20梯度洗脱)等手段纯化,分离得到卡巴唑型吲哚生物
碱1和2。
实施例2 体外抗补体经典途径试验
取补体(豚鼠血清)0.04ml,加入巴比妥缓冲液(BBS)配制成1:10的溶液,
用BBS对倍稀释成1:20、1:40、1:80、1:160、1:320、1:640和1:1280的溶液。
取1:1000溶血素、2%羊红细胞(SRBC)各0.1ml及各浓度补体0.2ml溶于0.2
ml BBS中,混匀,37℃水浴30min后放入低温高速离心机,在4000rpm、4℃
条件下离心5min。分别取每管上清0.2ml于96孔板,在405nm测定其吸光度。
实验同时设置全溶血组(0.1ml 2%SRBC、0.1ml溶血素溶于0.4ml三蒸水)。
以三蒸水溶血管的吸光度作为全溶血标准,计算溶血率。以补体稀释度为X轴,
溶血百分率为Y轴作图。选择达到相似高溶血率的最低补体浓度作为确保体系
能正常溶血所需的临界补体浓度。取临界浓度的补体与供试品混匀,按上述方法
于405nm下测定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供试品对照组、补体组和全溶血组。将
供试品吸光度值扣除相应供试品对照组吸光度值后计算溶血率。以供试品浓度作
为X轴,溶血抑制率作为Y轴作图,计算50%抑制溶血所需供试品的浓度(CH50)。
结果见表1.
表1.化合物1、2对补体系统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抑制作用
。
实施例3 体外抗补体旁路途径试验
取补体(人血清)0.2ml,加入AP稀释液(巴比妥缓冲液,pH=7.4,含5mM
Mg2+,8mM EGTA)配制成1:5的溶液,并对倍稀释成1:10、1:20、1:40、1:80、
1:160、1:320和1:640的溶液。取各浓度补体0.15ml、AP稀释液0.15ml及0.5%
兔红细胞(RE)0.20ml,混匀,37℃水浴30min后置于低温高速离心机,在
4000rpm、4℃条件下离心5min。分别取每管上清0.2ml于96孔板,在405nm
测定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全溶血组(0.20ml 0.5%RE溶于0.3ml三蒸水)。以
三蒸水溶血管的吸光度作为全溶血标准,计算溶血率。以补体稀释度为X轴,
溶血百分率为Y轴作图。选择达到相似高溶血率的最低补体浓度作为确保体系
能正常溶血所需的临界补体浓度。取确定的临界浓度的补体与供试品混匀,按上
述方法于405nm下测定其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供试品对照组、补体组和全溶
血组。将供试品吸光度值扣除相应供试品对照组吸光度值后计算溶血率。以供试
品浓度作为X轴,溶血抑制率作为Y轴作图,计算50%抑制溶血所需供试品的
浓度(AP50)。结果见表1。
本发明中实验采用的试剂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可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