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机 枝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尤与设于大鼎的上针筒机构有关。背景技术
习用针织机的上针筒机构,主要构造如图1所示,在机构主体架构11的一侧边设有一由马达(图未示)所带动的驱动轴12,该驱动轴12上端设有一小齿轮13,用以带动一大齿轮14转动,又主体架构11的中央座体111支撑一环座15,该环座15内支撑一与大齿盘1 4中央轴套141连接的传动轴16,该传动轴16底部悬吊一上针筒座17,又,该主体架构11的中央座体111向下设延伸体112,并在延伸体2外周套设固定一上盘18。
基于这样构成,当驱动轴12转动时,利用小齿轮13带动大齿轮14及传动轴16在环座15上转动,进而带动上针筒座17转动,此时位于上针筒座17周缘顶面的上针筒171,相对于设在上盘18的山角181作360度的回转。然而,由于编织物的不同,有时需调整上针筒171与山角181之间的间隙S,而其调整方式是利用设在座体111侧边的蜗杆113带动一与环座15上端部螺合的齿轮114,进而迫使环座15上升或下降,当环座15上升或下降时,连带使得大齿轮14、传动轴16及上针筒座17上升或下降(粗剖线部分),进而调整上针筒171与上盘18的山角181的间隙S。
但是,前述构造在使用上存有如下缺失:
一、习用的上盘18是在中央座体的延伸体112的外径上,而环座15又套设在延伸体112的内径,如此三构件地组装不仅不方便,且上盘18的内径与延伸体112的外径间,及延伸体112的内径与环座15的外径间,并非紧配固定型态,而是须预留有转动间隙余裕,而此一间隙在加工时,如有些许误差,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易使得上盘18外周边的山角181与下针筒171的间隙S失去均衡,亦即有一边比较大,另一边相对较小,致使编织作业不平稳顺畅。
二、又,习用上针筒171与山角181的间隙调整,是上盘18不动,而上针筒座17随环座15旋转而调整高度,然,上针筒181的外侧配合有下针筒机19,当上针筒181调整高度时,相对地亦改变了与下针筒19的间隙,因此,整个作业上较为复杂。
三、习用上针筒座17调整高低时,粗剖线所示的传动轴16、环座15及大齿轮14亦随之升降,致使在调整上较为费时费力。
因此,改善上述缺点,使上针筒171的间隙调整更便捷,且均衡稳定,为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其可简化大鼎下方的上针筒机构的组合模式,使上盘与上针筒的间隙保持均衡及稳定。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机,其具有调整方便及准确的功效增进。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包含:
一机构主体架构,其中间形成一座体,侧边设有一由马达所带动的驱动轴,该驱动轴上端设有一小齿轮,用以带动一大齿轮转动;
一环座,其上端外缘螺合一齿盘,该齿盘底面通过一止推轴承定位在前述座体的顶面,其使环座悬吊在座体内;
一传动座,其是设在环座下方,中间向上延伸一传动轴与大齿轮的轴心连接;
一上针筒座,是固定设在前述传动座上,并随其转动,其外周顶面设有上针筒;
一调整杆,是设在前述座体的侧边,其顶端以小齿轮与环座顶端的齿盘相啮合;
其中:
该环座的底周缘是呈凸缘体,并在凸缘体外周固定一上盘,设在上盘周边的山角机构相对处于上针筒的上方;
前述环座与传动轴间套设有二轴承,且环座的凸缘体上方设有一定位杆;
前述定位杆下端由定位体固定在凸缘体上,定位杆上端延伸入座体侧边的纵向槽内,且定位杆可随凸缘体在纵向槽内升降。
采用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的构件得以简化,且上盘是直接固定在环座上,通过调整环座的升降,可调整山角机构与上针筒之间隙,而环座仅与座体间有套设间隙余裕的问题,故可使上盘与上针筒的间隙保持均衡及稳定,使整体运转时更加平衡及稳定,降低了间隙余裕所产生山角机构不平衡的缺失,有效改善了习用问题点。
进一步,本发明借助助调整机构的改善,使其组装上更为便捷,具有调整方便及准确的功效增进,且成本亦可降低,具有进步性特征。图式说明图1是习用针织上针筒机构主要构造剖示图。图2是本发明可行实施例一剖示图。图3是本发明可行实施例二剖示图。图号:2 机械主体架构 21 座体 22 驱动轴23 小齿轮 24 大齿轮 3 环座31 齿盘 32 止推轴承 33 凸缘体4 传动座 41 传动轴 5 上针筒座51 上针筒 6 调整杆 61 小齿轮7 上盘 71 山角机构 8 轴承9 定位杆 91 凸块 92 定位体921 纵向槽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发明可行实施例一剖示图,包含:
一机构主体架构2,其中间形成一座体21,侧边设有一由马达(图未示)所带动的驱动轴22,该驱动轴22上端设有一小齿轮23,用以带动一大齿轮24转动;
一环座3,其上端外缘螺合一齿盘31,该齿盘31底面借助一止推轴承32定位在前述座体2 1的顶面,使环座3悬吊在座体21内;
一传动座4,其设在环座3下方,中间向上延伸一传动轴41与大齿轮24的轴心连接;
一上针筒座5,是设在前述传动座4上,并随其转动,其外周顶面设有上针筒51;
一调整杆6,是设在前述座体21的侧边,其顶端以小齿轮61与环座3顶端之齿盘31相啮合;
本发明的特征是:
该环座3的底周缘是呈凸缘体33,并在凸缘体33外周固定一上盘7,其使设在上盘7周边的山角机构71相对处于上针筒51的上方;
前述环座3与传动轴41间套设有二轴承8,且环座3的凸缘体33上方设有一定位杆9;
前述定位杆9下端由定位体9 2固定在凸缘体33上,定位杆9上端延伸入在座体21侧边的纵向槽921内,且定位杆9可随凸缘体33在纵向槽921内升降。
基于这样的构成,本发明的传动状态,是大鼎部分的大齿轮24利用侧边的驱动轴22及小齿轮23所带动,进而经传动轴41带动设在传动座4外侧的上针筒座5旋转,使上针筒51相对于山角机构71转动。
当要调整山角机构71与上针筒51间的间隙S时,则该传动座4及下针筒座5不动,通过人工转动调整杆6,使小齿轮61带动齿盘31旋转,当齿盘31转动时,环座3因底凸缘体33上的定位杆9上端凸块91与纵向槽921配合,定位杆9被纵向槽921所定位,使环座3因此不会随之转动,但上端部与齿盘31内径呈螺合关系,故环座3会升降,进而调整设在凸缘体33外周的上盘7升降,即可达到调整山角机构71与上针筒51的间隙S。
再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可行实施例二剖示图,其结构特征与图2浸油式大鼎的针织机相同,仅使用机型不同而已,在此一并揭示,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