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刻痕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表面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刻痕机。
背景技术
金属表面加工技术从古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现代金属表面加工的工艺
与流程也越来越现代化和科学化,金属表面加工过程中离不开刻痕机,刻痕机在刻痕过程
中会产生大量的碎屑和烟尘,碎屑和烟尘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并且如果不
及时回收还会对金属的刻痕效果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刻痕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刻痕机,包括底板,所述底
板的下表面活动安装有支架,所述底板的两侧均活动安装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上
部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置有挡物块,所述底板
的两端均活动安装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一侧的底部开设有进出料口,所述滑槽内设
置有玻璃板,所述滑槽的下侧面滑动安装有轴承,所述通槽内套装有辊轴,所述辊轴的外部
套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一端活动连接有钻头,所述电机远离钻头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一
磁铁,所述玻璃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的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第一挡
板一侧的底部活动安装有吹风装置,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侧底部开设有出尘口,所述出尘
口与收集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吹风装置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支撑架,所述风机的
侧面底部活动安装有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支架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支架均匀的分布在底板下表面的四角。
优选的,所述风机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风机之间的距离均等。
优选的,所述玻璃板的边缘为圆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刻痕机,在顶部加设了玻璃板,用
磁力控制电机刻痕装置,达到全密封效果时人也能全面控制电机的效果,全密封的效果保
证了操作者的安全,降低了碎屑和烟尘对操作者健康的影响,同时在底板的侧面安装有风
机,另一侧安装有收集器,达到工作过程中就将烟尘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并且能够及时收
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第一挡板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架、3第一挡板、4通槽、5滑槽、6挡物块、7第二挡板、8进出料口、9
玻璃板、10轴承、11辊轴、12电机、13钻头、14第一磁铁、15第二磁铁、16把手、17吹风装置、
171风机、172支撑架、173出风口、18出尘口、19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刻痕机,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下
表面活动安装有支架2,支架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架2可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确保
在刻痕过程中的震动不会对整个机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且支架2均匀的分布在底板1下表
面的四角,底板1的两侧均活动安装有第一挡板3,第一挡板3的上部开设有通槽4,第一挡板
3的顶部开设有滑槽5,滑槽5的一端设置有挡物块6,挡物块6能够防止玻璃板9因为用力过
大而脱落,保证了安全性,通底板1的两端均活动安装有第二挡板7,第二挡板7一侧的底部
开设有进出料口8,滑槽5内设置有玻璃板9,玻璃板9为整块完整玻璃,且玻璃板9的边缘为
圆弧形,圆弧形的边缘构造可以使玻璃板9与第一挡板3的碰撞变的圆润,改变直角接触,滑
槽5的下侧面滑动安装有轴承10,轴承10的加入可以使玻璃板9与滑槽5的直接摩擦变为滚
动摩擦,减少玻璃板9的损耗,降低成本,通槽4内套装有辊轴11,辊轴11的外部套装有电机
12,电机1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钻头13,电机12远离钻头13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一磁铁14,玻
璃板9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磁铁15,第二磁铁15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6,把手16可以使使用者
方便的移动第二磁铁15更好的控制第一磁铁14从而带动电机12的移动,第一挡板3一侧的
底部活动安装有吹风装置17,吹风装置17包括风机171,风机171的数量为四个,且风机171
之间的距离均等,距离均等的风机171能够均匀的提供风力吹动粉尘,风机171的底部活动
安装有支撑架172,支撑架172可拆卸能够方便的更换和维修风机171,降低了操作难度,风
机171的侧面底部活动安装有出风口173,第一挡板3的另一侧底部开设有出尘口18,出尘口
18与收集器19活动连接,收集器19可更换能够在工作的间歇快速的更换收集器19,保证了
机器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作原理:工作时使用者移动第二磁铁15控制电机12的移动,同时吹风装置17将
粉尘吹向出尘口18,进入收集器1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